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本文认为主要包括生源整体素质偏低,高职教学没有完全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学生职业能力较差,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以及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缺乏灵活性、全面性等因素。
【关键词】高职;教学质量;因素;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高职院校实行大规模扩招,经过短短几年的时间,已初具规模。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工作的生命线,但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还不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教学对象看,生源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在招生政策上,高职院校是最后一批录取招生,高职生源质量偏低,整体素质不高。
(一)缺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学习态度不端正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中心的确立引发了对高职人才的大量需求,使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所在,全社会包括教育界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并未达到应有的高度,鄙视职业教育的现象随处可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可发现高职院校多数学生缺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从而导致他们学习态度不端正。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受传统观念的束缚,重视高等教育,轻视职业教育,“重学历,轻技艺”,学习态度不端正,入校后学习积极性不高,使他们觉得前途暗淡,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整日懒懒散散,虚度光阴,只为混一张文凭。
(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起点不一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类型复杂,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中职、普高在与高职衔接的过程中缺乏过渡教育,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专业水平相对较高,但是文化基础水平偏低。而在我国普通高中由于没有进行任何形式和内容的职业教育渗透,相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来说,高中毕业生的文化基础较好,但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起点为零,他们是在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情况下与中职毕业生一道走进高职院校大门的。在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时,他们认为面对生源素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的群体,为使用统一教材,按同一进度进行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三)学生未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习能力低
调查和访谈中,高职院校教师们普遍认为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低,学习方法有待于改进。许多高职学生学习不得要领,认知能力不高,学习方法如认知策略、知识的迁移、记忆策略等缺乏,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缺乏主动性、探究性、联系性,尤其是专业知识难以拓展,学习的深度,以及所能达到的高度受到限制。
二、从教学过程看,高职教学没有完全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学生职业能力较差
职业能力是工作者个体对特定职业岗位群的现时胜任程度。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致使人才培养在某些程度上达不到要求,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主要表现在:
(一)教学沿袭普通高校学科、学历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实践教学在现行高职培养目标中,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在高职教育实施过程中,多数教师只认识到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共同之处,而对高职教育本身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够,因而习惯于沿用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较差。因此现行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己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难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打破原有的教学体系,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前提下,构建新的教学体系。
(二)中职、普高与高职知识领域之间缺乏衔接和沟通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高等职业学院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但是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复杂,有对口生源和普高生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实行的是学年制管理,学制2—3年,许多高职院校对口生源和普高生源常常混合培养。教学过程中,由于两种生源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差别很大,在没有相应过渡教育的情况下,固定学年制很难如期实现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高中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与沟通就出现了矛盾。高职院校如何正确处理这些衔接与沟通越来越成为教学中的焦点、难点。
(三)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
“人文素质”是人们价值观念、理想人格、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是贯穿在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趋向、人格模式和审美情趣等。从现代高等教育经历的几次较大变革来看,对人文素质的教育而言都表现出相对弱化的特征,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文素质尤其缺乏。目前的高职教育,只注重了知识性和技术性的一面,而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则未给予与足够的重视。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自踏入学校大门之后,就认为在学校应该学有一技之长,将来才会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有人曾批评说中国高职教育是最缺乏人类灵性和主体精神的教育,不管是否言过其实,都值得每一个想搞好高职教育的人思考。
(四)忽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情感培养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及必备的道德品质。现代职业观不仅要求从业者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还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征,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其被用人单位接受与否,不仅要看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要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从对近几年的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发现,由于高职院校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情感的培养,致使许多高职毕业生职业道德观念淡漠,缺乏敬业精神、诚信观念、质量观念、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影响了学生立足社会和自我发展。
三、从教师素质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一)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观念落后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显得愈来愈重要,但是目前高职教师的职教观念落后,具体表现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视普通高等教育,鄙视职业教育;不采取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以“能力为中心”组织教学,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不注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无正确的人才观,以“差生”、“双差生”形容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学生的教育和发展失去信心等等。这些落后的职业教育观念限制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
目前,“高职教师面临严峻挑战。”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称为“双师型)。在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的调查和访谈中得知,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职业技能先天不足,他们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虽然专业理论知识丰富,但是专业技术能力不强,实践技能和指导实践的能力欠缺,难以完全胜任高职教学。
(三)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师德修养较低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师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教育活动中的道德现象、道德关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因此教师的师德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高低。
目前,在一些高职院校存在师德滑坡的现象,在一些教师身上存在师德意识薄弱的情况,不少教师比较重视自身业务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却轻视个人思想修养的提高,政治思想淡化、敬业精神弱化、育人意识退化、名利倾向严重,甚至出现学术腐败等现象。
四、从教学评价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缺乏灵活性、全面性
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它对教育的整个实施过程起到“指挥棒”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质量和效果,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某一职业岗位(群)培养实用人才,为此,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评价时,学校应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为依据,正确反映学校教学工作对职业岗位(群)要求的适应程度、学生职业能力对职业岗位的胜任程度,并应依此为基点,对教学活动进行正确调控,保证高职教育始终贴近岗位的需要。但是通过对师生调查发现,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观念落后,评价体系、方式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不相对应,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还在盲目套用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模式,缺乏针对高职特色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王惠君.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5).
[2]王云,成长群.职教与学生人文精神[J].教育与职业,2005(5).
作者简介:王伟(1974-),女,山东东营人,东营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学、大学生就业指导。
【关键词】高职;教学质量;因素;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高职院校实行大规模扩招,经过短短几年的时间,已初具规模。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工作的生命线,但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还不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教学对象看,生源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在招生政策上,高职院校是最后一批录取招生,高职生源质量偏低,整体素质不高。
(一)缺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学习态度不端正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中心的确立引发了对高职人才的大量需求,使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所在,全社会包括教育界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并未达到应有的高度,鄙视职业教育的现象随处可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可发现高职院校多数学生缺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从而导致他们学习态度不端正。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受传统观念的束缚,重视高等教育,轻视职业教育,“重学历,轻技艺”,学习态度不端正,入校后学习积极性不高,使他们觉得前途暗淡,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整日懒懒散散,虚度光阴,只为混一张文凭。
(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起点不一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类型复杂,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中职、普高在与高职衔接的过程中缺乏过渡教育,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专业水平相对较高,但是文化基础水平偏低。而在我国普通高中由于没有进行任何形式和内容的职业教育渗透,相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来说,高中毕业生的文化基础较好,但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起点为零,他们是在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情况下与中职毕业生一道走进高职院校大门的。在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时,他们认为面对生源素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的群体,为使用统一教材,按同一进度进行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三)学生未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习能力低
调查和访谈中,高职院校教师们普遍认为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低,学习方法有待于改进。许多高职学生学习不得要领,认知能力不高,学习方法如认知策略、知识的迁移、记忆策略等缺乏,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缺乏主动性、探究性、联系性,尤其是专业知识难以拓展,学习的深度,以及所能达到的高度受到限制。
二、从教学过程看,高职教学没有完全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学生职业能力较差
职业能力是工作者个体对特定职业岗位群的现时胜任程度。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致使人才培养在某些程度上达不到要求,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主要表现在:
(一)教学沿袭普通高校学科、学历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实践教学在现行高职培养目标中,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在高职教育实施过程中,多数教师只认识到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共同之处,而对高职教育本身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够,因而习惯于沿用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较差。因此现行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己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难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打破原有的教学体系,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前提下,构建新的教学体系。
(二)中职、普高与高职知识领域之间缺乏衔接和沟通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高等职业学院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但是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复杂,有对口生源和普高生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实行的是学年制管理,学制2—3年,许多高职院校对口生源和普高生源常常混合培养。教学过程中,由于两种生源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差别很大,在没有相应过渡教育的情况下,固定学年制很难如期实现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高中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与沟通就出现了矛盾。高职院校如何正确处理这些衔接与沟通越来越成为教学中的焦点、难点。
(三)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
“人文素质”是人们价值观念、理想人格、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是贯穿在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趋向、人格模式和审美情趣等。从现代高等教育经历的几次较大变革来看,对人文素质的教育而言都表现出相对弱化的特征,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文素质尤其缺乏。目前的高职教育,只注重了知识性和技术性的一面,而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则未给予与足够的重视。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自踏入学校大门之后,就认为在学校应该学有一技之长,将来才会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有人曾批评说中国高职教育是最缺乏人类灵性和主体精神的教育,不管是否言过其实,都值得每一个想搞好高职教育的人思考。
(四)忽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情感培养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及必备的道德品质。现代职业观不仅要求从业者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还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征,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其被用人单位接受与否,不仅要看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要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从对近几年的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发现,由于高职院校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情感的培养,致使许多高职毕业生职业道德观念淡漠,缺乏敬业精神、诚信观念、质量观念、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影响了学生立足社会和自我发展。
三、从教师素质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一)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观念落后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显得愈来愈重要,但是目前高职教师的职教观念落后,具体表现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视普通高等教育,鄙视职业教育;不采取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以“能力为中心”组织教学,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不注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无正确的人才观,以“差生”、“双差生”形容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学生的教育和发展失去信心等等。这些落后的职业教育观念限制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
目前,“高职教师面临严峻挑战。”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称为“双师型)。在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的调查和访谈中得知,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职业技能先天不足,他们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虽然专业理论知识丰富,但是专业技术能力不强,实践技能和指导实践的能力欠缺,难以完全胜任高职教学。
(三)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师德修养较低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师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教育活动中的道德现象、道德关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因此教师的师德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高低。
目前,在一些高职院校存在师德滑坡的现象,在一些教师身上存在师德意识薄弱的情况,不少教师比较重视自身业务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却轻视个人思想修养的提高,政治思想淡化、敬业精神弱化、育人意识退化、名利倾向严重,甚至出现学术腐败等现象。
四、从教学评价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缺乏灵活性、全面性
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它对教育的整个实施过程起到“指挥棒”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质量和效果,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某一职业岗位(群)培养实用人才,为此,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评价时,学校应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为依据,正确反映学校教学工作对职业岗位(群)要求的适应程度、学生职业能力对职业岗位的胜任程度,并应依此为基点,对教学活动进行正确调控,保证高职教育始终贴近岗位的需要。但是通过对师生调查发现,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观念落后,评价体系、方式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不相对应,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还在盲目套用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模式,缺乏针对高职特色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王惠君.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5).
[2]王云,成长群.职教与学生人文精神[J].教育与职业,2005(5).
作者简介:王伟(1974-),女,山东东营人,东营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学、大学生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