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秋季学期,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2011年)——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研修班”的培训学习。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学习,让我收获颇丰,对教育有了不同以往的认识。本次国培研修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理念是:教育要“救失”,更要“长善”。
一、为什么要“长善救失”
在国培研修班的学习课堂上,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余昱教授说:“教好每个学生,是理想,也是空想。带好每个学生,才是真谛。”我一开始只觉得余教授说得很有见地,但又不甚了解其内涵。直到余教授向我们解释了“长善救失”的教育实践原则,我才有所领悟。
“长善救失”语出《礼记·学记》,其原文是“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增长优点而改正缺点的。可见,古人就已经知道长善救失的重要性。根据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发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长处,补救学生的缺点。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明确的职责所在。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人的差异性,决定了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善救失的教育思想就是针对人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差异性提出来的。显然,长善救失包含了因材施教的思想。
二、如何“长善救失”
当然,《礼记·学记》中的长善救失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多、寡、易、止四种缺点而言的,我们今天所说的“长善救失”只是借用其词意,并非死板照搬其原意。“善”指广义的优点,而“失”则指广义的缺点。
要做到长善救失,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是客观存在的,教师也容易看到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优点和缺点。教师如何“长善”,如何“救失”,是值得我们认真去思考的。
有人说,孩子的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改不了。于是,很多的家长、教师都习惯于对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而时时把孩子的缺点挂在嘴边,以“爱”的名义让孩子成天处于被批评、被指责的生活状态之中。
我们不妨以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例:改作业的时候,我们通常的做法就是把学生的错误找出来,然后要求学生改正;改作文的时候,我们做得最多的就是帮学生指出不足之处,然后教学生如何修改;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早已习惯于先开导学生认识错误,然后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人非圣贤,岂能无过。”改过来了就还是一个好学生。所有这些,都是在“救失”。那“长善”呢?在学生没有出错时,我们记得表扬学生了吗?学生的作文虽然稚嫩,但总会有写得好的地方,我们帮学生指出作文的优点,告诉学生好在哪里了吗?学生没有犯错误时,我们就没有去做正面的品德教育吗?看来,在很多时候,我们确实是让“长善”缺席了。在“长善”缺席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可能就要事倍功半,甚至是要吃力不讨好了。
“长善”非但不能缺席,而且应该放在首位。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发现学生原有的长处,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教育最忌讳的就是只看得见学生的缺点,总是指出学生的缺点而已。以学生的作文为例,如果一个学生的作文内容没有什么优点,而他写的字很漂亮,那就要重点表扬他写的字。教师应该真诚地告诉他:“你写的字真漂亮,老师喜欢你写的字。”相反,如果一个学生的作文内容很精彩,只是字写得不好,那就要重点表扬他写的内容,教师应该指出他的作文好在哪里,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个“好”字敷衍了事。教师如果能够更多、更有效地去做好“长善”的工作,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感动、更多的自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助长”学生的优势,从而更加健康地成长。缺点当然也要说,帮学生指出错误所在,才能达到“救失”的教育目的。但是,教育却不宜以“救失”为主,更不能习惯性地只去“救失”,而忘了“长善”。
也许这样讲还不够深刻,那就让我们再来看一个真实的现代中国农村生活的例子:一个老年农妇在大片的农田里种上了红薯、花生等农作物。旁人说:“没有多少收成,何必劳累?”老农妇答:“不长杂草,不成荒地就够了。”
种庄稼是护田地、除杂草的最好良方,这个道理并不深奥,老农妇有种地的经验,就懂得这个道理。孩子的缺点不就犹如那田地里的杂草吗?为什么不多种庄稼呢?庄稼满地时,杂草不就无地容身了吗?
既然这样,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懂得了正面激励,这对于教育来说是多么重要!用心去发现孩子的优点,指出孩子的优点,赏识孩子的优点,这就是“长善”。“长善”本身就蕴藏了“救失”的功能,这就像种庄稼可以抑制杂草丛生一样。
最后,作为教育工作者,让我们牢记长善救失的两重含义:首先是要重视正面教育的意义;其次才是因材施教的思想。我们要想懂得怎样运用长善救失这一重要的教育原则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就应该先分清主次。教育要以“长善”为主,这样就更容易将教育的言语说到孩子的心窝里去,让孩子的“善”蓬勃发展,枝繁叶茂。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为什么要“长善救失”
在国培研修班的学习课堂上,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余昱教授说:“教好每个学生,是理想,也是空想。带好每个学生,才是真谛。”我一开始只觉得余教授说得很有见地,但又不甚了解其内涵。直到余教授向我们解释了“长善救失”的教育实践原则,我才有所领悟。
“长善救失”语出《礼记·学记》,其原文是“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增长优点而改正缺点的。可见,古人就已经知道长善救失的重要性。根据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发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长处,补救学生的缺点。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明确的职责所在。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人的差异性,决定了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善救失的教育思想就是针对人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差异性提出来的。显然,长善救失包含了因材施教的思想。
二、如何“长善救失”
当然,《礼记·学记》中的长善救失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多、寡、易、止四种缺点而言的,我们今天所说的“长善救失”只是借用其词意,并非死板照搬其原意。“善”指广义的优点,而“失”则指广义的缺点。
要做到长善救失,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是客观存在的,教师也容易看到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优点和缺点。教师如何“长善”,如何“救失”,是值得我们认真去思考的。
有人说,孩子的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改不了。于是,很多的家长、教师都习惯于对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而时时把孩子的缺点挂在嘴边,以“爱”的名义让孩子成天处于被批评、被指责的生活状态之中。
我们不妨以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例:改作业的时候,我们通常的做法就是把学生的错误找出来,然后要求学生改正;改作文的时候,我们做得最多的就是帮学生指出不足之处,然后教学生如何修改;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早已习惯于先开导学生认识错误,然后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人非圣贤,岂能无过。”改过来了就还是一个好学生。所有这些,都是在“救失”。那“长善”呢?在学生没有出错时,我们记得表扬学生了吗?学生的作文虽然稚嫩,但总会有写得好的地方,我们帮学生指出作文的优点,告诉学生好在哪里了吗?学生没有犯错误时,我们就没有去做正面的品德教育吗?看来,在很多时候,我们确实是让“长善”缺席了。在“长善”缺席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可能就要事倍功半,甚至是要吃力不讨好了。
“长善”非但不能缺席,而且应该放在首位。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发现学生原有的长处,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教育最忌讳的就是只看得见学生的缺点,总是指出学生的缺点而已。以学生的作文为例,如果一个学生的作文内容没有什么优点,而他写的字很漂亮,那就要重点表扬他写的字。教师应该真诚地告诉他:“你写的字真漂亮,老师喜欢你写的字。”相反,如果一个学生的作文内容很精彩,只是字写得不好,那就要重点表扬他写的内容,教师应该指出他的作文好在哪里,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个“好”字敷衍了事。教师如果能够更多、更有效地去做好“长善”的工作,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感动、更多的自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助长”学生的优势,从而更加健康地成长。缺点当然也要说,帮学生指出错误所在,才能达到“救失”的教育目的。但是,教育却不宜以“救失”为主,更不能习惯性地只去“救失”,而忘了“长善”。
也许这样讲还不够深刻,那就让我们再来看一个真实的现代中国农村生活的例子:一个老年农妇在大片的农田里种上了红薯、花生等农作物。旁人说:“没有多少收成,何必劳累?”老农妇答:“不长杂草,不成荒地就够了。”
种庄稼是护田地、除杂草的最好良方,这个道理并不深奥,老农妇有种地的经验,就懂得这个道理。孩子的缺点不就犹如那田地里的杂草吗?为什么不多种庄稼呢?庄稼满地时,杂草不就无地容身了吗?
既然这样,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懂得了正面激励,这对于教育来说是多么重要!用心去发现孩子的优点,指出孩子的优点,赏识孩子的优点,这就是“长善”。“长善”本身就蕴藏了“救失”的功能,这就像种庄稼可以抑制杂草丛生一样。
最后,作为教育工作者,让我们牢记长善救失的两重含义:首先是要重视正面教育的意义;其次才是因材施教的思想。我们要想懂得怎样运用长善救失这一重要的教育原则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就应该先分清主次。教育要以“长善”为主,这样就更容易将教育的言语说到孩子的心窝里去,让孩子的“善”蓬勃发展,枝繁叶茂。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