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与其他学科相比,高中思想政治课由于要求記忆性的内容多且枯燥,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课堂导学,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课堂导学;思想政治课;视频
思想政治课作为高中文科的重要学科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意识,是整个教学成果有无效果的重要举措之一。
1 课前指导,提出目标
课前指导是以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也要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与要求,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的。为此,笔者着力在2个方面努力做好引导工作。
1.1 导学工作
在正式授课之前,笔者会安排学生提前对新课程进行预习工作,坚持做到“三看”:一看教材学习内容,初步整理出教材的讲述思路,并尽可能地发现和提出问题;二看新旧知识之间有无关联,引导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三看有无知识创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
1.2 导做工作
和其他学科相比,时代性与实践性较强是政治学科的特点之一。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既是政治课的基本教学方法,又是学生学好课堂知识的关键与前提所在。所以,在要求学生做好“三看”工作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自身先查阅相关课外读物,检索教学资料,并引导学生一起动手,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材料的收集、加工、分类、处理的过程中来。这样一来,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活泼、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而使他们不仅学会如何思考问题,更学会如何分析与解决问题,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使用时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布鲁纳说:“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其核心精神正在于此。
2 课堂培养,激活思维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能够把少年‘拴’在你的思路上,引着他们通过一个个阶梯走向知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好的课堂教学不在于内容上、题型上的面面俱到,而在于课堂形式、课堂结构上的无可挑剔,在于使所有学生都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做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因此,笔者非常注意在4个方面做足工夫。
2.1 参与教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有人说,课堂不是学生的地狱,而应该是学生的天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居高临下的讲姿或照本宣科的诵读,最容易使学生产生腻烦心理。首先,在学生已经完成的“学”和“做”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走向讲台,踊跃发言,形成一种和谐、民主、宽松、探讨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讲解自己在预习教材的过程中已经把握到的整体思路和知识框架,初步分析出一节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及知识点所在,提醒其他学生在教师精讲的过程中预先注意。还可以讲解自己搜集资料的过程,并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资料进行简短的评判与筛选、推荐。其次,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争辩,使学生有机会进行交流与体验,生生互动。自由的思想,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引石攻玉;融洽的气氛,可以激活学生的潜能,进而激起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涟漪。而有效的探讨与争辩,又可以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与信息能力,一举而三得。
2.2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而概念又比较抽象模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教师必须在教法上下工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拓展为生动活泼的奇闻轶事、引人入胜的寓言、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等,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全新的发现、全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发创造意识。再次,要注意启用学生所掌握的材料,这既能实现信息的多向交流,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实践延伸。
2.3 巧设疑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创造力火花的开端。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是同解决问题形影相随的。设疑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先由教师向学生提问,继而鼓励或要求学生提出问题。设疑时要考虑问题的答案尽量避免单一性,注重多样性,使学生对解决问题有可能提出新见解,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追究其“所以然”。即使设疑有误,教师也不要泼冷水,而是要引导学生的正确思维。比如,笔者在讲“商品”一节时,没有直接提出关于“商品”的概念,而是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迂回式提问:“1)一提到商品,同学们很自然会想到超市里香脆脆的饼干、精美的工艺品、新款的服饰等。那么,它们是怎么来的呢?它们又将到哪里去呢?2)大自然中的温暖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奔腾的河流是不是商品呢?为什么?”通过这种迂回式的提问,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变深、由窄变宽、由具体到抽象,知识结构自然就水到渠成地形成。
2.4 创设情景,发掘创造力的非智力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作为高中学生,其智力水平已经发展到正常人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创造力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是人的非智力因素,如动机、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兴趣、信念等。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途径很多,而创设课堂教学环境是重要的途径之一。课堂教学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学信息,比知识信息更深刻、直接、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宽松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不仅能使学生热爱知识、乐于接受知识,而且能使学生主动地追求知识、创新知识,唤起学生的创造热情和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人格品质。例如,笔者在进行“我国公民的义务——维护国家安全”一课教学时,播放一组美国袭击我驻南大使馆、撞毁中国战机、侵犯我国领空及领海事件的视频,这不仅可以给学生最直接的视觉冲击与实时信息,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起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火热情怀。
3 课后延伸,注重实践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实践为特征的主体性教育,学生是创新的主体。课后延伸、注重实践,就是在教师精心周密的安排下,选择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有开发性、探究性、社会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的重点、热点问题进行的各种实践性活动。如“价值规律的作用”“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学生的消费问题”“科学发展观”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一个课题,利用课外活动和节假日时间走入社会,调查研究,学会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自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调查是以知识结构为根据,或以书本知识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最直接的认识,它包括对事物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研究现实问题存在的原因和结果。学生运用归纳和演绎相统一的方法,将从调查中获得的具体个别性的认识,参照教材中的基本原理,通过演绎推导,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通过演绎检验归纳所得出结论的可靠性。这些无一不体现出探索、研究和创新的性质。
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爱因斯坦的话正是今天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元福,周云军.课堂导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当代教育科学,2010(14):27-28.
[2]李长源,卫运平.语文课堂导学式五步教学法[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3]李秀文.课堂导学的四个最佳结合点[J].新课程:综合版,2008(8).
(作者单位:甘肃省积石山县积石中学)
关键词 课堂导学;思想政治课;视频
思想政治课作为高中文科的重要学科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意识,是整个教学成果有无效果的重要举措之一。
1 课前指导,提出目标
课前指导是以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也要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与要求,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的。为此,笔者着力在2个方面努力做好引导工作。
1.1 导学工作
在正式授课之前,笔者会安排学生提前对新课程进行预习工作,坚持做到“三看”:一看教材学习内容,初步整理出教材的讲述思路,并尽可能地发现和提出问题;二看新旧知识之间有无关联,引导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三看有无知识创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
1.2 导做工作
和其他学科相比,时代性与实践性较强是政治学科的特点之一。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既是政治课的基本教学方法,又是学生学好课堂知识的关键与前提所在。所以,在要求学生做好“三看”工作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自身先查阅相关课外读物,检索教学资料,并引导学生一起动手,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材料的收集、加工、分类、处理的过程中来。这样一来,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活泼、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而使他们不仅学会如何思考问题,更学会如何分析与解决问题,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使用时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布鲁纳说:“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其核心精神正在于此。
2 课堂培养,激活思维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能够把少年‘拴’在你的思路上,引着他们通过一个个阶梯走向知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好的课堂教学不在于内容上、题型上的面面俱到,而在于课堂形式、课堂结构上的无可挑剔,在于使所有学生都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做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因此,笔者非常注意在4个方面做足工夫。
2.1 参与教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有人说,课堂不是学生的地狱,而应该是学生的天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居高临下的讲姿或照本宣科的诵读,最容易使学生产生腻烦心理。首先,在学生已经完成的“学”和“做”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走向讲台,踊跃发言,形成一种和谐、民主、宽松、探讨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讲解自己在预习教材的过程中已经把握到的整体思路和知识框架,初步分析出一节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及知识点所在,提醒其他学生在教师精讲的过程中预先注意。还可以讲解自己搜集资料的过程,并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资料进行简短的评判与筛选、推荐。其次,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争辩,使学生有机会进行交流与体验,生生互动。自由的思想,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引石攻玉;融洽的气氛,可以激活学生的潜能,进而激起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涟漪。而有效的探讨与争辩,又可以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与信息能力,一举而三得。
2.2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而概念又比较抽象模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教师必须在教法上下工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拓展为生动活泼的奇闻轶事、引人入胜的寓言、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等,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全新的发现、全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发创造意识。再次,要注意启用学生所掌握的材料,这既能实现信息的多向交流,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实践延伸。
2.3 巧设疑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创造力火花的开端。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是同解决问题形影相随的。设疑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先由教师向学生提问,继而鼓励或要求学生提出问题。设疑时要考虑问题的答案尽量避免单一性,注重多样性,使学生对解决问题有可能提出新见解,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追究其“所以然”。即使设疑有误,教师也不要泼冷水,而是要引导学生的正确思维。比如,笔者在讲“商品”一节时,没有直接提出关于“商品”的概念,而是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迂回式提问:“1)一提到商品,同学们很自然会想到超市里香脆脆的饼干、精美的工艺品、新款的服饰等。那么,它们是怎么来的呢?它们又将到哪里去呢?2)大自然中的温暖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奔腾的河流是不是商品呢?为什么?”通过这种迂回式的提问,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变深、由窄变宽、由具体到抽象,知识结构自然就水到渠成地形成。
2.4 创设情景,发掘创造力的非智力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作为高中学生,其智力水平已经发展到正常人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创造力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是人的非智力因素,如动机、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兴趣、信念等。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途径很多,而创设课堂教学环境是重要的途径之一。课堂教学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学信息,比知识信息更深刻、直接、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宽松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不仅能使学生热爱知识、乐于接受知识,而且能使学生主动地追求知识、创新知识,唤起学生的创造热情和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人格品质。例如,笔者在进行“我国公民的义务——维护国家安全”一课教学时,播放一组美国袭击我驻南大使馆、撞毁中国战机、侵犯我国领空及领海事件的视频,这不仅可以给学生最直接的视觉冲击与实时信息,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起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火热情怀。
3 课后延伸,注重实践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实践为特征的主体性教育,学生是创新的主体。课后延伸、注重实践,就是在教师精心周密的安排下,选择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有开发性、探究性、社会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的重点、热点问题进行的各种实践性活动。如“价值规律的作用”“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学生的消费问题”“科学发展观”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一个课题,利用课外活动和节假日时间走入社会,调查研究,学会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自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调查是以知识结构为根据,或以书本知识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最直接的认识,它包括对事物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研究现实问题存在的原因和结果。学生运用归纳和演绎相统一的方法,将从调查中获得的具体个别性的认识,参照教材中的基本原理,通过演绎推导,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通过演绎检验归纳所得出结论的可靠性。这些无一不体现出探索、研究和创新的性质。
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爱因斯坦的话正是今天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元福,周云军.课堂导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当代教育科学,2010(14):27-28.
[2]李长源,卫运平.语文课堂导学式五步教学法[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3]李秀文.课堂导学的四个最佳结合点[J].新课程:综合版,2008(8).
(作者单位:甘肃省积石山县积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