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黄土地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worseb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颍河,源于嵩山东麓,婉转东南而去,波光粼粼,一泻千里。
  在沙颍河北岸,有一个“全国文明村”——沈丘县北杨集乡林寨行政村。2011年前,它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困落后村,如今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富裕文明村,像一颗璀璨的明星,照亮了沈丘的夜空。
  ——全村实行了“土地股份合作制”,走上一条抱团发展的集体化道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卓有成效,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村民收入显著增加,无劳动能力和低保、五保户,全部由村里兜底。
  ——2017年,千亩良田实现了自动的水肥一体化管理,植保无人机、农产品加工厂、烘干设备、冷库等,让现代农业在林寨落地生根。
  ——行政村连续6年给6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金,每人300到600元不等,近几年每年在重阳节都举行“情暖夕阳红”敬老活动,全村300多名60岁以上老人集中在行政村广场举行大会餐,欢歌笑语响成一片。
  ——村里建成了文化服务中心、留守儿童之家、村文化大院,成立了林寨艺术团,定期演出沙河大鼓、渔鼓等节目,团长王振山曾在全国曲艺大赛中荣获银奖。
  ——文明之风吹遍了各个角落。村里连年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脫贫致富能手”“好婆婆好媳妇”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评选活动,移风易俗、敬老爱老、互帮互助、邻里和谐蔚然成风。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说起林寨的变化,村民们齐声称赞行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林峰。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己任,带领村民在黄土地里淘金,实现了脱贫致富,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2014年被评为“河南十大‘三农’新闻人物”;201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以及“河南最美村官”称号;2016年被评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百名先进个人”以及“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林峰牵头创办的“沈丘县林家富种植专业合作社”,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不负乡亲挑重担
  林峰今年52岁,毕业于吉林财贸学院。在改革的大潮中,上过班,下过岗,卖过饲料,开过饭馆,后来经营一家民营医院——沈丘县职工医院,事业越做越大。已经提前实现了小康生活的林峰,本应该好好享受生活,带着家人去旅游,但是他没有。他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林寨村,没有忘记那一片深情的黄土地,没有忘记那勤劳淳朴的村民。
  2011年初秋,林寨发生严重干旱,村里1000多亩玉米,只有四眼井,浇水得排队,村民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天,林峰回老家刚走到村头,正在拉家常的一群老少爷们,便赶忙围了过来。有位老人拉着林峰的手说:“峰啊,你是个大好人啊,前些年你捐资8万元为村里修了路,现在眼看玉米就要旱死了,你还得帮我们想想办法啊!”一些村民劝他说:“咱村里班子瘫痪几年了,啥事也没人管,干脆,你回来当支书领着大伙一起干吧!”
  乡亲的依恋,热土的情感,深深地撞击着林峰的心灵,那一夜,他失眠了。“面对村民的愿望,我能无动于衷吗?”林峰在问自己。考虑再三,他决定回到村里带领村民一起撸起袖子大干一番。当林峰把自己的想法向家人、朋友提及后,换来的是家人的反对和亲朋的不理解。家人说:“现在村里矛盾多,还有几个人不断上访,工作不好干,支书不好当,办好事也不一定能落好。”一些亲朋说:“你不缺吃不缺穿,有自己的医院,有稳定的收入,回来当支书图个啥?”但是,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最终使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林峰说:“林寨是我的老家,全村人是我的爷们,村民的信任就是我的责任。再苦再累再难,我也要带着大家把林寨建设得更富裕、更美好,以此报答乡亲们的厚爱。”
  2011年9月,经北杨集乡党委研究和村民选举,林峰担任了林寨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他在村民大会上说:“我当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不图名,不图利,就想给老少爷们办些事,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从此,他把自己的事业与生他养他的热土以及朝夕相处的乡亲紧密联系在一起,带领全村村民在黄土地上做文章,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抱团取暖求发展
  林寨村1800多人,人均不到7分地。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外出务工的越来越多,村里出现了老年人会种地没力气、中年人会种地外出务工没时间、青年人不会种地也不愿意种地的现象,而且土地一家一户、地块分割,如何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在土地里寻找机会呢?
  林峰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意识到:靠单打独斗,规模做不大,很难抵御市场风险,必须踩出一条新路,整合土地、劳力、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搞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使用率和产出率,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难以对接的问题,集中力量向现代农业转型。2011年冬,行政村“两委”班子在外出考察并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由林峰牵头成立了“沈丘县林家富种植专业合作社”,之所以叫“林家富”,主要是林寨以林姓为主,寄托着村民们朴素的愿望。合作社以土地流转为切入点,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分下去的责任田全部集中起来,由合作社统一经营,走抱团发展的集体化道路。
  但是,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要租出去,一些村民舍不得,存有一些顾虑。林峰和村干部反复向村民解释:大家的土地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村民作为股东,还是土地的主人,同时,搞规模经营能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年底分红,村民还能多挣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耐心细致的工作,最终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后来在村民大会上,通过举手表决、现场录像、按手印等程序,全村449户的1316亩土地,全部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接着,村里聘任26名种田能手为管理人员,参与经营管理。
  在土地整合中,林峰发现有许多窝子林、边角地、贫瘠地可以利用,于是出资10万元对全村窝子林、边角地、贫瘠地进行改造,新增可耕地210亩。这些土地的收入作为行政村集体收入,使行政村有了可靠的经济来源。
  实行土地经营权入股,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1—2013年,每亩为1股,每股每年保底收入800元,盈利部分70%分给入股村民,30%用于合作社再生产、公益事业和贫困救助。第二阶段,从2014年开始,林寨村被确定为河南省农村集体经济体制股份改革试点村,合作社根据农户意愿,与农户之间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取消了保底收入,年底根据经营效益分红。   开始,合作社从改良小麦品种入手,改种高筋优质小麦,这种小麦比普通小麦每斤多卖5分钱,其种子价格更是高出两倍,粗略计算每亩地一年保底收入1300元左右。
  在小麦生产中,施肥、病虫害防治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无形中增加了小麦的生产成本。2012年,林峰引进了小麦“种肥同播”新技术,既省工、省力、省钱,小麦又不易生病,长势健壮,穗大粒多,亩产达到1100多斤。2014年,林峰又推广了“前深松、中旋耕、后播种”的一体化农机农艺作业技术,并应用精量播种技术节约麦种,解决了影响小麦种植的一个技术问题。
  近几年来,林寨村紧紧围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种植1000亩高油花生和500亩辣椒,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效益化,每年产值达到500多万元,实现利润120多万元,用于分红30多万元。同时合作社又按照标准化要求建了10个塑料大棚,大力发展无公害瓜果蔬菜生产,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土地流转,咱有钱赚;当上股东,年底分红。”这是林寨土地股份合作的真实写照。村民们不仅有了土地股份收入和分红,留守在家的剩余劳动力也有了就业门路,在合作社上班的村民,多的每天收入40多元,少的每天收入20多元。由于更多的劳动力从繁重的土地劳动中解放出来,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据统计,全村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000多人,比土地入股前翻了一番。现在,林寨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1年的5000多元增至2万多元,在城里买房200多套,购买轿车300多辆。村民林延军笑呵呵地说:“在林书记的带领下,我不出家门口能挣三份钱:土地流转能得流转费,在合作社打工能掙工资,年底还有分红。”70多岁的林廷刚老人更是感叹不已:“儿子儿媳在上海打工,俺在家照顾两个孙子,虽然干不动庄稼活,7亩地一年也能收入6000多元。这生活越过越有奔头了!”
  在村民增加收入的同时,村里集体经济也有了很大发展。近十年来,合作社积累达200多万元。以前村里想给群众办些事儿办不成,就是因为集体没有钱,现在有了合作社,集体收入增加了,开展公益事业、贫困救助和扩大再生产等等,已不再是“无米之炊”。
  甘愿“吃亏”多奉献
  《吃亏歌》是豫剧《李天成》中的一段经典唱词,“当干部要肯吃亏、多吃亏,肯吃亏才会有权威,多吃亏才能众心归”,这已成为许多党员干部的座右铭。只有甘愿吃亏的干部,才能体现强大的人格魅力;只有不怕吃亏的干部,才能以身作则感召群众;只有勇于吃亏的干部,才能闪烁党性的光辉。林峰就是这种肯吃亏、多吃亏的人,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干部独有的“吃亏、奉献”精神。
  2011年,村民加入合作社时,林峰承诺:“流转的土地每亩每年保底收入800元,保证兑现,亏了是我自己的,赚了是村集体的。”村民吃了定心丸,才敢加入合作社。但是,他作出这个承诺是冒了很大风险的。股份合作制实施后的第一年,小麦收成不好,秋季又遇到大旱,农作物歉收,林峰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好像得了一场大病。一天晚上,老村长林廷军陪林峰在桥头聊天,一聊聊到半夜,两人抽了整整一包烟,老村长林廷军说:“看来今年村民的保底收入是不够了?”林峰望着天空满天星星,长出一口气说:“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失信于村民,不能失信于爷们!”结果,他自己从家里拿出27万元,垫付了村民保底收入的不足部分。林峰说到做到,一诺千金,换来了村民的信任和对合作社的信心。
  人的最高境界不仅仅是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一个厚道的人,而且要回报社会,做一个有良知的人。近几年来,林峰先后捐资100多万元,为村内修路,购买健身器材,连续多年在春节为村里60岁以上老人购买新衣,为小学师生购买服装,扶困济贫等。针对村内贫困户,林峰带领“两委”班子,一对一帮扶。村民林文田的儿子儿媳相继离世,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房屋需要翻修,林峰带头捐助2万元,帮助他把旧房变成了新房,林文田愁眉不展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林寨行政村的新村室刚落成不久,紧邻大路,面积达700平方米,宽阔明亮,非常美观。这样规模的村室,在豫东地区寥寥无几。但是谁能想到,新村室的地址原来是林峰的父亲弟兄仨的老宅。为了新村室建设,林峰多次到父亲和两位叔叔家一家一户地做工作,劝他们贡献出这块宅基地。一般情况下,谁愿意拿出自己的老宅用于建设村部呢?这不是“胳膊肘往外拐”吗?但是经过苦口婆心地劝说,林峰终于说服父亲弟兄仨,然后自己设计,精心装修,建成了新村室,村民一致称颂:“林峰真是把整个林寨当成了自己的家!”
  一个党员是一面旗帜,林峰就是一面鲜艳的旗帜,正在带领村民沿着乡村振兴的大道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其他文献
2015年8月26日,焦作市審计局薛殿成被派驻中站区周窑村任第一书记。五年来,中站区委、区政府和审计局驻村帮扶队围绕“以生态建设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以产业发展带动山村发展”的工作思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实践和努力,周窑村山乡面貌发生了巨变,由省级深度贫困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近日,中站区文联和华东师范大学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主题,对周窑村进行实地采访,以真实人物和典型事例进行创作,讲述了周
期刊
中国最东端的一块盆地,是古老的南阳盆地。自汉朝起,就有一条玉带似的河流自北向南迤逦而过,日夜不息,奔涌向前,她就是南阳的母亲河——白河。  水量丰沛时,浩浩荡荡,道不完的满眼繁华;山寒水瘦时,河水清浅,数不尽的风光无限。如果你徜徉于河水两岸,不经意间,古镇、古村、古道、古树、古碑、古观……一齐纷至沓来,会让你眼花缭乱,恍若隔世。  这条源自伏牛山的河流,原名淯水,晋简文帝司马昱即位时,为避其名讳改
期刊
一  13年前的寒冬腊月,一盆冷水从一栋老旧的宿舍楼倾泄而下,不偏不倚,正淋到前来慰问团结坝社区的一位领导头上。现场尴尬凌乱。抬头,楼里所有窗户紧闭,再也无从知晓,这盆从天而降的冷水,是“无意为之”还是“有意如此”。  冷水浇到了愣在一旁的杨春敏的心坎上。真凉啊,凉得透骨。曾经火热的团结坝,何时变成如此模样?  杨春敏曾是重庆特殊钢集团的职工,在团结坝生活了20多年。这是一个典型的单位型社区,90
期刊
在今年南丁文学奖紧锣密鼓评选的时候,我又记起与南丁老师的往事。南丁老师,原名何南丁。何老师一生关注河南文学事业,驾鹤西归后,由河南省文学院主办、瓦库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出资设立南丁文学奖,旨在推动新时代中原作家群创作的繁榮兴盛。  2016年10月31日近午,我与儿子一起赶到郑大二附院,那种悲秋的情绪在看到何老师后达到顶点,眼前极度虚弱靠营养液维持的人,是那个在研讨会上说“我坐在这儿,你们都是青年
期刊
当生命和事业发生碰撞,擦出灿烂的火花,人生最壮丽的风景如艳阳高照,霎时间,光照环宇!  出生在20世纪30年代末的刘志华,早在70年代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今,她的宣言挂在展览馆已近50年,虽然岁月已在图片上留下陈旧痕迹,可并没有被历史淹没,依然如镜子发出耀眼光亮,折射着她忠于党、忠于祖国,用坚如磐石的意志,带领京华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标新立异地闯出了一条农村城市化的乡村之路,树起了一座巾帼不让
期刊
中原大地秋意浓浓,弘孝队伍再添“新军”。11月4日上午,经过长达一年多的周密筹备,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通许县工作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  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会长张富领,常务副会长孟亮,副会长潘进军、魏恒、袁朝志,常务副秘书长宋叶;通许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明办主任马伟;通许县团县委书记王倩;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通许县工作委员会会长王世方,副会长李俊鑫、张云生、王文伦、李彬、张善华、张茂华,秘书长罗亚威,法
期刊
“盘豆古镇,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坐落在黄河河口冲积扇,原陇海铁路贯穿东西。农民生活水平远远超过全县农民平均生活水平。”据《灵宝黄河志》(1949—2006)记载。  我听了盘东、盘西两个村几个从小在古镇生活的村民讲述:盘豆古镇,从南向北走,分别是南城、南巷、北巷,往东是东城、西边是西城、再往西就是中巷(腰巷)、往北是北大街,北大街是当时的官道。商铺、学校和行政单位都在北大街。北大街的路南
期刊
11月4日下午,河南省民政厅原常务副厅长、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创会会长鲁献启,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会长张富领,副会长潘进军、孟亮、魏恒、袁朝志等一行前往古都开封考察中国翰园碑林,听取和了解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开封工作委员会筹备工作进展情况。  中国翰园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占地120亩,坐落在开封市龙亭湖风景区西部,是一座融书画碑刻艺术与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为一体,集诗书画印精华之大成,将山水风光与人文景观
期刊
10月31日上午,“河南省孝文化教育示范基地”授牌仪式在清丰县傅氏孝道文化园隆重举行。  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会长、河南时代传媒集团董事长张富领;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孟亮,副会长潘进军、魏恒,常务副秘书长宋叶;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长傅重强;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傅姓委员会副会长傅新勇;清丰县孝文化促进会会长、清丰县人大原主任冯海民;清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明办主任徐社军;清丰县孝文化促进会执行会
期刊
陈可心,15岁,郑州市第五十四中学初三年级学生。她活泼开朗,乐于助人,课下时常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上、生活上的各种问题,每当同学们有不会的题问陈可心时,她都非常乐意帮他们解答;作为班中的纪律委员,她严于律己,关心集体,时刻以最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同时也会严格要求其他同学,共同促进良好班风形成;她刻苦学习,勤学上进,总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从不气馁。陈可心从小就懂得体恤父母,明白父母在外打拼的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