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文学课课堂质量提升的路径初探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by_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将高校文学课打造为“金课”是当前文学课课堂改革的一个难题。本文以外国文学史课改为例,从“有效设置课程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方式”和“教师与学生互评”三方面强调,文学课程要遵循从基础知识普及到思辨性思维培养的目标,通过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滋养学生的美感与情感,触发和培养其基本的学术研究意识和诗意的文学灵性,以期为解决文学课“教什么”“怎么教”“教得如何”的问题提供一种思路。
  [关键词]“金课”  文学课堂  外国文学史  课堂改革
  2018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指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吴岩将“金课”归结为“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然而,在现阶段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很少考虑课程设计及如何吸引学生更深入地投入教学过程的方法,这些不足在文学课堂中显得更为突出。如何将基本原理的内容拓展到有争辩的思想碰撞境界,给予学生以美感、情感的交互,达到“培养人”的教学目的,是当下文学课课堂改革的关键。
  外国文学史是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具有思想多元、内容庞杂、流派众多、作家林立、异于本土等特点,使得外国文学史在文学课的课改中呈现一定的代表性。本文立足于该课程,围绕“教什么”“怎样教”“教得如何”三个方面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以期为有效、深入推进高校文学课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思路。
  “教什么”:有效设置课程内容是文学课课堂改革的基本要求
  在现有的文学类课堂改革成果中,很少有人深入思考课程“教什么”的问题。实际上,准确设置课程内容、选取关键知识点才是课堂改革的基本内核。
  以外国文学史课程为例,设置“教什么”的内容时,需层递式地考量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知”,即以框架式的归纳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骨骼”——基础知识。一般情况下,学校会将外国文学史课程设定为一学期54个教学课时,或者两学期共90个课时。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统筹好课程内容,教师应在“文学审美”的旗帜下把握文学史的脉络,甚至可以不限于外国文学本身,筛选名气大、影响大、学界公认的、最能代表外国文学史的“大”作品,给学生普及最基本的文学常识。二是“识”,即教师带领学生赏读作品,帮助他们获得美感和情感,感受课程的“血肉”。教师从文学底蕴、文化潮流、思想趣味、鉴赏想象等方面为学生解读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帮助学生理解文学的时代特征、作家及其作品的思想旨趣,使学生能穿透流行观念,直抵文学和生活真实的感知力。三是“思”,让学生学会分析作品、研读作品和写作创作,拥有体悟课程“灵魂”的能力。教师需运用文艺理论、文艺批评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具有学术规范的研究与写作,在教学纵深中更进一步地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发展批判性眼光。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触发和培养学生基本的学术研究意识和诗意的文学灵性。四是“析”,即让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阐述学界对一个问题公认的看法时,不能只单一列举一人的观点,而应尽可能地罗列大量资料来佐证观点,一方面给学生呈现知识的全面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意识。
  充分考量这四个方面的关联性步骤后,所呈现出教案内容基本上可由教案变成“学案”,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设计感,激发学生研读的兴趣。
  “怎样教”:合理安排教学方式是文学课课堂改革的有效路径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灵活多样的文学课课堂教学中来,使其获得基本的文学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回应“金课”提升“创新性和挑战度”的有效途径。当下,关于课堂改革的方式可谓异彩纷呈,但不是每门课都一定适用于这些方式方法,教师必须要认真考虑课程特点,并分析課改方式的利弊,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课改方式,不可按照一个模式、一个思维进行课改,这样会造成削足适履的错误,课改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对于文科课堂,教师要从如何“活化”教学内容、适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打造“精品”课堂意识、培养美育四个角度提升课堂质量,使课堂教学从基础教学提升到唤醒学术意识的高度。以外国文学史为例,第一,采取多种方式来“活化”讲授内容,让学生通过直接接触作品、体验角色、体悟情感等方式,增强其理性分析的能力。如在讲授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莱特》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哈姆莱特性格的“延宕”,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学生在课前找到表现哈姆莱特性格延宕的戏剧对话,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教师结合表演,为其分析、解读所选取的作品内容;二是直接让学生朗读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内容,教师运用提问、情境代入等方式,帮助其从感性认知出发,更直观地解读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这样两种方式都是基于对作品文体特征最直观的认知,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后,能获取对文体的认知式体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第二,科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当下,雨课堂、慕课、微课、课堂派等新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渐走入课堂,吸引了学生对课堂关注,也将课堂内容延伸到了课外。在运用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避免将课堂变成简单的人机对话,以免制约学生感知文学的审美。麦克卢汉曾说:“媒体是人的延伸。”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语言是最具亲和力、最灵活的语言,师生之间课堂上互动性的交流应该是最有效的教、学途径。”据此,无论运用何种教学手段,我们还是要回归到与学生的情智沟通上,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温度。第三,突出具有学术前沿性的“精品拓展”课堂,强化课程的知识点和精品意识。如在分析《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时,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专门开设一堂“于连与高加林形象比较”的拓展课,以同质文化圈视域作为参照物去解读异质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共性,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转型时代下人物形象的特质,启发学生深入、具体地理解作品、人物,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四,通过教育实现人的改造,用美和艺术进行补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分析外国文学是如何体现“人”这一命题时,所涉及的文化内涵是比较广泛的,若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审美特质、生命生活意义的追寻等,用世界文学的同质点去解读这一内涵,就显得通透多了,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人类文化的共识”,已经超越了一切,可直抵人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感。   总之,课堂改革中“变”的思维意识,主要是从外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寻找适合讲授教学内容的“外衣”,而这种“变”的前提始终要以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基准,否则无法有效传递课堂教学目的,更无从谈起课堂教学的深度。
  “教得如何”:教师与学生互评是文学课课堂改革的补充手段
  文科专业需要学生广种薄收,厚积而薄发,无法做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习完了不知道怎么用”或者“学了有什么用”是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再加之文科课堂在讲授理论及分析作品时会出现课堂沉闷的情况,学生容易产生倦怠,以致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应在清楚分析学生学情的情况下,开展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要结合师生双方特点,检验“教”“学”,促进课堂改革取得成效。第一,从学生角度评价课堂改革。主要是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外国文化视野、分析和思考能力、阅读及延伸能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成果等进行评价。学校要随时汇总、分析学生的反馈信息,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情况,以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改进教学方式。第二,对学生进行考核。“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学生学习活动结果作为主要依据,而应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以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的表现,如态度、创意、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和交流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既注重智力因素的评价,又注重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对学生的考核主要是以过程考核为主,如小论文、阅读思维导图,或以小组形式提交的讨论稿、读书笔记、讲课、作品改编展演等。教师还可以根据所带班级的专业性质,设置与专业相近的考核方式,一方面能夯实学生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将外国文学史的课程内容进行实践教学,一举两得。如给新闻专业开设的外国文学史课程,重点在于考查学生阅读作品的程度。教师可让学生选取作品进行改编、演出,并最终拍成视频,全班合力完成一份作业。该作业紧密连接学生的专业知识,他们的参与度很高。
  总之,这些考核方式逐渐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期末考试评定学生的做法,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时十分踊跃。同时,考核方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小组协作能力,促使其多方面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外国文学史教学为例,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假期布置阅读书目,开学第一节课交思维导图或者读书笔记;课堂教学中,学生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教师解决问题;学期四分之三处,学生提交关于本课程教学知识点的一篇小论文;期末采取闭卷考试形式進行。这一过程能关注到学生学的过程和教师教的反馈,便于教师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可实现师生教与学的双赢。这种评价直接检测“学得如何”,是推动“教”与“学”双方共同进步的一个助推器,也是纵深课堂改革的一个方式。
  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到了向课堂要教学质量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教师冷静思考课程内容含金量的问题。教师只有科学设计课堂教学、准确把握一堂课中的“闪光点”,才能真正实现师生有效互动、交流和对话。大学课堂教学“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大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使其心智丰盈,思维敏捷,这是大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
  参考文献:
  [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2]郭淑芬,高功步.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动力、挑战与路径——基于教师自主推进的视角[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4):90-96.
  [3]卫建国.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与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4):66-70.
  [4]张红玲.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机辅外语教学[J]. 2000(3):30-33.
  [5]熊进萍,邹晓春.构建高校文学教学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索[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2):171-176.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  陕西延安
其他文献
[摘 要]在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课堂上引导学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作淬炼思想的实践阵地,通过引导学生读经典,坚定学生的理论自信,帮助他们拓宽知识面,掌握写作方法。培养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课程实效性,坚定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从中汲取力量,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期刊
[摘 要]自2018年起,榆林学院文学院新闻学专业开始以毕业设计取代沿袭多年的毕业论文。榆林学院在参照深圳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设计方案的基础上,经过三年多的本土化探索与实践,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毕业设计体系,并且收获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从该校毕业设计作品选题的本土化亮点出发,阐述其运作过程与保障机制,同时反思目前存在的问题,意在为同类型新闻院系的毕业设计推进提供借鉴。  [关键词]毕业设计 选
期刊
[摘 要]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在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方法应用等方面都有所不同,需要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之对应。本文根据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课程的特点,设计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课程的翻转课堂流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课程 翻转课堂 评价体系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9D051);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资
期刊
[摘 要]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对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陕西理工大学为例,通过其与省内其他三所高校综合排名、一流专业建设、学位点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四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发现陕西理工大学学科建设存在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成效不突出、学科队伍建设比较滞后、标志性成果不显著、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有效对接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基于本校学科建设特点的优化路径,以丰富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 
期刊
[摘 要]文章首先分析了“1+X”制度的实施背景和内涵,其次以试点院校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该校在实施“1+X”制度过程中的挑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随后总结了该校“1+X”证书制度试点的程序。  [关键词]1+X证书 试点 高职院校  课题: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办专项课题《“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课题编号:ZJX02016)。  
期刊
[摘 要]加强党支部建设,对于破解高校党建工作“上热中温下凉”,特别是“下凉”问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标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党支部建设要求,强化在关键少数遴选上重质重效、人才吸纳上守正创新、在标准规范上实施“四化一提升”、监督问效上量化考核,有助于推动基层党支部组织力不断提升。  [关键词]课党支部 支部建设 组织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支部是党的基础组
期刊
[摘 要]药理学作为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很好地掌握和理解。本文以此为论点,以职教云课堂为平台,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于高职药理学课程“解热镇痛抗炎药”章节中,从职教云课堂的概述、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实施效果,以及反思与改进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渗透思政元素,加强课程理论知识与就业岗位之间的技能衔接,使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关键词]药理学 职教云课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将国学教育融入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教育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健全人格。但同时高职国学教育相关课程面临的课程设置边缘化、课程改革线上化、教学方式单一化等问题,达到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为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坚决贯彻“三全育人”理念,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关注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探索实践“浸入式”教学模式,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文化校园建设。
期刊
[摘 要]为全面了解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本文采用问卷调研和个体访谈的方法,选取2021届具有就业意愿的陕西省某省属高校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从就业前景认知、就业区域、单位性质、工作强度、薪酬期望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调研分析,为高校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提供参考依据,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就业期望 高校 大学生  就业期望是指在国家政策、经济环境和就业形势等多重影响下,就业主
期刊
[摘 要]民办高校战略管理与大学文化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粗放的战略管理制约着大学文化的发展,有效的战略管理有助于民办高校文化的革新,可促进优秀大学文化的形成;肤浅的大学文化会阻碍战略管理的发展,优秀的大学文化可以推动民办高校战略管理,进而催生高效的战略管理。民办高校战略管理与大学文化唯有动态适应、相互促进,才能共同推动民办高校的协调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 战略管理 大学文化  引 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