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丰城市按照“生态丰城、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思想,扎实苦干,呈现出了经济提速、城乡变样、干群和谐、社会稳定的生动局面,基本实现了打造全省最好县市目标,全面奠定了中等城市发展框架。2009年,全市GDP完成201.45亿元,增长17%,高出全省3.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达20.87亿元,增长23.4%,高出全省9.7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达12.9亿元,增长38.4%,列全省第一位;农民人均收入达5750元,比全省高出675元;城市面积由2000年的5.25km2拓展到36.8km2,扩大了6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有望进入全国百强行列。
一、坚持“三化”并举。着力提升县城经济的发展度
按照“三化”并举的思路,突出“好”字优先、“快”字当头,着力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度。
一是突出低碳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按照“三个转变”的思路,即推动经济由高能耗向低能耗转变、由“卖煤炭”向“卖碳汇”转变、由黑色向绿色转变,坚持向提升传统产业、培育高新产业要效益,初步构建了符合丰城实际的低碳产业体系。着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出台了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举措,提出了“163”目标,市财政安排5000万元建立高新产业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投资1.2亿元启动了丰城创新大厦建设,规划了4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先后引进培育了江西惟思特、华伍制动等10余家高新企业。着眼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以提高煤电产业附加值为重点,推动以资源建材为主的产业升级,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不断延伸壮大产业链。建设了江西首家瓦斯发电厂,在给城市供电的同时,也按照CDM协议向国外转让“碳减排量”,成为国内第二家拿到CDM项目交易资金的煤层气发电企业。发挥煤层气资源优势,建立了省级精品陶瓷企业基地,先后引进了上市企业斯米克陶瓷等3家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利用丰城电厂余热资源,建设了省级生物食品产业基地,打造了全省第一条拥有完整大米生物食品转化产业链。发挥丰城“江南废旧物资集散地”优势,建立了全省第一个省级废七类金属拆解、熔炼、加工基地,引进了美国兰通等8家企业落户基地。2009年,全市入园企业达148家,实现总产值152亿元,缴纳税金7.73亿元。
二是立足借势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城市化。围绕建设“开放大气,和谐秀美”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总目标,立足对接融人南昌城市经济圈,在更广范围、更宽平台、更深层次上参与竞争,在有效对接中把握竞争主动权,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向科学规划要效益、要质量、要品位,按照“富规划、穷建设”的理念,并始终坚持了红线和绿线同步规划,同步推进,构建了“一江两岸、一江三桥、一城五区”的城市发展格局。新城区建设从2001年老市政府大院置换、市财政投入500万元启动资金起步,10年来,城市建设合同资金超120亿元、实际完成建设资金超80亿元,基本形成了总规70km2的中等城市路网框架。按照对接融入交通先行的理念,全力推进“三路一百”建设,即丰昌大道建设、新105同道改线、服务昌吉赣城际铁路建设和城西滞洪区改造,打造南昌“半小时经济圈”。着眼与南昌的产业对接,在全面提升丰城五大工业主导产业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了10平方公里的省级龙津湖总部经济服务业基地,推进药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隍城富硒森林温泉开发,着力构建城市生态经济区,全力打造省会南昌“后花园”。
三是坚持品牌发展,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强化品牌就是优势和效益的理念,坚持走品牌农业、特色农业、科技农业的路子,始终注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和特色品牌的创新,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发挥丰城富硒土壤资源优势,按照“打造平台、品牌开发、集团上市”三步走战略,全力推进富硒产业基地建设。目前,富硒基地已成功获得了国家级“中国生态硒谷”授牌,12类富硒产品标准被确定为江西省地方标准,先后引进了浙江森禾、华英集团、铁骑力士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计划总投资15.6亿元,完成投资2.3亿元。开发富硒产业项目10个。围绕打造中国高产油茶之乡品牌,以建设全国高产油茶示范县为契机。持续实施“1121”丁程,加快高产油茶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小白线”万亩高产油茶产业长廊和生态硒谷万亩富硒高产油茶特色产业板块,全市高产油茶总面积达6万亩,共带动4.8万农民增收致富。
二、注重民生民享,着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和谐度
按照“多予少取”和“凡是政府要办的事,政府出钱;凡是群众想办的事,政府贴钱”的为民原则,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和谐度。
一是着力解决六大难题顺民心。按照“三问于民”的要求。持续出台公共财政政策,将新增财力的73%以上用于民生工程建设。较好解决了群众“六难”。着眼解决“上学难”,在投资2亿元新建丰城中学的同时。从2005年起,投资2.96亿元全面完成了农村教育“三集中”工程。完成校舍建筑面积近20万m2;2009年又启动了投资4.37亿元的城区教育布局调整工作,新(扩)建学校8所。着眼解决“就医难”,在投资2亿元新建丰城人民医院的基础上,投资6000余万元对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所(室)进行了改造新建,2009年又启动了投资1亿元的城区医疗布局调整,新(扩)建4所。着眼解决“养老难”,投资1.5亿元,新建了市社会福利中心和28所农村敬老院,全市集中供养率从17%上升到85%。着眼解决“行路难”,2004年起,先后投入资金超6亿元,新修村级公路1500余公里。着眼解决“耕种难”,2007年来,累计争取病险水库加同、农村饮用水安全等项目各级扶持资金近3亿元,全市大江大河综合治理、中型病险水库除淤加固等基本完成,今年又制定了《丰城市小二型水库、山塘工程除险加固工作规划》,力争3-5年全面完成全市350座小二型水库、1442座山塘工程除险加固。着眼解决群众“进城难”,今年启动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将公交车延伸到每一个乡镇,市财政将补贴资金超2000万元。
二是注重关注三种声音听民意。即关注网民的声音、街头巷尾的声音和特殊群体的声音。对于网民的声音,在加强宣传、公安等部门网络服务的基础上,“两办”专门成立了网络办公室,负责收集、汇编网络舆情和信息公开,并实行市党政班子成员定期、定人、定主题跟网民互动,就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网上与网民沟通。今年以来,已就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等主题开展了网民互动。对于街头巷尾的声音,由市政协牵头进行了解收集。涉及一些街头巷尾反映比较突 出、群众要求比较迫切的问题,汇总后报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解决对策。对于特殊群体的声音,由市委政法委和市公安局牵头,通过维稳信息员和内情人员收集掌握,并将维稳信息员延伸到村一级,重点了解、听取一些困难户、“上访户”、弱势群体的诉求和心声,对于他们提出的一些合理要求,尽最大努力予以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做好思想疏导工作,条件成熟后及时解决,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
三是注重构建三项机制理民情。牢固树立“稳定也是政绩”的理念,注重制度机制建设,从根本上理顺群众情绪。按照“只予不取”的原则,构建了“政府补助、群众捐助、社会各界赞助”的农村公益事业筹资新机制,从根本上取消了农民负担,实现了农村公益事业农民零负担的历史性大转折。着眼有效解决群众信访问题,不断完善了领导干部接访、机关干部下访、领导干部包案等制度,有效推动了系列群众信访问题的解决,使丰城实现了由省信访重点管理县向全国信访工作先进县的嬗变。着眼夯实农村稳定工作基础,建立了村干部维稳考评机制,强化了村干部维稳工作责任,提高其维稳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保障了农村基础的和谐稳定。丰城市也先后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省平安县市,特别是丰城“转变作风赢民心,着力民生促稳定”的经验做法,被中央维稳领导小组向全国转发,得到了中央和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增强后劲潜力。着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度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干部是关键,人才是支撑,作风是保证。着眼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潜力,提升发展的可持续度,重点突出了“三抓”:
一是抓干部人才强支撑。实施大教育大培训工程,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干部人才队伍综合素质。近四来,共有300余名干部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省委党校等研究生班学习。实施“521”人才战略工程,即从2006年起,连续5年,每年引进二本以上大学毕业生200名,共1000名,打造人才聚集洼地。目前,共引进二本以上大学生802人,其中研究生69名。实施大学生“村官”工程,先后安排287名大学生到村任职,让年轻人才在基层一线锻炼、提高。“三大工程”的实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智力支撑。 二是抓“三落地”夯基础。以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活动、队伍建设“三落地”为抓手,着眼党组织设置“落地”,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坚持按村落布局、产业发展、方便流动党员管理设置党组织,扩大了党组织覆盖面,推动了党建工作触角的拓展延伸。市财政先后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50余个,完善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功能,并按照“一室多用、一室多能”的要求,将每个村部打造成为便民利民的窗口、文化活动的平台、党员议事的中心、干部办公的阵地,推动了组织活动“落地”。创新“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方式,选定村书记,配强村班子,建立健全村干部社保等激励机制,推动了队伍建设“落地”。“二三落地”工作的实施,为县域经济发展夯实了基层基础。
三是抓作风转变优环境。自2002年起,建立健全了县级干部“四个一”联系基层、各级干部“32l”结对帮困等制度,尤其是在机关干部中持续实施每年两次,每次半月的“五同五学”活动。“五同五学”活动的开展,使干部与群众实现了由路人到熟人到亲人的转变,转变了干部作风,和谐了干群关系。按照“项目化、时间表、责任人”要求,建立了领导干部挂点项目制度,对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分别由市四套班子领导牵头挂点,明确挂点要求,在挂点、服务项目建设中转变作风。干部作风的转变,为县域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一、坚持“三化”并举。着力提升县城经济的发展度
按照“三化”并举的思路,突出“好”字优先、“快”字当头,着力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度。
一是突出低碳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按照“三个转变”的思路,即推动经济由高能耗向低能耗转变、由“卖煤炭”向“卖碳汇”转变、由黑色向绿色转变,坚持向提升传统产业、培育高新产业要效益,初步构建了符合丰城实际的低碳产业体系。着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出台了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举措,提出了“163”目标,市财政安排5000万元建立高新产业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投资1.2亿元启动了丰城创新大厦建设,规划了4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先后引进培育了江西惟思特、华伍制动等10余家高新企业。着眼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以提高煤电产业附加值为重点,推动以资源建材为主的产业升级,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不断延伸壮大产业链。建设了江西首家瓦斯发电厂,在给城市供电的同时,也按照CDM协议向国外转让“碳减排量”,成为国内第二家拿到CDM项目交易资金的煤层气发电企业。发挥煤层气资源优势,建立了省级精品陶瓷企业基地,先后引进了上市企业斯米克陶瓷等3家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利用丰城电厂余热资源,建设了省级生物食品产业基地,打造了全省第一条拥有完整大米生物食品转化产业链。发挥丰城“江南废旧物资集散地”优势,建立了全省第一个省级废七类金属拆解、熔炼、加工基地,引进了美国兰通等8家企业落户基地。2009年,全市入园企业达148家,实现总产值152亿元,缴纳税金7.73亿元。
二是立足借势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城市化。围绕建设“开放大气,和谐秀美”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总目标,立足对接融人南昌城市经济圈,在更广范围、更宽平台、更深层次上参与竞争,在有效对接中把握竞争主动权,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向科学规划要效益、要质量、要品位,按照“富规划、穷建设”的理念,并始终坚持了红线和绿线同步规划,同步推进,构建了“一江两岸、一江三桥、一城五区”的城市发展格局。新城区建设从2001年老市政府大院置换、市财政投入500万元启动资金起步,10年来,城市建设合同资金超120亿元、实际完成建设资金超80亿元,基本形成了总规70km2的中等城市路网框架。按照对接融入交通先行的理念,全力推进“三路一百”建设,即丰昌大道建设、新105同道改线、服务昌吉赣城际铁路建设和城西滞洪区改造,打造南昌“半小时经济圈”。着眼与南昌的产业对接,在全面提升丰城五大工业主导产业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了10平方公里的省级龙津湖总部经济服务业基地,推进药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隍城富硒森林温泉开发,着力构建城市生态经济区,全力打造省会南昌“后花园”。
三是坚持品牌发展,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强化品牌就是优势和效益的理念,坚持走品牌农业、特色农业、科技农业的路子,始终注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和特色品牌的创新,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发挥丰城富硒土壤资源优势,按照“打造平台、品牌开发、集团上市”三步走战略,全力推进富硒产业基地建设。目前,富硒基地已成功获得了国家级“中国生态硒谷”授牌,12类富硒产品标准被确定为江西省地方标准,先后引进了浙江森禾、华英集团、铁骑力士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计划总投资15.6亿元,完成投资2.3亿元。开发富硒产业项目10个。围绕打造中国高产油茶之乡品牌,以建设全国高产油茶示范县为契机。持续实施“1121”丁程,加快高产油茶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小白线”万亩高产油茶产业长廊和生态硒谷万亩富硒高产油茶特色产业板块,全市高产油茶总面积达6万亩,共带动4.8万农民增收致富。
二、注重民生民享,着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和谐度
按照“多予少取”和“凡是政府要办的事,政府出钱;凡是群众想办的事,政府贴钱”的为民原则,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和谐度。
一是着力解决六大难题顺民心。按照“三问于民”的要求。持续出台公共财政政策,将新增财力的73%以上用于民生工程建设。较好解决了群众“六难”。着眼解决“上学难”,在投资2亿元新建丰城中学的同时。从2005年起,投资2.96亿元全面完成了农村教育“三集中”工程。完成校舍建筑面积近20万m2;2009年又启动了投资4.37亿元的城区教育布局调整工作,新(扩)建学校8所。着眼解决“就医难”,在投资2亿元新建丰城人民医院的基础上,投资6000余万元对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所(室)进行了改造新建,2009年又启动了投资1亿元的城区医疗布局调整,新(扩)建4所。着眼解决“养老难”,投资1.5亿元,新建了市社会福利中心和28所农村敬老院,全市集中供养率从17%上升到85%。着眼解决“行路难”,2004年起,先后投入资金超6亿元,新修村级公路1500余公里。着眼解决“耕种难”,2007年来,累计争取病险水库加同、农村饮用水安全等项目各级扶持资金近3亿元,全市大江大河综合治理、中型病险水库除淤加固等基本完成,今年又制定了《丰城市小二型水库、山塘工程除险加固工作规划》,力争3-5年全面完成全市350座小二型水库、1442座山塘工程除险加固。着眼解决群众“进城难”,今年启动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将公交车延伸到每一个乡镇,市财政将补贴资金超2000万元。
二是注重关注三种声音听民意。即关注网民的声音、街头巷尾的声音和特殊群体的声音。对于网民的声音,在加强宣传、公安等部门网络服务的基础上,“两办”专门成立了网络办公室,负责收集、汇编网络舆情和信息公开,并实行市党政班子成员定期、定人、定主题跟网民互动,就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网上与网民沟通。今年以来,已就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等主题开展了网民互动。对于街头巷尾的声音,由市政协牵头进行了解收集。涉及一些街头巷尾反映比较突 出、群众要求比较迫切的问题,汇总后报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解决对策。对于特殊群体的声音,由市委政法委和市公安局牵头,通过维稳信息员和内情人员收集掌握,并将维稳信息员延伸到村一级,重点了解、听取一些困难户、“上访户”、弱势群体的诉求和心声,对于他们提出的一些合理要求,尽最大努力予以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做好思想疏导工作,条件成熟后及时解决,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
三是注重构建三项机制理民情。牢固树立“稳定也是政绩”的理念,注重制度机制建设,从根本上理顺群众情绪。按照“只予不取”的原则,构建了“政府补助、群众捐助、社会各界赞助”的农村公益事业筹资新机制,从根本上取消了农民负担,实现了农村公益事业农民零负担的历史性大转折。着眼有效解决群众信访问题,不断完善了领导干部接访、机关干部下访、领导干部包案等制度,有效推动了系列群众信访问题的解决,使丰城实现了由省信访重点管理县向全国信访工作先进县的嬗变。着眼夯实农村稳定工作基础,建立了村干部维稳考评机制,强化了村干部维稳工作责任,提高其维稳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保障了农村基础的和谐稳定。丰城市也先后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省平安县市,特别是丰城“转变作风赢民心,着力民生促稳定”的经验做法,被中央维稳领导小组向全国转发,得到了中央和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增强后劲潜力。着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度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干部是关键,人才是支撑,作风是保证。着眼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潜力,提升发展的可持续度,重点突出了“三抓”:
一是抓干部人才强支撑。实施大教育大培训工程,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干部人才队伍综合素质。近四来,共有300余名干部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省委党校等研究生班学习。实施“521”人才战略工程,即从2006年起,连续5年,每年引进二本以上大学毕业生200名,共1000名,打造人才聚集洼地。目前,共引进二本以上大学生802人,其中研究生69名。实施大学生“村官”工程,先后安排287名大学生到村任职,让年轻人才在基层一线锻炼、提高。“三大工程”的实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智力支撑。 二是抓“三落地”夯基础。以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活动、队伍建设“三落地”为抓手,着眼党组织设置“落地”,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坚持按村落布局、产业发展、方便流动党员管理设置党组织,扩大了党组织覆盖面,推动了党建工作触角的拓展延伸。市财政先后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50余个,完善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功能,并按照“一室多用、一室多能”的要求,将每个村部打造成为便民利民的窗口、文化活动的平台、党员议事的中心、干部办公的阵地,推动了组织活动“落地”。创新“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方式,选定村书记,配强村班子,建立健全村干部社保等激励机制,推动了队伍建设“落地”。“二三落地”工作的实施,为县域经济发展夯实了基层基础。
三是抓作风转变优环境。自2002年起,建立健全了县级干部“四个一”联系基层、各级干部“32l”结对帮困等制度,尤其是在机关干部中持续实施每年两次,每次半月的“五同五学”活动。“五同五学”活动的开展,使干部与群众实现了由路人到熟人到亲人的转变,转变了干部作风,和谐了干群关系。按照“项目化、时间表、责任人”要求,建立了领导干部挂点项目制度,对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分别由市四套班子领导牵头挂点,明确挂点要求,在挂点、服务项目建设中转变作风。干部作风的转变,为县域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