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受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旧的文化和道德已被驱逐,新的文化和道德尚未完全建立。由此表现出的青年道德失范现象,值得我们重视。本文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适应现代化,并能够为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做出贡献。
关键词:传统文化;道德缺失;道德教育;道德提升
青少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我国仅18岁以下的青少年就有3亿多人,其文化素质及其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素质。我国正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青少年道德失范现象严重。使得我们必须探索,青少年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和对策。
1.中国传统文化以修身为本,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人生修养在我国古代的众多学派中有重要的地位。道家重养生,儒家重修身。养生,指练养身体生命;修身,指修养道德情操,两者有着不同的涵义。在儒家看来,人生修养主要是道德的自我修养,他们称之为“修身”。儒家中道德的教化,主张以德为政,以伦理为本位,尤重道德的自我修养,即修身的功夫。他们认为要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造就道德上的完满人格,修身是最根本的手段和途径。
2.中国传统文化对青少年道德修养具有提升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具有高尚品性,对当代青少年的各方面具有重要的引导、教育的作用。其具体表现在:
2.1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
中国古代教育以道德教化为先,道德教化诉诸个人内心修养,并重在践行。作为德性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道德天地修养。 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广博而深邃,富有很强的哲理性,其道德学说规范并制约着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优秀的道德传统必将对青少年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
2.2 中国传统文化能使青少年情感获得陶冶,思想产生升华
中国历史上的尚公精神,就有助于把当代青少年塑造成为具有爱国主义情操的新一代。早在先秦时期,先贤就提出了“以公灭私”、“夙夜在公”、“天下为公”等尚公的观念,要求社会成员自觉地为社会整体利益而无私贡献。我们应当用这种高尚精神,来塑造当代的社会主义新人,使他们把我们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来教育青少年,有助陶冶青少年的精神境界;有助青少年正视传统,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有助青少年认识国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然而在今天,转型时期的道德和道德教育却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和价值失落,时有发生的触目惊心的自杀、伤害同学甚至杀害父母与老师的事件等道德失范现象都给我们敲醒警钟。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缺失 。
3.当代青少年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位
青年是社会的希望,他们的道德素质是社会精神面貌的一面镜子。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青年身上时,却令人遗憾地发现,当代青年的道德状况堪忧。其中,存在着严重的道德失范。当代青少年道德失范的表现主要有:违法犯罪,如入室盗窃、抢劫、绑架、杀人等案件;不文明的行为;缺乏诚信、忘恩负义、自私自利、弄虚作假、纪律涣散等;网络言行随意放纵、网络价值观念模糊。
3.2 当代青少年道德失范的原因
我国道德教育忽视了对人的价值的终极关怀,忽视了对人的灵魂与美德的关怀。总的来说是缺失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
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强调技术乃至强调谋生的能力,只是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当中,课堂中很少讲到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却很少告诉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做人的标准是什么,生命的价值又是什么。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我们不了解金钱的意义,不懂得该如何与人相处,社会公信力的丧失,善恶美丑的价值观的混乱乃至腐败猖獗,物欲横流……不可否认,我们已因一味追求享乐而异化为物质和金钱的奴隶,精神上的压力与心灵的苦闷与日俱增。 然而,科技的发展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意想中的快乐和满足,相反,问题青年、校园暴力、自杀率的上升、青少年的犯罪乃至由此产生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已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3.2.1 注重效益和缺乏传统伦理道德建设
道德教育历来受到国家的重视,但学生家长与学校所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所关注的是实际的利益。很少有人去思考人的良知、情操、人格日益貶值和失落的问题。善恶不分、邪正混杂的生活状态导致青年心灵的困惑和迷茫。道德教育只强调抽象的道德原则,而不太重视人格的培育。最基本的品德素质的培养出现空缺,以至人们的某些道德行为失去了规范的约束。青年的伦理价值观和道德行为一旦缺乏有效的控制、约束和引导,就会产生扭曲的道德人格。
3.2.2 青少年人格取向的偏差,对传统道德认识不足
据调查,目前已有70.5%的青年进入互联网世界。社会变迁中,青年道德失范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进入互联网的青年人容易产生道德失范的意识与行为。其一,青年人认为网络上很难讲道德;其二,青年人有意或无意地做些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 目前网络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青年道德主体丧失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了青年道德人格取向的偏差。如果对青年网上的失范行为不进行遏制,帮助青年修正对此的模糊认识,只能让网络失范行为日益严重。这说明我们现在的人格教育还不到位,没能教会青少年学会正确选择与判断,以至成为现代科技的奴隶,迷失自我。
4.青少年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及建议
4.1 导致青少年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分析
4.1.1 市场经济、西方文化中腐朽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
市场经济诱发青少年价值取向功利化,由于市场经济遵循的是价值规律,其驱动力是获取利润,因此很容易导致拜金主义的思潮产生。扩大到同学关系中,就会诱发学生缺乏理想,缺乏集体主义意识,缺少社会责任感,只讲实惠不思进取奉献,甚至有的学生为贪图享乐而铤而走险。 随着国门逐渐开放,资产阶级的腐朽文化的冲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言论和行为,致使青少年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度逐年下降。受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盲目追求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将自己国家的博大精深文化抛之脑后,以致传统的道德观念淡薄。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4.1.2 学校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很多教师还没有真正地把传播传统文化作为己任,甚至自身传统文化的素养就很缺乏。因此,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对学生施加较大的影响。同时,绝大多数青少年接受正规、统一的传统文化教育仅仅局限于语文、历史课中,其内容也局限在古诗词、朝代简史,而授课内容又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因而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
4.1.3 家长未能对孩子进行积极的灌输和有效的引导
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名人的家庭,其家教都是非常严格,而过去作为孩子启蒙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在被许多家庭放置到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落。由于家庭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缺位,给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家长能够给予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也许会有更多的孩子喜欢传统文化。因此,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家长的认识和引导有很大的关系。
4.2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为此,我提出如下建议:
4.2.1社会上要营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社会大环境
1.1 加强宣传,抓好舆论引导。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上开设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专栏;要组织创作、编辑、出版适合青少年的读物和视听产品,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导向; 要在全国范围内不定期地举办“中华传统经典名篇诵读比赛”、“青少年
文化节”等大型活动,让广大青少年从中领略到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和优秀的传统文化。
4.2.2 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将传统文化资源网络化;要进一步加强黄金时段播出节目的监管,彻底清理各种不良广告;要继续做好校园和周边治安环境的整治工作,加强安全文明校园的建设,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4.2.3加强德育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校外活动场馆的建设。要整合社会德育资源,为青少年提供德育教育基地和健康的校外活动场所;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应逐步实行对中小学生免费或集体免费参观;加强对学生包括弱势群体和流动人口子女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4.2.4要立足实际,充分利用丰厚的文化资源,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历史、人文、地域等方面的具有一定价值而且通俗易懂的读物进入中小学课堂,充实和丰富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和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4.3 学校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
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建议学校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将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纳入到中小学教学计划中去,并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之中。利用中国各种传统节日、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各种别开生面的活动,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各中小学校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适当开设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校本教育课程;要把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纳入到高考范围,以促使学生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要通过组织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方式研究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4.4 家庭应注重对孩子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灌输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其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家庭教育的根本是品德教育,家庭教育应把传授做人的道理和学习中国传统的美德(比如孝敬父母、珍爱生命)作为重点,改变家长只以升学作为家庭教育成败的惟一标准的偏颇心态。建议政府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社区内家长,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定期开展各种相关活动,如古典文学沙龙、传统服饰的美学研究、中华戏曲欣赏等,借此来增强家长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引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喜欢和热爱,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的子女,以达到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的目的。
总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是一个的高度,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彭韵清.论当代初中生的传统美德教育[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5).
[2]温克勤.儒家伦理价值及其评价[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3]陈为.道德建设与儒家伦理思想的创新[J].求索,2004,(6).
[4]胡钰 吴倬 《互联网对青年價值观的负面影响》《青年研究》【J】 2001年3月
作者简介: 杨绍安 吴学东 《以德治国与儒家伦理的命运》《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 2002年1月
关键词:传统文化;道德缺失;道德教育;道德提升
青少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我国仅18岁以下的青少年就有3亿多人,其文化素质及其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素质。我国正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青少年道德失范现象严重。使得我们必须探索,青少年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和对策。
1.中国传统文化以修身为本,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人生修养在我国古代的众多学派中有重要的地位。道家重养生,儒家重修身。养生,指练养身体生命;修身,指修养道德情操,两者有着不同的涵义。在儒家看来,人生修养主要是道德的自我修养,他们称之为“修身”。儒家中道德的教化,主张以德为政,以伦理为本位,尤重道德的自我修养,即修身的功夫。他们认为要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造就道德上的完满人格,修身是最根本的手段和途径。
2.中国传统文化对青少年道德修养具有提升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具有高尚品性,对当代青少年的各方面具有重要的引导、教育的作用。其具体表现在:
2.1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
中国古代教育以道德教化为先,道德教化诉诸个人内心修养,并重在践行。作为德性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道德天地修养。 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广博而深邃,富有很强的哲理性,其道德学说规范并制约着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优秀的道德传统必将对青少年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
2.2 中国传统文化能使青少年情感获得陶冶,思想产生升华
中国历史上的尚公精神,就有助于把当代青少年塑造成为具有爱国主义情操的新一代。早在先秦时期,先贤就提出了“以公灭私”、“夙夜在公”、“天下为公”等尚公的观念,要求社会成员自觉地为社会整体利益而无私贡献。我们应当用这种高尚精神,来塑造当代的社会主义新人,使他们把我们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来教育青少年,有助陶冶青少年的精神境界;有助青少年正视传统,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有助青少年认识国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然而在今天,转型时期的道德和道德教育却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和价值失落,时有发生的触目惊心的自杀、伤害同学甚至杀害父母与老师的事件等道德失范现象都给我们敲醒警钟。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缺失 。
3.当代青少年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位
青年是社会的希望,他们的道德素质是社会精神面貌的一面镜子。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青年身上时,却令人遗憾地发现,当代青年的道德状况堪忧。其中,存在着严重的道德失范。当代青少年道德失范的表现主要有:违法犯罪,如入室盗窃、抢劫、绑架、杀人等案件;不文明的行为;缺乏诚信、忘恩负义、自私自利、弄虚作假、纪律涣散等;网络言行随意放纵、网络价值观念模糊。
3.2 当代青少年道德失范的原因
我国道德教育忽视了对人的价值的终极关怀,忽视了对人的灵魂与美德的关怀。总的来说是缺失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
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强调技术乃至强调谋生的能力,只是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当中,课堂中很少讲到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却很少告诉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做人的标准是什么,生命的价值又是什么。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我们不了解金钱的意义,不懂得该如何与人相处,社会公信力的丧失,善恶美丑的价值观的混乱乃至腐败猖獗,物欲横流……不可否认,我们已因一味追求享乐而异化为物质和金钱的奴隶,精神上的压力与心灵的苦闷与日俱增。 然而,科技的发展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意想中的快乐和满足,相反,问题青年、校园暴力、自杀率的上升、青少年的犯罪乃至由此产生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已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3.2.1 注重效益和缺乏传统伦理道德建设
道德教育历来受到国家的重视,但学生家长与学校所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所关注的是实际的利益。很少有人去思考人的良知、情操、人格日益貶值和失落的问题。善恶不分、邪正混杂的生活状态导致青年心灵的困惑和迷茫。道德教育只强调抽象的道德原则,而不太重视人格的培育。最基本的品德素质的培养出现空缺,以至人们的某些道德行为失去了规范的约束。青年的伦理价值观和道德行为一旦缺乏有效的控制、约束和引导,就会产生扭曲的道德人格。
3.2.2 青少年人格取向的偏差,对传统道德认识不足
据调查,目前已有70.5%的青年进入互联网世界。社会变迁中,青年道德失范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进入互联网的青年人容易产生道德失范的意识与行为。其一,青年人认为网络上很难讲道德;其二,青年人有意或无意地做些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 目前网络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青年道德主体丧失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了青年道德人格取向的偏差。如果对青年网上的失范行为不进行遏制,帮助青年修正对此的模糊认识,只能让网络失范行为日益严重。这说明我们现在的人格教育还不到位,没能教会青少年学会正确选择与判断,以至成为现代科技的奴隶,迷失自我。
4.青少年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及建议
4.1 导致青少年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分析
4.1.1 市场经济、西方文化中腐朽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
市场经济诱发青少年价值取向功利化,由于市场经济遵循的是价值规律,其驱动力是获取利润,因此很容易导致拜金主义的思潮产生。扩大到同学关系中,就会诱发学生缺乏理想,缺乏集体主义意识,缺少社会责任感,只讲实惠不思进取奉献,甚至有的学生为贪图享乐而铤而走险。 随着国门逐渐开放,资产阶级的腐朽文化的冲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言论和行为,致使青少年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度逐年下降。受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盲目追求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将自己国家的博大精深文化抛之脑后,以致传统的道德观念淡薄。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4.1.2 学校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很多教师还没有真正地把传播传统文化作为己任,甚至自身传统文化的素养就很缺乏。因此,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对学生施加较大的影响。同时,绝大多数青少年接受正规、统一的传统文化教育仅仅局限于语文、历史课中,其内容也局限在古诗词、朝代简史,而授课内容又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因而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
4.1.3 家长未能对孩子进行积极的灌输和有效的引导
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名人的家庭,其家教都是非常严格,而过去作为孩子启蒙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在被许多家庭放置到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落。由于家庭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缺位,给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家长能够给予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也许会有更多的孩子喜欢传统文化。因此,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家长的认识和引导有很大的关系。
4.2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为此,我提出如下建议:
4.2.1社会上要营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社会大环境
1.1 加强宣传,抓好舆论引导。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上开设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专栏;要组织创作、编辑、出版适合青少年的读物和视听产品,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导向; 要在全国范围内不定期地举办“中华传统经典名篇诵读比赛”、“青少年
文化节”等大型活动,让广大青少年从中领略到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和优秀的传统文化。
4.2.2 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将传统文化资源网络化;要进一步加强黄金时段播出节目的监管,彻底清理各种不良广告;要继续做好校园和周边治安环境的整治工作,加强安全文明校园的建设,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4.2.3加强德育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校外活动场馆的建设。要整合社会德育资源,为青少年提供德育教育基地和健康的校外活动场所;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应逐步实行对中小学生免费或集体免费参观;加强对学生包括弱势群体和流动人口子女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4.2.4要立足实际,充分利用丰厚的文化资源,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历史、人文、地域等方面的具有一定价值而且通俗易懂的读物进入中小学课堂,充实和丰富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和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4.3 学校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
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建议学校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将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纳入到中小学教学计划中去,并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之中。利用中国各种传统节日、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各种别开生面的活动,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各中小学校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适当开设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校本教育课程;要把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纳入到高考范围,以促使学生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要通过组织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方式研究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4.4 家庭应注重对孩子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灌输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其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家庭教育的根本是品德教育,家庭教育应把传授做人的道理和学习中国传统的美德(比如孝敬父母、珍爱生命)作为重点,改变家长只以升学作为家庭教育成败的惟一标准的偏颇心态。建议政府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社区内家长,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定期开展各种相关活动,如古典文学沙龙、传统服饰的美学研究、中华戏曲欣赏等,借此来增强家长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引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喜欢和热爱,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的子女,以达到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的目的。
总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是一个的高度,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彭韵清.论当代初中生的传统美德教育[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5).
[2]温克勤.儒家伦理价值及其评价[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3]陈为.道德建设与儒家伦理思想的创新[J].求索,2004,(6).
[4]胡钰 吴倬 《互联网对青年價值观的负面影响》《青年研究》【J】 2001年3月
作者简介: 杨绍安 吴学东 《以德治国与儒家伦理的命运》《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 200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