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可以强健小学生的体魄,使小学生经得起摔打;让沉默寡言的孩子打开心扉,变得开朗;让发胖的小学生控制饮食、加强锻炼,改善身心健康。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与疏导兴趣,除了可以采取差异化分组教学、游戏化教学等课堂方式,体育教师还要以身作则地锻炼身体,以及疏导小学生的兴趣,令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5-0150-01
体育课一方面深受小学生喜爱,另一方面因為小学生怕累被逃避。其实,体育活动对小学生有许多益处,小学体育教师要培养、疏导小学生的体育兴趣。
1.培养小学生体育兴趣的意义
(1)打开小学生的心扉
尽管孩子的天性通常有活泼好动的共性,但是,因为原生家庭的缘故,小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性格:有的爱疯爱闹,有的沉默寡言。爱玩爱闹往往是因为家庭温馨,充满爱意,而沉默寡言可能是家庭不睦、冷淡、忽视、霸权造成的,这样的孩子格外需要教师的关注和同学的友谊。体育锻炼中有许多集体活动,能够弥补家庭中缺少的交流,打开小学生的心扉,使孩子乐观开朗起来。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令其自愿参加体育活动,能够打开小学生的心扉。
(2)强健小学生的体魄
小学生的年龄从6岁到13岁不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意志比较薄弱,易受外界影响,产生波动。体质弱的小学生如果遭受精神打击,就更可能丧失探寻新鲜事物的兴趣。而体育锻炼能够强健小学生体魄,同时锻炼小学生的意志,让小学生经得起“摔打”。而且,如果小学生被培养出了对体育的兴趣,那么遇到打击时就可以将悲痛发泄在体育活动中。
(3)避免小学生的肥胖
小学生贪吃零食,可零食热量高、营养不均衡,容易导致小学生肥胖。而且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小学生在课间也不乐意走出教室活动了,转而留在座位上讨论游戏。能量摄入多、消耗少,自然容易发胖,导致身体虚弱、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自尊水平低。如果能培养小学生对体育锻炼、健康知识的兴趣,小学生就会控制饮食,多多活动,避免肥胖了。
2.小学体育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
(1)差异化分组教学
小学生受成长环境、生活习惯、遗传因素影响,有较大的差异。体育教师要正视小学生中的差异,因材施教,在个性化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兴趣。比如,身体发育上,必然有早有晚,而且有些小学生患有不适宜剧烈运动的疾病(比如,心脏病、哮喘),还有些小学生虽然病不严重,但体育活动中也比一般小学生困难(比如,鼻炎、咽炎,跑起步来会呼吸不畅)。因此,安排课堂内容时,要分组教学,为每名小学生制定合适的锻炼项目,多鼓励身体素质较差的小学生尽量运动起来,以树立信心、培养兴趣为主要目的。
(2)疏导小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凭兴趣做事,可能会出现只对一两个体育项目感兴趣,就只做那一两个体育运动。但是,不同体育运动的锻炼部位、锻炼效果都不完全一样,不能相互代替。因此,小学生的这种做法不利于自己身体的全面发展,教师应疏导小学生对各个体育项目的兴趣。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尽可能丰富教学内容,利用小学生探索世界和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让小学生喜欢上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
(3)游戏化教学
小学生爱玩,游戏能够吸引小学生的兴趣,而体育活动中不乏游戏,儿童游戏中也有许多体育活动。在体育课堂中引入游戏,是培养小学生体育兴趣的好方法。比如,跳大绳中的“下饺子”游戏,可以锻炼小学生的胆量、团队协作能力、把握时机的能力。体育教师可以将一个班的小学生分为5组,每组一根大绳,比赛规定时间内哪一组跳的最多,或者比赛跳败之前哪组跳的多。这比直接让小学生跳小绳有趣得多。这样的活动中,小学生虽然跳的次数没有自己跳小绳多,但要不断地从大绳对面跑回队尾,而且持续时间比跳小绳长,所以也能起到体育锻炼的效果。此外,贴烧饼、叉大步、花式跳绳、跳房子、红灯绿灯小白灯(一种单腿跳游戏)等等游戏,也都是很好的体育活动。
(4)体育教师以身作则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身边的大人能对小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进入小学后,小学生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小学中度过,很容易模仿老师的言行举止。因此,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经常出现在体育活动中,才能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比如,体育课前的跑步热身中,体育教师可以带头跑在小学生队伍的侧边,小学生就会更有跑步的动力。自由活动时,体育教师可以带头做一些体育活动,或者邀请几个小学生陪自己“玩”,踢球、踢毽子、打羽毛球、打篮球等等,也能让小学生感受到体育教师对体育的喜爱,从而也培养出体育兴趣。
3.结语
小学阶段的孩子看什么都是新的,因而是培养兴趣的好阶段。小学体育课中,如果能培养、疏导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就能让小学生自觉自愿地参加体育活动,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强健小学生的体魄,也有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刘溪文.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1):93
[2]陈惠芬.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218
[3]李军.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与疏导策略[J].中国教师,2018(S2):2
关键词:小学体育;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5-0150-01
体育课一方面深受小学生喜爱,另一方面因為小学生怕累被逃避。其实,体育活动对小学生有许多益处,小学体育教师要培养、疏导小学生的体育兴趣。
1.培养小学生体育兴趣的意义
(1)打开小学生的心扉
尽管孩子的天性通常有活泼好动的共性,但是,因为原生家庭的缘故,小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性格:有的爱疯爱闹,有的沉默寡言。爱玩爱闹往往是因为家庭温馨,充满爱意,而沉默寡言可能是家庭不睦、冷淡、忽视、霸权造成的,这样的孩子格外需要教师的关注和同学的友谊。体育锻炼中有许多集体活动,能够弥补家庭中缺少的交流,打开小学生的心扉,使孩子乐观开朗起来。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令其自愿参加体育活动,能够打开小学生的心扉。
(2)强健小学生的体魄
小学生的年龄从6岁到13岁不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意志比较薄弱,易受外界影响,产生波动。体质弱的小学生如果遭受精神打击,就更可能丧失探寻新鲜事物的兴趣。而体育锻炼能够强健小学生体魄,同时锻炼小学生的意志,让小学生经得起“摔打”。而且,如果小学生被培养出了对体育的兴趣,那么遇到打击时就可以将悲痛发泄在体育活动中。
(3)避免小学生的肥胖
小学生贪吃零食,可零食热量高、营养不均衡,容易导致小学生肥胖。而且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小学生在课间也不乐意走出教室活动了,转而留在座位上讨论游戏。能量摄入多、消耗少,自然容易发胖,导致身体虚弱、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自尊水平低。如果能培养小学生对体育锻炼、健康知识的兴趣,小学生就会控制饮食,多多活动,避免肥胖了。
2.小学体育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
(1)差异化分组教学
小学生受成长环境、生活习惯、遗传因素影响,有较大的差异。体育教师要正视小学生中的差异,因材施教,在个性化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兴趣。比如,身体发育上,必然有早有晚,而且有些小学生患有不适宜剧烈运动的疾病(比如,心脏病、哮喘),还有些小学生虽然病不严重,但体育活动中也比一般小学生困难(比如,鼻炎、咽炎,跑起步来会呼吸不畅)。因此,安排课堂内容时,要分组教学,为每名小学生制定合适的锻炼项目,多鼓励身体素质较差的小学生尽量运动起来,以树立信心、培养兴趣为主要目的。
(2)疏导小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凭兴趣做事,可能会出现只对一两个体育项目感兴趣,就只做那一两个体育运动。但是,不同体育运动的锻炼部位、锻炼效果都不完全一样,不能相互代替。因此,小学生的这种做法不利于自己身体的全面发展,教师应疏导小学生对各个体育项目的兴趣。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尽可能丰富教学内容,利用小学生探索世界和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让小学生喜欢上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
(3)游戏化教学
小学生爱玩,游戏能够吸引小学生的兴趣,而体育活动中不乏游戏,儿童游戏中也有许多体育活动。在体育课堂中引入游戏,是培养小学生体育兴趣的好方法。比如,跳大绳中的“下饺子”游戏,可以锻炼小学生的胆量、团队协作能力、把握时机的能力。体育教师可以将一个班的小学生分为5组,每组一根大绳,比赛规定时间内哪一组跳的最多,或者比赛跳败之前哪组跳的多。这比直接让小学生跳小绳有趣得多。这样的活动中,小学生虽然跳的次数没有自己跳小绳多,但要不断地从大绳对面跑回队尾,而且持续时间比跳小绳长,所以也能起到体育锻炼的效果。此外,贴烧饼、叉大步、花式跳绳、跳房子、红灯绿灯小白灯(一种单腿跳游戏)等等游戏,也都是很好的体育活动。
(4)体育教师以身作则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身边的大人能对小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进入小学后,小学生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小学中度过,很容易模仿老师的言行举止。因此,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经常出现在体育活动中,才能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比如,体育课前的跑步热身中,体育教师可以带头跑在小学生队伍的侧边,小学生就会更有跑步的动力。自由活动时,体育教师可以带头做一些体育活动,或者邀请几个小学生陪自己“玩”,踢球、踢毽子、打羽毛球、打篮球等等,也能让小学生感受到体育教师对体育的喜爱,从而也培养出体育兴趣。
3.结语
小学阶段的孩子看什么都是新的,因而是培养兴趣的好阶段。小学体育课中,如果能培养、疏导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就能让小学生自觉自愿地参加体育活动,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强健小学生的体魄,也有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刘溪文.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1):93
[2]陈惠芬.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218
[3]李军.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与疏导策略[J].中国教师,2018(S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