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雨》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文坛。但自《雷雨》问世,也留下了一个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周朴园念念不忘旧情,那么周对鲁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
对于这个问题,万老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但万老也说,“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
那么,到底该如何诠释周朴园形象这一矛盾实体呢?
其实,我们只能依托文本,紧紧依托文本;从对周的“怀旧”情结的定点审视、质疑考问以及再衍中扫描、透视、捕捉到周对鲁情感的真实内涵。
尽管作家本人谈自己作品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毕竟我们直面作家本人的机缘有限。即便我们能有机缘聆听到作家本人的阐释,但也未必就是文本固有的“声音”。所以,我们只有面对文本,紧紧依托文本,方能架构与作者思想碰撞的桥梁和编织与作者心灵交流的纽带。因为归根结底,文本才是真正的“作者”。文本中蕴涵着作者真实的思想、观点、情感,甚至成文的方法、技巧等。“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点和艺术观点,渗透在他所创造的文本里,批评家可以而且应当从文本里去分析。”(蓝棣之《两个阶级之间的爱情故事——曹禺〈雷雨〉症候分析》)这样看,我们所强调的文本意识,其实就是人本意识。文本解读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替代作者实现文本再生的过程,包括定点审视、质疑考问、开掘拓展等。
所以,周朴园对鲁侍萍情感的真伪完全可以从文本及文本的“再生”过程中加以审视、放大而再现出来。
一、两处台词
第一处: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
乍听起来,周虽语气平平,但对鲁十分惋惜、十分同情之情呼之欲出。然而,倘若我们稍加留意的话,便会立刻发现,字里行间所存问题多多;倘再加分析,更是大有文章;反复质疑,便骇人听闻了。
试想:什么是“有一天夜里”?“有一天”应是一年中的哪一天?实际是哪一天?周朴园到底在掩盖什么?
按惯常的认识,“有一天”理应是一年中极普通的一天,这一天绝不至于逢年过节。否则,就不会称为“有一天”。而事实是,这一天正是大年三十。大年三十原本是团圆喜庆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忙着守岁过除夕。但就在这团圆喜庆的夜里,一个“很贤惠,也很规矩”的年轻小姐,竟自己投河死了。这好像于理不通、于情不顺!一个“很贤惠,也很规矩”的年轻小姐,无论如何,是不会在大年三十的夜里自愿投河死的。周朴园竟淡然冷漠地说成“有一天”,想必是在刻意掩盖。周朴园到底在掩盖什么?
周朴园要掩盖的,就是鲁侍萍“死”于“他杀”!
更进一层,“忽然地投水死了”,什么是“忽然”?真的是“忽然”吗?周朴园又在掩盖什么?
“忽然”原本是突如其来、出乎意料的意思。只要稍有常识的人,就能明白,“年轻、贤惠、规矩的小姐,大年三十投河而死”,原本就不该是突如其来的事。周朴园故意如此说,无非是要表明鲁侍萍的“死”压根儿就和自己没有任何关联;周俨然在“道听途说”一个毫不相干的凄美伤感的故事。
周朴园又要掩盖的,就是鲁侍萍“死”于“我杀”!
周朴园把鲁侍萍“死”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也许,我们真的无从知晓鲁侍萍的“死”是否出自周朴园本心。据万老讲,“侍萍被赶走,周朴园不是完全同意的。他的家教很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违抗,他没有办法。新夫人是非常有钱的大官的小姐,绝对不会允许她的前头还有夫人。周朴园的母亲为了依靠这方面的势力,非把侍萍逼走不可。”但无论如何,对鲁侍萍的“死”,周朴园都无法逃脱心灵的罪责。
第二处:
“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
倘细加分析,这句台词至少传达出两层含义:一是“你原本就不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虽然算不上私通,但至多也就是同居,所以周朴园完全可以不认这桩婚事。二是“迫于无奈,没有办法的办法,把你看成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
那么,周朴园何以要把鲁侍萍看成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
这里,最大的一个原因是,周朴园遇到了一个最大的难题:失去鲁侍萍后,周萍的身份无法处置。周萍绝不可能被宣扬成私生子。否则,那将很是有损周朴园的声誉。周朴园在情感上、在潜意识上,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周萍的母亲是下等人的,更不消说还不是明媒正娶。
另一方面,周朴园爱情很不如意。鲁侍萍“死”后,周朴园又娶了两个妻子。一个是门当户对的旧式小姐,另一个就是现在的蘩漪。蘩漪倒没有什么家庭背景,但她深受西方新女性的影响,热烈而任性,而且十分傲慢,不听周朴园的,也不吃周朴园那一套。而“周朴园基本上不是一个太胡闹的人”(万老语),所以,周不会和她存有真正的爱情。那么,那位旧式小姐呢?从对蘩漪的反观回照中,我们也能领略到一些那位门当户对的旧式小姐的影子。这位小姐应该是一位温驯贤良的、有弱症的女性。这和蘩漪刚好相反。可是周朴园根本就不爱她,所以才急切地出国留学。
于是,极其自然地,周朴园就想起了鲁侍萍,想起了和鲁侍萍在一起的甜蜜的时光。鲁侍萍知书达礼,高贵优雅,聪明伶俐,年轻漂亮,温顺贤慧;远非那位旧式小姐和蘩漪所能比。所以,周朴园自然会对她产生真正的爱情。无论周朴园先前出自何种目的或后来如何残忍狠毒,他都无从排遣对鲁侍萍刻骨的思念。这种思念是刻骨铭心的,真真切切的。可惜,鲁侍萍已经“死”了。于是,刻骨铭心的思念就变成了刻骨铭心的怀念。自然,这怀念也是真真切切的。而且,当他清楚地意识到“甜蜜的时光”一去不复返时,这怀念就成了他精神生活的全部。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周朴园的这种怀念完全是出于后悔,一种类似打碎心爱玩物的后悔。客观地讲,这怀念不是源于对鲁侍萍悲惨遭遇的同情,而是源于自己爱情生活的空虚;不是源于对自己所犯“罪过”的谴责,而是源于自我需要所产生的赎罪心理。
但是,这怀念,不仅不会威胁他的切身利益,反而能使他于冥冥之中得到精神的慰藉。
终于,周朴园在这种怀念中,卸掉了良心和道义的重负,心理趋于平衡和充实。虽然自己有罪于前,但却能补过于后,仍不失为多情和高贵。特别是当这怀念起到了教育子女、稳定家庭、博得美名的作用时,周朴园就不得不愈做愈认真,愈做愈虚伪,最终陷入自欺欺人的状态了。
所以,当鲁侍萍又一次站在周朴园面前时,周朴园就一时间恼羞成怒,原形毕露了。怀念也顷刻之间化为了敌视和仇恨。
其实,周朴园的矛盾完全“不是感情自身的矛盾,而是感情与思想的矛盾。他的感情是怀旧的,思想是现实的;感情还在梦里,可思想却在现实里;感情是真实的,思想却是复杂的”(蓝棣之《两个阶级之间的爱情故事——曹禺〈雷雨〉症候分析》)。
当然,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态度和情感也不是单纯的怨恨,而是一往情深。如果鲁侍萍不想周朴园认出自己,那这场谈话早就结束了;如果鲁侍萍不想认周朴园,那根本就没有这场谈话。
周朴园思想的复杂性,在对鲁侍萍的一番问话中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二、一番问话
“你──你贵姓?”
“你姓什么?”
“你是谁?”
“哦,你,你,你是──”
“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好!痛痛快快地!你要多少钱吧!”
“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周朴园初见鲁侍萍的一句随意问候,虽不乏敷衍之意,但也不失身份、涵养。当鲁侍萍谈到“梅姑娘”“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时,周就抬起头来问道:“你姓什么?”疑惑陡然而生。当听到鲁侍萍还活着,那个小孩也活着时,他忽然立即问道:“你是谁?”一下子警觉起来。当鲁侍萍提起他的一件纺绸衬衣上绣着一朵梅花和一个“萍”字时,他徐徐立起问道:“哦,你,你,你是──”惊惧、慌乱、紧张之态呼之即出。
周朴园十分清楚,怀念带来的欣慰,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切身利害的分量;鲁侍萍的到来,本身就存有毁坏他名誉和家庭的潜在危险。而且,鲁侍萍苍老倔强的真实形象,彻底毁灭了他心目中那个知书达礼、高贵优雅、聪明伶俐、年轻漂亮、温顺贤慧的“梅小姐”的完美形象。他平生惟一的精神寄托一下子土崩瓦解了。所以,他恼羞成怒,仇恨冷酷。他只能再一次斩情绝爱,用钱来打发鲁,并规定“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怀念和绝情,貌以水火不容,其实是对立的完美统一。这,就是周对鲁情感的真实“商值”。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物流学校)
对于这个问题,万老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但万老也说,“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
那么,到底该如何诠释周朴园形象这一矛盾实体呢?
其实,我们只能依托文本,紧紧依托文本;从对周的“怀旧”情结的定点审视、质疑考问以及再衍中扫描、透视、捕捉到周对鲁情感的真实内涵。
尽管作家本人谈自己作品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毕竟我们直面作家本人的机缘有限。即便我们能有机缘聆听到作家本人的阐释,但也未必就是文本固有的“声音”。所以,我们只有面对文本,紧紧依托文本,方能架构与作者思想碰撞的桥梁和编织与作者心灵交流的纽带。因为归根结底,文本才是真正的“作者”。文本中蕴涵着作者真实的思想、观点、情感,甚至成文的方法、技巧等。“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点和艺术观点,渗透在他所创造的文本里,批评家可以而且应当从文本里去分析。”(蓝棣之《两个阶级之间的爱情故事——曹禺〈雷雨〉症候分析》)这样看,我们所强调的文本意识,其实就是人本意识。文本解读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替代作者实现文本再生的过程,包括定点审视、质疑考问、开掘拓展等。
所以,周朴园对鲁侍萍情感的真伪完全可以从文本及文本的“再生”过程中加以审视、放大而再现出来。
一、两处台词
第一处: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
乍听起来,周虽语气平平,但对鲁十分惋惜、十分同情之情呼之欲出。然而,倘若我们稍加留意的话,便会立刻发现,字里行间所存问题多多;倘再加分析,更是大有文章;反复质疑,便骇人听闻了。
试想:什么是“有一天夜里”?“有一天”应是一年中的哪一天?实际是哪一天?周朴园到底在掩盖什么?
按惯常的认识,“有一天”理应是一年中极普通的一天,这一天绝不至于逢年过节。否则,就不会称为“有一天”。而事实是,这一天正是大年三十。大年三十原本是团圆喜庆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忙着守岁过除夕。但就在这团圆喜庆的夜里,一个“很贤惠,也很规矩”的年轻小姐,竟自己投河死了。这好像于理不通、于情不顺!一个“很贤惠,也很规矩”的年轻小姐,无论如何,是不会在大年三十的夜里自愿投河死的。周朴园竟淡然冷漠地说成“有一天”,想必是在刻意掩盖。周朴园到底在掩盖什么?
周朴园要掩盖的,就是鲁侍萍“死”于“他杀”!
更进一层,“忽然地投水死了”,什么是“忽然”?真的是“忽然”吗?周朴园又在掩盖什么?
“忽然”原本是突如其来、出乎意料的意思。只要稍有常识的人,就能明白,“年轻、贤惠、规矩的小姐,大年三十投河而死”,原本就不该是突如其来的事。周朴园故意如此说,无非是要表明鲁侍萍的“死”压根儿就和自己没有任何关联;周俨然在“道听途说”一个毫不相干的凄美伤感的故事。
周朴园又要掩盖的,就是鲁侍萍“死”于“我杀”!
周朴园把鲁侍萍“死”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也许,我们真的无从知晓鲁侍萍的“死”是否出自周朴园本心。据万老讲,“侍萍被赶走,周朴园不是完全同意的。他的家教很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违抗,他没有办法。新夫人是非常有钱的大官的小姐,绝对不会允许她的前头还有夫人。周朴园的母亲为了依靠这方面的势力,非把侍萍逼走不可。”但无论如何,对鲁侍萍的“死”,周朴园都无法逃脱心灵的罪责。
第二处:
“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
倘细加分析,这句台词至少传达出两层含义:一是“你原本就不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虽然算不上私通,但至多也就是同居,所以周朴园完全可以不认这桩婚事。二是“迫于无奈,没有办法的办法,把你看成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
那么,周朴园何以要把鲁侍萍看成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
这里,最大的一个原因是,周朴园遇到了一个最大的难题:失去鲁侍萍后,周萍的身份无法处置。周萍绝不可能被宣扬成私生子。否则,那将很是有损周朴园的声誉。周朴园在情感上、在潜意识上,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周萍的母亲是下等人的,更不消说还不是明媒正娶。
另一方面,周朴园爱情很不如意。鲁侍萍“死”后,周朴园又娶了两个妻子。一个是门当户对的旧式小姐,另一个就是现在的蘩漪。蘩漪倒没有什么家庭背景,但她深受西方新女性的影响,热烈而任性,而且十分傲慢,不听周朴园的,也不吃周朴园那一套。而“周朴园基本上不是一个太胡闹的人”(万老语),所以,周不会和她存有真正的爱情。那么,那位旧式小姐呢?从对蘩漪的反观回照中,我们也能领略到一些那位门当户对的旧式小姐的影子。这位小姐应该是一位温驯贤良的、有弱症的女性。这和蘩漪刚好相反。可是周朴园根本就不爱她,所以才急切地出国留学。
于是,极其自然地,周朴园就想起了鲁侍萍,想起了和鲁侍萍在一起的甜蜜的时光。鲁侍萍知书达礼,高贵优雅,聪明伶俐,年轻漂亮,温顺贤慧;远非那位旧式小姐和蘩漪所能比。所以,周朴园自然会对她产生真正的爱情。无论周朴园先前出自何种目的或后来如何残忍狠毒,他都无从排遣对鲁侍萍刻骨的思念。这种思念是刻骨铭心的,真真切切的。可惜,鲁侍萍已经“死”了。于是,刻骨铭心的思念就变成了刻骨铭心的怀念。自然,这怀念也是真真切切的。而且,当他清楚地意识到“甜蜜的时光”一去不复返时,这怀念就成了他精神生活的全部。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周朴园的这种怀念完全是出于后悔,一种类似打碎心爱玩物的后悔。客观地讲,这怀念不是源于对鲁侍萍悲惨遭遇的同情,而是源于自己爱情生活的空虚;不是源于对自己所犯“罪过”的谴责,而是源于自我需要所产生的赎罪心理。
但是,这怀念,不仅不会威胁他的切身利益,反而能使他于冥冥之中得到精神的慰藉。
终于,周朴园在这种怀念中,卸掉了良心和道义的重负,心理趋于平衡和充实。虽然自己有罪于前,但却能补过于后,仍不失为多情和高贵。特别是当这怀念起到了教育子女、稳定家庭、博得美名的作用时,周朴园就不得不愈做愈认真,愈做愈虚伪,最终陷入自欺欺人的状态了。
所以,当鲁侍萍又一次站在周朴园面前时,周朴园就一时间恼羞成怒,原形毕露了。怀念也顷刻之间化为了敌视和仇恨。
其实,周朴园的矛盾完全“不是感情自身的矛盾,而是感情与思想的矛盾。他的感情是怀旧的,思想是现实的;感情还在梦里,可思想却在现实里;感情是真实的,思想却是复杂的”(蓝棣之《两个阶级之间的爱情故事——曹禺〈雷雨〉症候分析》)。
当然,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态度和情感也不是单纯的怨恨,而是一往情深。如果鲁侍萍不想周朴园认出自己,那这场谈话早就结束了;如果鲁侍萍不想认周朴园,那根本就没有这场谈话。
周朴园思想的复杂性,在对鲁侍萍的一番问话中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二、一番问话
“你──你贵姓?”
“你姓什么?”
“你是谁?”
“哦,你,你,你是──”
“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好!痛痛快快地!你要多少钱吧!”
“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周朴园初见鲁侍萍的一句随意问候,虽不乏敷衍之意,但也不失身份、涵养。当鲁侍萍谈到“梅姑娘”“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时,周就抬起头来问道:“你姓什么?”疑惑陡然而生。当听到鲁侍萍还活着,那个小孩也活着时,他忽然立即问道:“你是谁?”一下子警觉起来。当鲁侍萍提起他的一件纺绸衬衣上绣着一朵梅花和一个“萍”字时,他徐徐立起问道:“哦,你,你,你是──”惊惧、慌乱、紧张之态呼之即出。
周朴园十分清楚,怀念带来的欣慰,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切身利害的分量;鲁侍萍的到来,本身就存有毁坏他名誉和家庭的潜在危险。而且,鲁侍萍苍老倔强的真实形象,彻底毁灭了他心目中那个知书达礼、高贵优雅、聪明伶俐、年轻漂亮、温顺贤慧的“梅小姐”的完美形象。他平生惟一的精神寄托一下子土崩瓦解了。所以,他恼羞成怒,仇恨冷酷。他只能再一次斩情绝爱,用钱来打发鲁,并规定“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怀念和绝情,貌以水火不容,其实是对立的完美统一。这,就是周对鲁情感的真实“商值”。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物流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