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职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精神的必修课和主阵地。而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述各方面的培养与发展。
笔者是一位长期从事中职政治课(德育课)教育的一线教师,曾以问卷形式对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有多大进行过调查,也从旁对其它德育教师进行了解,结果发现至少一半以上的中职学生对德育课不感兴趣,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根本没必要开设德育课,他们认为书本上的内容他们都懂,而且书本都以说教为主,他们根本都不想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有:1.学生自身因素:中职学生来源广泛,多是没有参加中考或是中考的落榜者,知识水平低,学习能力差,是非观念淡薄,感觉前途渺茫,在学习中往往也只是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了德育课的学习。2.教材方面因素:教材方面虽然经过一定的建设,但是有些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使学生觉得学而无用。3.教学方面因素:教师教学中基本还是以讲述说教为主,方法单一,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课堂讲述枯燥,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4.其它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提高,但是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也受到严重挑战,甚至出现了拜金主义及道德沦丧的倾向,这对没有完全具备辨别能力的中职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生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的精神越来越淡,功利性也越来越强,因而部分学生不接受德育课的正面教育。
基于以上原因,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当然不浓,德育课的实效性也就大大降低。如何提高学生在德育课中的学习兴趣和中职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以便达到更有效的教学目的呢?笔者仅就教学方法因素入手,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情境教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
情境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中职新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一个单元“习礼仪,讲文明”的教学中,我根据第一单元学习的内容,并没有急于给学生上新课,而是采取了下列方式:1.要求每个学生走上讲台,说出三名同学每人三个优点和三个缺点。2.从最基本的接待客人来访模拟情景训练,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首先5人一组,其中一名同学扮演主人,其他四人同学扮演客人,去主人家作客,在此考查本组同学接人待物和与他人交往的礼仪,其他的同学帮助对方找一找这组同学在交往中“有哪些优缺点”,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了解自己的沟通交往能力。3.根据职业礼仪的要求來进行求职情景布置,有同学扮演求职者,有同学扮演招聘者,其他的同学可以对扮演者评头论足。通过这些情境活动,使学生掌握了待人接物、与人交往、求职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礼仪,明确了在自己走入职场之前要怎样才能做一个讲文明、有礼仪的人,培养学生做文明礼仪活动的学习者,做文明礼仪活动的传播者,做文明礼仪活动的实践者,掌握只有塑造良好形象,才能增添我们的魅力。通过优化教学模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德育课的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在这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收到了良好的德育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引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引起学生共鸣
例如在讲《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二单元第三课时《感受道德之美》时,我充分地利用书上的案例活动,同时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如我校全国道德模范教师韩晓冬老师在学生受到不良歹徒侵犯时不顾个人安危勇斗歹徒、维护学生生命安全的英勇事迹,讲述真爱洒向学生、真情倾注亲人——2009年9月“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虞小燕老师的事迹,讲见义勇为模范李宇宁:“当时我一个人站在那里,看到一个小孩跌下河里,就不考虑一切后果,下河救起来了。”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榜样人物案例的讲述,可以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利用榜样示范引起学生的共鸣;二是利用榜样作用感受道德之美和做人以德为先的内涵。学习身边的榜样的经历,那些可触及的人和事更加现实,容易产生共鸣,就在学生身边,更加有说服力,影响也更加深远,教学实效性就更好。
三、主动探究式学习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例如,在讲授《职业道德与法律》第2单元第四课“恪守职业道德”这一内容时,我除了运用职业道德榜样案例教学外,还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知识载体,渗透能力的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围绕“职业道德对一个人的成功有无影响”这一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并在课堂中进行正反两方的辩论。这就要求学生课前不仅查阅大量的有关恪守职业道德和违反职业道德的案例以便在辩论比赛中作为佐证,还要预习知识,掌握职业道德的内涵、职业道德的特点及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等基本知识,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的行规业德,充分了解职业的意义,端正职业目的,树立积极的职业态度,分析职业道德与个人事业的关系,增强践行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说明高尚的职业道德对个人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比较鉴别、综合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对学生进行了职业道德与社会文明、进步关系的教育,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懂得怎样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礼仪、职业道德训练,体现了“知识、能力、觉悟”三位一体的教学观念。而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索、归纳、总结,产生了一种崇尚创新、关注创新、追求创新的心理倾向,进而激起了学生对德育新内容进行探究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养成了“我爱岗,我敬业;我诚信,我公道;我服务,我奉献”的品质,提高了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四、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实现教学
我在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五单元第十一课《公正处理民事关系》的“民事法律关系面面观”时,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先提问:“自然人”是不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为自然服务的人?活得自然的人?“法人”是不是法国人?说法语的人?吃法式面包的人?为法国服务的人?自然人成为民事主体需不需要条件?这样一步步启发学生,从而正确掌握了“法人”、“自然人”、“民事主体”定义。那么李某现在已经18周岁了,是否有资格处理父母留给自己的财产?让学生回答,然后再设悬念,通过案例分析,适时地把学生置于“问题”的环境中,引导、启发学生去质疑问难,从而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但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可以使用启发式教学,有些内容用讨论式教学效果会更好。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五单元第十二课的“保护环境,寻求对策”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看书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就书本知识发表各方意见,把课堂教学的“一言堂”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人人都参与的思想道德教育课,把学生推到课堂的前沿阵地,采用讨论式教学,让学生打开思路,畅所欲言。很多同学首先从吃的环境谈起,谈“三聚氰胺”,谈“地沟油”,谈癌症,谈白色污染,直谈到全球的气候变化、淡水资源的枯竭、土壤退化加速等等,把自己所想的、所疑惑的、所担心的问题提出来,思考、讨论、分析,把各路信息加以整合,真正理解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环保理念,发展了学生的环保责任心和使命感。
总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是德育思想的引领者,是学生思维的点拨者,是行为规范的示范者。从这个意义来说, 一个好的教师,能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就能教好一门课程。教师教学方法的多种运用可以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可有效地提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动力,达到完成教育目标的目的,实现教学的实效性。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需要我们全体同仁的践行,身体力行而后知不足,需要创新,需要探索。
参考文献
1.贾晓波 主编《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
2.中学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委员会《教师教学用书》。
3.钟祖荣 等 主编《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
4.《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笔者是一位长期从事中职政治课(德育课)教育的一线教师,曾以问卷形式对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有多大进行过调查,也从旁对其它德育教师进行了解,结果发现至少一半以上的中职学生对德育课不感兴趣,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根本没必要开设德育课,他们认为书本上的内容他们都懂,而且书本都以说教为主,他们根本都不想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有:1.学生自身因素:中职学生来源广泛,多是没有参加中考或是中考的落榜者,知识水平低,学习能力差,是非观念淡薄,感觉前途渺茫,在学习中往往也只是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了德育课的学习。2.教材方面因素:教材方面虽然经过一定的建设,但是有些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使学生觉得学而无用。3.教学方面因素:教师教学中基本还是以讲述说教为主,方法单一,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课堂讲述枯燥,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4.其它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提高,但是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也受到严重挑战,甚至出现了拜金主义及道德沦丧的倾向,这对没有完全具备辨别能力的中职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生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的精神越来越淡,功利性也越来越强,因而部分学生不接受德育课的正面教育。
基于以上原因,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当然不浓,德育课的实效性也就大大降低。如何提高学生在德育课中的学习兴趣和中职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以便达到更有效的教学目的呢?笔者仅就教学方法因素入手,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情境教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
情境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中职新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一个单元“习礼仪,讲文明”的教学中,我根据第一单元学习的内容,并没有急于给学生上新课,而是采取了下列方式:1.要求每个学生走上讲台,说出三名同学每人三个优点和三个缺点。2.从最基本的接待客人来访模拟情景训练,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首先5人一组,其中一名同学扮演主人,其他四人同学扮演客人,去主人家作客,在此考查本组同学接人待物和与他人交往的礼仪,其他的同学帮助对方找一找这组同学在交往中“有哪些优缺点”,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了解自己的沟通交往能力。3.根据职业礼仪的要求來进行求职情景布置,有同学扮演求职者,有同学扮演招聘者,其他的同学可以对扮演者评头论足。通过这些情境活动,使学生掌握了待人接物、与人交往、求职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礼仪,明确了在自己走入职场之前要怎样才能做一个讲文明、有礼仪的人,培养学生做文明礼仪活动的学习者,做文明礼仪活动的传播者,做文明礼仪活动的实践者,掌握只有塑造良好形象,才能增添我们的魅力。通过优化教学模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德育课的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在这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收到了良好的德育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引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引起学生共鸣
例如在讲《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二单元第三课时《感受道德之美》时,我充分地利用书上的案例活动,同时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如我校全国道德模范教师韩晓冬老师在学生受到不良歹徒侵犯时不顾个人安危勇斗歹徒、维护学生生命安全的英勇事迹,讲述真爱洒向学生、真情倾注亲人——2009年9月“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虞小燕老师的事迹,讲见义勇为模范李宇宁:“当时我一个人站在那里,看到一个小孩跌下河里,就不考虑一切后果,下河救起来了。”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榜样人物案例的讲述,可以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利用榜样示范引起学生的共鸣;二是利用榜样作用感受道德之美和做人以德为先的内涵。学习身边的榜样的经历,那些可触及的人和事更加现实,容易产生共鸣,就在学生身边,更加有说服力,影响也更加深远,教学实效性就更好。
三、主动探究式学习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例如,在讲授《职业道德与法律》第2单元第四课“恪守职业道德”这一内容时,我除了运用职业道德榜样案例教学外,还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知识载体,渗透能力的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围绕“职业道德对一个人的成功有无影响”这一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并在课堂中进行正反两方的辩论。这就要求学生课前不仅查阅大量的有关恪守职业道德和违反职业道德的案例以便在辩论比赛中作为佐证,还要预习知识,掌握职业道德的内涵、职业道德的特点及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等基本知识,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的行规业德,充分了解职业的意义,端正职业目的,树立积极的职业态度,分析职业道德与个人事业的关系,增强践行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说明高尚的职业道德对个人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比较鉴别、综合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对学生进行了职业道德与社会文明、进步关系的教育,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懂得怎样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礼仪、职业道德训练,体现了“知识、能力、觉悟”三位一体的教学观念。而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索、归纳、总结,产生了一种崇尚创新、关注创新、追求创新的心理倾向,进而激起了学生对德育新内容进行探究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养成了“我爱岗,我敬业;我诚信,我公道;我服务,我奉献”的品质,提高了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四、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实现教学
我在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五单元第十一课《公正处理民事关系》的“民事法律关系面面观”时,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先提问:“自然人”是不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为自然服务的人?活得自然的人?“法人”是不是法国人?说法语的人?吃法式面包的人?为法国服务的人?自然人成为民事主体需不需要条件?这样一步步启发学生,从而正确掌握了“法人”、“自然人”、“民事主体”定义。那么李某现在已经18周岁了,是否有资格处理父母留给自己的财产?让学生回答,然后再设悬念,通过案例分析,适时地把学生置于“问题”的环境中,引导、启发学生去质疑问难,从而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但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可以使用启发式教学,有些内容用讨论式教学效果会更好。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五单元第十二课的“保护环境,寻求对策”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看书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就书本知识发表各方意见,把课堂教学的“一言堂”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人人都参与的思想道德教育课,把学生推到课堂的前沿阵地,采用讨论式教学,让学生打开思路,畅所欲言。很多同学首先从吃的环境谈起,谈“三聚氰胺”,谈“地沟油”,谈癌症,谈白色污染,直谈到全球的气候变化、淡水资源的枯竭、土壤退化加速等等,把自己所想的、所疑惑的、所担心的问题提出来,思考、讨论、分析,把各路信息加以整合,真正理解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环保理念,发展了学生的环保责任心和使命感。
总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是德育思想的引领者,是学生思维的点拨者,是行为规范的示范者。从这个意义来说, 一个好的教师,能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就能教好一门课程。教师教学方法的多种运用可以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可有效地提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动力,达到完成教育目标的目的,实现教学的实效性。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需要我们全体同仁的践行,身体力行而后知不足,需要创新,需要探索。
参考文献
1.贾晓波 主编《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
2.中学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委员会《教师教学用书》。
3.钟祖荣 等 主编《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
4.《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