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教版《必修1》“物质的分类与转化”教学的几点体会

来源 :中学理科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作为高中化学新教材苏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展示的是高中化学学习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它包括物质的简单化学分类和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两个部分。全面审视该节内容和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从化学教学的角度看待“物质的分类与转化”,结合三维培养目标以及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在该节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体会,虽不够深入,其旨在抛砖引玉,也为一线教师提供一点教学经验上的借鉴。
  
  一、教学前的知识储备,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
  
  新课程改革要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在化学教学中要转变知识观,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主导作用。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学习化学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观性的认识中,化学基本观念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是具体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是理解化学概念和其他知识的整体背景和基础,具有包括范围广、概括性程度高的特征,支配着知识的应用,是化学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是精简课程内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中化学学习阶段,化学基本观念包括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的分类、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与限度等几个方面。
  强调以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和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来发现、体会和理解化学基本观念,并学会运用化学基本观念来指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笔者认为需做两方面的准备。
  1. 分析学生的知识储备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在教学前教师需了解学生主体所具备的化学知识。由于学生已经过初三的学习,具备了初步的酸、碱、盐等常见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了解常见的化学反应,能够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使用基本化学用语,但整体上学生对化学物质的认识还停留在初浅的阶段。学生的这些知识准备,作为高一教师应该都心中有数,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化学基本观念”,让学生形成对化学物质的分类观和转化观,以此引导学生构建“物质分类和转化”的知识体系。
  2. 教师教学意识的潜移默化
  “物质分类与转化”是构建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关键点之一,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分类观和转化观有较大的帮助,也有利于下一阶段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高中生比初中生更需要有一个较高的角度来解决元素化合物的学习问题,让化学在他们的学习中形成一个知识体系系统,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中体现“化学基本观念”,在教学中做到潜移默化。
  
  二、教学过程的目标体现,物质的分类观和转化观
  
  本节教材在教学中必须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如何在教学中形成化学物质的分类观和转化观,其次要如何做好初高中的衔接问题,后者的研究成果很多,这里不多赘述。
  1. 学生物质分类观的形成
  分类观的形成,主要让学生解决几个问题:为什么要将物质进行分类?分类的对象是什么?如何从化学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分类依据是什么?
  教学的开始,首先为学生展示部分初中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如:水(H2O)、硫酸(H2SO4)、硝酸(HNO3)、铜(Cu)、氧气(O2)、一氧化碳(CO)、氧化钙(CaO)、空气等,让学生有熟悉感,同时也让学生复习回忆以前所学习过的化学知识。在这个层面上提问题,学生不会感觉到陌生或困惑,这有利于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构建新知识。设置情景“假如你是化学家,为了深入研究,你将对众多已知的物质进行分类,找出同一类物质的特性研究其组成、状态、性能等,那么你如何操作?”其实,这就是教育学上通称的“格物致知”。这里可以让学生联系所学初中知识,通过学生的反馈,归纳出物质的状态、导电性、溶解性等,可以作为分类的标准。然后,展示不同方位的研究就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就是要根据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进行分类。最后抛出为了便于研究,化学家是从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入手,将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而纯净物又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逐层深入,循序渐进。最后得出关于酸、碱、盐、氧化物分类标准,如:氧化物均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有一种是氧;碱是指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出OH-的一类物质的总称等。随着学习的深入,同一类物质还可再进一步细分,如:氧化物从性质上又可再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不成盐氧化物,或是从组成的角度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等。再随着后续学习的提高,物质的分类将更细、更具体,让学生从发展的角度看待物质的分类。
  “物质分类有什么作用?”同一类物质因为组成相同,因此性质相似,所以学习其中一种物质的性质便可推测另一种同类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通过课本第4页的“问题解决”复习初三的CO2与Ca(OH)2反应,让学生迁移到SO2与KOH的反应。如何迁移?分析CO2与SO2均属于酸性氧化物,Ca(OH)2与KOH均属于碱,因此反应都一样生成盐和水,学生就可以在没有学习过SO2与KOH反应的情况下,轻松地写出它们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通过练习巩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物质分类对化学后续学习的好处,学生形成了一个从共性到个性的思维过程,进而形成化学物质的分类观。
  2. 学生物质转化观的建立
  转化观的建立,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是:转化的目的是为什么?物质如何转化?转化有何规律?
  “为了满足人类生活和生产需要,在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化学家进一步研究了物质的性质及其转化的规律,并利用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这句话道出了转化的目的,学生清楚认识到转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合成新物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回忆初中学习过有关的化学反应,并在黑板上写出化学方程式,既巩固已有的知识,又可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针对学生写出的众多方程式,引导“这些化学反应能否进行分类”,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分类,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化学基本观念来分析实际学习问题。
  例如:通常酸与碱反应生成的是盐和水,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是生成盐和水等。在这些基本转化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课本第5页图示钙及其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即CaCO3、CaO、Ca、CaCl2、Ca(OH)2等五种物质之间的转化,让学生明了同一元素的不同物质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转化是有规律的。在这学习的基础上引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并强调各类型反应是需要满足一定条件的。最后通过“交流与讨论”进行巩固学习,让学生在化学的学习中建立起“物质的转化观”。
  
  三、教学后的知识迁移,不断完善分类观和转化观
  
  其实,在漫长的高中化学教学中,物质的分类观与转化观渗透到每一章节的教学中,不经意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运用了“化学基本观念”。如:学生学习CaCO3和盐酸反应是属于酸与盐反应会生新盐和新酸(CaCl2和H2CO3),在《硫酸》中遇到Na2SO3和H2SO4反应时,先让学生分析这两种物质的类型是盐与酸,根据化学物质分类观和转化观原理,酸与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学生会得出是Na2SO4和H2SO3。当然也可以从判断反应类型符合复分解反应的类型,从而写出反应方程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物质的分类观和转化观,引导学生从化学基本观念出发看问题、分析问题,从共性到个性,再由个性到共性。
  总之,物质的分类与转化是学生进入高中后与化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如何让学生喜欢化学,对化学学习感兴趣,就是要引导学生站在一个相对较高的角度来看待高中化学学习,同时要做好与初中化学的相互衔接,形成化学基本观念。虽然新课程改革后的元素化合物存在着内容少而精,学习的知识面宽等问题,但是如果让学生能够全面理解运用分类观、转化观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求知欲,又能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化学基本观念,这样方能在化学学习中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形成良好的化学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祖浩.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 化学1(必修)[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毕华林, 亓英丽.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何彩霞. 化学学科观念建构是单元教学的核心——“物质的分类”单元教学的思考[J]. 化学教学, 2009, (2).
其他文献
在“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实验”中,常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常规的图象是U-I图象。在高考考题中还经常出现不同类型的图象,本文将考题常见的图象归类为五类,例举如下。  一、U-I图象  例1 为了测量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室准备了下列器材供选用:  A.待测干电池一节  B.直流电流表(量程0 ~ 0.6 ~ 3 A)  C.直流电压表(量程0 ~ 3 ~ 15 V)  D.滑动变阻器(阻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张秋林在《中国新闻出版报》撰文说:出版营销中有三种境界——即产品营销、品牌营销和文化营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1982年9月: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定了以计划经济为主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新课程改革的进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大潮一浪高于一浪。改变原有的教学手段,运用科技含量较高的教学手段去完善课堂教学变成了必不可少的改革趋势。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的新兴产业顺理成章的走进了课堂,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逐渐得到应用。它不仅可以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情景,使教学情趣盈然、丰富多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计算机的高分辨率的动态图像演示功能、绘图功能以及快速的大规
凤凰联动副总裁宋强在《时代信报》撰文说:很多年前,就有专家指出,如果不改制,出版社将面临几种死亡:笨死、折腾死、被同行或者民营出版商咬死。其实,我觉得“死亡”可能危言耸听,但
湖南美术出版社社长李小山在接受《出版人》采访时表示:中国文化“走出去”,首先应当弄清楚是什么样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并找到一个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恰当的角度。正所谓“走出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封建王朝大力推行"开放"的治国方略,因而促进了国家的兴旺,民族的繁荣,这在辽代尤显突出。辽建国于公元916年,灭亡于公元1125年,是以契丹贵族为主,联
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正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一些道德无序的现象不仅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更有悖于一个健康文明社会的道德要求。于是,人们在称道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才的竞争,这些都对新世纪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被摆在了显眼而又重要的位置,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是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重要摇篮。在初中物理教育中,注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为社会和高一级学校输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初中物理教育之重
函数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重中之重。通过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有助于解决最值问题等。我们第一次接触单调性是在初中,在学习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像后,对增减性刚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直观认识,并学会了用符号语言来刻画图形语言。紧接着,高一阶段我们开始学习函数单调性的严格定义,从数和形两个方面理解单调性的概念,用定量分析解释定性结果,并在高二利用导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