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质朴有礼、谦和不卑、低调睿智,刘慈欣与他笔下那些天马行空的故事相比,显得平和而务实。日前,他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荣获第2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成为首个斩获这个世界科幻文坛最高奖的亚洲人。
《三体》斩获雨果奖,让有关“中国科幻”的话题在国人的欢呼中全面“占领”微信朋友圈。在多数人眼中,科幻小说因为大量“烧脑”的科学名词而显得很“高冷”,但撕下这一标签后,科幻世界中的人文底色其实同样震撼人心。谈及中国科幻的发展,《三体》作者刘慈欣近日在上海书展表示,“情怀”不可或缺。
“我总是被问到,为什么中国的科幻电影比美国的落后很多?”刘慈欣坦言,个中差距就在于“科幻的情怀”。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刘慈欣解释道,情怀在于“对科幻的认识”。“美国的科幻总是在向前看、向外面看、向太空看,这就是科幻的情怀。”而这一点,可能是科幻的核心内涵。
刘慈欣也关注其作品的现实性和人文性。在南京读书的大三学生聂聪聪是刘慈欣的“超级粉丝”,在她看来,“大刘”的作品能让人感受到“柔软的内在”。
“我读的第一篇科幻作品就是刘慈欣的《诗云》。”聂聪聪告诉记者,当时还在读初中的她被故事中的现代科学逻辑所深深吸引,更为那些“中国风”的古典诗意所打动。
这种“情怀”在刘慈欣的作品中几乎从不缺席。《三体》就更是如此,获雨果奖之前已经是饱受赞誉的国内“史上最佳”科幻小说。扎实的科学理论架构上,刘慈欣同时将极具东方特色的人文元素融入到了创作中,如秦始皇、墨子等古代人物、中国军队等等,让读者读来大呼过瘾。
如今,获得国际认可的《三体》带火了科幻题材,也提振了国人对于本土科幻作品的信心。但业内人士纷纷指出,国内科幻创作还很不成熟,高质量的作品少,刘慈欣的成绩几乎是“绝无仅有”。
“要说中国科幻电影的前景,我看基本上希望都在《三体》身上了。”科学史专家江晓原在上海书展上笑言。由文本到电影,众多粉丝都对国产科幻的又一步前进翘首以待。江晓原也表示:“非常期待一部本土科幻大片来开启中国的‘科幻元年’。”
这样一个“科幻元年”,《三体》的“单打独斗”显然不够。刘慈欣提出,“科幻的情怀”和“科幻的思想性”都很重要。面对还在起步阶段的国产科幻,“科幻迷”们也期待未来出现更多有科学畅想又有人性思考的精品佳作。
看似偶然实为必然
在家乡山西省阳泉市,刘慈欣得知自己获奖的消息,他说:“那一瞬间,欣喜和感慨的情绪相交织……”
“从中学时代起,雨果奖就伴随我的成长。历届雨果奖每一部获奖作品都是我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记忆。”
刘慈欣说:“雨果奖在世界科幻文坛具有重要地位,也寄托了自己少年时代的情感记忆。因此,得知获奖的消息,我非常兴奋。”
刘慈欣谦虚地说,获奖有一定的偶然性。由于有一部非常有实力的作品宣布中途退赛,《三体》才得以入围。
看似偶然的背后,是勤奋力量的汇聚。虽然科幻迷们对《三体》情节认可和喜爱,但刘慈欣并没有从个人创作的角度自誉,而是向记者介绍了《三体》的出版和推广团队为其成功打开海外市场所做出的努力。
此外,刘慈欣对《三体》英文版的译者刘宇昆称赞不已。“他精通中英文,对中西方文化有很高的造诣。同时,他是当下美国有影响力的科幻作家之一,尤其对科幻作品的翻译拿捏得恰如其分。因此,这个奖是我们两人共同得的。”
守住初心耐住寂寞
在《三体》中,宏大的、富有张力的想象随处可见,这些创意为读者建构了一个让人震撼的新世界。刘慈欣说,从一个简单的“想法”演变成令人“脑洞大开”的创意的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
“我写一部长篇小说,可能写作只需要三四个月,而积累创意的过程,往往需要三四年甚至更长。同样,《三体》的创作也是一个煎熬的积累过程。”刘慈欣说,急功近利是出不来好的科幻作品的,要耐得住寂寞,这也是科幻写作的乐趣所在。
谈及创意的灵感来源,刘慈欣笑着说:“灵感怎么来的,我不知道。如果知道,那就不是灵感了。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每个人的童年、少年时代,都会产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宇宙的敬畏,以及对未来的向往。”
刘慈欣认为,这种人性最本源的情怀,不应该随着年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加而被磨掉。
“这个底线守住了,灵感自然会敲门来问候。”刘慈欣以自己为例,已过知命之年的他仍然不改初心,对未来充满好奇、对未知世界充满想象。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从更宏观的层面,刘慈欣认为,《三体》之所以能够得到国际科幻界的肯定,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国力的强盛、民族的复兴。
“科幻文学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晴雨表。只有一个朝气蓬勃、处于稳步发展时期的国家,才能为优秀的科幻文学培育肥沃的创作土壤。”刘慈欣说。
“从清朝末年科幻文学在中国萌芽,到后来西方科幻文学输入中国,再到今天中国的科幻文学反向输出到世界、乃至斩获国际荣誉,这个曲折历程中,有太多前辈做出牺牲。”刘慈欣说。
《三体》的成功,让读者对刘慈欣的下一部作品充满期待。对此,刘慈欣表示并无压力。他说:“即使再也创作不出超越《三体》的作品,我也不会感到恐慌。因为自由、平静的生活,才是我心中最理想的境界。”
低调的刘慈欣坦言,他与身边最亲密的家人、朋友,没有科幻文学方面的交流,也从不向他们推荐自己的作品。
“我写科幻,归根到底是因为我热爱科幻,而不是为了写给别人看或者获奖。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热爱,才有了今天雨果奖的桂冠。”据新华社
《三体》斩获雨果奖,让有关“中国科幻”的话题在国人的欢呼中全面“占领”微信朋友圈。在多数人眼中,科幻小说因为大量“烧脑”的科学名词而显得很“高冷”,但撕下这一标签后,科幻世界中的人文底色其实同样震撼人心。谈及中国科幻的发展,《三体》作者刘慈欣近日在上海书展表示,“情怀”不可或缺。
“我总是被问到,为什么中国的科幻电影比美国的落后很多?”刘慈欣坦言,个中差距就在于“科幻的情怀”。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刘慈欣解释道,情怀在于“对科幻的认识”。“美国的科幻总是在向前看、向外面看、向太空看,这就是科幻的情怀。”而这一点,可能是科幻的核心内涵。
刘慈欣也关注其作品的现实性和人文性。在南京读书的大三学生聂聪聪是刘慈欣的“超级粉丝”,在她看来,“大刘”的作品能让人感受到“柔软的内在”。
“我读的第一篇科幻作品就是刘慈欣的《诗云》。”聂聪聪告诉记者,当时还在读初中的她被故事中的现代科学逻辑所深深吸引,更为那些“中国风”的古典诗意所打动。
这种“情怀”在刘慈欣的作品中几乎从不缺席。《三体》就更是如此,获雨果奖之前已经是饱受赞誉的国内“史上最佳”科幻小说。扎实的科学理论架构上,刘慈欣同时将极具东方特色的人文元素融入到了创作中,如秦始皇、墨子等古代人物、中国军队等等,让读者读来大呼过瘾。
如今,获得国际认可的《三体》带火了科幻题材,也提振了国人对于本土科幻作品的信心。但业内人士纷纷指出,国内科幻创作还很不成熟,高质量的作品少,刘慈欣的成绩几乎是“绝无仅有”。
“要说中国科幻电影的前景,我看基本上希望都在《三体》身上了。”科学史专家江晓原在上海书展上笑言。由文本到电影,众多粉丝都对国产科幻的又一步前进翘首以待。江晓原也表示:“非常期待一部本土科幻大片来开启中国的‘科幻元年’。”
这样一个“科幻元年”,《三体》的“单打独斗”显然不够。刘慈欣提出,“科幻的情怀”和“科幻的思想性”都很重要。面对还在起步阶段的国产科幻,“科幻迷”们也期待未来出现更多有科学畅想又有人性思考的精品佳作。
看似偶然实为必然
在家乡山西省阳泉市,刘慈欣得知自己获奖的消息,他说:“那一瞬间,欣喜和感慨的情绪相交织……”
“从中学时代起,雨果奖就伴随我的成长。历届雨果奖每一部获奖作品都是我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记忆。”
刘慈欣说:“雨果奖在世界科幻文坛具有重要地位,也寄托了自己少年时代的情感记忆。因此,得知获奖的消息,我非常兴奋。”
刘慈欣谦虚地说,获奖有一定的偶然性。由于有一部非常有实力的作品宣布中途退赛,《三体》才得以入围。
看似偶然的背后,是勤奋力量的汇聚。虽然科幻迷们对《三体》情节认可和喜爱,但刘慈欣并没有从个人创作的角度自誉,而是向记者介绍了《三体》的出版和推广团队为其成功打开海外市场所做出的努力。
此外,刘慈欣对《三体》英文版的译者刘宇昆称赞不已。“他精通中英文,对中西方文化有很高的造诣。同时,他是当下美国有影响力的科幻作家之一,尤其对科幻作品的翻译拿捏得恰如其分。因此,这个奖是我们两人共同得的。”
守住初心耐住寂寞
在《三体》中,宏大的、富有张力的想象随处可见,这些创意为读者建构了一个让人震撼的新世界。刘慈欣说,从一个简单的“想法”演变成令人“脑洞大开”的创意的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
“我写一部长篇小说,可能写作只需要三四个月,而积累创意的过程,往往需要三四年甚至更长。同样,《三体》的创作也是一个煎熬的积累过程。”刘慈欣说,急功近利是出不来好的科幻作品的,要耐得住寂寞,这也是科幻写作的乐趣所在。
谈及创意的灵感来源,刘慈欣笑着说:“灵感怎么来的,我不知道。如果知道,那就不是灵感了。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每个人的童年、少年时代,都会产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宇宙的敬畏,以及对未来的向往。”
刘慈欣认为,这种人性最本源的情怀,不应该随着年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加而被磨掉。
“这个底线守住了,灵感自然会敲门来问候。”刘慈欣以自己为例,已过知命之年的他仍然不改初心,对未来充满好奇、对未知世界充满想象。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从更宏观的层面,刘慈欣认为,《三体》之所以能够得到国际科幻界的肯定,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国力的强盛、民族的复兴。
“科幻文学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晴雨表。只有一个朝气蓬勃、处于稳步发展时期的国家,才能为优秀的科幻文学培育肥沃的创作土壤。”刘慈欣说。
“从清朝末年科幻文学在中国萌芽,到后来西方科幻文学输入中国,再到今天中国的科幻文学反向输出到世界、乃至斩获国际荣誉,这个曲折历程中,有太多前辈做出牺牲。”刘慈欣说。
《三体》的成功,让读者对刘慈欣的下一部作品充满期待。对此,刘慈欣表示并无压力。他说:“即使再也创作不出超越《三体》的作品,我也不会感到恐慌。因为自由、平静的生活,才是我心中最理想的境界。”
低调的刘慈欣坦言,他与身边最亲密的家人、朋友,没有科幻文学方面的交流,也从不向他们推荐自己的作品。
“我写科幻,归根到底是因为我热爱科幻,而不是为了写给别人看或者获奖。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热爱,才有了今天雨果奖的桂冠。”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