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的变化:一个愈来愈热星球的未来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cam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全球温度升高1℃的时候,非洲大陆冰雪荡然无存,北极熊、海象和环斑海豹,从地球的北端销声匿迹。温度升高2℃,从鲭鱼到须鲸淘汰出局,格陵兰冰原彻底消融,全球海平面升高2米。
  升高3℃,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大部分会在大火中被烧毁,数千万或者几十亿难民会从干旱的亚热带地区迁移到中纬度地区。升高4℃,整个北冰洋冰帽也会消失,全球海平面会又提高5米,伦敦周边夏季气温将达45℃。升高5℃,两极均没有冰雪存在,南极洲中部可能有森林生长,海洋中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大规模海啸摧毁海岸。升高6℃,高达95%的物种灭绝。
  英国作家林纳斯所著《六度的变化》心脏衰弱的人不宜阅读:林纳斯以这本书回答了许多新闻界常见的提问,但是答案通常会被气候学家规避,只在私下默想时才存在:一个暖化星球实际生活的情形;用林纳斯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正如许多环境学家所说,人类经历劫难之后,残存者在极地寻求庇护;或者,温度只会升高一点点,日子还是照往常一样过。”
  最近跨政府的气候变迁专家小组提出的报告中,有一个章节以65页的篇幅来重新探讨古气候学家的发现,显示地球对温度系统十分敏感,地球的吸释能量自有规划,从太阳吸收能量,然后再将热以辐射散发出去取得平衡,如改变这个规律就反应激烈,所以现在由人类造成对辐射散热平衡的干扰,相信也将会有剧烈反应。《六度的变化》翻出地球古早历史温度的变迁,以了解温度升高后可能出现的现象,反对温室气体扩散者,通常都以过往的气候剧烈变化为例,认为气温升高无足为虑。《六度的变化》以过去的经验带来的另一个警示:过去类似情况的降温及升温,造成大面积的干旱或海平面升降有过数十米的落差。
  拉姆斯多夫在《自然》杂志的书评专栏中指出,虽然林纳斯的诠释不尽完美,但就本书的成就与重要性来说,瑕不掩瑜。林纳斯并以可能发生的惊悚事件为案例,因为《六度的变化》的目的不在危言耸昕而只是提出警告,试着冷静地记述可能发生的事件,也平衡地记述科学家们的争议。譬如:探讨北非撒哈拉地区的前途,提出全球暖化可化解此一地区的长期干旱;也因气候变迁专家小组一项有关北大西洋洋流将在21世纪升高10%最新报告,为此他也指出此一洋流若消失,可能带来的风险。
  由于未来不可知,《六度的变化》应提出可能发生风险,但本书常将风险当成事实。拉姆斯多夫指出,在合理地讨论过碳循环及甲烷散布可能造成的反馈,以及定量的困难与不确定性,作者宣称当温度提高3℃的时候“就会导致升温4℃,接着引发升温5℃”。拉姆斯多夫说,只要其中任何一个小危机真的发生就够糟糕了,更别提写成像真的一样。
  一般有关气候变迁的书都出自相关科学家之手,林纳斯本人并非自然科学家,全书能禀持科学原则,值得赞赏。但书中有些内容令人忧心,部分案例反而让人觉得作者太过乐观。书中提到温度提升3℃时,某些地区将遭到干旱及食物短缺的冲击,而最近德国全球变化顾问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这项危机将会提前发生。
  本书最后也说明了人们否定气候变迁的状况,以及我们可以避免地球暖化所做的事情。林纳斯让读者觉得处于现况不应意志消沉,而应采取行动。
  拉姆斯多夫在《自然》杂志的书评专栏中表示,林纳斯说故事的能力极佳,不会因内容取材自论文而乏味,是爱好这类题材读者必读之作:他认为,林纳斯是位吸引人的说故事者,使本书不会因取才自论文而乏味,是能够接纳这类题材者必须一读之书。
其他文献
搅拌操作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可以减少实验试剂的消耗量并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在一些微型实验中,如果通过滴管的鼓气、吹气或吸气操作来代替玻棒的搅拌操作,往往更为方便实用
时至今日,人类虽已将探索宇宙的触角伸向太阳系之外的行星系统,但对太阳系家园里的一些奥秘都仍然知之甚少。不过,凭借各路探测器在太空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太阳系小心翼翼守护着的那些秘密也许就要被我们一一揭开了!  1 与众不同的太阳系  小个子靠前,大块头垫后!太阳系的各个行星似乎是按个头大小排列的。首先,靠近太阳的是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它们以硅酸盐岩石为主要成分,体积和质量都较小,
寒武纪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是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在寒武纪之前的地层中发现的动物化石较少,而在寒武纪的地层中,发现了种类繁多的动物化石,有的古生物学家甚至认为动物各门的祖先在这个时期都已出现,称为“寒武纪物种大爆发”。最具代表性的寒武纪动物群是1909年在加拿大发现的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1984年,在云南澄江发现的寒武纪动物群,可与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相媲美,引起国际学术界的
在2012年1月26日,美国航空航天局报告了开普勒任务搜寻系外行星的最新成绩;多行星恒星系统一口气多了11个,并确认了多达26颗行星!不但一举将银河系中的行星数量提高了2倍,同时也把有着多行星环绕的恒星系统的数量增加了3倍。这些有关恒星一行星系统的数据对了解行星如何形成将大有帮助。  综观这次公布的资料,这些行星半径大小的范围很广,从只有地球的1.5倍到比木星还大,而大小中等、半径介于地球和海王星
天文学家观察到一个原来只存在于理论中的天文现象:一个巨大的星系团中正在形成新的恒星。  大多数星系团是宇宙中最大的结构体。在很久以前,在孕育出它们所能形成的许多恒星后,它们中的绝大多数现在都是“呈现红色并已经死去了”。但从理论上来说,根据新的恒星所发出的蓝色光线,星系团的形成应该有一种处于冷却的状态。  这个被正式命名为SPT-CLJ2344-4243的星系团距离我们大约70亿光年。研究者根据它所
在1950年的一天,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费米在和别人讨论飞碟及外星人的问题时,突然冒出一句:“它们都在哪儿呢?”这句看似简单的问话,就是著名的“费米悖论”。更多的有关“费米悖论”的资料大家可以上向搜索。在我心中一直有两个疑问。第一,宇宙那么大,也看不出地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为什么至今没有发现任何外星人的踪迹呢?第二,地球已经40余亿年了,生物年龄也有30余亿年了,为什么我们没有发现在人类之前还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学科渗透与综合教学的能力,这对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化学教师培养的更新更高要求。当前高师化学教学论的教学,无论在知识覆盖和学时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