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教学的核心概念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yucompu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主义,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7—0054—04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课,在《课标》中属于必修Ⅲ第6个专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中的第一目:“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无论是专题的题目,还是子目的表述,都突出了一个概念一“人文精神”。因此,在讲这一课的时候,“人文精神”就是核心的概念,学生在学完这一课之后,应该对“人文精神”有一个基本的理解。
  这一课是我最想听同时又最怕听的一课。想听,是希望教师有出彩的表现,我可以从中获益;怕听,是生怕教师课后要我评课,因为我对当中许多问题都感到十分困惑。
  我的困惑首先来自《课标》。我不明白为什么《课标》讲到古希腊的时候用的是“人文精神”的概念,而讲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时候用的是“人文主义”的概念?我不明白为什么本专题的题目定为“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因为这意味着编者认为人文精神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而我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文精神有不同的追求和内容,并不注定是要进步的,事实也证明,在许多方面,我们的人文精神其实是在倒退。因此,把“发展”改为“演变”可能更中肯一些。我不明白“人文主义”为什么讲到近代就不再往下讲了。既然《课标》在“前言”中声称“在内容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那么,为什么不讲一下现代人文精神的追求和内容?
  其次来自教材。本次课程改革教材的编写方式可以看作是命题作文——《课标》出题目,编教材的人写作文。从现有的几种教材来看,本单元的编写虽然不能说是文不对题,但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点——放弃了对“人文精神”和“人文主义”两个关键概念下定义。《课标》没有给定义,教材不敢给定义,一线教师不知道怎样给定义。这就是教本课书的最大尴尬之处。
  处理这一课书,我个人有四个想法:
  第一,教师应该明确“人文精神”和“人文主义”的概念。
  人文精神和人文主义都是近年来十分流行的话题,同时也是一直没有取得公认定义的概念。1993到1995年间,我国发生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关于“人文精神”的争论,许多一流学者都纷纷参与其中,但最后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这个问题有很大的难度,这更证明了我们在讲课之前对此应该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人文主义是一个历史概念,一般认为是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但也有学者认为可以追溯到古罗马。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古希腊没有“人文主义”这个概念,这可能就是《课标》讲到古希腊的时候用了人文精神这个概念的原因。由于本专题的题目用的是人文精神的概念,人文主义的概念只是在《课标》的二级内容中出现的,可见人文精神的概念更加重要,我们讲到人文主义这个特定历史概念的时候,也应该突出人文精神这一核心内容。
  我个人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遗产的珍视,对塑造健康、理想人格的追求。这绝非权威的概念,在教学实践中,每位教师都可以有自己的定义,但这种定义必须建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不能够浅尝辄止,更不能够玩弄概念,硬塞一个定义让学生去背诵。对这个概念的把握,一定要上升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度,这主要不是表现在教师讲述了多少知识点,而是表现在教师在讲述这些知识点的时候,自己本身有没有深入把握好这些知识点的人文精神价值。
  第二,不同时代的人对人文精神的追求有其共性,同时也有其差异性。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所遭受的精神束缚是不一样的,这导致人类对人文精神追求的主题也有所不同。认识到这一点,意味着我们给人文精神下定义的时候,千万不要以某一历史时期的人文精神主题来涵盖一般意义上的人文精神概念。例如,有位教师在讲正课之前先给人文精神下了一个定义,这本来是很不错的做法,但他是这样说的:“人文精神就是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这个定义其实就是文艺复兴期间所出现的“人文主义”的定义,这位教师企图用该定义来覆盖“人文精神”这个概念本身。但是,我们只要稍为对比一下就可以发现,这个定义中的不少内容在古希腊时代是找不到的,在当代社会中也不是最主要的。因此,对人文精神概念的把握,既要弄清楚其人类几千年文明史中所表现出来的共性,也要弄清楚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个性,但不能够以其个性来代替共性。
  第三,正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文精神有着不同的追求主题,所以我们不能够简单地认为人类对人文精神的追求是线性发展、不断进步的。一位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向学生展示了下面的板书:
  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
  萌芽:希腊先哲 兴起:文艺复兴
  发展:宗教改革 成熟:启蒙运动
  课后我向他提了两个问题:“‘萌芽’和‘兴起’这两个概念有何区别?你说人文精神在启蒙运动中成熟了,依据是什么?”第一个问题他解释不清,第二个问题,他说是人们已经明确了对理性的向往和追求。我继续追问:“那么现代西方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岂不是成了反人文精神的哲学?”他无言以对。因此,讲述人文精神的历史进程,我不主张用“兴起、发展、成熟”等概念。根据辩证法的原理,一个事物成熟之日,很可能就是它走向没落之时,但只要人类存在一天,人文精神就不可以不讲,不可以不追求。此外,在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人们的认识水平不断发展进步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但在人文科学领域,人们的认识水平是否就注定会不断进步提高却是非常值得商榷的问题。我认为,在人文科学领域,一个学者声称他要比前人“进步”,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在三种意义上可以成立:第一,他所掌握的资料、所知道的事情是要比前人多,例如,亚里士多德不可能知道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而这是今天普通的中学生都知道的事情;第二,他所运用的技术手段更先进,例如,今天的历史学家可以利用计算机给二十四史建立数据库,这是老一辈史学家不敢想象的事情。第三,他所创立的学说可能更贴近他所面对的社会现实,例如,今天中国活着的历史学家中可能没有一位敢声称他比司马迁更伟大,但是,司马迁的《史记》无从解释今天中国的现实问题,而今天一位最蹩脚的历史学家,他对今天中国现实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都肯定会比司马迁强,在这一点上,今天的历史学家是要比司马迁高。除这三点以外,在人文科学领域,我觉得很难笼统地说今人一定比前人进步。看待人文精神的 演变同样是这个道理,我们不能够说达·芬奇的人文关怀超过了苏格拉底,也不能够说蒙田的人文关怀又比达·芬奇更进了一步,这都是不可比的。我们只能够说苏格拉底、达·芬奇和蒙田对人文精神的追求都达到了他们那个时代的高峰。
  事实上,在许多方面,人类的人文精神是在倒退的。例如,德国思想家威廉·洪堡曾经比较过古代人文精神和近代人文精神的异同:“古代的国家关心人作为人本身的力量和教育,近代国家关心人的福利、他的财产及其职业工作的能力。古代国家追求美德,近代的国家追求幸福快乐……我们感到,在古代,吸引我们的首先是一个人的生命的奉献精神的伟大,是想象力的生机勃发、精神的深邃、意志的坚强、整个言行一致,而单单后者就给予人真正的价值。”当我们为经济小账锱铢必较、为生活小事愁白头发的时候,面对整天在思考宇宙人生大问题的古希腊贤人,我们是否会有一种自惭形秽的羞愧和今不如昔的慨叹呢?2007年5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演讲,提出一个民族需要有一些关注星空的人,这其实就是从反面证明了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太缺乏仰望星空的人。这不是人文精神的失落又是什么呢?
  因此,我不主张把人文精神的历史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历程,而主张采取“演变”这样一个中性词,这意味着在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有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同时有可能演变得更好,也有可能演变得更糟糕。人文精神是要依靠活生生的个人来承载的,我们毫无理由认定人的素质注定会一代比一代高,否则我们就不会有1993—1995年间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了,也不会有百年树人的教育追求了。上述的板书可以作以下的改动:
  人文精神的演变历程
  从自然哲学走向人文哲学:古代希腊
  从以神为本转为以人为本: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从自然法则走向道德法则:启蒙运动
  这种改动的原因是突出人文精神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特征,而淡化“后来者必定要比前者进步”的逻辑。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可以把问题进一步延伸到现代。现代人文精神建设的一个特点就是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交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创造了亘古未有、令人眩目的物质文明,与此同时,人被物质化的倾向也十分严重,疯狂地追求物质享受似乎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唯一意义。这就是现代人文精神建设所面临的严峻课题。
  第四,把握好希腊人文精神的特点。要理解希腊的人文精神,我们先得思考一下人类是怎样认识这个世界的。一般说来,我们看待世界有三个视角:神的视角、物的视角和人的视角。由于视角的不同,就会导致有些人会从宗教的角度来解释世界,有人会从自然的角度来解释世界,有人会从人自身的角度来解释世界。因为解释的出发点不同、方法不同,必然导致结果也不同,在这过程中,就会相应地形成宗教观、自然观和人文观。世界各大文明的最初观念形态都必然是宗教和神话,古代希腊也不例外。但古希腊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很大的一个不同点在于希腊人较旱地摆脱了宗教和神话的过分束缚,而从物的视角和人的视角去观察世界。根据一些学者的论述,希腊人的这个优势得益于其历史的断层。我们知道,希腊文明起源于克里特一迈锡尼文明,这种文明“与当时的东方文明非常类似,也是中央集权式的帝国。如果这种制度延续下去,可能就不会有城邦制的希腊文明了。然而,公元前12世纪时多利安人部落闯入了希腊半岛,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土崩瓦解,毁于一旦,这就使希腊文明的历史出现了‘断层’,以至于后来的希腊人除了神话传说而外,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如此辉煌的过去……这不仅使希腊人没有再像前人以及其他古老文明那样延续中央集权制度,而且相对而言亦使他们比较少地受传统观念的限制和束缚,这就为城邦的建立和理性思想的诞生提供了前提。”由于希腊的思想家较早地摆脱了宗教和神话的束缚,所以,从一开始他们就能够从自然界的角度去思考世界。希腊哲学起源于自然哲学,早期的哲学家都是自然哲学家,如提出“万物的始基是水”的泰勒斯,提出数是万物的本源的毕达哥拉斯,提出火是自然本源的赫拉克利特,提出“四元素”说的恩培多克勒,提出“种子说”的阿那克萨戈拉,提出“原子”说的德谟克利特等等。但是,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希腊的自然哲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再深入下去了,与此同时,随着对波斯战争的胜利,雅典城邦进入了全盛时期,“人们感到社会和人本身有许多惊异的现象要加以研究,法律制度的完善,道德规范的制定等等,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希腊人思考的重心开始由自然向人和社会倾斜”。“既然社会事物与自然事物如此不同,它又是大家最关心的,因此这时在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之旁就兴起了另一类研究,起初这是立法者、诗人和历史学家们的事情,后来一批应运而生的所谓‘智者’也参加进来,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变动始于普罗泰格拉,而完成于苏格拉底。
  普罗泰格拉和苏格拉底都从人的角度来观察解释世界,不同的地方是普罗泰格拉过分夸大了个人感觉对道德价值评判的意义,否认道德的客观标准;而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这个命题,说明他已经不再停留在对个别现象的思考,而是能够从特殊上升到一般,总结出人性中的普遍法则。“美德即知识”这个命题是否正确我们完全可以讨论,但以苏格拉底为首的希腊哲人们所追求的境界却是令我们现代人神往的。有学者指出:“希腊人文主义追求的是人性的高贵,不沉迷于一事一物的得失,本质上把人看成是非功利性的存在者,它的人是有着宇宙性视界并展现着史诗般尺度的人,是大写的人……希腊人文精神就如同人类思想和家园的天籁之音,只偶尔有某些乐章被合入现代思想之中,成为现代人文精神的补曲。”以,古希腊的人文精神从一开始就达到了一个令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简单说来,就是要努力寻求并总结人性中最高贵、最美好的一面,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教育和训练,使每个人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旧课程的教学基本上属于历史知识的教学,教师只需要讲述无误,帮助学生理清楚知识脉络就可以了。新课程提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新的课程目标,是对每位教师的巨大挑战。例如“人文精神”这样的概念,我们不能够单单停留在理性分析,更应该用心去感受,用行动去实践。我不相信一位连基本职业道德都不具备的教师能够讲好这一课。当然,究竟什么是人文精神,我自己的认识也十分肤浅,本文只是提供极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责任编辑:陶亚敏]
其他文献
[摘要]三农现代化的滞后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瓶颈。印度土地私有化和户籍自由化对农民经济的影响及其引发的经济社会问题,对主张在中国实行土地私有制和户籍自由化以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借鉴。  [关键词]土地占有制,三农现代化进程,印度,中国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3-0047-05    三农现代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但是自上个世纪90
期刊
[摘要]英国圣公会于鸦片战争后派遣传教士来浙江传教,此后浙江便成为英国圣公会在华传教的发轫地区。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在浙江开展布道、学校教育、医疗等活动,其传教活动对浙江近代社会和文化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检索史料入手,首次系统地对英国圣公会在浙江百年的传教活动进行梳理。  [关键词]英国圣公会,近代浙江,传教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
期刊
[关键词]治外法权,国民政府,教材  [中图分类号]C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7—0025—04    2008届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一)第17题是这样考查的:  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1943年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关系的新纪元”。这一评论指的是  A.中国与英、美等国签署宣言,保证团结一致打败法西斯  B.中国与英、美两国
期刊
[关键词]课堂转型,过程与方法,备课心得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7—0064—02    如今的课改不乏理论,缺少的恰恰是理论如何转化为现实,美好的教育理想如何实现。在今年一次偶然的备课过程中,我真正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仅学习知识是如此,课程改革、课堂的转型更需要“躬行”——把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为己所用。
期刊
[关键词]历史教学,本科生,培养指标,“器”与“道”  [中图分类号]G40-01 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3-0057-04    新世纪以来,回归传统,复兴国学,重建人文精神,呼声日蹙。上世纪末跌入边缘处境的现代史学,面临此景,借机转向,在“大众化”的浪潮中,收拾山河,陶铸学子,期于得见往昔盛况之一斑。同昔日相较,传媒时代下的现代高校运作机制、
期刊
1960年9月,柬埔寨“高棉劳动者党”成立,1966年,该党改名为“柬埔寨共产党”,波尔布特当选为总书记。波尔布特多次访问北京,当时的理论权威陈伯达等人给他讲述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坚持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等理论,康生向他传授铲除内奸的“理论”。“文革”期间,毛泽东接见了他,亲授“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并向他推荐姚文元的《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等文章。波尔布特认为,共产主义无论在苏联
期刊
《历史教学(中学版)》是面向全国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刊物,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教育部CSSCI期刊评价来源期刊;也是每所中学必备的杂志。长期阅读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请您提醒学校阅览室:《历史教学(中学版)》邮发代号6—4。别忘了下一年度的订阅。谢谢。
期刊
[关键词]学术引领,复习课,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1-0045-06  笔者有幸于2017年9月执教了一节高三主题复习课“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内容设计和课堂呈现得到上课学生和观课教师的一致肯定。经年之后,尝试将基于史学閱读和教学立意统摄之下高三主题复习内容设计的基本路径——“学术引领与深入浅出”之思考诉
期刊
[关键词]少数民族,石勒,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7—0052—02    从张元老师的文章中,我们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特别是从《资治通鉴》等历史名著中,寻找历史的启示,很值得我们学习。针对文章最后“希望大家交流各自的看法”的文章旨趣,我觉得十分亲切,因此,把自己的读后感写下来,请大家批评指正。  在“老师读《通鉴》——西晋的最后
期刊
15世纪末至17世纪,欧洲人对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探索是世界近代史早期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有其深刻的背景。总体而言,欧洲人向海洋进发的动机有四个:寻找资源、开辟商路、传播宗教和掠夺资源。  海洋探险的先锋是大西洋沿岸的西欧人,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的居民。他们有从海洋和海岛获取资源的传统习惯。从13世纪开始,葡萄牙人就进入大西洋捕鱼和猎杀海豹。中世纪末期,因为过度砍伐森林而造成西欧木材短缺,在这种形势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