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转型的关键:重视“过程与方法”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5101679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课堂转型,过程与方法,备课心得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7—0064—02
  
  如今的课改不乏理论,缺少的恰恰是理论如何转化为现实,美好的教育理想如何实现。在今年一次偶然的备课过程中,我真正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仅学习知识是如此,课程改革、课堂的转型更需要“躬行”——把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为己所用。
  
  一、选题中的感悟
  
  六月的一天,教研室陈老师让我准备一节课,参加全国历史课堂竞赛的市级选拔。如何选题成为当务之急。陈老师希望我选一个别人不大选择的,有些难度的题目。我立刻把三本必修教材翻了一遍,考虑到《历史教学》上关于辛亥革命、希腊与罗马已经有了很好的教学设计发表,聂幼犁教授做了高水平的点评,自己很难在短时间内出新,在网上搜索发现“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一课在各地的历史评优课中上的不多,而且与现实联系紧密,学生有生活体验和政治学科的知识基础,容易形成共鸣。在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后,我确定了这个题目。
  在看了聂幼犁教授对长春历史教学大赛的点评后,如今反思这一段选题的心理经历,不免感到自己当时对新课程理念并不真正理解。尽管不同的历史课内容有难易之别,但是一堂好的历史课的关键在于教师渊博的知识,求真求实的态度,“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怎么知道是什么。”聂教授的话实际上就是在强调“过程与方法”。
  
  二、教学设计中的困惑
  
  选好题后,我感到专业知识扎实应该是一堂好课的基础,于是立刻到书店买了几本关于世贸组织的专业书,又借了一本关于世贸组织原则的书。经过几天时间的“恶补”后,我发觉自己选了一个相当复杂的课题,专业性太强,专业术语太多,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对照课程标准,重新阅读人民和人教两个版本的教材后,在本课教学内容上删减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不甘落后的非洲”,把教学重点确定为世界贸易组织。按照一堂课只能有一个重点,解决好一个主要问题的原则,这是吸取了海南省历史评优课中有的参赛者因为教学目标设计太多,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的教训确定的。我把可以补充的知识定位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运行原则上,因为这个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阅读《历史课程标准》时,关注到了“过程与方法”这一要求。怎样才能体现新课改的气息呢?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过程和方法”呢?这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
  “过程”是指谁的过程呢?应该是学生,是学生的亲身体验。我最初的设计思路定位在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课程标准中的内容。为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我在所教的两个高二文科班中进行了一次调查,了解学生对于世界贸易组织和全球化有什么问题。学生的回答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因、过程与影响。当我看到这些问题时,心里很高兴,因为这与我的预设是一样的。这似乎是个好的开端,冲淡了选题带来的阴影。
  于是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国内外经济活动事例,让学生获得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感性认识,并能与实际生备课笔记活相结合。学生结合已有的政治、地理、历史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实现对知识点的综合把握。
  2.知道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通过了解WTO的原则与决策方式,自主建构起对世界贸易组织的理性认识,并尝试用文字归纳、概括,通过辨析使学生形成对WTO的正确、全面的认识。
  3.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结合材料客观、全面分析中国入世的影响与作用,确立开放与竞争的意识,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体现历史学科的现实作用。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我感到有两个问题很难处理:一是如何让学生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运作机制,自主得出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二是怎样不平铺直叙,又能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思维特点,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讲出新意。尤其是后者,总感觉难以突破。其他老师的教学设计或是采用新颖的材料,或是组织学生辩论、让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学生展示与辩论似乎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但在比赛课上不便使用,学生没有时间准备,而且这需要学生课后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我一直认为这在课时紧、强调高效的中学课堂上不具有推广性,作秀成分太浓,于是我把关注点放在了新颖材料的选取与运用上。
  上面提到的两个问题又浮现出来,如果采取讲述法,老师讲世界贸易组织的运作机制,非一句两句能讲清楚,学生的学习体现在何处呢?岂不还是走老路?老师不讲,教材就是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对于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学生只能是机械记忆。怎么办?“中国加入WTO”这个环节是先呈现给学生再倒叙回顾历史呢?还是按照形成的顺序一步步展现出来呢?我最终确定了一个设计思路。
  
  三、课堂转型的实验
  
  经过第一次试讲后,听课老师提出了如下反馈意见:1.教师所讲脱离了教材,表述不严谨,语言不精炼;2.课堂内容上资料虽然新颖但内容偏多,没有代表性;3.课堂节奏前紧后松,老师没有引导好学生的讨论,致使学生的讨论不深入、回答程式化。学生的反馈意见是(根据学生意见反馈整理):重点不明确,对应试无帮助。
  我又根据反馈的意见做了调整,将需要在课堂上讲述的语言精炼、落实,删减课件中选用的图片资料,以汽车行业的发展情况为代表,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利弊。最后的讨论话题改为针对韩德强和龙永图的不同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自己对这节课的感觉是:整节课的节奏前紧后松,后半段课堂的气氛仍未能调动起来。可能是因为政治课先入为主的影响,学生对于讨论问题的回答没有新意,都同意龙永图的观点,连分析的原因都是一样的,没有不同的声音。总觉得仍然是教师主宰课堂,似乎没有摆脱旧有课堂的影响,“彩”没出来。备课中一直试图解决的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备课过程中,我一直希望能讲出与政治课的不同,但是目标并未达到。历史的味道没有出来,总觉得缺少点什么。
  听课的陈老师提出了如下意见:一、课堂风格保守、没有新意;二、有些内容讲了学生也不懂就不如不讲,讲的内容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是学生所需要的;三、“腹有诗书气自华”,语言要美,要有感染力;四、课件不精美,文字太多,画面缺乏吸引力,课件不能一开始就是一个芭比娃娃的画面,应该先将课题呈现出来,要有动画的效果;五、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发言;六、课题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什么是经济?什么是全球化?应该先明确概念,然后再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七、关于“辨析关于世界贸易组织的几种说法”,只是让学生记住知识是没有意义的;八、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为什么要有原则?怎样形成的原则?要引导学生去探求原则形成的过程。按照这些意见我再次修改教学思路。
  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让我受益匪浅,这种对于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的感悟是切入心灵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涵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不仅强调历史学习的结果,更关注结果是如何获得的,重在通过学习的经历和体验掌握方法。历史学习不能定位在背诵、记忆上,否则仍是换汤不换药,历史教学应该有历史自身的严谨与智慧实质,要让学生思考,要经历“头脑风暴”,课堂转型的关键就在于此。
  
  [实习编辑:李秀玲]
其他文献
对于一个被公共化的共享概念,西方人权文化的历史背景不意味着解释的特权,既然人权被认为是普遍有效的概念,它就必须在理论上是开放的,在文化上不可以设限。天赋人权在理论合法性的失败,特别表现为它所包含的自毁逻辑。人权制度只能以公正原则作为唯一最高原则去定义人权体系,人权就是每个人能够被公正对待的权利。预付人权理论认为,每个人生来就获得人类预付借贷给他的与任何他人相同的权利,人权虽然不劳而授,但绝非不劳而
期刊
[摘 要]1916年1月墨西哥反政府武装比利亚的部队袭击了美国边境。同年3月15日,美军侵入墨西哥围剿比利亚,激起了墨西哥民众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1917年2月在美军长期驻扎墨西哥也无法解决美墨之间问题的情况下,威尔逊总统被迫撤回了美国军队。尽管威尔逊本人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但是他在处理墨西哥问题时运用老师训斥学生的方式暴露了美国外交在理想与行动上的差距。  [关键词]墨西哥革命,美墨关系,威尔逊,
期刊
[关键词]本课教学,学术规范训练,“学术研讨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3-0064-03    高校本科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式多种多样,如何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互动,近几年来,本人结合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积极在本科生中推广小型“学术研讨会”,作为课程改革的实验,以增强课程的学术含量,组织学
期刊
[关键词]澳大利亚华人移民,基本社会特征  [中图分类号]C915 C92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3-0076-03    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移民政策是其基本国策之一。自1972年中澳建交、澳大利亚废除以种族歧视为核心的“白澳政策”以来,赴澳华人移民不断增多。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逐步调整,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华人新移民
期刊
编者说明:《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年)》是沈志华、杨奎松等学者,历时五年收集、整理、翻译的大型资料丛书。这套丛书的价值不言而喻。此文是该书的前言,后一篇可以看做该套丛书的介绍和简要评价。丛书共15编,每编导论的作者既是译者、也是资料的整理者,从导论不难窥见每编的内容和轮廓。经沈志华教授同意,本刊将陆续选登各编导论,以飨读者。  [关键词]冷战史,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情报评估报
期刊
2006年10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主办,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学系、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创新基地和世界近现代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三届学术年会在南开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六十多所高校、研究所及出版社的近二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  东北师范大学朱寰先生和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分别做了题为《关于世界历史社会阶段划分问题刍议》和《现代化研究与
期刊
[关键词]高考试题,教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7—0029—02    一、引子    例1:(全国卷I·14)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耶松船厂  例2:(全国卷I·23)美
期刊
[摘要]三农现代化的滞后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瓶颈。印度土地私有化和户籍自由化对农民经济的影响及其引发的经济社会问题,对主张在中国实行土地私有制和户籍自由化以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借鉴。  [关键词]土地占有制,三农现代化进程,印度,中国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3-0047-05    三农现代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但是自上个世纪90
期刊
[摘要]英国圣公会于鸦片战争后派遣传教士来浙江传教,此后浙江便成为英国圣公会在华传教的发轫地区。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在浙江开展布道、学校教育、医疗等活动,其传教活动对浙江近代社会和文化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检索史料入手,首次系统地对英国圣公会在浙江百年的传教活动进行梳理。  [关键词]英国圣公会,近代浙江,传教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
期刊
[关键词]治外法权,国民政府,教材  [中图分类号]C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7—0025—04    2008届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一)第17题是这样考查的:  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1943年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关系的新纪元”。这一评论指的是  A.中国与英、美等国签署宣言,保证团结一致打败法西斯  B.中国与英、美两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