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教学对象是儿童。著名教育家卢梭曾经提出:一切教育活动应该以儿童为本位。无论如何,将教育的视角定位于儿童本身,是对教育事业的尊重,更是对孩童个体生命价值和尊严的尊重。而小学生的习作创作,就是言其心中之所想,表心中之所思,是一项呈现自我、展现自我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就卢梭的教育理论与小学习作教学相连接,就意味着小学生的习作创作应该以自身的生命质态为视角,呈现属于本真自我的“生本作文”。
一、让主体表达走进学生习作
生活是一切艺术的创作源泉,小学生的习作创作也不例外。唯有生活的源头活水源源不断,才能为学生的习作提供活脱脱的生动素材。所以,习作指导必须回归生活,尊重主体。
1.引进学生真实的生活状态
生活的精彩属于每个存活于世的生命个体。任何人都无权割裂与剥夺其他人参与生活、感受生活、表达生活的权利与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就应该将学生视为活生生的人看待,让他们扑向属于自己的生活海洋,在五彩斑斓的生活之海中徜徉与浸润,感受生活的美好与活力。只有寻找到真正的生活本质,学生的生命血液里才能流淌出真正的生命体汁。
2.还原学生真实的自我感受
每个生命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这就意味着学生在认知世界的万事万物中,都将拥有一份与别的生命群体不同的方式与途径,而自身获取的感受同样不尽相同。尊重学生主体,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真切感受。
3.尊重学生真实的个性表达
儿童心理年龄与思维特点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只能以一种儿童化的方式表达自身的内心话语。教师应该在习作指导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述自己心中真诚的感受,所谓“我笔书我心”即是这个道理。
二、让生本评价走进学生习作
教学指导策略与教学评价体系之间的混乱已经成为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嚴重瓶颈,习作教学尤甚。一方面,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熏陶下,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习作,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体现本我个性;另一方面,却在俗套规范格式的限制下,对学生习作实行成人化、标准化的评判,使得指导与评价相互割裂,从而让学生在两种相互抵触的体系价值下无所适从、畏手畏脚。习作教学必须回归学生本体,让评价与指导一样,重归“生本主体”。
1.剔除成人倾向评价
为避免教学与评价相互打架的尴尬局面,必须要在习作评价中一改成人化的审视视角,以学生的视角评价他们的习作。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身边的小能人》这课的习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生活中发掘素材,可是,当学生写出打水漂能手、电脑杀毒能手、悠悠球高手等极具生活气息的素材时,却有其他老师反对这样的选材方式。原因很简单,这些能人无法起到鼓励学生奋发向上的作用,只是一种玩乐为主的能人项目。从价值取向的角度,成人一厢情愿地从自身价值观的评价体系入手,对儿童来自生活化的素材选择,做出了不同层面的评判。这显然有悖于常态理解下的文字,使得学生不敢放开思维,大胆求异,一旦越雷池半步,即会被无情地封杀。这些都是成人化的评价使然。
2.融入生生相互评价
生本评价——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生生之间的互动评价既是生本评价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传统意义上生本评价内涵的有效补充。生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保证了创作者与评价者始终处于同一层面审视习作,让所有的生命价值指向归于统一,同时也保证了基本相似的言说方式和交流质态。
建议式评价——在习作指导和学生创作基本完成之后,教师不急于批改,而是请学生将写好的文章以朗读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加以评论,并提出相关建议,这样的评价以共同建议为基础,很好地解决了单向思维的弊端。
论坛式评价——在作文修改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采用小组论坛的方式,将阅读习作的书面意见像老师撰写评语一样,呈现在习作本上。这样的论坛既有小组合作的智慧,同时也有创作者与评论者之间的延续交流。由此,论坛的形式最终形成。
三、让情感之潮涌进学生习作
小学生的习作并非锤炼语言的文学创作,小学生进行习作练习也并非要造就未来作家。更多时候,学生的习作过程是内心世界情感涌动之后,不吐不快的倾诉。所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蓄积情感之潮,是激发学生表达动力的重要因素。
1.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任何事件的发生都会对人形成或多或少的冲击,这样的冲击,正常时候,它一直潜藏于内心世界中,一旦激活,情感激荡则会对生命形成更大的冲击波,学生的表达欲望自然陡升。
2.形成学生情感叠加
情感的奔涌需要唤醒与激活,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之后,为学生搭建各种平台,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展现自我,进而提升他们的表达欲望。
苏教版教材六下的习作《我的烦恼》,除了让学生在生活中搜寻相关烦恼事件之外,还要将这种烦恼的情感体验体现在学生生命个体的质态之中。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并没有让学生匆忙动笔,而是让学生利用演讲、表演等方式,将自己所遇到的烦恼呈现出来。学生在这样的呈现过程中,情感越发纯厚。
在呼唤以人为本的多元化时代大潮下,教育教学的世界中呼吁以生为本,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时代潮流。其实还是卢梭的那句老话:不能离开儿童本位。关注儿童视角,关乎儿童语言,展示儿童个性,一切从儿童本位出发,我们的习作教学才能走出泥沼,踏上正路。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语文教师,扬州市教学能手。
一、让主体表达走进学生习作
生活是一切艺术的创作源泉,小学生的习作创作也不例外。唯有生活的源头活水源源不断,才能为学生的习作提供活脱脱的生动素材。所以,习作指导必须回归生活,尊重主体。
1.引进学生真实的生活状态
生活的精彩属于每个存活于世的生命个体。任何人都无权割裂与剥夺其他人参与生活、感受生活、表达生活的权利与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就应该将学生视为活生生的人看待,让他们扑向属于自己的生活海洋,在五彩斑斓的生活之海中徜徉与浸润,感受生活的美好与活力。只有寻找到真正的生活本质,学生的生命血液里才能流淌出真正的生命体汁。
2.还原学生真实的自我感受
每个生命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这就意味着学生在认知世界的万事万物中,都将拥有一份与别的生命群体不同的方式与途径,而自身获取的感受同样不尽相同。尊重学生主体,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真切感受。
3.尊重学生真实的个性表达
儿童心理年龄与思维特点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只能以一种儿童化的方式表达自身的内心话语。教师应该在习作指导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述自己心中真诚的感受,所谓“我笔书我心”即是这个道理。
二、让生本评价走进学生习作
教学指导策略与教学评价体系之间的混乱已经成为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嚴重瓶颈,习作教学尤甚。一方面,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熏陶下,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习作,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体现本我个性;另一方面,却在俗套规范格式的限制下,对学生习作实行成人化、标准化的评判,使得指导与评价相互割裂,从而让学生在两种相互抵触的体系价值下无所适从、畏手畏脚。习作教学必须回归学生本体,让评价与指导一样,重归“生本主体”。
1.剔除成人倾向评价
为避免教学与评价相互打架的尴尬局面,必须要在习作评价中一改成人化的审视视角,以学生的视角评价他们的习作。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身边的小能人》这课的习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生活中发掘素材,可是,当学生写出打水漂能手、电脑杀毒能手、悠悠球高手等极具生活气息的素材时,却有其他老师反对这样的选材方式。原因很简单,这些能人无法起到鼓励学生奋发向上的作用,只是一种玩乐为主的能人项目。从价值取向的角度,成人一厢情愿地从自身价值观的评价体系入手,对儿童来自生活化的素材选择,做出了不同层面的评判。这显然有悖于常态理解下的文字,使得学生不敢放开思维,大胆求异,一旦越雷池半步,即会被无情地封杀。这些都是成人化的评价使然。
2.融入生生相互评价
生本评价——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生生之间的互动评价既是生本评价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传统意义上生本评价内涵的有效补充。生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保证了创作者与评价者始终处于同一层面审视习作,让所有的生命价值指向归于统一,同时也保证了基本相似的言说方式和交流质态。
建议式评价——在习作指导和学生创作基本完成之后,教师不急于批改,而是请学生将写好的文章以朗读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加以评论,并提出相关建议,这样的评价以共同建议为基础,很好地解决了单向思维的弊端。
论坛式评价——在作文修改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采用小组论坛的方式,将阅读习作的书面意见像老师撰写评语一样,呈现在习作本上。这样的论坛既有小组合作的智慧,同时也有创作者与评论者之间的延续交流。由此,论坛的形式最终形成。
三、让情感之潮涌进学生习作
小学生的习作并非锤炼语言的文学创作,小学生进行习作练习也并非要造就未来作家。更多时候,学生的习作过程是内心世界情感涌动之后,不吐不快的倾诉。所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蓄积情感之潮,是激发学生表达动力的重要因素。
1.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任何事件的发生都会对人形成或多或少的冲击,这样的冲击,正常时候,它一直潜藏于内心世界中,一旦激活,情感激荡则会对生命形成更大的冲击波,学生的表达欲望自然陡升。
2.形成学生情感叠加
情感的奔涌需要唤醒与激活,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之后,为学生搭建各种平台,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展现自我,进而提升他们的表达欲望。
苏教版教材六下的习作《我的烦恼》,除了让学生在生活中搜寻相关烦恼事件之外,还要将这种烦恼的情感体验体现在学生生命个体的质态之中。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并没有让学生匆忙动笔,而是让学生利用演讲、表演等方式,将自己所遇到的烦恼呈现出来。学生在这样的呈现过程中,情感越发纯厚。
在呼唤以人为本的多元化时代大潮下,教育教学的世界中呼吁以生为本,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时代潮流。其实还是卢梭的那句老话:不能离开儿童本位。关注儿童视角,关乎儿童语言,展示儿童个性,一切从儿童本位出发,我们的习作教学才能走出泥沼,踏上正路。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语文教师,扬州市教学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