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体验活动的乐趣,丰富视觉和触觉感受,发展美术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加大手工训练的力度,充分发挥美术手工课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及其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综合性审美能力;兴趣;创新;创作能力;制作过程;主动性;积极性
走进新课标,给我的最大感触是教材的面孔与之以往完全变了,变得更活泼、更有亲和力和生命力了。《新标准》对教育目的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知识和技巧;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养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将美术活动分为四大学习领域:1.造型表现;2.设计应用;3.欣赏评述;4.综合探索。每一领域都制订了具体、细致的要求。
手工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教学内容,是美术课“设计·应用”部分的延伸和拓展。然而在实际授课中,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对手工作品造型的认识和审美感受,所传授的只是某种物品的制作方法,而不是向学生展示不同材料或同一材料在制作上不同表现的可能性,这就很容易造成手工课变为“劳作”课。那么,如何在手工制作课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及创新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呢?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做好课前准备
(一)教师的准备
1.教师在课前必须明确本节课的能力目标,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本课应具备的基本技能。2.教师自身方法和技能准备。3.教师还应课前准备好电教媒体,掌握电教媒体操作和使用方法,制作一些多媒体教材。
(二)学生的准备
教师要指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材料,发现材料,挑选材料,收集和积累材料。材料得到保证,课上制作才能得心应手。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欲望
欲望是学习的前提,而兴趣则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从激活学生情感入手,选择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并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生动活泼、有吸引力的教学形式。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
三、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学生通过想象将所感知的形象材料加以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心理素质及能力。艺术贵在创新,手工课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创设让学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尽情表现、自由创作。以下是总结的几个观点:
(一)在教学条件中的创新
1.让学生收集丰富多彩的材料
2.让学生准备足够数量的材料
(二)在教学策略中的创新
1.内容安排上的创新
2.方法选择上的创新
四、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掌握手工技能
学生只有在自己进行操作时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答问题。因此,我尽可能突破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改变教师讲得多、示范得多的现象,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
(一)拆中求“学”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凡是教, 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故宜随时减轻学生之依赖性。
(二)“做”中长技
用手工制作的方法对想象中的东西进行创造,在从虚到实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更有益的是它还能促进交往能力发展,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往往需要孩子之间进行相互的配合和帮助。
(三)“做”中促情
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孩子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以与人交往,善以与人交往。
五、运用电教手段,开拓视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幻灯、投影仪等各种电教媒体步入课堂,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而且,恰当地使用各种电教媒体进行教学,避免了大量的示范,学生要做大量的训练,多媒体在美术课中的运用给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同时还能使学生了解到电脑多媒体教学演示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六、适时肯定、鼓励,增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作业是评价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但学生完成的作业(制作的工艺品)并不能完全代表一切,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取经验和教训这才是最重要的。通过对学生作品适当的评价,在评价中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帮助他们逐渐消除做不好,做不像的胆怯心理,通过好的评价让学生大胆尝试,只有在尝试中学生的情绪才能释放,个性才得以张扬,从而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七、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贯彻在一节课始终
兴趣、信心、耐力、毅力……都属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固然重要,但很多时候,事情的成败却取决于非智力因素。手工课中,学生要完成一件精美的工艺作品,也离不开上面这些非智力因素。老师要把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训练,贯彻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手工制作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在小学时期,由于大脑皮层的发育成长,学生脑的活动能力大大加强,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逐渐平衡。在认真快乐地动手制作中,学生的情感、意志力、个性品质都得到培养,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所以我们更应该上好小学手工制作课,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尊重其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制作出更多具有创造性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美术概论》.嶺南美术出版社
[3]阎增武.《美学原理导论》.黄河出版社
[4]高中美术选修课《欣赏基础》.《美术欣赏》.人民美术出版社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综合性审美能力;兴趣;创新;创作能力;制作过程;主动性;积极性
走进新课标,给我的最大感触是教材的面孔与之以往完全变了,变得更活泼、更有亲和力和生命力了。《新标准》对教育目的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知识和技巧;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养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将美术活动分为四大学习领域:1.造型表现;2.设计应用;3.欣赏评述;4.综合探索。每一领域都制订了具体、细致的要求。
手工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教学内容,是美术课“设计·应用”部分的延伸和拓展。然而在实际授课中,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对手工作品造型的认识和审美感受,所传授的只是某种物品的制作方法,而不是向学生展示不同材料或同一材料在制作上不同表现的可能性,这就很容易造成手工课变为“劳作”课。那么,如何在手工制作课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及创新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呢?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做好课前准备
(一)教师的准备
1.教师在课前必须明确本节课的能力目标,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本课应具备的基本技能。2.教师自身方法和技能准备。3.教师还应课前准备好电教媒体,掌握电教媒体操作和使用方法,制作一些多媒体教材。
(二)学生的准备
教师要指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材料,发现材料,挑选材料,收集和积累材料。材料得到保证,课上制作才能得心应手。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欲望
欲望是学习的前提,而兴趣则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从激活学生情感入手,选择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并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生动活泼、有吸引力的教学形式。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
三、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学生通过想象将所感知的形象材料加以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心理素质及能力。艺术贵在创新,手工课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创设让学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尽情表现、自由创作。以下是总结的几个观点:
(一)在教学条件中的创新
1.让学生收集丰富多彩的材料
2.让学生准备足够数量的材料
(二)在教学策略中的创新
1.内容安排上的创新
2.方法选择上的创新
四、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掌握手工技能
学生只有在自己进行操作时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答问题。因此,我尽可能突破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改变教师讲得多、示范得多的现象,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
(一)拆中求“学”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凡是教, 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故宜随时减轻学生之依赖性。
(二)“做”中长技
用手工制作的方法对想象中的东西进行创造,在从虚到实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更有益的是它还能促进交往能力发展,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往往需要孩子之间进行相互的配合和帮助。
(三)“做”中促情
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孩子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以与人交往,善以与人交往。
五、运用电教手段,开拓视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幻灯、投影仪等各种电教媒体步入课堂,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而且,恰当地使用各种电教媒体进行教学,避免了大量的示范,学生要做大量的训练,多媒体在美术课中的运用给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同时还能使学生了解到电脑多媒体教学演示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六、适时肯定、鼓励,增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作业是评价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但学生完成的作业(制作的工艺品)并不能完全代表一切,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取经验和教训这才是最重要的。通过对学生作品适当的评价,在评价中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帮助他们逐渐消除做不好,做不像的胆怯心理,通过好的评价让学生大胆尝试,只有在尝试中学生的情绪才能释放,个性才得以张扬,从而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七、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贯彻在一节课始终
兴趣、信心、耐力、毅力……都属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固然重要,但很多时候,事情的成败却取决于非智力因素。手工课中,学生要完成一件精美的工艺作品,也离不开上面这些非智力因素。老师要把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训练,贯彻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手工制作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在小学时期,由于大脑皮层的发育成长,学生脑的活动能力大大加强,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逐渐平衡。在认真快乐地动手制作中,学生的情感、意志力、个性品质都得到培养,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所以我们更应该上好小学手工制作课,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尊重其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制作出更多具有创造性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美术概论》.嶺南美术出版社
[3]阎增武.《美学原理导论》.黄河出版社
[4]高中美术选修课《欣赏基础》.《美术欣赏》.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