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如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话题。本文结合理论与实际,详细的研究了在初中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与办法。
关键词:创新;能力;思想政治;思维
教育家皮亚杰曾经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形成智慧,而不是贮备记忆,是在于创造智力的探索者,而不是博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拥有创新能力,就需要教师用积极、科学、艺术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和引导。笔者就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探讨。
一、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是否愿意学,是教学过程是否有效的首要条件。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引发了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学中启趣的目的就是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从而让他们的创新思维获得一种最重要的推动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认知心理学认为,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将学生置于一个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具有冲突的情境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使学生面临某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概念冲突,从而使学生产生疑惑,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
(二)巧妙利用教材
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具有创造力的因素和材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发表各自见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辟新天地。既可利用教材上的名人名言,名人名言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深刻的哲理,能给人以启迪,也可利用教材上的民谣、典故,言简意赅,使课堂别开生面。
(三)密切联系时事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显示:人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有获得有价值的结果的期望。根据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对时事普遍感兴趣的事实,笔者尽可能地联系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尤其是关注与本学科有关的最新信息的报导,并及时传输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跟上时代的脉搏。
二、质疑是创新能力的起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自己之所以取得成功,爱因斯坦的回答是:“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应鼓顾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大胆质疑,要鼓顾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见闻中,从所学教材内容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要加以评说,在评说中给予鼓励。质疑成功的关键在于多思深思。多思了,才能“横看成岭侧成峰”,才能避免认识上的雷同而有所创新;深思了,才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地从普遍事物中间洞察到其不同凡响的本质意义。
三、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关键
新的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中,笔者着重围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来提高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假设和想像的能力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推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事实上,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在很多情况下是从假设开始的,有了大胆的推测,才有去验证推测的动力。美国微软公司经历仅20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首富,《纽约进报》富有深意地指出:“微软公司惟一的财产是员工的想像力。”同样,假设和想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假设的特点是能使学生冲破习惯思维的桎梏,因而能产生出超常的思维,提出不同凡俗的见解。
想像是创造之母,是创造性思维的充分体现。黑格尔曾说过“想像是最美丽的花朵”,爱因斯坦也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和逆向思维
加强发散和逆向思维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发散思维是指由一点或某一方面与之相关的各点或各个方面渗透或扩散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是朝着认识事物的一般方式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超常见解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多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发散思维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一题多解的发散、一因多果的发散、一题多法的发散等。逆向思维的训练可让学生对一个事物的反面进行思考,获得新的认识,也可让学生争辩,在互相否定中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激烈争论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例如学生在学习初二法律知识时出现了争论:有学生认为,我国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真实的,不受限制的。社会在前进,时代在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应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去发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天赋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兴宏.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中的操作问题.中小学教学.2001,(11)
[2]吴铎主.思想政治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
[3]张厚粲.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
关键词:创新;能力;思想政治;思维
教育家皮亚杰曾经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形成智慧,而不是贮备记忆,是在于创造智力的探索者,而不是博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拥有创新能力,就需要教师用积极、科学、艺术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和引导。笔者就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探讨。
一、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是否愿意学,是教学过程是否有效的首要条件。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引发了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学中启趣的目的就是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从而让他们的创新思维获得一种最重要的推动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认知心理学认为,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将学生置于一个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具有冲突的情境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使学生面临某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概念冲突,从而使学生产生疑惑,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
(二)巧妙利用教材
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具有创造力的因素和材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发表各自见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辟新天地。既可利用教材上的名人名言,名人名言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深刻的哲理,能给人以启迪,也可利用教材上的民谣、典故,言简意赅,使课堂别开生面。
(三)密切联系时事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显示:人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有获得有价值的结果的期望。根据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对时事普遍感兴趣的事实,笔者尽可能地联系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尤其是关注与本学科有关的最新信息的报导,并及时传输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跟上时代的脉搏。
二、质疑是创新能力的起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自己之所以取得成功,爱因斯坦的回答是:“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应鼓顾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大胆质疑,要鼓顾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见闻中,从所学教材内容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要加以评说,在评说中给予鼓励。质疑成功的关键在于多思深思。多思了,才能“横看成岭侧成峰”,才能避免认识上的雷同而有所创新;深思了,才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地从普遍事物中间洞察到其不同凡响的本质意义。
三、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关键
新的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中,笔者着重围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来提高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假设和想像的能力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推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事实上,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在很多情况下是从假设开始的,有了大胆的推测,才有去验证推测的动力。美国微软公司经历仅20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首富,《纽约进报》富有深意地指出:“微软公司惟一的财产是员工的想像力。”同样,假设和想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假设的特点是能使学生冲破习惯思维的桎梏,因而能产生出超常的思维,提出不同凡俗的见解。
想像是创造之母,是创造性思维的充分体现。黑格尔曾说过“想像是最美丽的花朵”,爱因斯坦也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和逆向思维
加强发散和逆向思维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发散思维是指由一点或某一方面与之相关的各点或各个方面渗透或扩散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是朝着认识事物的一般方式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超常见解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多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发散思维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一题多解的发散、一因多果的发散、一题多法的发散等。逆向思维的训练可让学生对一个事物的反面进行思考,获得新的认识,也可让学生争辩,在互相否定中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激烈争论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例如学生在学习初二法律知识时出现了争论:有学生认为,我国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真实的,不受限制的。社会在前进,时代在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应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去发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天赋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兴宏.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中的操作问题.中小学教学.2001,(11)
[2]吴铎主.思想政治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
[3]张厚粲.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