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呼唤改革,教育需要创新。语文,尤其如此。针对以上情况,语文教育须改变教法,提高认识,重新思考“语文是什么”这个问题,真正地设计好自己的每一节课,让学生不仅从这一课学到了应有的知识,而且让他们兴趣盎然,沉浸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真正地对语文课产生兴趣且郑重去学习祖国的语言。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一篇平淡其外激情其中的散文,全文无疑表达这样一种观念: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记住。然而,如何真正地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精神力量呢?我让学生以导游身份提前作好准备,中间可以穿插托尔斯泰生平以及作品背景。上课时,把其他学生当做游客,可以自己配图,也可以看课本前的插图。导游介绍时,游客可以问问题。就这样整节课学生的身心全部放松,沉浸在瞻仰托墓的氛围中,游客(其他学生)问了好多问题。不仅问到了课内,而且涉及到了课外。有好多问题,很有深度,说明学生对全文不仅认真阅读了,更重要的是仔细思考了。下课前,教师在总结时,让学生谈此文章震撼人心之处,好多学生谈得很深入,效果较好。
项羽和刘邦是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学生中亦然,因而,我在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性格时,组织了一场辩论赛,以“孰为英雄”为主题,让他们各抒己见,只要能自圆其说,不拘泥历史上的定论。并提醒他们参考《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尽量全面了解这两位人物,进而准确地去分析。在上课时,他们自动分成两组,按照一般辩论的形式有辩手阐明自己的观点,自由论辩时,其他学生均可自由发言,最后各组分别推荐一名学生总结自己的观点并写在黑板上,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在适当时候加以点拨,起到“导”的作用。
对于高中生来说,仅仅停留在具体形象的层次上还不够,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因而在总结时,根据认识的一般规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道出了分析人物性格的一般方法,既满足了他们急于表现的愿望,又训练了他们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一举两得,岂不美哉?
二、借助绘画,激起学生兴趣,加强知识的巩固
绘画教学,直观性较强,不但让学生动手、动口,更让他们动脑,不但巩固新学的知识,而且对旧知识有迁移作用,对学生的潜能有开发的功效,进而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顺口溜,小品等形式引起兴趣,帮助学习
在介绍鲁迅的生平及作品时,涉及到鲁迅的杂文较多且较难记,我就给学生把鲁迅的杂文编成了顺口溜如下:“华盖花边又热风,三闲而已在二心,文里文外是化(花)学,南北自由谈风月,一贴(且)一阶(介)一亭子,鲁迅杂文在里头。”这样利用顺口溜,既记住了鲁迅的主要杂文名,又启发学生语文本身就有许多值得掌握的记忆方法。又如在教《季氏将伐颛臾》时,我想学生对此文章教难理解且对古文天生的不感兴趣。我提前让他们四人一组把课文内容变成小品的形式,课前认真排练。当然在排练时,对文章内容我适当地作了指点,特别是孔子那一段话,让他们可以不拘泥于课文,不管哪种方式只要能把孔子的意思讲出来就行了,然后进行课堂表
演,在表演时,好多小组能推陈出新,活用课文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随机应变,改变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为了使整个知识传播具有系统性和条理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特定的时候适当地改变教学计划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有一次我刚走上讲台准备开口说出今天要讲的课,却发现好多学生的眼睛不住地朝窗外看去,并不时地小声议论着什么。随着他们的目光,我也朝外看去,只见大片大片地雪花在飘,今冬第一场雪悄然而至了。于是我合上书本说:“下雪了,令人兴奋啊!……”话还没说完,不少学生就急不可待连声附和,紧接着我宣布:“今天上一节作文课,同学们以‘雪’为话题,一人说一句关于雪的话,并即兴作一首雪诗,当然你们可以站起来观察外面的雪景。”话刚一落地,学生们立即欢呼雀跃,兴奋不已,积极开展联想和想像的翅膀抒写了一首首动人的“雪诗”。如孙超同学的《雪江山》:“风吹雪花天山飞/美景此处谁人陪/江山千里更娇媚/花开花落再相随。”王辉的《雪情》:“雪花满天飘//狂风如虎啸/往事知多少/都如雪花消。”读着这些诗,我们且不管它的“平仄”只道这些学生给我们创设的一种诗的意境以及学生结合自己经历的一种想像力,足以令教师兴奋。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向更广阔的空间拓展,下课前我布置了一个作业,仍以“雪”为话题,写一篇抒情散文。课后我又给学生补充了关于雪的诗词以及散文。
要真正地学好语文,首先必须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然,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可以办报纸、杂志、小阅览室,还可以在朗读时采取接力朗读,挑战朗读等。让学生亲自参加,变被动为主动,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挖掘他们的潜能,真正地把素质教育贯彻执行,为培养新型的创造型人才而努力。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一篇平淡其外激情其中的散文,全文无疑表达这样一种观念: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记住。然而,如何真正地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精神力量呢?我让学生以导游身份提前作好准备,中间可以穿插托尔斯泰生平以及作品背景。上课时,把其他学生当做游客,可以自己配图,也可以看课本前的插图。导游介绍时,游客可以问问题。就这样整节课学生的身心全部放松,沉浸在瞻仰托墓的氛围中,游客(其他学生)问了好多问题。不仅问到了课内,而且涉及到了课外。有好多问题,很有深度,说明学生对全文不仅认真阅读了,更重要的是仔细思考了。下课前,教师在总结时,让学生谈此文章震撼人心之处,好多学生谈得很深入,效果较好。
项羽和刘邦是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学生中亦然,因而,我在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性格时,组织了一场辩论赛,以“孰为英雄”为主题,让他们各抒己见,只要能自圆其说,不拘泥历史上的定论。并提醒他们参考《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尽量全面了解这两位人物,进而准确地去分析。在上课时,他们自动分成两组,按照一般辩论的形式有辩手阐明自己的观点,自由论辩时,其他学生均可自由发言,最后各组分别推荐一名学生总结自己的观点并写在黑板上,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在适当时候加以点拨,起到“导”的作用。
对于高中生来说,仅仅停留在具体形象的层次上还不够,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因而在总结时,根据认识的一般规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道出了分析人物性格的一般方法,既满足了他们急于表现的愿望,又训练了他们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一举两得,岂不美哉?
二、借助绘画,激起学生兴趣,加强知识的巩固
绘画教学,直观性较强,不但让学生动手、动口,更让他们动脑,不但巩固新学的知识,而且对旧知识有迁移作用,对学生的潜能有开发的功效,进而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顺口溜,小品等形式引起兴趣,帮助学习
在介绍鲁迅的生平及作品时,涉及到鲁迅的杂文较多且较难记,我就给学生把鲁迅的杂文编成了顺口溜如下:“华盖花边又热风,三闲而已在二心,文里文外是化(花)学,南北自由谈风月,一贴(且)一阶(介)一亭子,鲁迅杂文在里头。”这样利用顺口溜,既记住了鲁迅的主要杂文名,又启发学生语文本身就有许多值得掌握的记忆方法。又如在教《季氏将伐颛臾》时,我想学生对此文章教难理解且对古文天生的不感兴趣。我提前让他们四人一组把课文内容变成小品的形式,课前认真排练。当然在排练时,对文章内容我适当地作了指点,特别是孔子那一段话,让他们可以不拘泥于课文,不管哪种方式只要能把孔子的意思讲出来就行了,然后进行课堂表
演,在表演时,好多小组能推陈出新,活用课文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随机应变,改变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为了使整个知识传播具有系统性和条理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特定的时候适当地改变教学计划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有一次我刚走上讲台准备开口说出今天要讲的课,却发现好多学生的眼睛不住地朝窗外看去,并不时地小声议论着什么。随着他们的目光,我也朝外看去,只见大片大片地雪花在飘,今冬第一场雪悄然而至了。于是我合上书本说:“下雪了,令人兴奋啊!……”话还没说完,不少学生就急不可待连声附和,紧接着我宣布:“今天上一节作文课,同学们以‘雪’为话题,一人说一句关于雪的话,并即兴作一首雪诗,当然你们可以站起来观察外面的雪景。”话刚一落地,学生们立即欢呼雀跃,兴奋不已,积极开展联想和想像的翅膀抒写了一首首动人的“雪诗”。如孙超同学的《雪江山》:“风吹雪花天山飞/美景此处谁人陪/江山千里更娇媚/花开花落再相随。”王辉的《雪情》:“雪花满天飘//狂风如虎啸/往事知多少/都如雪花消。”读着这些诗,我们且不管它的“平仄”只道这些学生给我们创设的一种诗的意境以及学生结合自己经历的一种想像力,足以令教师兴奋。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向更广阔的空间拓展,下课前我布置了一个作业,仍以“雪”为话题,写一篇抒情散文。课后我又给学生补充了关于雪的诗词以及散文。
要真正地学好语文,首先必须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然,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可以办报纸、杂志、小阅览室,还可以在朗读时采取接力朗读,挑战朗读等。让学生亲自参加,变被动为主动,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挖掘他们的潜能,真正地把素质教育贯彻执行,为培养新型的创造型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