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的六年里,中国人在穿着打扮方面经历了一场近乎革命性的蜕变。与社会更加开放、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步伐相匹配的,是中国人时尚风格上的变化。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所带来的信息传播渠道的增加,以及淘宝为代表的网络购物的兴盛,使得曾经单纯以品牌和价格来评判一个人是否时尚的“二元”评价体系,逐渐被更加多元化、更注重自我个性表达的评价体系所代替。
从2007年开始,以社交网络应用的形式引导着中国年轻人时尚生活方式的Pl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中国主要大城市拍摄了超过600万张街拍照片。这个庞大的影像数据组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资料库,它前所未有地记载了中国的街头时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并以鲜活的照片和视频资料展现了中国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状态在这六年中的变迁。同时,它也用科学的分析数据揭示了“时尚潮流”这个看似浅显的命题背后更深层的意义。
2007年:名牌热潮
看到这些“财大气粗”的街拍照片时,请不要太过惊讶。2007年P1开始街拍的时候,街上最时髦的人们都是这么穿的。为P1工作的50多名专业街拍摄影师和他们拍摄的600万张街拍照片可以证明,这是当年高富帅与白富美的标配:Burberry格纹围巾、Gucci环扣腰带、LouisVuitton经典印花包等。那会儿大伙儿仿佛都把自己当成移动的奢侈品橱窗,专挑Logo大的东西往身上招呼。可以说,2007年的中国人消费的不是时尚,而是奢侈。在经济腾飞举国奔“奥运”的这段冲刺时间里,带有明显Logo的奢侈品是各种社交场合的必备武器。人们不介意购买相同的产品,“撞衫”“撞包”更被认为提供了一种归属感与认同感。
2008年:奢侈标签
2008年和2009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全体中国人在对“时尚”的理解上真正开始与世界接轨。国际一线品牌的直营店铺开始入驻中国主要大城市的高端购物街区。伴随如潮水般涌入的客人,各大品牌“经典款”商品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一时间,满坑满谷的名牌包充斥着大街小巷,从高端购物地到街边市场小摊,从一身贵气的明星名媛到拿着LV挤公车的公司职员,消费主义驱使下的中国人仍然迷失在“时尚”与“奢侈”之间并不那么清晰的界限中。
2009年:个性萌芽
在一片奢侈品的消费浪潮中,也有几个与众不同的弄潮儿。他们往往都有着国际化的人生经历,并且敢于在穿着上尝试特立独行的造型。同时出现在这一年的,是无镜片眼镜框的流行。这个在外国人看来颇为怪异的潮流在亚洲地区尤其受到欢迎。从大明星范冰冰到普通路人甲,热衷时尚的潮人们纷纷戴上了黑色、白色、红色等各种颜色的镜框来搭配他们的穿着。这种镜框据说可以从廓形上修饰脸型,同时也能代替化妆品遮盖部分黑眼圈,还能让人看起来更可爱年轻,可谓一举多得。而社交网络的成熟也催生了这些时尚趋势的传播和流行,时装潮流冲破一线城市的消费壁垒,伴随网络和淘宝以及强大的中国物流业,一层层传遍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2010年:新兴潮流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不再只是把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中国,更引导中国人的眼光投向广阔的世界。许多中国人因为拥有了国际化的生活经验,而将这种独特的眼光植入自己的穿衣风格中,逐渐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套特殊的造型。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发现了中国奢侈品消费的潜力,开始努力开拓中国消费市场的疆土。而对于普通民众的生活来说,曾经独霸天下的Louis Vuitton和Gucci等传统一线大牌,开始被更加限量、定制的Hermes所代替。“lt Item”充斥着时尚杂志的头版头条,而“It Girl”也作为继明星模特之后的新一代时装偶像,成为城市街头潮人们竞相模仿的对象。例如,随着时尚网站和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而在中国广为传播的国际超模Kate Moss的时尚风格就曾经被无数中国少女模仿,同样的Leggings,豹纹围巾也常被称为“XX款”在淘宝等购物网站上热卖。另外,根据P1公司的数据分析表明,这一年,宠物作为时尚配饰开始被潮人们带上街头。从宠物的穿戴,到携带宠物的方式,我们仿佛依稀能看到欧美名媛,诸如Paris Hilton等人生活方式的影响,毕竟最初在Birkin包里装着吉娃娃登上全球八卦杂志头版的就是这几位大小姐。
2011年:风格大爆炸
随着2009年李宇春获得“超级女声”冠军,她所引领的一股另类的女性时尚风潮便席卷了中国。女性选择中性的装扮开始被认为是一种时髦,而相比之下,男性的时装风格也更加多元。曾经被认为是刻板老土的西服,也在许多时尚达人的演绎下变得更正宗或者更有趣。男穿女衣,女扮男装,就像李宇春一样,人们开始选择用时尚来做自己,选择渐渐不去在意周围人的眼光,并学习摘下有色眼镜看人,以欣赏的角度,去接受与众不同的想法和人。就像那一年开始,在人们的发梢上跳跃起来的一抹抹荧光挑染,或者背包和鞋子上一片片散发着朋克气质的金属铆钉一样,“个性”成为了时尚的最新定义。
2012年:时尚万花筒
随着街拍照片在网络盛行,越来越多国外与国内的时装达人的风格被传播、追逐和模仿。而随着时尚消费习惯的稳定以及时尚品位的提升,中国的消费者已经将选择伸向了相对小众设计师品牌。“限量定制版”或者是稀有的东西才是他们追求的。在着装风格上,以受关注度为导向的搭配方法是主流,许多年轻人都喜欢将不同的材质,繁复的印花,以及自己五颜六色的发色结合起来,形成万花筒一般的视觉效果。
2013年:特立独行的年代
趋势一:单车
中国曾经被称作“自行车的王国”。20世纪80年代,在物质仍然相对紧缺的国情下,能够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当时许多中国人的梦想。
90年代,自行车品牌、款式逐渐多样,它一跃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对出行方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自行车的出镜率忽然间被满坑满谷的汽车所替代。自行车似乎不再是身份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消费主义浪潮下对汽车数量、品牌和价格的疯狂追求。 然而,自行车并没有被人们遗忘。随着汽车的普及,北京、上海等主要大城市开始受到交通拥堵的困扰。汽车尾气严重影响着城市的空气质量,而堵车现在也在默默消耗着每个人宝贵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形下,经历了十年的沉寂,自行车忽然在近些年以崭新的面貌回归市场,并重新受到特别是时髦年轻人的追捧。一方面,曾经萎靡不振的自行车老字号,例如“永久”和“凤凰”等,将老款式重新设计,带回清新的怀旧风潮,迎合了正在全世界的城市青年中蓬勃发展的复古文化。另一方面,定制类自行车也满足了一批追求新鲜、刺激和个性的年轻人,各式各样的“死飞”自行车和其改装店开始出现在街头时髦年轻人的生活中。骑着这样的自行车,这些年轻人仿佛在说,我选择环保,我定制只属于自己的出行方式。
自行车的回归,是中国年轻人对逐渐走向极端的消费观念的叛逆。自行车对他们来说,是对不同生活方式的追求。如今的自行车代表着环保、健康,代表着对慢节奏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回归。自行车已经成为他们表达自我个性的重要方式。
自行车在中国很有趣,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自行车是个普通的交通工具,2012年之前它的这
功能还是以交通工具为主。现在的年轻人将环保作为了一种生活态度,同时,更多复古骑行团体的组建,将自行车做交通工具之余,有了更多的怀旧、环保的意义。在街拍中,自行车成为时尚年轻人们的新宠。
趋势二:荧光色
明亮的颜色总是能吸引更多的眼球。因此最耀眼的荧光色成了众多爱冒险的时装达人的最爱。强烈的视觉刺激带来的不仅是关注度,更能营造出充满活力的造型。同时它也能为简单的搭配注入新鲜的血液,并塑造强烈的个人风格。20世纪90年代曾经席卷西方时尚界的荧光色近三年开始在中国年轻人时尚造型中的崛起。对于三十年前仍旧浸泡在清一色黑、白、灰中的中国人来说,萤光色无疑成为了他们表现自我,追求个性的最好武器。无论是涂抹在指甲上,或是拎一只萤光色系的包,它的高亮度特性:能立刻为你锁住众人的视线。
全世界最喜欢荧光色的,是非洲的朋友们,因为他们皮肤的颜色,决定了他们对荧光色疯狂的偏好。在2010年之前,荧光色这种跳跃度很高的颜色并不被大多数人看好,直到2011年开始,年轻人更多的是喜欢过一种自我且张扬的生活,所以荧光色也被更多人接受。进入2013年,荧光色的应用达到了最高值。图中所示,北京年轻人与上海年轻人相比,更喜欢采用荧光色的混搭原理。
趋势三:染发
光亮顺直的黑色头发,映衬着雪白的肌肤,这种典型的亚洲形象的确可以轻而易举地引人注目。但当置身于千千万万相同的黑发中,想要让自己与众不同的方法似乎只有两种:发型和染发。曾经只在100种黑色中彷徨的年轻人在近些年中越发地敢于大胆尝试不同的发色。染发的颜色也从曾经的一两种单色,发展成今天各式各样的发色。无论是挑染,Dip-Dye还是耀眼的萤光色系,不同的发色搭配不同的穿衣风格,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时尚元素之一。在15~24岁的年轻群体中,染发人数的比例在过去3年中上涨了50%,并且热度不减。
趋势四:铆钉
铆钉作为朋克的标志性元素,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一种硬朗的配饰而被运用在着装上。在西方,铆钉的使用往往都根植在深刻的文化土壤中,有着属于它自己的使用规范。而随着一些奢侈品牌的设计漂洋过海来到亚洲,铆钉不再是叛逆摇滚少年的专利,它成为了一种强调个性的配饰,为整个造型增添了一种潇洒不羁的摇滚态度。
铆钉这种非常朋克的元素已经火了很多年,伴随着年轻人对自我风格的张扬,铆钉出现在了不同的装饰、衣上。同样也是2012年的夏天,铆钉在街拍中出现的频率达到了最高值。2013年,铆钉时代好像有所回落,进入了理智的状态。
从2007年开始,以社交网络应用的形式引导着中国年轻人时尚生活方式的Pl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中国主要大城市拍摄了超过600万张街拍照片。这个庞大的影像数据组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资料库,它前所未有地记载了中国的街头时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并以鲜活的照片和视频资料展现了中国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状态在这六年中的变迁。同时,它也用科学的分析数据揭示了“时尚潮流”这个看似浅显的命题背后更深层的意义。
2007年:名牌热潮
看到这些“财大气粗”的街拍照片时,请不要太过惊讶。2007年P1开始街拍的时候,街上最时髦的人们都是这么穿的。为P1工作的50多名专业街拍摄影师和他们拍摄的600万张街拍照片可以证明,这是当年高富帅与白富美的标配:Burberry格纹围巾、Gucci环扣腰带、LouisVuitton经典印花包等。那会儿大伙儿仿佛都把自己当成移动的奢侈品橱窗,专挑Logo大的东西往身上招呼。可以说,2007年的中国人消费的不是时尚,而是奢侈。在经济腾飞举国奔“奥运”的这段冲刺时间里,带有明显Logo的奢侈品是各种社交场合的必备武器。人们不介意购买相同的产品,“撞衫”“撞包”更被认为提供了一种归属感与认同感。
2008年:奢侈标签
2008年和2009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全体中国人在对“时尚”的理解上真正开始与世界接轨。国际一线品牌的直营店铺开始入驻中国主要大城市的高端购物街区。伴随如潮水般涌入的客人,各大品牌“经典款”商品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一时间,满坑满谷的名牌包充斥着大街小巷,从高端购物地到街边市场小摊,从一身贵气的明星名媛到拿着LV挤公车的公司职员,消费主义驱使下的中国人仍然迷失在“时尚”与“奢侈”之间并不那么清晰的界限中。
2009年:个性萌芽
在一片奢侈品的消费浪潮中,也有几个与众不同的弄潮儿。他们往往都有着国际化的人生经历,并且敢于在穿着上尝试特立独行的造型。同时出现在这一年的,是无镜片眼镜框的流行。这个在外国人看来颇为怪异的潮流在亚洲地区尤其受到欢迎。从大明星范冰冰到普通路人甲,热衷时尚的潮人们纷纷戴上了黑色、白色、红色等各种颜色的镜框来搭配他们的穿着。这种镜框据说可以从廓形上修饰脸型,同时也能代替化妆品遮盖部分黑眼圈,还能让人看起来更可爱年轻,可谓一举多得。而社交网络的成熟也催生了这些时尚趋势的传播和流行,时装潮流冲破一线城市的消费壁垒,伴随网络和淘宝以及强大的中国物流业,一层层传遍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2010年:新兴潮流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不再只是把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中国,更引导中国人的眼光投向广阔的世界。许多中国人因为拥有了国际化的生活经验,而将这种独特的眼光植入自己的穿衣风格中,逐渐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套特殊的造型。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发现了中国奢侈品消费的潜力,开始努力开拓中国消费市场的疆土。而对于普通民众的生活来说,曾经独霸天下的Louis Vuitton和Gucci等传统一线大牌,开始被更加限量、定制的Hermes所代替。“lt Item”充斥着时尚杂志的头版头条,而“It Girl”也作为继明星模特之后的新一代时装偶像,成为城市街头潮人们竞相模仿的对象。例如,随着时尚网站和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而在中国广为传播的国际超模Kate Moss的时尚风格就曾经被无数中国少女模仿,同样的Leggings,豹纹围巾也常被称为“XX款”在淘宝等购物网站上热卖。另外,根据P1公司的数据分析表明,这一年,宠物作为时尚配饰开始被潮人们带上街头。从宠物的穿戴,到携带宠物的方式,我们仿佛依稀能看到欧美名媛,诸如Paris Hilton等人生活方式的影响,毕竟最初在Birkin包里装着吉娃娃登上全球八卦杂志头版的就是这几位大小姐。
2011年:风格大爆炸
随着2009年李宇春获得“超级女声”冠军,她所引领的一股另类的女性时尚风潮便席卷了中国。女性选择中性的装扮开始被认为是一种时髦,而相比之下,男性的时装风格也更加多元。曾经被认为是刻板老土的西服,也在许多时尚达人的演绎下变得更正宗或者更有趣。男穿女衣,女扮男装,就像李宇春一样,人们开始选择用时尚来做自己,选择渐渐不去在意周围人的眼光,并学习摘下有色眼镜看人,以欣赏的角度,去接受与众不同的想法和人。就像那一年开始,在人们的发梢上跳跃起来的一抹抹荧光挑染,或者背包和鞋子上一片片散发着朋克气质的金属铆钉一样,“个性”成为了时尚的最新定义。
2012年:时尚万花筒
随着街拍照片在网络盛行,越来越多国外与国内的时装达人的风格被传播、追逐和模仿。而随着时尚消费习惯的稳定以及时尚品位的提升,中国的消费者已经将选择伸向了相对小众设计师品牌。“限量定制版”或者是稀有的东西才是他们追求的。在着装风格上,以受关注度为导向的搭配方法是主流,许多年轻人都喜欢将不同的材质,繁复的印花,以及自己五颜六色的发色结合起来,形成万花筒一般的视觉效果。
2013年:特立独行的年代
趋势一:单车
中国曾经被称作“自行车的王国”。20世纪80年代,在物质仍然相对紧缺的国情下,能够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当时许多中国人的梦想。
90年代,自行车品牌、款式逐渐多样,它一跃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对出行方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自行车的出镜率忽然间被满坑满谷的汽车所替代。自行车似乎不再是身份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消费主义浪潮下对汽车数量、品牌和价格的疯狂追求。 然而,自行车并没有被人们遗忘。随着汽车的普及,北京、上海等主要大城市开始受到交通拥堵的困扰。汽车尾气严重影响着城市的空气质量,而堵车现在也在默默消耗着每个人宝贵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形下,经历了十年的沉寂,自行车忽然在近些年以崭新的面貌回归市场,并重新受到特别是时髦年轻人的追捧。一方面,曾经萎靡不振的自行车老字号,例如“永久”和“凤凰”等,将老款式重新设计,带回清新的怀旧风潮,迎合了正在全世界的城市青年中蓬勃发展的复古文化。另一方面,定制类自行车也满足了一批追求新鲜、刺激和个性的年轻人,各式各样的“死飞”自行车和其改装店开始出现在街头时髦年轻人的生活中。骑着这样的自行车,这些年轻人仿佛在说,我选择环保,我定制只属于自己的出行方式。
自行车的回归,是中国年轻人对逐渐走向极端的消费观念的叛逆。自行车对他们来说,是对不同生活方式的追求。如今的自行车代表着环保、健康,代表着对慢节奏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回归。自行车已经成为他们表达自我个性的重要方式。
自行车在中国很有趣,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自行车是个普通的交通工具,2012年之前它的这
功能还是以交通工具为主。现在的年轻人将环保作为了一种生活态度,同时,更多复古骑行团体的组建,将自行车做交通工具之余,有了更多的怀旧、环保的意义。在街拍中,自行车成为时尚年轻人们的新宠。
趋势二:荧光色
明亮的颜色总是能吸引更多的眼球。因此最耀眼的荧光色成了众多爱冒险的时装达人的最爱。强烈的视觉刺激带来的不仅是关注度,更能营造出充满活力的造型。同时它也能为简单的搭配注入新鲜的血液,并塑造强烈的个人风格。20世纪90年代曾经席卷西方时尚界的荧光色近三年开始在中国年轻人时尚造型中的崛起。对于三十年前仍旧浸泡在清一色黑、白、灰中的中国人来说,萤光色无疑成为了他们表现自我,追求个性的最好武器。无论是涂抹在指甲上,或是拎一只萤光色系的包,它的高亮度特性:能立刻为你锁住众人的视线。
全世界最喜欢荧光色的,是非洲的朋友们,因为他们皮肤的颜色,决定了他们对荧光色疯狂的偏好。在2010年之前,荧光色这种跳跃度很高的颜色并不被大多数人看好,直到2011年开始,年轻人更多的是喜欢过一种自我且张扬的生活,所以荧光色也被更多人接受。进入2013年,荧光色的应用达到了最高值。图中所示,北京年轻人与上海年轻人相比,更喜欢采用荧光色的混搭原理。
趋势三:染发
光亮顺直的黑色头发,映衬着雪白的肌肤,这种典型的亚洲形象的确可以轻而易举地引人注目。但当置身于千千万万相同的黑发中,想要让自己与众不同的方法似乎只有两种:发型和染发。曾经只在100种黑色中彷徨的年轻人在近些年中越发地敢于大胆尝试不同的发色。染发的颜色也从曾经的一两种单色,发展成今天各式各样的发色。无论是挑染,Dip-Dye还是耀眼的萤光色系,不同的发色搭配不同的穿衣风格,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时尚元素之一。在15~24岁的年轻群体中,染发人数的比例在过去3年中上涨了50%,并且热度不减。
趋势四:铆钉
铆钉作为朋克的标志性元素,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一种硬朗的配饰而被运用在着装上。在西方,铆钉的使用往往都根植在深刻的文化土壤中,有着属于它自己的使用规范。而随着一些奢侈品牌的设计漂洋过海来到亚洲,铆钉不再是叛逆摇滚少年的专利,它成为了一种强调个性的配饰,为整个造型增添了一种潇洒不羁的摇滚态度。
铆钉这种非常朋克的元素已经火了很多年,伴随着年轻人对自我风格的张扬,铆钉出现在了不同的装饰、衣上。同样也是2012年的夏天,铆钉在街拍中出现的频率达到了最高值。2013年,铆钉时代好像有所回落,进入了理智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