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叙事模式;非线性结构;昆汀·塔伦蒂诺;后现代;《落水狗》;《低俗小说》
摘要:昆汀·塔伦蒂诺是当今世界影坛最受关注的导演之一,他拍摄出了带有鲜明个性风格的电影,也藉此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昆氏电影的叙事结构在其代表作《落水狗》与《低俗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影片通过这种非线性叙事结构产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也反映了昆汀·塔伦蒂诺独特的人物命运观和暴力观,并发掘了以上观念形成的内驱力——一个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本能。
中图分类号:1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07)04-0075-04
昆汀·塔伦蒂诺,一个以颠覆传统为乐的天才,一个执迷于暴力与杀戮的后现代疯子,一个在自己编织的光影世界里自娱自乐的孩子……他是如此难以被定义,以至于当今天大家谈论起这位享誉全球的美国怪才导演时,仍然感到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般的隔膜横亘于他与我们之间。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大批支持者的电影巨匠,昆汀·塔伦蒂诺的确颠覆了某些电影传统并为其发展注入了新鲜元素。其中,最令昆迷们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昆氏电影独特的情节结构和叙事风格了。昆汀最擅长跟传统的故事开玩笑,在他的电影里没有封闭的叙事,没有线性的时间,取而代之的是片段的连缀和时间的跳跃。创作者的想象和观众的趣味经过刺激的互动观赏活动,共同完成影片的编码一解码过程。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已经被深深地打上了“昆汀·塔伦蒂诺”的烙印,并成为电影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被后辈电影人推崇。金科玉律就是用来颠覆的,只要你有勇气,但颠覆与重建并行就需要过人的才华了,昆汀·塔伦蒂诺也就是在这一点上高人一筹,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本文将从昆氏作品《落水狗》和《低俗小说》人手,剖析昆氏电影的叙事模式与叙事技巧,并且最大可能地展示这种模式背后的精神内质。
《落水狗》和《低俗小说》都是昆汀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一部《落水狗》就将昆氏电影“暴力渲染+黑色幽默+段落式叙事”的整体风格显露无遗;而《低俗小说》更是其最成熟的作品,一座昆汀自己至今都难以逾越的巅峰,他也正是凭借这部影片抱回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在沉寂几年后,昆汀携《杀死比尔》(一、二集)重新走入人们的视线。但这次回归显然并不完美,人们江郎才尽的质疑声与夸奖声同样清晰,甚至更为刺耳。所以笔者在挑选最能体现昆氏风格的分析文本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落水狗》和《低俗小说》,因为它们才是体现昆汀·塔伦蒂诺本质的作品。
昆汀似乎从一开始就和传统叙事模式不共戴天,在他的眼里,经典的讲故事方式只会让观众感到厌烦。我们看到在他的电影世界里没有封闭的线性叙事,而是片段的连缀,如同一块一块的拼图,拼图的放置看似是无序的信手拮来,创作者和观众在影片中进行刺激的智力博弈,达到一种互动,从而完成影片的接受过程。
《落水狗》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一群临时召集的匪徒在黑帮老大的授意下抢劫珠宝店,但由于种种原因,事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如果没有看过这部影片,那么熟悉警匪片的观众完全可以按照多年的观影经验为它设计下面的故事:黑帮老大有了计划,他开始招兵买马,经过一番精心准备,抢劫开始,银幕上顿时枪林弹雨,血肉横飞。接着,事情发生变化,英雄挺身而出,在一番较量之后,英雄获得最后胜利,顺便抱得美人归。然而影片并未按照大家的预想来进行,而是按照影片场景划分出十个段落:
1、黑帮老大乔邀请他召集的几个参加抢劫行动的劫匪吃早餐,他们就一些社会和流行文化问题展开争论。
2、橙先生(警方内线)身受枪伤,白先生带他去会合的仓库,粉先生随后赶到仓库,他因为指称橙先生为内线而跟白先生发生激烈冲突。
3、老大乔招募白先生参加这次行动。
4、金先生来到仓库,并称自己带来一个警察。
5、金先生刚刚出狱就被老大看中,要他参加抢劫行动。
6、乔的儿子艾迪赶来,他、白先生和粉先生去拿珠宝,而金先生则用酷刑折磨警察。就在警察即将被烧死的前一刻,橙先生开枪打死了金先生。
7、橙先生为了取得乔的信任,努力练习编造的故事。经过几次预演,橙先生给乔讲了一个发生在车站公厕的故事,成功打人劫匪内部。
8、在策划会上,乔用颜色给每个参加行动的成员取了代号,并警告他们互相不得告诉对方真实姓名。
9、行动刚开始就遇到警方伏击,橙先生被一名女司机击中腹部。
10、乔赶到仓库,他指出橙先生是警方内线。白先生为了保护橙先生跟乔展开枪战,最后橙先生跟他坦白了自己是警方卧底。
上面的排列是按照影片的叙事顺序排列的,但如果按照故事的发生时间来排列,我们可以发现事件顺序应该是3,7,5,8,1,9,2,4,6,10。影片《落水狗》没有绝对的主角,昆汀也不想讲述一个孤胆英雄如何深入虎穴成功杀敌的故事。相反,另外几位犯罪搭档的经历反而让作者更感兴趣,主要人物各自和交叉的活动就像几大板块,共同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下面让我们再来看看他的代表作品《低俗小说》,这同样是一个玩弄结构的游戏之作。
正如导演自己所说的,《低俗小说》讲述了三段互有关联的故事:(1)文森特和朱尔斯抢钱杀人,并在餐馆里教训两个小毛贼;(2)文森特带老大妻子米娅出游;(3)拳击手布奇和老大马赛勒斯的恩怨纠葛。与《落水狗》相比,这部影片在拼图式结构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也更彻底。影片讲述的三个故事被分成了几个段落,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只依靠文森特这个人物的出场把它们串联起来。几个故事的组合安排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叙事方法的自由和工巧。影片的段落如下:
1、快餐店里两个青年准备打劫。
2、文森特和朱尔斯到公寓抢回钱箱并杀人灭口。
3、酒吧里黑社会老大马赛勒斯收买拳击手布奇。
4、文森特到毒贩家购买毒品。
5、文森特带老板妻子米娅出去玩。
6、布奇赢了比赛,却在逃亡途中跟马赛勒斯冤家路窄。
7、文森特和朱尔斯在公寓里被6次枪击,且安然无恙,然后失手杀人,并处理尸体。
8、快餐店里,金盆洗手的朱尔斯教训两个打劫青年。
按照时间线排列,顺序应该是2,7,1,8,3,4,5,6。这些关联不大的故事以这种方式结构起来,让《低俗小说》显得片如其名。低俗小说曾经特指20世纪30年代英国著名的企鹅出版社发行的通俗文学读物。这些好像是从传统犯罪文学而来的故事几乎囊括了发生在那个黑暗的地下社会的各种恩恩怨怨,而昆汀恰恰选择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几个:两个伙计为老大找回黑钱,伙计和老板的女人搅到一起,拳击手在地下交易面前打起自己的小算盘。这些共同构成了一幅黑帮风情画。
通过对两部电影的具体分析,昆式叙事结构得 以浮出水面:将故事发生的顺序打乱,摒弃线形时间,根据需要对情节进行拼贴和重组,使得整个叙述过程类似于“拼图”,从而使整个故事更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有人说,把电影锯成一段段是昆汀偏执的爱好,而他本人似乎并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之所以会这样来安排《落水狗》和《低俗小说》,只是为了让影片更加具有感染力。的确如此,细看两部影片的故事情节,其实并无超拔之处,倘若按部就班地按事件起承转合顺次呈现出来,那么两者无疑都是十分平庸的作品。作为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昆汀当然要将这种叙述方式弃之如敝履。平淡无奇的故事经他的点金棒点化之后,焕发出惊人的魔力:观众无法知道影片下一步要讲什么,不知道什么人、什么事情会出现,而一旦出现了,又会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快感,观众与导演的智力博弈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光凭这一点,昆汀的作品就足够“酷”的了——颠覆了传统,建构了新奇。腐朽与神奇的云泥之别,丈量了大师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功力。
昆汀在影片中还热衷于将叙事结构的变化与叙事角度的变化结合在一起,挥洒出一些神来之笔。最具代表性的是《落水狗》中橙先生讲毒品故事的那一段。那个故事在连续的几场中被橙先生在不同的叙事时空中讲述,同时,他自己作为讲述者也在不同的叙述角度中跳跃。这是一段叙事上的华彩乐章,让人拍案叫绝的同时又忍俊不禁。警察“躲远点”教橙先生怎样打入黑道内部取得信任:编造一个故事。那故事是说橙先生在卖毒品时(故事给他编的职业和规定情景)闯进火车站厕所里遇到几个带着狼狗的警察。故事由“躲远点”开始讲,然后是橙先生在家里来回走着练习。可笑的是他不时看一眼手上的“剧本”。然后是在室外一堵被喷得花里胡哨的大墙前面继续讲给“躲远点”听。然后声音连续,画面直接切到橙先生在酒吧里对乔和白先生等黑道人物讲。他讲道:“我要去撒泡尿……”故事的声音在延续,画面切换成火车站男厕所的房间,这时是橙先生走进自己讲的故事里。可令人感到奇怪又滑稽的是,他在自己的故事中的厕所里还在讲那个故事,听的对象是那些他自己编造的人物:几个牵着狼狗的警察。如果观众以为到这里昆汀的叙事狂欢就停止了,那就错了。接下来橙先生走到烘干机前,伸手去按开关。这时候橙先生故事里的人物之一,一个警察,居然接上了故事的声音,他接着讲述的是“他自己的”故事,可却是另一个故事:“就这样,我就把枪拔出来了,对吧?我用枪瞄准他。我对他们说,别动,别他妈的动一下……”这样,昆汀把故事、叙述者、空间、视点都混乱掉,制造了一个个复杂而又令人眼花缭乱的叙事段落。看到这里你不得不为昆汀·塔伦蒂诺的过人才华起立鼓掌。他是天才,亦是顽童,这样五彩斑斓的叙事盛宴也许只能出现在孩童的梦境中。
昆汀·塔伦蒂诺之所以是昆汀·塔伦蒂诺,显然并不仅仅在于他对电影情节结构的改造与重构,或者是那些灵光一现的叙事段落。纵观影史,影片分段叙事的有之,打乱事件先后顺序的有之,将两者结合起来的也有之,但都没有昆汀·塔伦蒂诺在叙事改革上走得远。在叙事技巧与叙事风格之外,昆汀的作品还有其它特质,而这些特质与其叙事结构相辅相成,从某种意义上讲,既依赖于叙事,又为叙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昆氏把各个叙事板块按事件人物穿插排列,打破时间上的统一性,探讨了偶发事件对人命运的改变。换句话说,昆氏在电影里面探讨了个人命运的不确定性与不可把握性。这里面既有情节设置的功劳,也有叙事结构的辅助作用。从表面上看,他的影片采用了所谓的全知视点,但在实际效果上,昆汀却用板块结构和反顺序叙事颠覆了这种上帝视点的全知性。因为板块的设置看似漫不经心,故事逻辑性被消解,时间线形的被取消也就意味着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增强。这样,很多情节在观众眼睛里似乎都变成了“无源之水”,成为没有来由的东西,完全是一些偶发事件的集合,而且你永远也无法获取什么“全知”,每个板块中的人都有自己的视角,但每个人的视角都不是全面的。正如《落水狗》中随着最后一声枪响,黑幕落下,没有人知道最后的结局。也许昆氏并无此意,但其作品中依然弥漫着强烈的不可知气息:观众无权了解情节设置,他们对故事发展和结局的揣测也是无效的。那么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把握与掌控就是有效的吗?《低俗小说》中,文森特是前两个故事中的绝对主角,但在第三个故事中,刚一露面就因为上厕所没有随身带枪被布奇干掉了,这种命运谁能想到?人的命运永远是难以把握的,不同板块里人的命运截然不同,也象征人生路途上的此一时彼一时。
昆氏的这两部作品中都存在叙事环:《落水狗》中橙先生身受枪伤在车里呻吟的场景就出现了两次,而《低俗小说》中,叙事环的接点就是快餐店里两个青年准备打劫那场戏。也许这种环型结构的出现只是情节衔接的需要,但我更愿意把它和错乱的板块结构一起看作是昆汀述说的对暴力的看法:暴力是没有止境的,时时刻刻都在上演,总会一轮又一轮地重复。众所周知,“暴力”是描述昆氏电影的关键词之一,昆汀偏爱暴力情景和暴力所衍生的残酷的情节、意象,喜欢一种无铺垫、突如其来的杀戮或死亡,“昆氏暴力”有其鲜明的特色。奥利佛·斯通曾对他说:“你才二十多岁,你拍的是有关戏的戏,我拍的则是我四十年的人生阅历。我见过的暴力比你多,我到过越南打仗,中过枪。你真的想谈暴力吗?好,那就实实在在地谈吧!”是的,“昆氏暴力”的味道多少有种“少年不知暴力滋味”:与现实思考无关,与社会评判无关,有点为暴力而暴力的味道。昆氏只是把暴力呈现在你眼前,不作任何的价值判断,以一种超然的与自己无关的态度望着你,把责任和选择权完全交回给你。正是由于“昆氏暴力观”存在着些许“戏说”的成分,昆汀·塔伦蒂诺才能用叙事结构的倒错去解构暴力,去阐述自己对暴力的看法。他痴迷于暴力,但不赋予暴力任何所谓的“深度模式”;如果有,也只是一种漠然罢了。所以说,昆氏电影的结构不仅表现了暴力本身,还暗合了导演的暴力观,也正是由于这种暴力观,使得他乐于以这样的结构去解构暴力。
昆汀·塔伦蒂诺高中未毕业,无所事事,在一家音像出租商店工作;学演戏学了很久,试镜次次都不成功,不惜伪造履历来自抬身价;拍摄生平第一部作品《我最好朋友的生日》并未完成,《真实罗曼史》剧本无人问津;在贵人帮助下,完成《落水狗》拍摄,在欧洲的电影节上大受好评,但与此同时也招来不少非议;拍摄《低俗小说》,破茧而出,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一份典型的后现代艺术家的简历。而其电影风格甚至可以细说到电影叙事风格,也是后现代艺术创作原则的标准演绎:叙事中淡化与削弱人物的魅力与功能,突出其“符号”的本质,这就是后现代主义者所声言的“人死了”——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叙事中刻意强调人物命运的偶然性与事件的偶发性,反映了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的特征,表明了人类存在之混乱、荒诞、无意义;放弃传统叙事的逻辑性与规整性,反映了后现代艺术“反艺术”的一面,它正是以这种拼贴与错位的方式来嘲弄世界的。昆汀·塔伦蒂诺的叛逆,就是后现代文艺的叛逆;昆汀·塔伦蒂诺的荣耀,就是后现代文艺的荣耀。“昆氏叙事”是昆汀作为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本能选择,他的文化身份与意识形态要求他必须颠覆传统,他的文化身份与意识形态也最大限度地成全了他的荣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昆汀·塔伦蒂诺是幸运的,用一句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他赶上了好时代!
(责任编辑 杨珊)
摘要:昆汀·塔伦蒂诺是当今世界影坛最受关注的导演之一,他拍摄出了带有鲜明个性风格的电影,也藉此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昆氏电影的叙事结构在其代表作《落水狗》与《低俗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影片通过这种非线性叙事结构产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也反映了昆汀·塔伦蒂诺独特的人物命运观和暴力观,并发掘了以上观念形成的内驱力——一个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本能。
中图分类号:1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07)04-0075-04
昆汀·塔伦蒂诺,一个以颠覆传统为乐的天才,一个执迷于暴力与杀戮的后现代疯子,一个在自己编织的光影世界里自娱自乐的孩子……他是如此难以被定义,以至于当今天大家谈论起这位享誉全球的美国怪才导演时,仍然感到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般的隔膜横亘于他与我们之间。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大批支持者的电影巨匠,昆汀·塔伦蒂诺的确颠覆了某些电影传统并为其发展注入了新鲜元素。其中,最令昆迷们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昆氏电影独特的情节结构和叙事风格了。昆汀最擅长跟传统的故事开玩笑,在他的电影里没有封闭的叙事,没有线性的时间,取而代之的是片段的连缀和时间的跳跃。创作者的想象和观众的趣味经过刺激的互动观赏活动,共同完成影片的编码一解码过程。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已经被深深地打上了“昆汀·塔伦蒂诺”的烙印,并成为电影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被后辈电影人推崇。金科玉律就是用来颠覆的,只要你有勇气,但颠覆与重建并行就需要过人的才华了,昆汀·塔伦蒂诺也就是在这一点上高人一筹,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本文将从昆氏作品《落水狗》和《低俗小说》人手,剖析昆氏电影的叙事模式与叙事技巧,并且最大可能地展示这种模式背后的精神内质。
《落水狗》和《低俗小说》都是昆汀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一部《落水狗》就将昆氏电影“暴力渲染+黑色幽默+段落式叙事”的整体风格显露无遗;而《低俗小说》更是其最成熟的作品,一座昆汀自己至今都难以逾越的巅峰,他也正是凭借这部影片抱回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在沉寂几年后,昆汀携《杀死比尔》(一、二集)重新走入人们的视线。但这次回归显然并不完美,人们江郎才尽的质疑声与夸奖声同样清晰,甚至更为刺耳。所以笔者在挑选最能体现昆氏风格的分析文本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落水狗》和《低俗小说》,因为它们才是体现昆汀·塔伦蒂诺本质的作品。
昆汀似乎从一开始就和传统叙事模式不共戴天,在他的眼里,经典的讲故事方式只会让观众感到厌烦。我们看到在他的电影世界里没有封闭的线性叙事,而是片段的连缀,如同一块一块的拼图,拼图的放置看似是无序的信手拮来,创作者和观众在影片中进行刺激的智力博弈,达到一种互动,从而完成影片的接受过程。
《落水狗》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一群临时召集的匪徒在黑帮老大的授意下抢劫珠宝店,但由于种种原因,事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如果没有看过这部影片,那么熟悉警匪片的观众完全可以按照多年的观影经验为它设计下面的故事:黑帮老大有了计划,他开始招兵买马,经过一番精心准备,抢劫开始,银幕上顿时枪林弹雨,血肉横飞。接着,事情发生变化,英雄挺身而出,在一番较量之后,英雄获得最后胜利,顺便抱得美人归。然而影片并未按照大家的预想来进行,而是按照影片场景划分出十个段落:
1、黑帮老大乔邀请他召集的几个参加抢劫行动的劫匪吃早餐,他们就一些社会和流行文化问题展开争论。
2、橙先生(警方内线)身受枪伤,白先生带他去会合的仓库,粉先生随后赶到仓库,他因为指称橙先生为内线而跟白先生发生激烈冲突。
3、老大乔招募白先生参加这次行动。
4、金先生来到仓库,并称自己带来一个警察。
5、金先生刚刚出狱就被老大看中,要他参加抢劫行动。
6、乔的儿子艾迪赶来,他、白先生和粉先生去拿珠宝,而金先生则用酷刑折磨警察。就在警察即将被烧死的前一刻,橙先生开枪打死了金先生。
7、橙先生为了取得乔的信任,努力练习编造的故事。经过几次预演,橙先生给乔讲了一个发生在车站公厕的故事,成功打人劫匪内部。
8、在策划会上,乔用颜色给每个参加行动的成员取了代号,并警告他们互相不得告诉对方真实姓名。
9、行动刚开始就遇到警方伏击,橙先生被一名女司机击中腹部。
10、乔赶到仓库,他指出橙先生是警方内线。白先生为了保护橙先生跟乔展开枪战,最后橙先生跟他坦白了自己是警方卧底。
上面的排列是按照影片的叙事顺序排列的,但如果按照故事的发生时间来排列,我们可以发现事件顺序应该是3,7,5,8,1,9,2,4,6,10。影片《落水狗》没有绝对的主角,昆汀也不想讲述一个孤胆英雄如何深入虎穴成功杀敌的故事。相反,另外几位犯罪搭档的经历反而让作者更感兴趣,主要人物各自和交叉的活动就像几大板块,共同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下面让我们再来看看他的代表作品《低俗小说》,这同样是一个玩弄结构的游戏之作。
正如导演自己所说的,《低俗小说》讲述了三段互有关联的故事:(1)文森特和朱尔斯抢钱杀人,并在餐馆里教训两个小毛贼;(2)文森特带老大妻子米娅出游;(3)拳击手布奇和老大马赛勒斯的恩怨纠葛。与《落水狗》相比,这部影片在拼图式结构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也更彻底。影片讲述的三个故事被分成了几个段落,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只依靠文森特这个人物的出场把它们串联起来。几个故事的组合安排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叙事方法的自由和工巧。影片的段落如下:
1、快餐店里两个青年准备打劫。
2、文森特和朱尔斯到公寓抢回钱箱并杀人灭口。
3、酒吧里黑社会老大马赛勒斯收买拳击手布奇。
4、文森特到毒贩家购买毒品。
5、文森特带老板妻子米娅出去玩。
6、布奇赢了比赛,却在逃亡途中跟马赛勒斯冤家路窄。
7、文森特和朱尔斯在公寓里被6次枪击,且安然无恙,然后失手杀人,并处理尸体。
8、快餐店里,金盆洗手的朱尔斯教训两个打劫青年。
按照时间线排列,顺序应该是2,7,1,8,3,4,5,6。这些关联不大的故事以这种方式结构起来,让《低俗小说》显得片如其名。低俗小说曾经特指20世纪30年代英国著名的企鹅出版社发行的通俗文学读物。这些好像是从传统犯罪文学而来的故事几乎囊括了发生在那个黑暗的地下社会的各种恩恩怨怨,而昆汀恰恰选择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几个:两个伙计为老大找回黑钱,伙计和老板的女人搅到一起,拳击手在地下交易面前打起自己的小算盘。这些共同构成了一幅黑帮风情画。
通过对两部电影的具体分析,昆式叙事结构得 以浮出水面:将故事发生的顺序打乱,摒弃线形时间,根据需要对情节进行拼贴和重组,使得整个叙述过程类似于“拼图”,从而使整个故事更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有人说,把电影锯成一段段是昆汀偏执的爱好,而他本人似乎并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之所以会这样来安排《落水狗》和《低俗小说》,只是为了让影片更加具有感染力。的确如此,细看两部影片的故事情节,其实并无超拔之处,倘若按部就班地按事件起承转合顺次呈现出来,那么两者无疑都是十分平庸的作品。作为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昆汀当然要将这种叙述方式弃之如敝履。平淡无奇的故事经他的点金棒点化之后,焕发出惊人的魔力:观众无法知道影片下一步要讲什么,不知道什么人、什么事情会出现,而一旦出现了,又会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快感,观众与导演的智力博弈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光凭这一点,昆汀的作品就足够“酷”的了——颠覆了传统,建构了新奇。腐朽与神奇的云泥之别,丈量了大师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功力。
昆汀在影片中还热衷于将叙事结构的变化与叙事角度的变化结合在一起,挥洒出一些神来之笔。最具代表性的是《落水狗》中橙先生讲毒品故事的那一段。那个故事在连续的几场中被橙先生在不同的叙事时空中讲述,同时,他自己作为讲述者也在不同的叙述角度中跳跃。这是一段叙事上的华彩乐章,让人拍案叫绝的同时又忍俊不禁。警察“躲远点”教橙先生怎样打入黑道内部取得信任:编造一个故事。那故事是说橙先生在卖毒品时(故事给他编的职业和规定情景)闯进火车站厕所里遇到几个带着狼狗的警察。故事由“躲远点”开始讲,然后是橙先生在家里来回走着练习。可笑的是他不时看一眼手上的“剧本”。然后是在室外一堵被喷得花里胡哨的大墙前面继续讲给“躲远点”听。然后声音连续,画面直接切到橙先生在酒吧里对乔和白先生等黑道人物讲。他讲道:“我要去撒泡尿……”故事的声音在延续,画面切换成火车站男厕所的房间,这时是橙先生走进自己讲的故事里。可令人感到奇怪又滑稽的是,他在自己的故事中的厕所里还在讲那个故事,听的对象是那些他自己编造的人物:几个牵着狼狗的警察。如果观众以为到这里昆汀的叙事狂欢就停止了,那就错了。接下来橙先生走到烘干机前,伸手去按开关。这时候橙先生故事里的人物之一,一个警察,居然接上了故事的声音,他接着讲述的是“他自己的”故事,可却是另一个故事:“就这样,我就把枪拔出来了,对吧?我用枪瞄准他。我对他们说,别动,别他妈的动一下……”这样,昆汀把故事、叙述者、空间、视点都混乱掉,制造了一个个复杂而又令人眼花缭乱的叙事段落。看到这里你不得不为昆汀·塔伦蒂诺的过人才华起立鼓掌。他是天才,亦是顽童,这样五彩斑斓的叙事盛宴也许只能出现在孩童的梦境中。
昆汀·塔伦蒂诺之所以是昆汀·塔伦蒂诺,显然并不仅仅在于他对电影情节结构的改造与重构,或者是那些灵光一现的叙事段落。纵观影史,影片分段叙事的有之,打乱事件先后顺序的有之,将两者结合起来的也有之,但都没有昆汀·塔伦蒂诺在叙事改革上走得远。在叙事技巧与叙事风格之外,昆汀的作品还有其它特质,而这些特质与其叙事结构相辅相成,从某种意义上讲,既依赖于叙事,又为叙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昆氏把各个叙事板块按事件人物穿插排列,打破时间上的统一性,探讨了偶发事件对人命运的改变。换句话说,昆氏在电影里面探讨了个人命运的不确定性与不可把握性。这里面既有情节设置的功劳,也有叙事结构的辅助作用。从表面上看,他的影片采用了所谓的全知视点,但在实际效果上,昆汀却用板块结构和反顺序叙事颠覆了这种上帝视点的全知性。因为板块的设置看似漫不经心,故事逻辑性被消解,时间线形的被取消也就意味着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增强。这样,很多情节在观众眼睛里似乎都变成了“无源之水”,成为没有来由的东西,完全是一些偶发事件的集合,而且你永远也无法获取什么“全知”,每个板块中的人都有自己的视角,但每个人的视角都不是全面的。正如《落水狗》中随着最后一声枪响,黑幕落下,没有人知道最后的结局。也许昆氏并无此意,但其作品中依然弥漫着强烈的不可知气息:观众无权了解情节设置,他们对故事发展和结局的揣测也是无效的。那么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把握与掌控就是有效的吗?《低俗小说》中,文森特是前两个故事中的绝对主角,但在第三个故事中,刚一露面就因为上厕所没有随身带枪被布奇干掉了,这种命运谁能想到?人的命运永远是难以把握的,不同板块里人的命运截然不同,也象征人生路途上的此一时彼一时。
昆氏的这两部作品中都存在叙事环:《落水狗》中橙先生身受枪伤在车里呻吟的场景就出现了两次,而《低俗小说》中,叙事环的接点就是快餐店里两个青年准备打劫那场戏。也许这种环型结构的出现只是情节衔接的需要,但我更愿意把它和错乱的板块结构一起看作是昆汀述说的对暴力的看法:暴力是没有止境的,时时刻刻都在上演,总会一轮又一轮地重复。众所周知,“暴力”是描述昆氏电影的关键词之一,昆汀偏爱暴力情景和暴力所衍生的残酷的情节、意象,喜欢一种无铺垫、突如其来的杀戮或死亡,“昆氏暴力”有其鲜明的特色。奥利佛·斯通曾对他说:“你才二十多岁,你拍的是有关戏的戏,我拍的则是我四十年的人生阅历。我见过的暴力比你多,我到过越南打仗,中过枪。你真的想谈暴力吗?好,那就实实在在地谈吧!”是的,“昆氏暴力”的味道多少有种“少年不知暴力滋味”:与现实思考无关,与社会评判无关,有点为暴力而暴力的味道。昆氏只是把暴力呈现在你眼前,不作任何的价值判断,以一种超然的与自己无关的态度望着你,把责任和选择权完全交回给你。正是由于“昆氏暴力观”存在着些许“戏说”的成分,昆汀·塔伦蒂诺才能用叙事结构的倒错去解构暴力,去阐述自己对暴力的看法。他痴迷于暴力,但不赋予暴力任何所谓的“深度模式”;如果有,也只是一种漠然罢了。所以说,昆氏电影的结构不仅表现了暴力本身,还暗合了导演的暴力观,也正是由于这种暴力观,使得他乐于以这样的结构去解构暴力。
昆汀·塔伦蒂诺高中未毕业,无所事事,在一家音像出租商店工作;学演戏学了很久,试镜次次都不成功,不惜伪造履历来自抬身价;拍摄生平第一部作品《我最好朋友的生日》并未完成,《真实罗曼史》剧本无人问津;在贵人帮助下,完成《落水狗》拍摄,在欧洲的电影节上大受好评,但与此同时也招来不少非议;拍摄《低俗小说》,破茧而出,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一份典型的后现代艺术家的简历。而其电影风格甚至可以细说到电影叙事风格,也是后现代艺术创作原则的标准演绎:叙事中淡化与削弱人物的魅力与功能,突出其“符号”的本质,这就是后现代主义者所声言的“人死了”——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叙事中刻意强调人物命运的偶然性与事件的偶发性,反映了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的特征,表明了人类存在之混乱、荒诞、无意义;放弃传统叙事的逻辑性与规整性,反映了后现代艺术“反艺术”的一面,它正是以这种拼贴与错位的方式来嘲弄世界的。昆汀·塔伦蒂诺的叛逆,就是后现代文艺的叛逆;昆汀·塔伦蒂诺的荣耀,就是后现代文艺的荣耀。“昆氏叙事”是昆汀作为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本能选择,他的文化身份与意识形态要求他必须颠覆传统,他的文化身份与意识形态也最大限度地成全了他的荣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昆汀·塔伦蒂诺是幸运的,用一句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他赶上了好时代!
(责任编辑 杨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