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前教师专业性向是指个体成功从事幼儿教育事业所具备的人格特质和能力倾向,是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一种健康心理特征。本研究通过对某校五年一贯制学前专业学生分阶段调查了解影响学生专业性向的因素,通过分析提出改进招生宣传、课程设置、增设专业性向指导、开辟升学实践渠道等合理建议。
关键词:专业性向;学前教育;五年一贯制
一、选题缘由
专业性向是成功从事某种职业特殊的潜在的能力倾向,培养学前专业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向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要保证。专业性向是幼师职业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基本要求,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爱和对幼儿理智的爱;对幼儿的敏感性即善于捕捉幼儿的表情、动作,判断其内心活动;交流沟通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敬业乐群的品质。[1]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五年一贯制学前专业学生在专业性向维度上是否存在人口学特征和流变趋势,进一步分析产生流变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建设性策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被试群体在入学期、专科一年级、毕业期三个阶段进行问卷测量,问卷采用李克特计分法计分。同时使用霍兰德职业性向量表及访谈对研究数据资料进行补充,问卷回收率均达到90%以上。采用SPASS进行数据编码统计与分析,将收集的问卷按照总得分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对计分的27个题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27个题目p<0.05具有显著差异性,每个题目的项目数超过三个内容效度足够。[2]结合理论将27个题目分为五个维度:爱的品质、对幼儿的敏感度、口语能力、交往能力、专业认知。
三、结果分析
(一)选择学前专业就读的原因
在入学期测得学生选择学前专业的原因如表 1所示,这一结果与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量表反应基本一致,中专一年级160名学生的量表中显示仅有15%的人适合SAE型职业。
测量结果中父母建议占主要原因反映出初中毕业生依赖父母并对专业学习认识模糊,访谈中有50%左右的同学表示希望成为高中生,对目前的状况表示不满。从初期的兴趣需要、职业追求上看,學生并不适合从事幼儿教育行业。
(二)不同性别学生在不同时期专业性向比较
入学期通过卡方交叉分析不同生源地对于学前专业性别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生源地样本对于性别呈现出显著性(p<0.05)。分析家庭经济状况对性别的影响,结果显示:家庭经济状况样本对于性别呈现出显著性(p<0.05),如表 2和图1。
男生普遍来自城市,家庭年收入10万以上,女生多来自乡村和县,家庭收入主要在5万以下和5-10万之间。虽然收集的样本中男生数量非常少但是也能反应一定问题,结合访谈发现男生面临的家庭经济压力一般不大,父母对本领域有一定的认识,认为男生在教育行业是非常有前途的。女生从事幼教行业受到社会普遍认可,其次五年一贯制前三年有学费补贴让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的家庭更倾向让女孩就读这一专业。
对不同时期性别和五个专业性向维度进行交叉分析,男女生在专业性向维度方面没有表现出差异性,爱的品质(p=0.691>0.05)、敏感度(p=0.754>0.05)、口语能力(p=0.098>0.05)、交往能力(p=0.575>0.05)、专业认知(p=0.429>0.05)。男女生对于从事幼儿教育事业基本的素质均有所呈现,这意味着男女生都适合做幼儿教师。
(三)对不同时期学生专业性向维度因素进行趋势分析
由于男女生在专业性向维度上没有明显差异性,进一步分析所有学生不同年级专业性向变化情况。利用问卷中李克特计分法获得中专一年级、大专一年级、大专二年级(毕业班)关于学生专业性向的五个维度总平均得分统计,使用折线图反映同一年级不同时期专业性向变化趋势。如图 2
结果分析:专业品质和敏感度两个维度在中专一年级和大专二年级有下降趋势,其他三个维度为上升趋势。学生在入学期抱着对学前专业的好奇与憧憬,想要积极投入专业学习,专业品质中表现出热情。中专三年无专业课无实践机会热情逐渐消退,进入大二年级后面临就业开始顶岗实习,重新燃起热情。与幼儿的交往能力、口语能力、专业认知由于从大一开始学习专业课有了明显提升直到毕业发展比较平稳。
四、提出建议
(一)做好学前教育专业宣传工作提升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知度
学前专业认知在社会中存在偏颇。招生工作中由于学校并没有进行充分的专业宣传,很多家长和学生凭着对周围幼师的认识形成专业观念,我国普遍存在初高中学生封闭管理的形式,学生对于社会、职业、就业几乎一无所知。进行充分的专业宣传是做好招生工作的前提,在招生过程中由专业教师以及幼教工作者向学生进行课程介绍和实践就业分享,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学前专业更好的做出选择。
(二)改进课程设置增设专业性向课程引导和培养学生专业性向发展
美国霍普斯金大学心理学教授及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指出“同一类型的劳动者只有与同一类型的职业相结合才能到达适应状态。”[3]通过职业性向测试,可以使潜意识中的倾向和需要映射出来,从而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专业性向状态,针对性指导。
研究发现学生敏感度即对学生情绪的反应的意识[4]和专业品质中期下沉呈现疲态,由于课程设置不均衡大专两年大量专业课和考证、就业压力使得学生无心课堂转战应试培训机构造成学制虽长质量不高的局面。改进课程设置中专阶段开设专业课程,重视入学期、大专一年级、毕业年级的过渡衔接,结合专业性向测试及时发现学生专业性向问题,引导学生喜欢从事学前教育事业。
(三)沟通升学渠道和实践渠道,促进学生专业化发展
调查发现学生在不同阶段对升学都有一定的需求,体现了学生希望专业发展的心理倾向。突破以往的单一培养模式,为中专段提供参加高考机会,为大专段毕业生提供专升本、自学考试等升学机会和教师指导,引导学生明确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提升方式。
为学生提供实习、见习机会尤其是与优质幼儿园的合作,让学生从实践中修正自己的专业性向。师范院校一方面可以通过自主办园,另一方面由教育行政部门沟通所在辖区的幼儿园与师范院校相互合作。
参考文献
[1] 凯兴斯泰纳 乔治.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M].郑惠卿,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 吴明隆.SPASS统计应用实务——问卷分析与应用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 孙巧锋.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性向调查研究——以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v.33;No.12401:45-50.
[4] 吴秋芬.教师专业性向的内涵及其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8(02):37-40.
关键词:专业性向;学前教育;五年一贯制
一、选题缘由
专业性向是成功从事某种职业特殊的潜在的能力倾向,培养学前专业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向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要保证。专业性向是幼师职业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基本要求,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爱和对幼儿理智的爱;对幼儿的敏感性即善于捕捉幼儿的表情、动作,判断其内心活动;交流沟通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敬业乐群的品质。[1]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五年一贯制学前专业学生在专业性向维度上是否存在人口学特征和流变趋势,进一步分析产生流变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建设性策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被试群体在入学期、专科一年级、毕业期三个阶段进行问卷测量,问卷采用李克特计分法计分。同时使用霍兰德职业性向量表及访谈对研究数据资料进行补充,问卷回收率均达到90%以上。采用SPASS进行数据编码统计与分析,将收集的问卷按照总得分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对计分的27个题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27个题目p<0.05具有显著差异性,每个题目的项目数超过三个内容效度足够。[2]结合理论将27个题目分为五个维度:爱的品质、对幼儿的敏感度、口语能力、交往能力、专业认知。
三、结果分析
(一)选择学前专业就读的原因
在入学期测得学生选择学前专业的原因如表 1所示,这一结果与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量表反应基本一致,中专一年级160名学生的量表中显示仅有15%的人适合SAE型职业。
测量结果中父母建议占主要原因反映出初中毕业生依赖父母并对专业学习认识模糊,访谈中有50%左右的同学表示希望成为高中生,对目前的状况表示不满。从初期的兴趣需要、职业追求上看,學生并不适合从事幼儿教育行业。
(二)不同性别学生在不同时期专业性向比较
入学期通过卡方交叉分析不同生源地对于学前专业性别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生源地样本对于性别呈现出显著性(p<0.05)。分析家庭经济状况对性别的影响,结果显示:家庭经济状况样本对于性别呈现出显著性(p<0.05),如表 2和图1。
男生普遍来自城市,家庭年收入10万以上,女生多来自乡村和县,家庭收入主要在5万以下和5-10万之间。虽然收集的样本中男生数量非常少但是也能反应一定问题,结合访谈发现男生面临的家庭经济压力一般不大,父母对本领域有一定的认识,认为男生在教育行业是非常有前途的。女生从事幼教行业受到社会普遍认可,其次五年一贯制前三年有学费补贴让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的家庭更倾向让女孩就读这一专业。
对不同时期性别和五个专业性向维度进行交叉分析,男女生在专业性向维度方面没有表现出差异性,爱的品质(p=0.691>0.05)、敏感度(p=0.754>0.05)、口语能力(p=0.098>0.05)、交往能力(p=0.575>0.05)、专业认知(p=0.429>0.05)。男女生对于从事幼儿教育事业基本的素质均有所呈现,这意味着男女生都适合做幼儿教师。
(三)对不同时期学生专业性向维度因素进行趋势分析
由于男女生在专业性向维度上没有明显差异性,进一步分析所有学生不同年级专业性向变化情况。利用问卷中李克特计分法获得中专一年级、大专一年级、大专二年级(毕业班)关于学生专业性向的五个维度总平均得分统计,使用折线图反映同一年级不同时期专业性向变化趋势。如图 2
结果分析:专业品质和敏感度两个维度在中专一年级和大专二年级有下降趋势,其他三个维度为上升趋势。学生在入学期抱着对学前专业的好奇与憧憬,想要积极投入专业学习,专业品质中表现出热情。中专三年无专业课无实践机会热情逐渐消退,进入大二年级后面临就业开始顶岗实习,重新燃起热情。与幼儿的交往能力、口语能力、专业认知由于从大一开始学习专业课有了明显提升直到毕业发展比较平稳。
四、提出建议
(一)做好学前教育专业宣传工作提升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知度
学前专业认知在社会中存在偏颇。招生工作中由于学校并没有进行充分的专业宣传,很多家长和学生凭着对周围幼师的认识形成专业观念,我国普遍存在初高中学生封闭管理的形式,学生对于社会、职业、就业几乎一无所知。进行充分的专业宣传是做好招生工作的前提,在招生过程中由专业教师以及幼教工作者向学生进行课程介绍和实践就业分享,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学前专业更好的做出选择。
(二)改进课程设置增设专业性向课程引导和培养学生专业性向发展
美国霍普斯金大学心理学教授及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指出“同一类型的劳动者只有与同一类型的职业相结合才能到达适应状态。”[3]通过职业性向测试,可以使潜意识中的倾向和需要映射出来,从而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专业性向状态,针对性指导。
研究发现学生敏感度即对学生情绪的反应的意识[4]和专业品质中期下沉呈现疲态,由于课程设置不均衡大专两年大量专业课和考证、就业压力使得学生无心课堂转战应试培训机构造成学制虽长质量不高的局面。改进课程设置中专阶段开设专业课程,重视入学期、大专一年级、毕业年级的过渡衔接,结合专业性向测试及时发现学生专业性向问题,引导学生喜欢从事学前教育事业。
(三)沟通升学渠道和实践渠道,促进学生专业化发展
调查发现学生在不同阶段对升学都有一定的需求,体现了学生希望专业发展的心理倾向。突破以往的单一培养模式,为中专段提供参加高考机会,为大专段毕业生提供专升本、自学考试等升学机会和教师指导,引导学生明确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提升方式。
为学生提供实习、见习机会尤其是与优质幼儿园的合作,让学生从实践中修正自己的专业性向。师范院校一方面可以通过自主办园,另一方面由教育行政部门沟通所在辖区的幼儿园与师范院校相互合作。
参考文献
[1] 凯兴斯泰纳 乔治.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M].郑惠卿,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 吴明隆.SPASS统计应用实务——问卷分析与应用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 孙巧锋.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性向调查研究——以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v.33;No.12401:45-50.
[4] 吴秋芬.教师专业性向的内涵及其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8(02):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