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尘开坐上,清供满斋中
观古人书画,不难发现清供题材十分受欢迎,一两座奇石、几株插花、三五个瓜果,既能将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趣体现得淋漓尽致,也使书斋、厅堂充满雅趣。清供,即清雅的供品。据《辞源》解释,古人从感受到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力量起,便对自然产生了敬畏之心,一方面希望自身免于灾祸,另一方面渴望获得超自然的力量,于是献上自己珍视的物品作为供品,因此就有了祭祀,这便是清供的起源。
百卉清供,雅致多情
兩汉之际,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禅房供花”的佛供礼仪也随之传入,佛教信徒将瓶花、篮花等供于佛前,以表达对佛祖虔诚的敬意,这成为清供最早的功能形态。魏晋时期,王羲之设兰亭雅集,于暮春之初在会稽山举办“修禊”,消灾祈福,文人雅聚。山林中,人们煮茶弄酒,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石上摆放的瓶花、茶壶等也成为清供摆设的雏形。隋唐时期,佛供瓶花进一步演变为生活美学的重要元素,讲究“稀疏淡远,荒妙空灵”的瓶花清供,日渐趋于纯美感的欣赏,文人气息越来越浓。后来,清供不再局限于祭祀和供奉,开始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放置在室内案头上供观赏的各色清玩,如盆景、古器物、奇石、精美文具等,用以装饰家居,增添生活情趣,进而形成了案头清供之风尚。
入宋以来,封建礼教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文人士大夫的壮志雄心,一些仕途不顺的文人士大夫逐渐退回宁静的书斋,在隐逸中寻求个体的精神安慰。杂糅了文物鉴赏、插花艺术、装饰艺术的清供文化,日渐成为一项满足文人精神需求的文化活动。随后,文人士大夫开始将这种生活方式带入画卷中,以清供物品作为主要表现题材,或以其作为其他题材的表现背景,借以挥洒才情,寄托情思,表达自己修身、齐家的理想和追求。宋代是清供图发展的重要阶段,花枝蔬果与器物相配的岁朝清供图、清雅别致的书斋清供图、文人品鉴古器物的博古清供图等,皆成为清供图主要的表现形式。
明清时期,“文字狱”的大兴,使文人士大夫不仅丧失了求取功名、治国安邦的仕途理想,更丧失了直面时代、社会甚至自身的精神力量,只能被迫安于书斋,在清雅的陈设中寻求安慰。而在宋代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绘画样式——清供图,正好成为文人士大夫退隐书斋生活的某种折射,因此为元、明、清时代文人所继承发扬,日渐成为独特的、雅俗共赏的中国传统绘画题材。宋代的赵昌、李嵩,元代的钱选,明代江南的文人士大夫及明末清初的陈洪绶,清代的诸多宫廷画师,近代的赵之谦、任颐、吴昌硕等,都有众多不同题材及内容的清供图画留存。尽管因时代不同,清供图的题材、内容及艺术面貌存在些许差异,但整体呈现出高雅清丽的风格特征,其中所见最多的便是书斋清供图与岁朝清供图两类。
文房清供,观照自我
文人的儒雅往往体现在对诸多生活细节的讲究:曲水流觞、文人雅集、叠石造园、琴棋书画……这些都是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趣和理想生活范式,由此也产生了与之相关的书斋清供图。
书斋清供图描绘的场景大多在精巧别致的园林中。园林中设有书斋,文人或斋内独处,或与两三位友人小聚,场景中有清供摆设。明代中期开始,江南地区的士人阶层更醉心于以书斋清供为题材创作书画作品,精致的园林、典雅的书斋、古朴的茶具、素雅的文房、清丽的插花等融于画作中,于沉静中见灵动,以此表达失意文人借物抒怀之情。
文房清供是文人书斋雅集中笔耕丹青的必要条件,其始于汉代,兴于唐宋,至明清更加丰富多样,由于年代不同,其形制和用途也有一些差异。但随着制作工艺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文房清供也逐渐呈现出实用性与艺术性相得益彰的特点。文房用品内容丰富,包括笔筒、笔插、笔匣、笔掭、笔洗;墨盒、墨床、水注、水丞;镇纸、臂搁、裁刀;砚滴、砚屏、印章、印盒、帖架等。它们既是书案上的实用之物,又是文人士大夫点缀书案、玩赏自娱的陈设品,更是他们超凡脱俗之人格精神的投射。 至明代时,清玩之风更盛。明清文人以宋人为典范,追求雅致的生活情调,极重书斋陈设。因此,对明清文人雅士来说,营造一个安静的读书空间,配以雅致的家具及器物陈设,使书斋兼具知性与美感,甚至是比读书、社交本身更为重要的追求。因为丧失在仕途上明志的机会后,他们只能在自己的书斋中尽力保持文人的清雅与某种精神特质。与此同时,文人士大夫还积极投身于这些用品的创新与制作,在其中融入更多的美学思想与文化内涵,体现出文人的生活理念与情感追求。
岁朝清供,祈福纳祥
明清时期,岁朝清供已成为非常盛行的绘画题材,再配以诗文,形成了典型的文人画风,受到文人士大夫的广泛喜爱。汪曾祺曾在《岁朝清供》一文中写道:“岁朝清供是中国画家爱画的画题,明清以后画这个题目的尤其多,画里画的、实际生活里供的,无非是这几样:天竹果、蜡梅花、水仙……隆冬风厉,百卉凋敝,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可见,岁朝清供图在情感寄托之外,无疑又成为愉悦性情、渲染气氛的最佳图画样式。
古人讲“朝”者,“旦”也,“早”也,故大年初一又被称为“岁朝”。以节日论,一年之中的诸多节日,没有比春节更热闹的了。然而在热闹之外,另有一番清静雅致,这便是岁朝清供的陈设和岁朝图的悬挂。在大年初一的喜庆热闹中,文人士大夫往往会在自己的案头摆上古瓶、古樽,在里面插上时令花草,再配以寓意吉祥的盆景、蔬果,以迎春贺喜、祈福迎祥,随后还会将这些含有吉祥之意的清供物品描绘成图,这便成了寄托美好愿望的“岁朝清供图”。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士大夫就不单将自然作为一种单纯的观赏对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仿佛一切皆可触动情怀。后来,这种移志易趣的心境也逐渐延伸到了清供物品上。且看岁朝清供图中所绘之物,不论是案头的笔架,还是雕花架上的瓷瓶,又或是随意搁置于手边的杯盏、清晨折下的蜡梅枝,每一个意象都源自生活中的常见之物,却在笔墨点染之间形成一幅既具有现世情怀又寄托祥和愿望的清供图。无论多么简单的物品,都能在文人的勾勒与点染下,形成充满诗性与美学品位的文人画图式,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清供图因其表达意境与所选题材的灵活性与现成性,与“四君子图”“岁寒三友图”一样成了中国文人画题材中较为固定的图式,更成为寄托画家情与意的一种审美追求。一方面,此类题材表现的均为文人常见的案头物件,所选物品颇具随意性,适合表达作者的个人心境,从而体现出文人士大夫“画为心印,以画为寄,以画体道”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文人画家深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并以表现“禅境”和“道”为绘画追求。佛家强调专注内心,讲求韵味,崇尚恬淡,超脫世外,而清供图追求的审美意境,正与文人的传统美学思想有关。
总而言之,不论是禅房供花、瓶花清供、案头清供、文房清供,还是描绘清供的清供图,它们表达的都是一种生命体验,即文人内心对超越物质生活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他们与世无争、淡然自处的生活状态和刚毅耿介、坚强独立的君子人格。虽然清供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是仕途失意的中国文人士大夫从“庙堂之高”退隐到“江湖之远”的无奈选择,但那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饱含人文关怀的自我救赎,都令人神往。如今,人们在家中模仿古代文人摆放各式清供的时候,一定也能感受到这种充满文人气息的生命感召。
瓶花清供 千年雅史
瓶花清供
与花为伴,赏心悦目;
以瓶为媒,自在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