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将网络新词“可甜可盐”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思路,对ABAC式进行了更进一步探讨,总结前人经验得出B、C本应是同一词类的结论,研究“盐”的词性变化趋势,又对“可”这一语素再次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可甜可盐;ABAC式;词性变化趋势;成词语素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6-0127-02
对于ABAC式,赵永新(1997)从四字语构成、结构、语义及ABAC式新词等方面来进行分析。曹大为(2000)从结构形式、表意功能和句法结构方面来分析。何珮珩(2012)从ABAC式四字格的语音特征、结构类型、语义特征、句法功能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共时描写。但是他们都没有明确地指出ABAC式中BC的词性是一致的。且前人也没有讨论到当ABAC格式中BC的词性不一致的时候,是BC的词性发生了变化还是ACBC的格式被打破。对于“可”字的研究,郭沐(2003)从“可”的修饰位置、类推机制、双音化机制、语法化机制四个方面分析了不成词语素“可”的构词原因。本文认为,“可”是一个成词语素,确切地说,它有成词的趋势。
一、“可盐可甜”的来源及语义
“可甜可盐”一词来源于2016年1月2日微博上一组对张艺兴的描述:笑起来是可爱小天使,小绵羊般温暖呆萌,品在心里甜甜的滋味。沉默的时候像高冷的仙,舞台上又仿佛霸气的王,如盐在口,生命之必需,存在感十足。时而调皮时而禁欲,可甜可盐,诱人深入,你以为他是你的美味,殊不知你已成为他的俘虏。(腾讯网,引用日期2019-04-22)
综合来说,这个词的理性意义是形容一个人的风格非常的多样化,而且可以在“甜(甜美的可爱型)”“盐(帅气霸气的清爽型)”等多风格之间无缝切换。
二、“可甜可盐”的使用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一构式在网络中的使用,随机抽取了2019年10月31日至11月6日这一构式的使用情况并且进行了统计,具体如下:
在微博中共有103个与“可甜可盐”相关的超级话题,其中7个话题的阅读量过亿,有12个话题的阅读量过千万,有38个话题的阅读量过百万,有33个话题的阅读量过十万,有12个话题的阅读量在十万以内。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可甜可盐”在网络中使用的频率很高,使用的人数很多。
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可甜可盐”这一构式常作定语与人名相连或者直接单独成小句,如“可甜可盐的哥哥”“可甜可鹽的老李”,或者“快来看我们的帅哥哥,可甜可盐”“可盐可甜,能A能萌”等。同时也发现,在使用对象上,一般用来形容女孩子或者有书生气的、白净的、年轻的男孩子,不适用于硬汉形象。一般情况,人们趋向于用简洁的言语形式传递较多的信息,这样就产生了言语形式与其功能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往往会促使人们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语法规范,创造出语言形式的超常规组合。
三、该结构的构成成分分析
(一)“盐”的形容词化趋势。用什么样的词语表示什么样的意义,表达什么情感,取决于人们对这类事物或者实践的基本认识,这受到人们的认知规律支配,是一种认知现象。那为什么会出现“可甜可盐”这个词,而没有“可甜可苦”或者“可糖可盐”呢?
从语音上来看,“盐”和“甜”都是压的ian韵,二者都是阳平音,语调更轻快。网络新词“可甜可盐”源自粉丝圈,是粉丝对自己喜欢的偶像风格的描述。从表达情感上和使用对象上来看,盐是生命之需,更表现出粉丝对自己偶像的喜爱之情。“可甜可苦”中,“苦”并不符合这个词要表达的情感,而“可糖可盐”则略显生硬。
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名词,“盐”是一种无机化合物,一种有咸味的无色或白色结晶体,用来制造染料、玻璃等,亦是重要的调味剂和防腐剂。“盐”不是形容词,不可能单独来形容一个事物,一般说咸鸭蛋而不说盐鸭蛋,说咸菜而不说盐菜。那么“盐”形容词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名词“盐”的形容词化是受到人们认知心理的影响。张国宪曾说过:引发名词形容词化的实质是语法转喻,用具体的事物来转喻抽象的东西是人类一般的认知规律。在概念层面,名词所表述的物体相对比较具体,而形容词所表述的性状则相对比较抽象,这为名词的形容词化提供了可能。根据认知语言的转喻观,人们常用一个事物某个突出的方面来指称这个事物。例如,曹操与部队将领说梅子的时候,所有将士们口生唾液不觉口渴,说到大草原的时候,没有去过大草原的人的脑海中也会联想出茫茫一片草原的景象。同样的,在特定的环境中,追星族们把一个人的帅气霸气的风格特点和盐联系在一起,所以一说到这个人很“盐”的时候,就知道这个人的风格特点是什么样的。
第二,根据麻彩霞(2008)的结论来看,“盐”在这里并不是一个词类活用的现象,而是一个名词的超常搭配现象。笔者认为,“盐”在这里不仅是名词的超常搭配,而且它有形容词化的趋势。“盐”的形容词的性质是受到所在的ABAC构式的影响的。
“可X可Y”形式是ABAC形式的具体表现。ABAC格式的四字词语:今生今世、人山人海、有模有样、可上可下、小打小闹、互帮互助、自暴自弃、百发百中、寸土寸金、土里土气、半信半疑等等,在这样的词语中,不难发现,ABC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方位词或者一些语素。而在这些ABAC式的四字格中,BC的词性始终都是一样的。在赵永新(1997)、曹大为(2000)、何珮珩(2012)等学者的论文中,作者都把BC默认为是同一词性的词或者语素,但是并没有明确指出。
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可X可Y”结构的词语有:可丁可卯、可歌可泣、可圈可点、可有可无。这几个词语中的“丁”和“卯”,“歌”和“泣”,“圈”和“点”,“有”和“无”分别都是同一个词性,这与ABAC式结构的特点也是相符合的。 而在网络新词“可甜可盐”中,“甜”是一个形容词,而“盐”是一个名词,这与上面总结的规则是有出入的。按照ABAC式词语的构词规则以及“可X可Y”结构的词语的特点来看,“甜”和“盐”应该是同一词性才符合这种格式的构词规则。那为什么是“盐”的形容词化,而不是“甜”的名词化呢?因为“甜”已有甜美可爱之意,比如说“这个女孩笑得真甜”,不需要将“甜”名词化。
第三,在“可甜可盐”这个构式中,“盐”的形容词化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运用转喻本质上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既扩充了该结构的语义含量,又没有增加它本身的长度。而语言的经济原则正是认知经济原则的外化和表现形式。当人们说一个人的风格多样的时候,就不必赘述成:“这个人既可以甜美可爱又可以霸气无比”,直接用“可甜可盐”就可以概括了。
(二)“可”的成词语素趋势。“可”常处于修饰的位置。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可”意为:表示同意,如许可;表示符合、适合,如可口;助动词表示可能;还表示值得,如可爱;表示大约、姓名等意思。“可”在现代汉语中常常和其他的语素组成词语,可爱、可惜、可怜、可怕、可能、可歌可泣等词语。很容易发现,与不成词语素“可”组合的语素中,大多数也都是不成词的,而且“可”本身并不是一个成词语素。但是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可”在网络上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而且出现了“可”字的成词现象的发生。“由于汉语缺乏形变化,语素和词、词和短语之间并无绝对界限,所以有时候也会存在一些可此可彼的中间现象”。所以,“可”字的成词趋势是极有可能的。
在网络流行语中,“可”字常常用来表示说话人对某件事持有一种认同的态度,认为这件事这样做可以,在这里的意思和“可以”一致的。在微博中,还常有“太可了”的说法,表达的是对某件事非常的认同或者对某位明星的举止和外貌表示欣赏,或者是表达一种非常激动兴奋的情绪。如“这套造型我真的太可了”“哥哥今天太可了”,这两个例子中的“太可了”都可以替换成“太可以了”,但是在网络用语或者口语中,“可”和“太可了”的说法更为常见。在“太X了”这样的结构中,X一定是一个词,如“太好了”“太高了”“太棒了”“太咸了”等,原本是一个不成词语素的“可”也可以嵌入到这个构式当中,说明“可”在这里不是一个不成词语素。
四、结语
名词的形容词化和不成词语素向成词语素的发展变化不是构式“可甜可盐”中的个别现象,词性的变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构式对词性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不仅是名词的形容词化、名词的动词化、形容词的名词化等在构式当中的情况都可以成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3]张谊生.现代汉语名词的AABB复叠式[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01):3-5.
[4]赵永新.析ABAC式四字语[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03):140-147.
[5]曹大为.说“ABAC”格式[J].泰安师专学报,2000,(05):46-49.
[6]何珮珩.非线性音系格局下汉语ABAC式四字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7]陈淑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汉语中的体现[J].韶关学院学报,2008,29(10):108-111.
[8]盧美艳.N+N合成名词中的名词形容词化认知动因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31(01):112-115.
[9]郭沐.“可”作为不成词语素构词原因探析[J].语文建设,2013,(14):69-71.
作者简介:
陈咨,女,汉族,山东日照人,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可甜可盐;ABAC式;词性变化趋势;成词语素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6-0127-02
对于ABAC式,赵永新(1997)从四字语构成、结构、语义及ABAC式新词等方面来进行分析。曹大为(2000)从结构形式、表意功能和句法结构方面来分析。何珮珩(2012)从ABAC式四字格的语音特征、结构类型、语义特征、句法功能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共时描写。但是他们都没有明确地指出ABAC式中BC的词性是一致的。且前人也没有讨论到当ABAC格式中BC的词性不一致的时候,是BC的词性发生了变化还是ACBC的格式被打破。对于“可”字的研究,郭沐(2003)从“可”的修饰位置、类推机制、双音化机制、语法化机制四个方面分析了不成词语素“可”的构词原因。本文认为,“可”是一个成词语素,确切地说,它有成词的趋势。
一、“可盐可甜”的来源及语义
“可甜可盐”一词来源于2016年1月2日微博上一组对张艺兴的描述:笑起来是可爱小天使,小绵羊般温暖呆萌,品在心里甜甜的滋味。沉默的时候像高冷的仙,舞台上又仿佛霸气的王,如盐在口,生命之必需,存在感十足。时而调皮时而禁欲,可甜可盐,诱人深入,你以为他是你的美味,殊不知你已成为他的俘虏。(腾讯网,引用日期2019-04-22)
综合来说,这个词的理性意义是形容一个人的风格非常的多样化,而且可以在“甜(甜美的可爱型)”“盐(帅气霸气的清爽型)”等多风格之间无缝切换。
二、“可甜可盐”的使用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一构式在网络中的使用,随机抽取了2019年10月31日至11月6日这一构式的使用情况并且进行了统计,具体如下:
在微博中共有103个与“可甜可盐”相关的超级话题,其中7个话题的阅读量过亿,有12个话题的阅读量过千万,有38个话题的阅读量过百万,有33个话题的阅读量过十万,有12个话题的阅读量在十万以内。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可甜可盐”在网络中使用的频率很高,使用的人数很多。
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可甜可盐”这一构式常作定语与人名相连或者直接单独成小句,如“可甜可盐的哥哥”“可甜可鹽的老李”,或者“快来看我们的帅哥哥,可甜可盐”“可盐可甜,能A能萌”等。同时也发现,在使用对象上,一般用来形容女孩子或者有书生气的、白净的、年轻的男孩子,不适用于硬汉形象。一般情况,人们趋向于用简洁的言语形式传递较多的信息,这样就产生了言语形式与其功能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往往会促使人们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语法规范,创造出语言形式的超常规组合。
三、该结构的构成成分分析
(一)“盐”的形容词化趋势。用什么样的词语表示什么样的意义,表达什么情感,取决于人们对这类事物或者实践的基本认识,这受到人们的认知规律支配,是一种认知现象。那为什么会出现“可甜可盐”这个词,而没有“可甜可苦”或者“可糖可盐”呢?
从语音上来看,“盐”和“甜”都是压的ian韵,二者都是阳平音,语调更轻快。网络新词“可甜可盐”源自粉丝圈,是粉丝对自己喜欢的偶像风格的描述。从表达情感上和使用对象上来看,盐是生命之需,更表现出粉丝对自己偶像的喜爱之情。“可甜可苦”中,“苦”并不符合这个词要表达的情感,而“可糖可盐”则略显生硬。
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名词,“盐”是一种无机化合物,一种有咸味的无色或白色结晶体,用来制造染料、玻璃等,亦是重要的调味剂和防腐剂。“盐”不是形容词,不可能单独来形容一个事物,一般说咸鸭蛋而不说盐鸭蛋,说咸菜而不说盐菜。那么“盐”形容词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名词“盐”的形容词化是受到人们认知心理的影响。张国宪曾说过:引发名词形容词化的实质是语法转喻,用具体的事物来转喻抽象的东西是人类一般的认知规律。在概念层面,名词所表述的物体相对比较具体,而形容词所表述的性状则相对比较抽象,这为名词的形容词化提供了可能。根据认知语言的转喻观,人们常用一个事物某个突出的方面来指称这个事物。例如,曹操与部队将领说梅子的时候,所有将士们口生唾液不觉口渴,说到大草原的时候,没有去过大草原的人的脑海中也会联想出茫茫一片草原的景象。同样的,在特定的环境中,追星族们把一个人的帅气霸气的风格特点和盐联系在一起,所以一说到这个人很“盐”的时候,就知道这个人的风格特点是什么样的。
第二,根据麻彩霞(2008)的结论来看,“盐”在这里并不是一个词类活用的现象,而是一个名词的超常搭配现象。笔者认为,“盐”在这里不仅是名词的超常搭配,而且它有形容词化的趋势。“盐”的形容词的性质是受到所在的ABAC构式的影响的。
“可X可Y”形式是ABAC形式的具体表现。ABAC格式的四字词语:今生今世、人山人海、有模有样、可上可下、小打小闹、互帮互助、自暴自弃、百发百中、寸土寸金、土里土气、半信半疑等等,在这样的词语中,不难发现,ABC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方位词或者一些语素。而在这些ABAC式的四字格中,BC的词性始终都是一样的。在赵永新(1997)、曹大为(2000)、何珮珩(2012)等学者的论文中,作者都把BC默认为是同一词性的词或者语素,但是并没有明确指出。
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可X可Y”结构的词语有:可丁可卯、可歌可泣、可圈可点、可有可无。这几个词语中的“丁”和“卯”,“歌”和“泣”,“圈”和“点”,“有”和“无”分别都是同一个词性,这与ABAC式结构的特点也是相符合的。 而在网络新词“可甜可盐”中,“甜”是一个形容词,而“盐”是一个名词,这与上面总结的规则是有出入的。按照ABAC式词语的构词规则以及“可X可Y”结构的词语的特点来看,“甜”和“盐”应该是同一词性才符合这种格式的构词规则。那为什么是“盐”的形容词化,而不是“甜”的名词化呢?因为“甜”已有甜美可爱之意,比如说“这个女孩笑得真甜”,不需要将“甜”名词化。
第三,在“可甜可盐”这个构式中,“盐”的形容词化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运用转喻本质上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既扩充了该结构的语义含量,又没有增加它本身的长度。而语言的经济原则正是认知经济原则的外化和表现形式。当人们说一个人的风格多样的时候,就不必赘述成:“这个人既可以甜美可爱又可以霸气无比”,直接用“可甜可盐”就可以概括了。
(二)“可”的成词语素趋势。“可”常处于修饰的位置。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可”意为:表示同意,如许可;表示符合、适合,如可口;助动词表示可能;还表示值得,如可爱;表示大约、姓名等意思。“可”在现代汉语中常常和其他的语素组成词语,可爱、可惜、可怜、可怕、可能、可歌可泣等词语。很容易发现,与不成词语素“可”组合的语素中,大多数也都是不成词的,而且“可”本身并不是一个成词语素。但是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可”在网络上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而且出现了“可”字的成词现象的发生。“由于汉语缺乏形变化,语素和词、词和短语之间并无绝对界限,所以有时候也会存在一些可此可彼的中间现象”。所以,“可”字的成词趋势是极有可能的。
在网络流行语中,“可”字常常用来表示说话人对某件事持有一种认同的态度,认为这件事这样做可以,在这里的意思和“可以”一致的。在微博中,还常有“太可了”的说法,表达的是对某件事非常的认同或者对某位明星的举止和外貌表示欣赏,或者是表达一种非常激动兴奋的情绪。如“这套造型我真的太可了”“哥哥今天太可了”,这两个例子中的“太可了”都可以替换成“太可以了”,但是在网络用语或者口语中,“可”和“太可了”的说法更为常见。在“太X了”这样的结构中,X一定是一个词,如“太好了”“太高了”“太棒了”“太咸了”等,原本是一个不成词语素的“可”也可以嵌入到这个构式当中,说明“可”在这里不是一个不成词语素。
四、结语
名词的形容词化和不成词语素向成词语素的发展变化不是构式“可甜可盐”中的个别现象,词性的变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构式对词性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不仅是名词的形容词化、名词的动词化、形容词的名词化等在构式当中的情况都可以成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3]张谊生.现代汉语名词的AABB复叠式[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01):3-5.
[4]赵永新.析ABAC式四字语[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03):140-147.
[5]曹大为.说“ABAC”格式[J].泰安师专学报,2000,(05):46-49.
[6]何珮珩.非线性音系格局下汉语ABAC式四字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7]陈淑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汉语中的体现[J].韶关学院学报,2008,29(10):108-111.
[8]盧美艳.N+N合成名词中的名词形容词化认知动因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31(01):112-115.
[9]郭沐.“可”作为不成词语素构词原因探析[J].语文建设,2013,(14):69-71.
作者简介:
陈咨,女,汉族,山东日照人,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