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新课程改革在进入实质性地实施阶段之后,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能否最大限度地设计有效问题,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和务必引起大家高度重视的焦点问题。就高中历史学科说,究竟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呢?如何才能使历史课堂教学进入真正有效的境界呢?这个问题可能目前是许多老师往往感到比较困惑的。
1.搞好初高中衔接
由于课标要求、学科教学地位、教材形式、学生年龄特点、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初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在初中阶段,一些学校根据中考学科分数比值确定教学目标侧重点。因历史学科在中考中分数比值低,课时安排与教学内容不成比例,教师根据有限课时安排教学进度。在教学上出现教师赶进度,整合或者复述教材,更有甚者教学满堂灌;学生划教材、背教材,强化训练题、中考模拟试题“满天飞”。初中教学现状和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与初高中新课改要求和三维目标的落实及与高考考纲能力目标的实现相距甚远。
1.1熟悉初高中教材,帮助学生整合教材结构。高一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借鉴初中教材,注意帮助学生形成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科技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的空间中嫁接。在青少年可塑性较强的高一年级,培养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构建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根据高中新大纲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都是一些挖掘学生潜能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最终使学生乐学、会学,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
2.研读课标与教材确定教学主题中心
课标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模块 专题”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体系的重要特点。在这一体系下,每一模块都有特定的主题。如历史必修一围绕“政治文明”这一主题,展现古今中外、不同时期政治文明的发展情况,反映人类社会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的过程及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化。在模块下,教材的单元知识基本上是围绕模块主题设计和安排的,具体到课,也是符合模块主题和单元中心的,而每一课的重点内容更是突出主题。所以深入思考和理解教材知识与课标的关系,对教学主题的确立十分重要,即在明确课标要求的前提下钻研教材、领会教材主题思想,弄清本课教材的内容构成及相互关系,把握教学重点,找准本课教学主题。
如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标的要求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教材则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和“维新思潮”三方面,展现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也就是说,教材内容和方向与课标要求是一致的。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抵御侵略。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迈出近代化极其重要的第一步。这个时期中国学习西方,还停留在技术层面,主要目的是维护旧制度和旧传统。甲午战争的失败,引起中国思想界的深刻反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的设想。可以看出,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国思想的主流。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一个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过程,教学中必须理清这个线索,讲清这个趋势。
3.教学可适当采用学案导学的模式
学案就是指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的学习方案,是由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把握课程内容主旨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构建而编制的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方案。它是老师帮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链接老师与学生的枢纽,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学案导学的模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启发思考、学生课后的练习巩固,将“学、思、做”三者有效结合,实现有效教学;学案教学的教学模式,在学生自主学习后,具备基础知识的了解后,在课堂中以各种不同层次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史料对历史进行宏观展示,在把握教材主旨的前提下不再用空洞的理论套,而以史料论证历史,激发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
3.1学案内容的设计、实施必须具有层次性和梯度。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心理存在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发展,有所收获,采取的策略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状况、心理特点等实际,在主要学习板块的形式、内容安排上体现层层递进,具有一定的梯度(可以在学案上有标记,分层不仅体现在习题上,还应该体现在合作探究上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的分层递进。
3.2学案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要合理。如果每一节课,都开展学案教学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我认为没有必要每一堂课都使用学案,一定要适度。
4.提高历史作业的有效性
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是对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落实,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什么是作业呢?作业应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一项活动,也就是说教师设计、布置作业的过程就是促进自身成长的过程,而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设计有效性作业。那么,以往传统的作业有哪些值得改进的问题呢?从功能上看,传统作业大多侧重于甄别与选拔;从形式上看,传统作业大多是单一的基本知识的再认再现。所以,学生整日陷在题海中挣扎,老师整日埋在作业堆里痛苦,师生都感到身心的疲惫不堪。师生厌倦作业的原因,恐怕主要源于作业的无效性。
1.搞好初高中衔接
由于课标要求、学科教学地位、教材形式、学生年龄特点、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初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在初中阶段,一些学校根据中考学科分数比值确定教学目标侧重点。因历史学科在中考中分数比值低,课时安排与教学内容不成比例,教师根据有限课时安排教学进度。在教学上出现教师赶进度,整合或者复述教材,更有甚者教学满堂灌;学生划教材、背教材,强化训练题、中考模拟试题“满天飞”。初中教学现状和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与初高中新课改要求和三维目标的落实及与高考考纲能力目标的实现相距甚远。
1.1熟悉初高中教材,帮助学生整合教材结构。高一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借鉴初中教材,注意帮助学生形成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科技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的空间中嫁接。在青少年可塑性较强的高一年级,培养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构建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根据高中新大纲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都是一些挖掘学生潜能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最终使学生乐学、会学,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
2.研读课标与教材确定教学主题中心
课标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模块 专题”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体系的重要特点。在这一体系下,每一模块都有特定的主题。如历史必修一围绕“政治文明”这一主题,展现古今中外、不同时期政治文明的发展情况,反映人类社会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的过程及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化。在模块下,教材的单元知识基本上是围绕模块主题设计和安排的,具体到课,也是符合模块主题和单元中心的,而每一课的重点内容更是突出主题。所以深入思考和理解教材知识与课标的关系,对教学主题的确立十分重要,即在明确课标要求的前提下钻研教材、领会教材主题思想,弄清本课教材的内容构成及相互关系,把握教学重点,找准本课教学主题。
如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标的要求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教材则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和“维新思潮”三方面,展现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也就是说,教材内容和方向与课标要求是一致的。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抵御侵略。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迈出近代化极其重要的第一步。这个时期中国学习西方,还停留在技术层面,主要目的是维护旧制度和旧传统。甲午战争的失败,引起中国思想界的深刻反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的设想。可以看出,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国思想的主流。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一个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过程,教学中必须理清这个线索,讲清这个趋势。
3.教学可适当采用学案导学的模式
学案就是指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的学习方案,是由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把握课程内容主旨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构建而编制的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方案。它是老师帮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链接老师与学生的枢纽,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学案导学的模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启发思考、学生课后的练习巩固,将“学、思、做”三者有效结合,实现有效教学;学案教学的教学模式,在学生自主学习后,具备基础知识的了解后,在课堂中以各种不同层次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史料对历史进行宏观展示,在把握教材主旨的前提下不再用空洞的理论套,而以史料论证历史,激发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
3.1学案内容的设计、实施必须具有层次性和梯度。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心理存在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发展,有所收获,采取的策略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状况、心理特点等实际,在主要学习板块的形式、内容安排上体现层层递进,具有一定的梯度(可以在学案上有标记,分层不仅体现在习题上,还应该体现在合作探究上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的分层递进。
3.2学案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要合理。如果每一节课,都开展学案教学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我认为没有必要每一堂课都使用学案,一定要适度。
4.提高历史作业的有效性
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是对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落实,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什么是作业呢?作业应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一项活动,也就是说教师设计、布置作业的过程就是促进自身成长的过程,而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设计有效性作业。那么,以往传统的作业有哪些值得改进的问题呢?从功能上看,传统作业大多侧重于甄别与选拔;从形式上看,传统作业大多是单一的基本知识的再认再现。所以,学生整日陷在题海中挣扎,老师整日埋在作业堆里痛苦,师生都感到身心的疲惫不堪。师生厌倦作业的原因,恐怕主要源于作业的无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