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博物馆教育是以实物组成的陈列及其他辅助形式对观众进行的直观教育活动。我国博物馆越来越强调社会教育功能,致力于加强对各类藏品的科学诠释和知识传播。时任国家文物局团委副书记的李耀申书记也说:实践无止境,探索在路上。社会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教育永远是博物馆工作中最直面未来、最富于活力的因子。博物馆教育在青少年社教活动中可以有哪些实质性的应用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呢?文章以安徽博物院社教活动为例,具体分析博物馆教育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社教活动
1 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资源优势
1.1 博物馆是直观性展示的教育资源
博物馆的展品,无论是文物还是现当代艺术品,几乎都是以陈列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近几年先进的AR立体成像技术使青少年可以360度无死角地观察展品的状态和细节,会让他们对展品背后蕴含的故事非常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如果说博物馆是学校的“第二课堂”,那么博物馆课堂所提供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是任何传统书本教育所无法比拟的[1]。
1.2 博物馆是非强制性的教育机构
博物馆的教育是非强制性的,这个特点在教育系统中是比较少见的。而教育方式又主要为展览这种直观性的形式,故任何教育活动都是以此为基础展开,形式多种多样,如讲解、讲座和社教活动等。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为了让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展品,在教育过程中起到的仅是辅助作用,主要目的是最大化地锻炼青少年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加深其对文化学习的兴趣[2]。
2 博物馆青少年社教活动的现状
安徽博物院依托丰富馆藏资源,举办丰富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吸引青少年走进博物馆、认识博物馆、爱上博物馆,从而参与进博物馆的历史传承任务中来。安徽博物院的社会教育活动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运行模式,开展情况如下。
2.1 社教活动的基本形式
2.1.1 展厅讲解结合重点元素手工制作
采取微信公众号网上报名的形式,以家庭或学校团体为单位,在展厅中用讲解的方式向青少年介绍本馆的基本陈列或特殊展览,再定位其中重点元素,以手工制作加深青少年对历史文化知识的印象。如“文房小当家”系列活动、“故宫养心殿精品文物展”系列活动等。
2.1.2 “移动博物馆”
为更为深入地传播博物馆文化,安徽博物院将资源整合调配,将博物馆里的文物介绍以及各种手工实践等带进学校、社区、军队等,配合宣讲或文物课程,生动展示了博物馆文化内涵,这也是一种灵活的博物馆教育方式。如“庆‘八一’国宝楚大鼎走进军营活动”“‘文物小课堂’走进社区活动”等。
2.1.3 文博讲堂
虽然讲堂的内容是面向各个年龄段,但是近年来参与报名的高年龄段和青少年人数也非常可观。这就告诉我们在举办各种社会教育的形式中,并不是动态参观最有优势,静态的落座聆听也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
2.1.4 匠心体验课程
安徽地区人杰地灵,先民们创造出了灿烂的地域文化,与其让种种传承下来的传统技艺纸上谈兵,不如让青少年自己亲身参与制作过程。如“小小陶艺师”“青铜铸造师”等特色活动。
2.2 社教活动的创新:
2.2.1 舞台剧
安徽博物院合作过的舞台剧演员分为三个年龄段,分别是青少年、大学生和成人。结合各个重量级主题展览的内容,成功排演过《你能听见我的声音吗》《奥西里斯》《穿越养心殿》等舞台剧,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2.2.2 AR科技青少年教材
《国宝耀安徽》是安徽博物院与云观博合作推出的介绍馆藏八大国宝的青少年系列教材,结合AR技术立体展示国宝文物,还可以配合背景音乐和立体动画,生动趣味的展示使阅读者动静结合地了解国宝背后的故事。
2.2.3 研学游
针对青少年推出的研学游系列活动,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青少年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促进博物馆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从小培养青少年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安徽博物院提取了安徽地区的正能量元素融入主题当中,已成功走过“寻梦徽州”“跟着包大人游帝都”等研学路线。
2.2.4 博物馆奇妙夜
奇妙夜可以說某种定义上是借鉴欧洲的博物馆夜间开放模式,配以趣味性较强的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如今年暑期的“养心殿寻宝大作战”,尽可能地进一步挖掘博物馆的教育潜力。
3 博物馆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的反思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教育的主要方式,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具有结构严谨、知识系统、形象完整的特点,配合展览举办多样性的青少年活动,有助于博物馆教育的普及和深化。安徽博物院现已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社会教育活动的流程,虽然实施性已经达标,但总会让青少年有公式化的刻板印象,因此有很多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
3.1 提升青少年社教活动策划水平,定位更加专业化的活动设计
首先,博物馆的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的前提是为教育青少年服务,故策划人员必须先要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学习特点以及心理活动。这就要求策划人员提前了解各个年龄段青少年的课外学习需求,针对年龄段的特点设计符合他们需求的社会教育活动。其次,要组织策划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只有将观念及时更新,学习现今各个博物馆成功举办创新活动的经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博物馆开展活动让青少年觉得角度千篇一律、容易枯燥乏味的问题。
3.2 丰富青少年假期生活,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结合学校传统教育
除组织青少年参观外,还可以专业性地指导他们进行社会调查、采集标本、实验制作或其他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以增长他们的课外知识。每年寒暑假期可以为学生安排博物馆主题展览的专场活动,包括组织朗诵、辩论会、电影专场和各种知识竞赛活动。也可以通过短训班的形式,培训小学语文老师、中学历史老师,使他们了解并结合博物馆的教育资源,更好地在学校课堂中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
3.3 争取社会力量,配合博物馆打造特色主题创意活动
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善,家长对于孩子的综合发展考虑得比较充分,如今社会上几乎没有不学习课外才艺的青少年,社会上的艺术培训机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为了迎合社会的主流趋势,也是考虑到家长们希望孩子成才的迫切期待,任职的老师和推出的一系列课程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其苦恼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够的问题,与教育机构合作,达到互利共赢是更加符合这个时代资源共享的大趋势。这种合作与馆校之间的合作又有很大的区别:教育机构希望借助博物馆的平台来宣传自己,而博物馆也需要更专业的课程安排来达到参与的青少年们和其家长、学校的高要求,对于博物馆社教活动的长期发展和创新是大有裨益的[4]。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博物馆社会服务的职能所在。
4 结语
随着社会对博物馆教育的需求的不断增加,博物馆将逐渐向多功能的文化中心方向发展,博物馆教育的内容及方式将更加丰富多彩。“少年新,则国新;少年强,则国强。”博物馆教育的重中之重即为青少年的教育。如何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打造适合青少年发展的博物馆教育课程和社会教育活动,是博物馆人一直探索并会不断研究进取的课题。安徽博物院将会牢记习总书记的教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让我们用服务为青少年搭建更大的舞台,使青少年成为精神领域的富有者,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卢茜煜.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资源优势及作用发挥[J].大众文艺,2018(5):45.
[2]王丹.博物馆青少年儿童教育研究——以大连自然博物馆为例[J].新校园,2018(3),183.
[3]杨峥.博物馆与青少年教育[J].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6(12):138-139.
[4]马晓辉.浅谈面向青少年的博物馆艺术教育[A]//林健.传承与创新——地方性博物馆变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南京: 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2018.
关键词: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社教活动
1 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资源优势
1.1 博物馆是直观性展示的教育资源
博物馆的展品,无论是文物还是现当代艺术品,几乎都是以陈列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近几年先进的AR立体成像技术使青少年可以360度无死角地观察展品的状态和细节,会让他们对展品背后蕴含的故事非常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如果说博物馆是学校的“第二课堂”,那么博物馆课堂所提供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是任何传统书本教育所无法比拟的[1]。
1.2 博物馆是非强制性的教育机构
博物馆的教育是非强制性的,这个特点在教育系统中是比较少见的。而教育方式又主要为展览这种直观性的形式,故任何教育活动都是以此为基础展开,形式多种多样,如讲解、讲座和社教活动等。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为了让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展品,在教育过程中起到的仅是辅助作用,主要目的是最大化地锻炼青少年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加深其对文化学习的兴趣[2]。
2 博物馆青少年社教活动的现状
安徽博物院依托丰富馆藏资源,举办丰富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吸引青少年走进博物馆、认识博物馆、爱上博物馆,从而参与进博物馆的历史传承任务中来。安徽博物院的社会教育活动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运行模式,开展情况如下。
2.1 社教活动的基本形式
2.1.1 展厅讲解结合重点元素手工制作
采取微信公众号网上报名的形式,以家庭或学校团体为单位,在展厅中用讲解的方式向青少年介绍本馆的基本陈列或特殊展览,再定位其中重点元素,以手工制作加深青少年对历史文化知识的印象。如“文房小当家”系列活动、“故宫养心殿精品文物展”系列活动等。
2.1.2 “移动博物馆”
为更为深入地传播博物馆文化,安徽博物院将资源整合调配,将博物馆里的文物介绍以及各种手工实践等带进学校、社区、军队等,配合宣讲或文物课程,生动展示了博物馆文化内涵,这也是一种灵活的博物馆教育方式。如“庆‘八一’国宝楚大鼎走进军营活动”“‘文物小课堂’走进社区活动”等。
2.1.3 文博讲堂
虽然讲堂的内容是面向各个年龄段,但是近年来参与报名的高年龄段和青少年人数也非常可观。这就告诉我们在举办各种社会教育的形式中,并不是动态参观最有优势,静态的落座聆听也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
2.1.4 匠心体验课程
安徽地区人杰地灵,先民们创造出了灿烂的地域文化,与其让种种传承下来的传统技艺纸上谈兵,不如让青少年自己亲身参与制作过程。如“小小陶艺师”“青铜铸造师”等特色活动。
2.2 社教活动的创新:
2.2.1 舞台剧
安徽博物院合作过的舞台剧演员分为三个年龄段,分别是青少年、大学生和成人。结合各个重量级主题展览的内容,成功排演过《你能听见我的声音吗》《奥西里斯》《穿越养心殿》等舞台剧,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2.2.2 AR科技青少年教材
《国宝耀安徽》是安徽博物院与云观博合作推出的介绍馆藏八大国宝的青少年系列教材,结合AR技术立体展示国宝文物,还可以配合背景音乐和立体动画,生动趣味的展示使阅读者动静结合地了解国宝背后的故事。
2.2.3 研学游
针对青少年推出的研学游系列活动,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青少年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促进博物馆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从小培养青少年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安徽博物院提取了安徽地区的正能量元素融入主题当中,已成功走过“寻梦徽州”“跟着包大人游帝都”等研学路线。
2.2.4 博物馆奇妙夜
奇妙夜可以說某种定义上是借鉴欧洲的博物馆夜间开放模式,配以趣味性较强的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如今年暑期的“养心殿寻宝大作战”,尽可能地进一步挖掘博物馆的教育潜力。
3 博物馆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的反思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教育的主要方式,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具有结构严谨、知识系统、形象完整的特点,配合展览举办多样性的青少年活动,有助于博物馆教育的普及和深化。安徽博物院现已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社会教育活动的流程,虽然实施性已经达标,但总会让青少年有公式化的刻板印象,因此有很多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
3.1 提升青少年社教活动策划水平,定位更加专业化的活动设计
首先,博物馆的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的前提是为教育青少年服务,故策划人员必须先要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学习特点以及心理活动。这就要求策划人员提前了解各个年龄段青少年的课外学习需求,针对年龄段的特点设计符合他们需求的社会教育活动。其次,要组织策划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只有将观念及时更新,学习现今各个博物馆成功举办创新活动的经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博物馆开展活动让青少年觉得角度千篇一律、容易枯燥乏味的问题。
3.2 丰富青少年假期生活,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结合学校传统教育
除组织青少年参观外,还可以专业性地指导他们进行社会调查、采集标本、实验制作或其他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以增长他们的课外知识。每年寒暑假期可以为学生安排博物馆主题展览的专场活动,包括组织朗诵、辩论会、电影专场和各种知识竞赛活动。也可以通过短训班的形式,培训小学语文老师、中学历史老师,使他们了解并结合博物馆的教育资源,更好地在学校课堂中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
3.3 争取社会力量,配合博物馆打造特色主题创意活动
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善,家长对于孩子的综合发展考虑得比较充分,如今社会上几乎没有不学习课外才艺的青少年,社会上的艺术培训机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为了迎合社会的主流趋势,也是考虑到家长们希望孩子成才的迫切期待,任职的老师和推出的一系列课程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其苦恼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够的问题,与教育机构合作,达到互利共赢是更加符合这个时代资源共享的大趋势。这种合作与馆校之间的合作又有很大的区别:教育机构希望借助博物馆的平台来宣传自己,而博物馆也需要更专业的课程安排来达到参与的青少年们和其家长、学校的高要求,对于博物馆社教活动的长期发展和创新是大有裨益的[4]。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博物馆社会服务的职能所在。
4 结语
随着社会对博物馆教育的需求的不断增加,博物馆将逐渐向多功能的文化中心方向发展,博物馆教育的内容及方式将更加丰富多彩。“少年新,则国新;少年强,则国强。”博物馆教育的重中之重即为青少年的教育。如何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打造适合青少年发展的博物馆教育课程和社会教育活动,是博物馆人一直探索并会不断研究进取的课题。安徽博物院将会牢记习总书记的教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让我们用服务为青少年搭建更大的舞台,使青少年成为精神领域的富有者,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卢茜煜.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资源优势及作用发挥[J].大众文艺,2018(5):45.
[2]王丹.博物馆青少年儿童教育研究——以大连自然博物馆为例[J].新校园,2018(3),183.
[3]杨峥.博物馆与青少年教育[J].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6(12):138-139.
[4]马晓辉.浅谈面向青少年的博物馆艺术教育[A]//林健.传承与创新——地方性博物馆变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南京: 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