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历次金融危机事件回顾
1.郁金香泡沫。荷兰郁金香泡沫、南海泡沫和密西西比泡沫并称欧洲早期三大经济泡沫,而其中发生在1637年的郁金香泡沫可称为历史上最早的资产泡沫事件。有趣的是当时荷兰并不盛产郁金香,一次偶然的机会才得以让荷兰民众认识。最初因样式的稀有,只作为贵族们佩戴的饰品。而后不久,却成为全民追捧的对象。1637年2月,一株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售价高达6700荷兰盾,这笔钱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而当时荷兰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兰盾。
2.南海泡沫。17世纪下半叶英国是全球贸易中心,世界经济霸主。因参与了西班牙王位战争,且踏上了殖民帝国道路,导致债台高筑。1711年南海公司成立,其表面上经营贸易业务,实则是一所协助政府融资的私人机构,分担政府因战争而欠下的债务。南海公司期间贿赂政府,获取特权,并且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致使其他投机者跟风创办公司“圈钱”。政府见势不妙,出台《泡沫法案》,就此泡沫破灭,民众倾家荡产,谈股色变。而《泡沫法案》也在一个世纪后才被消除,对英国经济发展影响甚远。
3.密西西比泡沫。18世纪的法国常年参战,财政亏空。约翰·劳获政府特许建立了发行纸币的银行,取名为皇家银行。该行发行的纸币属于信用货币,即与白银价值脱钩,不保证兑换。同时约翰·劳运用纸币发行权力和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实力,为刺激经济及减轻政府国债负担,不断滥发货币,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且出现了挤兑风险,最终导致货币贬值和政府信用的丧失。
4.1929年美国大萧条。这次事件发生的背景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1)一战爆发结束后,美国从债务国转变为债权国,各国元气大伤,唯独美国增强了经济与军事实力;(2)1929年美国有5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占全世界总数(90亿)多一半;(3)1929年工业生产总值比1920年提高53%;(4)总统胡佛新上任,称整个国家光辉灿烂,充满希望。然而表面看似繁荣的国家,实则资本制度的矛盾严重激化。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两级分化严重,生产过剩,消费不足。10月24日,美国迎来了“黑色星期四”,连锁反应发生: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等。此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5.日本大萧条。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日元开始急剧升值,致使出口贸易受阻,政府采取一系列财政或和金融措施来扩大内需。日本政府制定了以国家投资、私人投资和个人消费支出扩张为引擎的内需型增长策略,在日本掀起了一轮房地产投资热潮。同时,不断地宽松型货币政策,导致国内日元资金过剩,经济过热,形成了“流动性过剩”的格局。1989年5月,政府突如其来的紧缩型政策严重打击了股市和楼市,至此日本经济陷入了数十年的大萧条之中。
6.2008年9月美国次贷风暴。2008年9月,随着华尔街著名五大投行之一雷曼的倒闭,美国迎来了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并波及到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世界各地民众的高度关注。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强调政府应放开对市场的干预,推行促进消费、以高消费带动高增长的经济政策。美联储连续不断地降息,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民众超前消费的观念等等这一系列背景,都为之后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危机埋下了巨大隐患。
二、历次金融危机事件共同特点
1.资产价格的虚高。每一次危机事件必然伴随着资产价格的虚高,即资产价格要远远偏离其内在价值。从最早的荷兰郁金香价格、南海公司和密西西比公司股票价格、日本房价、美国房价以及股价,无一不存在价格的虚高。因此,不可否认金融危机事件的特征之一必是资产价格泡沫。
2.社会储蓄的膨胀,流动资金的过剩。第二大特点便是每次危机发生一般为该国或地区的经济繁荣时期,社会储蓄膨胀,流动资金过剩。17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英国也是当时的全球贸易中心。1929年的美国是一战后的债权国,经济实力强大。1985年的日本不断地宽松型货币政策,导致国内日元资金过剩,形成了“流动性过剩”的格局。上一点我们刚讲到资产价格的虚高,而价格的上涨前提要求必是资金的充裕。两点存在因果关系,社会储蓄的膨胀,流动资金的过剩导致民众投资过热,推高资产价格。
3.民众的投机心理和羊群行为。名著《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中描述了荷兰人为了郁金香球茎而神魂颠倒,法国人为了一个虚假的“密西西比计划”而陷入投机狂潮,以理智著称的英国人陶醉在“南海泡沫”中无力自拔。“永不落幕”的牛市神话吸引着每一个人,乐观的预期、盲目的跟风投资,大家一起在狂欢,殊不知狂欢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危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危机一直在发生,民众为何不吸取教训呢?答案是,人类贪婪的本性一直都不会变。
4.政府与市场的关系。17世纪英国政府与南海公司相互贿赂,官商勾结,欺骗迷惑大众。18世纪的法国政府同样滥用职权,增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1929年,美国股市的过度投机,金融监管的放任自流。1986年的日本央行连续降息,宽松型的货币政策间接导致了楼市泡沫。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提倡地市场自由,放松监管,并在2001年美联储一年内的11次降息,将利率降至1.75%,而后在2004年又连续升息,而市场是否具备应对政策急变向的能力。因此,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个长期话题,稍有不当便为危机埋下根源。
三、金融危机事件给我们的启示
1.理论界关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古典经济学的反对干预到凯恩斯主义的主张干预再到新古典主义的减少干预最后到新凯恩斯主义的适度干预,呈现出反复论争,在不同历史阶段某一理论会暂居上风,但总体呈现逐步融合的态势。一国政府部门或监管部门的态度与行动对事件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在危机发生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市场。同样,危机发生后,不能像1929年美国胡佛一样盲目的自信,让市場自己来矫正错误,并采取了背道而行的财政政策以应对经济危机,而之后取而代之的一系列罗斯福新政有效的应对了危机带来的冲击。因此,不论是危机前还是危机后,政府都应审慎地处理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2.对于投资者,尤其是个体投资者总是根据其他同类投资者的行动而行动,盲目地跟风。
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市场成熟度相比西方较低,投资者结构中个体偏多,倾向于投机操作,羊群行为也更加地普遍。所以我国更应该重视投资者专业认知、素质的提升。其次投资者还应结合自身财富状况、家庭状况、风险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绝不能超出经济承受能力,借钱投资、卖房投资,跟风投资。只有当投资者能做一个理性者的时候,泡沫发生时期的传染力才能有效降低。
参考文献:
[1]付宁,赵俊燕.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 2009(9).
[2]周琼,周华.历次金融危机比较研究及其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12(12).
[3]严丹屏,徐长生.金融危机传染渠道研究[J].武汉金融, 2003(6).
作者简介:李倩芸(1991—)女。民族:汉。籍贯:甘肃天水。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1.郁金香泡沫。荷兰郁金香泡沫、南海泡沫和密西西比泡沫并称欧洲早期三大经济泡沫,而其中发生在1637年的郁金香泡沫可称为历史上最早的资产泡沫事件。有趣的是当时荷兰并不盛产郁金香,一次偶然的机会才得以让荷兰民众认识。最初因样式的稀有,只作为贵族们佩戴的饰品。而后不久,却成为全民追捧的对象。1637年2月,一株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售价高达6700荷兰盾,这笔钱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而当时荷兰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兰盾。
2.南海泡沫。17世纪下半叶英国是全球贸易中心,世界经济霸主。因参与了西班牙王位战争,且踏上了殖民帝国道路,导致债台高筑。1711年南海公司成立,其表面上经营贸易业务,实则是一所协助政府融资的私人机构,分担政府因战争而欠下的债务。南海公司期间贿赂政府,获取特权,并且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致使其他投机者跟风创办公司“圈钱”。政府见势不妙,出台《泡沫法案》,就此泡沫破灭,民众倾家荡产,谈股色变。而《泡沫法案》也在一个世纪后才被消除,对英国经济发展影响甚远。
3.密西西比泡沫。18世纪的法国常年参战,财政亏空。约翰·劳获政府特许建立了发行纸币的银行,取名为皇家银行。该行发行的纸币属于信用货币,即与白银价值脱钩,不保证兑换。同时约翰·劳运用纸币发行权力和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实力,为刺激经济及减轻政府国债负担,不断滥发货币,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且出现了挤兑风险,最终导致货币贬值和政府信用的丧失。
4.1929年美国大萧条。这次事件发生的背景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1)一战爆发结束后,美国从债务国转变为债权国,各国元气大伤,唯独美国增强了经济与军事实力;(2)1929年美国有5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占全世界总数(90亿)多一半;(3)1929年工业生产总值比1920年提高53%;(4)总统胡佛新上任,称整个国家光辉灿烂,充满希望。然而表面看似繁荣的国家,实则资本制度的矛盾严重激化。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两级分化严重,生产过剩,消费不足。10月24日,美国迎来了“黑色星期四”,连锁反应发生: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等。此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5.日本大萧条。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日元开始急剧升值,致使出口贸易受阻,政府采取一系列财政或和金融措施来扩大内需。日本政府制定了以国家投资、私人投资和个人消费支出扩张为引擎的内需型增长策略,在日本掀起了一轮房地产投资热潮。同时,不断地宽松型货币政策,导致国内日元资金过剩,经济过热,形成了“流动性过剩”的格局。1989年5月,政府突如其来的紧缩型政策严重打击了股市和楼市,至此日本经济陷入了数十年的大萧条之中。
6.2008年9月美国次贷风暴。2008年9月,随着华尔街著名五大投行之一雷曼的倒闭,美国迎来了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并波及到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世界各地民众的高度关注。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强调政府应放开对市场的干预,推行促进消费、以高消费带动高增长的经济政策。美联储连续不断地降息,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民众超前消费的观念等等这一系列背景,都为之后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危机埋下了巨大隐患。
二、历次金融危机事件共同特点
1.资产价格的虚高。每一次危机事件必然伴随着资产价格的虚高,即资产价格要远远偏离其内在价值。从最早的荷兰郁金香价格、南海公司和密西西比公司股票价格、日本房价、美国房价以及股价,无一不存在价格的虚高。因此,不可否认金融危机事件的特征之一必是资产价格泡沫。
2.社会储蓄的膨胀,流动资金的过剩。第二大特点便是每次危机发生一般为该国或地区的经济繁荣时期,社会储蓄膨胀,流动资金过剩。17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英国也是当时的全球贸易中心。1929年的美国是一战后的债权国,经济实力强大。1985年的日本不断地宽松型货币政策,导致国内日元资金过剩,形成了“流动性过剩”的格局。上一点我们刚讲到资产价格的虚高,而价格的上涨前提要求必是资金的充裕。两点存在因果关系,社会储蓄的膨胀,流动资金的过剩导致民众投资过热,推高资产价格。
3.民众的投机心理和羊群行为。名著《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中描述了荷兰人为了郁金香球茎而神魂颠倒,法国人为了一个虚假的“密西西比计划”而陷入投机狂潮,以理智著称的英国人陶醉在“南海泡沫”中无力自拔。“永不落幕”的牛市神话吸引着每一个人,乐观的预期、盲目的跟风投资,大家一起在狂欢,殊不知狂欢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危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危机一直在发生,民众为何不吸取教训呢?答案是,人类贪婪的本性一直都不会变。
4.政府与市场的关系。17世纪英国政府与南海公司相互贿赂,官商勾结,欺骗迷惑大众。18世纪的法国政府同样滥用职权,增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1929年,美国股市的过度投机,金融监管的放任自流。1986年的日本央行连续降息,宽松型的货币政策间接导致了楼市泡沫。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提倡地市场自由,放松监管,并在2001年美联储一年内的11次降息,将利率降至1.75%,而后在2004年又连续升息,而市场是否具备应对政策急变向的能力。因此,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个长期话题,稍有不当便为危机埋下根源。
三、金融危机事件给我们的启示
1.理论界关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古典经济学的反对干预到凯恩斯主义的主张干预再到新古典主义的减少干预最后到新凯恩斯主义的适度干预,呈现出反复论争,在不同历史阶段某一理论会暂居上风,但总体呈现逐步融合的态势。一国政府部门或监管部门的态度与行动对事件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在危机发生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市场。同样,危机发生后,不能像1929年美国胡佛一样盲目的自信,让市場自己来矫正错误,并采取了背道而行的财政政策以应对经济危机,而之后取而代之的一系列罗斯福新政有效的应对了危机带来的冲击。因此,不论是危机前还是危机后,政府都应审慎地处理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2.对于投资者,尤其是个体投资者总是根据其他同类投资者的行动而行动,盲目地跟风。
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市场成熟度相比西方较低,投资者结构中个体偏多,倾向于投机操作,羊群行为也更加地普遍。所以我国更应该重视投资者专业认知、素质的提升。其次投资者还应结合自身财富状况、家庭状况、风险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绝不能超出经济承受能力,借钱投资、卖房投资,跟风投资。只有当投资者能做一个理性者的时候,泡沫发生时期的传染力才能有效降低。
参考文献:
[1]付宁,赵俊燕.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 2009(9).
[2]周琼,周华.历次金融危机比较研究及其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12(12).
[3]严丹屏,徐长生.金融危机传染渠道研究[J].武汉金融, 2003(6).
作者简介:李倩芸(1991—)女。民族:汉。籍贯:甘肃天水。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