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人人都上得起的大学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zheng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佛大学是私立名校的代名词。人们总认为一般人上不了哈佛大学(这里说的一般人指的是工薪阶层,也就是蓝领阶层和中产阶级的中下层),更付不起哈佛大学的费用。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长期的错误观念。
  事实上,每一位拿到哈佛大学和其他名校奖学金的学生都十分清楚地知道,能否获得奖学金,与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密切相关,与自己是否比其他的学生更优秀关系不大,甚至完全无关!总体而言,中国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与美国家庭的生活水准及大学的收费标准相比,属于贫困水平。长春藤盟校给大学本科学生所发的奖学金,实际上与中国传统观念上的经济困难补助金是完全一样的。这种奖学金,在美国有一个标准的名称,叫做需求奖学金,也就是说,美国大学根据学生的家庭收入来判断,看这个学生的家庭除了必要的生活开销外,有多大的需求,才能让这个学生上大学。换句话说,如果得不到一定数量的奖学金,这个学生的家庭根本无力承担教育的费用。有人把这种奖学金叫做贫寒奖学金,实在贴切。这就是哈佛大学等长春藤盟校和很多著名大学在奖学金制度上的“按需分配”原则。有人干脆说,美国的需求奖学金说得直接点就是“杀富济贫”。
  实际上,美国8所长春藤盟校,除了哥伦比亚大学每年只有少量的奖学金是给予特别优秀的学生,而完全不考虑其家庭经济情况之外,都只有需求奖学金——贫寒奖学金。那种不考虑家庭经济状况而发给优秀学生的奖学金叫做荣誉奖学金。
  其实,在美国,中低收入家庭学生上哈佛或其他私立名校,常常比上很多公立大学的费用还要低。
  1999年,哈佛大学参加新生入学活动时,哈佛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呼吁优秀的学生报考哈佛大学。他幽默地说,我们的奖学金完全是以“需求”为标准的,当你们看到,有的学生一年只付8美元就上了哈佛大学,你们就知道,哈佛大学是一所人人都上得起的大学。这个8美元的数字也许是校长临时幽默说出来的,但是,每个“穷人”都上得起哈佛倒是事实。
  与其他长春藤盟校相比,哈佛大学的需求奖学金一直是最高的。2004年2月,上任不久的哈佛大学新校长进一步宣布,对于来自年收入低于4万美元家庭的学生,哈佛大学将不要求他们的父母缴纳分文费用,哈佛将为这些学生提供全额助学金,每个学生每年共计42450美元。为了实现这一计划,哈佛大学每年追加200万美元,成为发放奖学金最慷慨的大学,使许多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哈佛。
  相反的,一些被一流名校录取的家庭经济情况很好的学生,他们被私立名校录取了,但是没有去,反而上了公立大学。究其原因,却是学费太贵了,上不起。真是奇怪的现象。只听见富人家的孩子说学费太贵了,上不起私立名校,从没有听说穷人家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对哈佛大学和其他名校“哭穷喊贵”,富人可能上不起的学校,穷人家的孩子反而都上得起!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的教育在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上的改进却依然任重道远。哈佛大学的做法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值得深思的启示。
其他文献
有一次,应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邀请,郑渊洁去参加一个活动。他是守时的人,由于没去过,郑渊洁选择了坐出租车。当郑渊洁拉开出租车门时,很惊讶,那出租车内部一尘不染,不亚于总统座车。郑渊洁问司机:“新车?”  司机说:“这车已经跑了十六万公里。”  郑渊洁脱口而出:“怎么可能?就算私家车想保持这么干净也不容易,何况你的车不能拒载,多脏的乘客你都得让他上车。”  司机说:“昨晚有个醉酒的乘客拦我的车,护送
期刊
追溯到1974年,那时我才二十出头,正帮着一伙徒步旅行者穿越从墨西哥到加拿大边境的一大片沙漠。为了帮他们寻找几条通过死亡谷的路,我来到Ulida Flat附近的一个营地,晚上在那里休息。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出发了,沿着一片冲击扇走进一个不知名的峡谷。在满是岩石的路上跋涉了一个小时后,我发现自己已身处峡谷的深处,耳边传来驴叫声。我小心地走了几步,弯着腰向四周看了看,发现我居然到了驴子的王国里——它
期刊
记忆对我来说,一直是个充满诱惑的词。在上一本书《誓鸟》中,它终于被作为主题,好好地探讨了一回。2004年东南亚海啸发生的时候,我就生活在南洋,后来曾到过附近那些受难的岛屿,看到海边的工人忙着打捞、搬运尸体。生命就是这样脆弱、短暂。但一定有什么能够长于生命,牢固于生命,那是记忆。  应当有一种容器,可以用来盛放记忆。当然不是贝壳,它不过是个有些浪漫气质的道具,与珊瑚、岩石并没有太大区别。其实我早已找
期刊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都会围坐在火堆旁边,一边烤火,一边听着故事,看着天上的月亮和星星渐渐隐退。黑夜中孩子们的脸被木柴燃烧的火焰映得通红通红,轻烟盘旋着升向天空。朋友的爷爷西塞老爹那天晚上给我们讲了好几个故事,不过在讲最后一个故事之前,他就一直重复强调:“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故事。”接着他清清喉咙开始讲起来。  从前有一个猎人到树林去打猴子。他只寻找了几分钟就发现了一只猴子,它正舒舒服服地坐在一棵矮
期刊
纵然没有归期即便憧憬被侵袭也要找寻心的彼岸
期刊
一、归还别人的东西,我们可以礼貌地称作“璧还”,“完璧归赵”的故事你一定听过。  二、请托他人或表示感激他人时,常会用到一个敬辞“鼎力”,比如“多蒙鼎力协助”。“鼎力”的“鼎”,本是古代煮东西的器物,同时也是古代社会很重要的礼器,由此引中出重大、重要等义项,用来指称对方行为时,也就具有了单敬的意味。  三、外交场合常用的一个敬辞是“阁下”,它的本义指楼阁之下,借指在楼阁之下待命的下属人员。为了表达
期刊
贝尔纳    著名法国幽默作家特里斯坦·贝尔纳有一天去一家饭馆吃饭,对那里的服务态度很不满意。付账时,他对饭馆的经理说:“请拥抱我。”  “什么?”经理感到纳闷。  “请拥抱我。”贝尔纳显得很认真。  “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先生。”  “永别吧,以后您再也别想见到我了。”  聂绀弩  著名作家聂绀弩十分幽默。抗日战争时期,他居住桂林,与友人求饮于餐馆。服务员端来自斩全鸡,却是骨多于肉。  聂绀弩问道
期刊
大学二年级的暑假,我在家乡小镇的报社当实习记者。主编是个愤世嫉俗的人,我希望自己像他那样,能洞察别人的弱点,写出一针见血的评论来。那年夏天有一家剧团来小镇演出,机会来了。  首演的那天,剧场几乎座无虚席。坐在我身旁的观众兴致勃勃,夸奖剧团的办事效率高,在很短的时间内搭建好布景,同时还要排练四出戏,实在是不容易。我还见到了我们报社的评论员。她是一个性情温和的女士。我敢肯定,她会写出一篇喜气洋洋的观后
期刊
中国有句成语叫画龙点睛,最后一笔往往最传神。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也是一样,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最后一部分。  “我的美国同胞们:不要问你的国家可以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可以为你的国家做什么”。  ——肯尼迪的就职演说对同胞提出了高标准要求。  “这个士兵的名字叫MartinTreptow,他本来在美国一个小城的理发店工作,大战开始后他应征入伍来到了法国战场。当这位士兵在战场上牺牲后,人们在他的身上发现了一
期刊
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是人类文明史中的宝贵精神财富。但是,名著中违反生活实际、有悖利学常识、前后表述矛盾之类的疏漏和败笔,还是常见的。  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中写道,鲁滨逊打算到失事的船上寻找些食物,于是,“我决定只要可能,就登上船去。天闷热得使人难受,我脱去衣服,纵身跳入水中。”当赤裸着的鲁滨逊爬上船时,“我发现船上的供应品完好无损。我走进面包房,把饼干塞满了我的上衣口袋……”作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