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登上瞭望塔极目远望,南瓮河如一条玉带,从远处的地平线蜿蜒而至,串连起一路的湖泊、支流,也将森林、草甸、湿地分割成一簇簇“小岛”。
南瓮河湿地堪称研究大兴安岭动植物的天然基因库,被称为“东方神鹿”的驼鹿,有“飞熊”之称的貂熊,有趣的雪兔,是这里最具特色的动物。
鄂伦春人擅长狩猎,他们或跟踪、或堵截、或蹲守、或诱捕,总结出许多猎获动物的方法。达斡尔人则擅长打鱼,熟知生长在南瓮河湿地的每一种鱼的习性。
木栈道是南瓮河湿地的另一处特色景观。木栈道长达4公里,由一块块木板搭建而成,栈道十分狭窄,仅容一人通过。由于栈道所在的这片湿地大多为沼泽,让人举步维艰,所以湿地管理方才修建了栈道供人们观光、游览。木栈道在湿地上延伸,行走其间,光是听鞋底踩在木板上的吱吱声,就已经别有一番趣味。而两旁的风景更是千变万化,有的地方水草高过人头,低头看流水,流水却被重重叠叠的水草遮住,看不见一丝影子;有的地方则可以近距离欣赏先前在瞭望塔上望见的岛状林。岛状林是南瓮河湿地最具特色的生态类型,辽阔的沼泽地里,数十上百个小岛散落其间。小岛出水不高,上面生长着高大的松树、桦树,独特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
湿地最重要的是水。南瓮河湿地保护区内,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二根河、南阳河、砍都河等20多条河流汇入南瓮河,成为嫩江的主要发源地,而嫩江又是松花江的主要水源之一。不过,浑浊的松花江水完全不能与清澈的南瓮河水相比。湿地就像是天然的过滤器,这里植被丰茂,水流缓慢,即使含有农药、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的流水经过湿地,也能在缓慢的水流中沉淀下来,被植物降解。所以,南瓮河湿地保护区内的水质不仅清澈透明,而且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完全可以直接饮用。
动植物的天然基因库“东方神鹿”、“飞熊”和雪兔
南瓮河湿地类型多样,有森林湿地、灌丛湿地、沼泽湿地、草丛湿地和岛状林湿地。丰富的湿地类型孕育出惊人的动植物种类——这里有植物800余种,野生哺乳动物49种,鸟类216种,两栖动物及鱼类44种,基本涵盖了大兴安岭寒温带原始林区内所有的陆生和水生生物物种,堪称研究大兴安岭生态环境的天然基因库。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这两句话描绘了上世纪50年代开发北大荒时东北地区古朴、丰饶的自然风貌。几十年后,至少在南瓮河湿地保护区,我们依然能看到类似的景象:驱车行进在保护区内的公路上,时不时有狍子在道旁行走、觅食,甚至跟着汽车奔跑,对人和车都毫无戒备之心;禽鸟随处可见,甚至有“飞龙”(学名叫花尾榛鸡),不善飞行但有强健、锋利脚爪的禽鸟,傻乎乎地撞上汽车的挡风玻璃。
在南瓮河,最多的陆生动物是驼鹿。在世代居住这里的鄂伦春人的传说里,驼鹿被奉为神明,称为“东方神鹿”。驼鹿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鹿科动物,成年驼鹿体长2米以上,体重超过400公斤。虽然体型巨大,但驼鹿行动并不笨拙,它们能以55公里的时速连续跑上几个小时,并且能在60厘米厚的积雪里自由活动。作为“神鹿”,驼鹿不仅擅长奔跑,还擅长跳跃,游泳和潜水更是驼鹿区别于一般哺乳动物的“特异功能”——它们能一次游泳超过20公里,甚至能潜入五六米深的水底觅食。 除了驼鹿,貂熊是南翁河另一种非常珍稀的动物,在整个中国,貂熊的数量仅有不到200头,就算是在貂熊最主要的栖息地大兴安岭,如今也很难见到它们的身影。貂熊的体型介于貂与熊之间,擅长奔跑、游泳和攀爬,在南瓮河的丛林、沼泽和湖泊里,貂熊都能游刃有余地活动,因此有“飞熊”之称。
雪兔或许是南瓮河最有趣的动物。这种兔子的眼睛很大,且两眼间的距离非常宽,通常要靠左右移动头部才能看清物体,所以在快速奔跑时,雪兔常常因来不及转动头部而一头撞到大树或岩石上,上演“守株待兔”的一幕。为了适应环境,雪兔还会变色。每到冬季,它的毛色会变得雪白,在雪地里很难被发现,而到了春天,毛色又会逐渐变深,便于在灌木、草丛中隐藏。
湿地也是鸟的天堂。每年春季,当冰雪消融,万物复苏,食物资源变得丰富,蛰伏一冬的留鸟和从远方归来的候鸟便会陆续出现在南瓮河湿地上,开始新一年的生活和繁衍。这是南瓮河最美好的时节,处处莺歌燕舞、鹤鸣鹰啸,白鹳、白鹤、丹顶鹤或形只影单,或成群结队地掠过水草丰茂的沼泽;平静的湖面上,大天鹅、鸳鸯等水禽悠然自得地游水嬉戏;树丛里,黑嘴松鸡、花尾榛鸡低声鸣叫,翻开化冻的土壤找寻食物;头顶上,金雕、猛鸮长啸着划过长空,消失在天际……
“没有江河的地方不安家”南翁河畔的鄂伦春人和达斡尔人
南翁河湿地的生态环境良好,不仅孕育出丰富的动植物,还滋养着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南翁河两岸,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如满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蒙古族,这些民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没有江河的地方不安家”,所以风景宜人、物产富饶的南翁河自然就成了他们理想的定居地。
鄂伦春人是南瓮河畔最主要也是最古老的少数民族。早在隋唐时期,他们就居住在这里。鄂伦春人擅长狩猎,南瓮河流域常见的狍子、驼鹿、獐子、野猪都是他们箭下的猎物。狍子是鄂伦春人最喜爱的猎物,因为南瓮河的狍子数量庞大,极易捕猎,而且狍子肉十分美味,狍子皮不仅可以缝制衣物,还可缝制成围子,作为住房的覆盖物,抵御冬季漫长的严寒。
在密密的丛林里,鄂伦春人或跟踪、或堵截、或蹲守、或诱捕,总结出许多猎获动物的方法。收获猎物后,他们会用驯鹿作为驮载的工具。“鄂伦春”的意思就是“使用驯鹿的人们”,由此可见驯鹿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长期的野外狩猎赋予了这个民族骁勇善战的性格,所以,从17世纪中叶沙俄蚕食东北开始,直到20世纪中期日寇入侵,鄂伦春人从未屈服于外敌的统治,他们自发组织、参与了一场场可歌可泣的斗争,为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达斡尔族是南翁河畔的另一个主要民族,他们在南翁河的定居史并不像鄂伦春族那么悠久,直到17世纪初他们才南迁至此,那时,满族人早已发展壮大,并迈开入主中原的步伐。但直到今天,达斡尔人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习惯,而散布在南瓮河两岸的古朴的达斡尔人村落,面貌也几乎和当初迁居此地时一样。
比起狩猎,达斡尔人更擅长捕鱼。他们熟知生长在南瓮河湿地的每一种鱼的习性:哲罗鱼个头大,睡在河边时就像死鱼一样,达斡尔人就用绳套捕捉它;鳇鱼遇到陌生的物体,总是先用尾巴抽打一下,达斡尔人就将磨得锋利闪亮的钩子放入河中,不用挂饵就能诱使鳇鱼用尾巴把自己挂在钩子上;冰雪封住水面之后,达斡尔人会打破冰面,将一种叫“达如勒”的直筒型渔网放入水中捕鱼。就这样,拦河网、拉网、旋网、叉鱼、钓鱼、罩鱼……达斡尔人用勤劳与智慧,获得了南瓮河的恩赐,度过了许多艰苦的岁月。
如今,骑马打猎、撒网捕鱼已经不是鄂伦春人和达斡尔人唯一的生存之道,他们开荒种田、行脚为商,在保留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在南翁河畔开始了新的生活。
南瓮河湿地堪称研究大兴安岭动植物的天然基因库,被称为“东方神鹿”的驼鹿,有“飞熊”之称的貂熊,有趣的雪兔,是这里最具特色的动物。
鄂伦春人擅长狩猎,他们或跟踪、或堵截、或蹲守、或诱捕,总结出许多猎获动物的方法。达斡尔人则擅长打鱼,熟知生长在南瓮河湿地的每一种鱼的习性。
木栈道是南瓮河湿地的另一处特色景观。木栈道长达4公里,由一块块木板搭建而成,栈道十分狭窄,仅容一人通过。由于栈道所在的这片湿地大多为沼泽,让人举步维艰,所以湿地管理方才修建了栈道供人们观光、游览。木栈道在湿地上延伸,行走其间,光是听鞋底踩在木板上的吱吱声,就已经别有一番趣味。而两旁的风景更是千变万化,有的地方水草高过人头,低头看流水,流水却被重重叠叠的水草遮住,看不见一丝影子;有的地方则可以近距离欣赏先前在瞭望塔上望见的岛状林。岛状林是南瓮河湿地最具特色的生态类型,辽阔的沼泽地里,数十上百个小岛散落其间。小岛出水不高,上面生长着高大的松树、桦树,独特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
湿地最重要的是水。南瓮河湿地保护区内,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二根河、南阳河、砍都河等20多条河流汇入南瓮河,成为嫩江的主要发源地,而嫩江又是松花江的主要水源之一。不过,浑浊的松花江水完全不能与清澈的南瓮河水相比。湿地就像是天然的过滤器,这里植被丰茂,水流缓慢,即使含有农药、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的流水经过湿地,也能在缓慢的水流中沉淀下来,被植物降解。所以,南瓮河湿地保护区内的水质不仅清澈透明,而且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完全可以直接饮用。
动植物的天然基因库“东方神鹿”、“飞熊”和雪兔
南瓮河湿地类型多样,有森林湿地、灌丛湿地、沼泽湿地、草丛湿地和岛状林湿地。丰富的湿地类型孕育出惊人的动植物种类——这里有植物800余种,野生哺乳动物49种,鸟类216种,两栖动物及鱼类44种,基本涵盖了大兴安岭寒温带原始林区内所有的陆生和水生生物物种,堪称研究大兴安岭生态环境的天然基因库。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这两句话描绘了上世纪50年代开发北大荒时东北地区古朴、丰饶的自然风貌。几十年后,至少在南瓮河湿地保护区,我们依然能看到类似的景象:驱车行进在保护区内的公路上,时不时有狍子在道旁行走、觅食,甚至跟着汽车奔跑,对人和车都毫无戒备之心;禽鸟随处可见,甚至有“飞龙”(学名叫花尾榛鸡),不善飞行但有强健、锋利脚爪的禽鸟,傻乎乎地撞上汽车的挡风玻璃。
在南瓮河,最多的陆生动物是驼鹿。在世代居住这里的鄂伦春人的传说里,驼鹿被奉为神明,称为“东方神鹿”。驼鹿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鹿科动物,成年驼鹿体长2米以上,体重超过400公斤。虽然体型巨大,但驼鹿行动并不笨拙,它们能以55公里的时速连续跑上几个小时,并且能在60厘米厚的积雪里自由活动。作为“神鹿”,驼鹿不仅擅长奔跑,还擅长跳跃,游泳和潜水更是驼鹿区别于一般哺乳动物的“特异功能”——它们能一次游泳超过20公里,甚至能潜入五六米深的水底觅食。 除了驼鹿,貂熊是南翁河另一种非常珍稀的动物,在整个中国,貂熊的数量仅有不到200头,就算是在貂熊最主要的栖息地大兴安岭,如今也很难见到它们的身影。貂熊的体型介于貂与熊之间,擅长奔跑、游泳和攀爬,在南瓮河的丛林、沼泽和湖泊里,貂熊都能游刃有余地活动,因此有“飞熊”之称。
雪兔或许是南瓮河最有趣的动物。这种兔子的眼睛很大,且两眼间的距离非常宽,通常要靠左右移动头部才能看清物体,所以在快速奔跑时,雪兔常常因来不及转动头部而一头撞到大树或岩石上,上演“守株待兔”的一幕。为了适应环境,雪兔还会变色。每到冬季,它的毛色会变得雪白,在雪地里很难被发现,而到了春天,毛色又会逐渐变深,便于在灌木、草丛中隐藏。
湿地也是鸟的天堂。每年春季,当冰雪消融,万物复苏,食物资源变得丰富,蛰伏一冬的留鸟和从远方归来的候鸟便会陆续出现在南瓮河湿地上,开始新一年的生活和繁衍。这是南瓮河最美好的时节,处处莺歌燕舞、鹤鸣鹰啸,白鹳、白鹤、丹顶鹤或形只影单,或成群结队地掠过水草丰茂的沼泽;平静的湖面上,大天鹅、鸳鸯等水禽悠然自得地游水嬉戏;树丛里,黑嘴松鸡、花尾榛鸡低声鸣叫,翻开化冻的土壤找寻食物;头顶上,金雕、猛鸮长啸着划过长空,消失在天际……
“没有江河的地方不安家”南翁河畔的鄂伦春人和达斡尔人
南翁河湿地的生态环境良好,不仅孕育出丰富的动植物,还滋养着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南翁河两岸,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如满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蒙古族,这些民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没有江河的地方不安家”,所以风景宜人、物产富饶的南翁河自然就成了他们理想的定居地。
鄂伦春人是南瓮河畔最主要也是最古老的少数民族。早在隋唐时期,他们就居住在这里。鄂伦春人擅长狩猎,南瓮河流域常见的狍子、驼鹿、獐子、野猪都是他们箭下的猎物。狍子是鄂伦春人最喜爱的猎物,因为南瓮河的狍子数量庞大,极易捕猎,而且狍子肉十分美味,狍子皮不仅可以缝制衣物,还可缝制成围子,作为住房的覆盖物,抵御冬季漫长的严寒。
在密密的丛林里,鄂伦春人或跟踪、或堵截、或蹲守、或诱捕,总结出许多猎获动物的方法。收获猎物后,他们会用驯鹿作为驮载的工具。“鄂伦春”的意思就是“使用驯鹿的人们”,由此可见驯鹿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长期的野外狩猎赋予了这个民族骁勇善战的性格,所以,从17世纪中叶沙俄蚕食东北开始,直到20世纪中期日寇入侵,鄂伦春人从未屈服于外敌的统治,他们自发组织、参与了一场场可歌可泣的斗争,为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达斡尔族是南翁河畔的另一个主要民族,他们在南翁河的定居史并不像鄂伦春族那么悠久,直到17世纪初他们才南迁至此,那时,满族人早已发展壮大,并迈开入主中原的步伐。但直到今天,达斡尔人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习惯,而散布在南瓮河两岸的古朴的达斡尔人村落,面貌也几乎和当初迁居此地时一样。
比起狩猎,达斡尔人更擅长捕鱼。他们熟知生长在南瓮河湿地的每一种鱼的习性:哲罗鱼个头大,睡在河边时就像死鱼一样,达斡尔人就用绳套捕捉它;鳇鱼遇到陌生的物体,总是先用尾巴抽打一下,达斡尔人就将磨得锋利闪亮的钩子放入河中,不用挂饵就能诱使鳇鱼用尾巴把自己挂在钩子上;冰雪封住水面之后,达斡尔人会打破冰面,将一种叫“达如勒”的直筒型渔网放入水中捕鱼。就这样,拦河网、拉网、旋网、叉鱼、钓鱼、罩鱼……达斡尔人用勤劳与智慧,获得了南瓮河的恩赐,度过了许多艰苦的岁月。
如今,骑马打猎、撒网捕鱼已经不是鄂伦春人和达斡尔人唯一的生存之道,他们开荒种田、行脚为商,在保留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在南翁河畔开始了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