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与走到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in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站在山脚下,看着山顶,问当地村民:“从山脚到山顶,需要多长时间?”“少说也得两个小时吧。”“两个小时?怎么可能呢?山不高,距离山顶也不远。”“那是你看到的,而不是你走到的。”
  果不其然,从山底登上山顶,我足足花了两个多小时。当我在山顶的时候,我才真正明白那位村民话中的含义:看到与走到,永远不是一回事,看到了,不等于走到了。
  我们用眼看到的,只是我们树立的目标,只有用脚走到的,才能成为我们实现的目标。眼里看到的目标是直的,而脚下走到的目标往往是弯的,其间的坎坷、挫折和障碍,不是我们能用眼所能看到的。
  知道了,不等于做到了。
  某公司首席执行官讲课,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听完课后,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都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有那么大呢?”对方说:“那是因为你们是知道,而我是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很多道理很简单,我们都知道,但我们却没有去做到。比如我们都清楚“水滴石穿”的道理,但我们却缺少水滴那样心系一处的定力,三心二意,浅尝辄止,结果总是在半途而废中与成功失之交臂。
  知道得再多,想得再好,如果不去做,那永远都不会有超越,永远都只能在原地踏步。正是行动,使人与人之间拉开了距离;正是行动,使人与人之间分出了高低;正是行动,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差别。
  心动了,并不等于行动了。没有行动,再心动、再美的想法也等于零。
  王青/圖
其他文献
难得外出一趟,便打电话跟母亲报备,接下来的一天里母亲的电话就一直追个不停。在家人的眼里,无论多大都是孩子,一通电话过去,即使再忙,也会千叮咛万嘱咐着在外的安全。  说起打电话,母亲和我的谈话其实一直都不很熟络。往往没有能使话题再继续的话语,简短的几句“吃饭了吗?身体好吗?天气怎么样?”过后,电话两头便是短短的几秒空白,然后就默契地挂电话了。母亲不是拖沓的人,我也很好地继承了父母的简洁了当。所以无论
期刊
有一首著名的英语民歌,名字叫《寂静之声》(《The Sound of Silence》)。其中有两句是:说出不用嘴说,听到不用耳听。一句中国俗话与此异曲同工: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说,你什么都没说,但什么都说清楚了,用的就是沉默这种特殊的语言。  那么,沉默是一种什么语言呢?  有时是睿智的语言。机舱内,一对妙龄男女正在激烈争吵。男孩说:“你胡搅蛮缠。”女孩说:“你薄情寡义。”你来我往,无止无休。旁
期刊
摆在案头的是谢德新旧体诗新著《红楼人物癸巳诗》。该著由三辑组成:第1辑《红楼梦》人物咏,计104首,包括“十二金钗”“十二丫环”“十二贾氏”在内的《红楼梦》多数重要人物跃然纸上;第2辑癸巳诗抄(上),计78首,管窥大西北风光及历史文人之情状;第3辑癸巳诗抄(下),计81首,间或忆及童年,间或谈及创作理想,间或笔写名山大川,所思所想令人目不暇接、荡气回肠。  掩卷沉思,思绪如潮:对于今人来说,采用七
期刊
印象中,李敬泽素以灵动犀利、精细别致的文学评论为人们高度关注。他的新书《青鸟故事集》却突破文本界限,通过爬梳历史文献,将细密的知识、考据与想象、幻想混杂在一起,编织出逝去年代错综复杂的图景,以及它背后那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矢志不渝的温情与敬意,读后令人印象深刻,并对他有了一次全新的认识。  李敬泽曾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著有《颜色的名字》《纸现场》《致理想读者》《河边的日子》等
期刊
春节时,一天早晨又收到4条微信。与前几天差不多,无非是一些祝词。人家祝我,我自然要回祝。  第一条微信是我的文友发来的。20年来,他已经写了十几部长篇小说,但无一部出版。不过,他丝毫不泄气,不改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初心。我也劝过他,建议他像我一样写点短小的文章,他哪里肯听?这时,我给他的回祝信是“祝你心想事成”。  第二条微信是亲戚家的孩子发来的。他今年考大学,想考北大清华。说实话,据我的观察,这孩
期刊
俗尘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真是够俗的。  俗是寻常,不高级,司空见惯,视而不见;尘是低微,尘埃尘土,没人待见,没人稀罕。  俗尘既是弱小的个体,又是宽广的世面。  我们都是这个世界上的一粒俗尘,我们又都活在俗尘的世界里。  尼采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伟大到他自诩为太阳,然而太阳又是什么?依旧是一粒粒俗尘的组合。  尼采无论在学术上多么有建树,在哲学史甚至人类史上多么有影响,终究,他仍然還是一粒俗尘。 
期刊
因为家中添丁进口,我们只好搬家租住大一点的房子。  原来住了九年的老房子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筒子楼,每层东西各一条长长的走廊,串起来一层六十多户人家。走廊一侧是各家各户的客厅和厨房的窗子,另一侧是整个楼的回字形的天井。从走廊的一头望过去,幽深得似乎看不到尽头,长长的一串人家就像一个藤上蔓生出的枝桠。楼道里的窗子没有几扇是完整的,一到冬天,窗子在寒风中被咣当咣当地撕来扯去,冷风呼呼地往楼道里灌。
期刊
买了几只螃蟹回乡,带给父母。父亲从他的木工小屋里出来,满头满身的木屑,和过去一样懒得抖。坐在躺椅上,我们聊天。我忙着给蟹拍照,发朋友圈,议论蟹价。突然对视,发现父亲老了!  那双眼有点浑浊,有点茫然,真的是一双老人的眼睛!  父亲应该不会老啊!古稀之年他还常常孩子气,去哪儿都要求母亲跟着,母亲去哪儿他也得跟着,总是在母亲的沉稳和聪慧下,活得想说就说,想做就做。如果去买东西,父亲喜欢和店主聊天、玩笑
期刊
□大汉奸汪精卫成立日伪政府时,钱钟书曾云:“天底下除了向日葵,再没有比他们更亲日的人或东西了。”  □当错误发生时,常会听到有人说: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仿佛这个社会不包括他自己似的。  □有病去问一个医生,心里很踏实;去问两个医生,你就糊涂了。  □有一种“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论,认为一个指头出了问题,九个指头都是好的,一个指头的问题无关大局,甚而大赞九个指头,掩盖一个指头的问题。其实,十指
期刊
看了《杂文月刊》今年第2期原创版《造屋不如树人》后,感叹不已。  晚清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左宗棠是何等的聪明,“大智慧”用在他身上一点不为过。为何年老后还想为子孙后代留下豪华的府第呢?  联想到当今,很多“出事”的官员,不能说他们能力不强、智慧不高,但大都在“造屋”与“树人”方面栽了跟头,他们心中的天平倾向“造屋”,而忽略了“树人”。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在“位上”时为子女聚集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忽视了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