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一种特殊语言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phi_qua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首著名的英语民歌,名字叫《寂静之声》(《The Sound of Silence》)。其中有两句是:说出不用嘴说,听到不用耳听。一句中国俗话与此异曲同工: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说,你什么都没说,但什么都说清楚了,用的就是沉默这种特殊的语言。
  那么,沉默是一种什么语言呢?
  有时是睿智的语言。机舱内,一对妙龄男女正在激烈争吵。男孩说:“你胡搅蛮缠。”女孩说:“你薄情寡义。”你来我往,无止无休。旁边的座椅上,一位老者目视前方,脸露微笑,沉默不言。忽然间,妙龄男女一齐转过身来对老者说:“老伯,你来给我们评评理。”老者“哈哈”一笑,欣然说道:“我看,该说的,我都说了。”老者什么也没说啊,男女二人愣住了。老人睿智的沉默,使他们停止了争吵;而周围的乘客,都发出了会心的微笑。这样的妙龄男女之间的打情骂俏,看似激烈争执,其实是甜蜜的游戏。如果谁真的出来为他们分辨是非,那才大煞风景呢。
  有时是恶毒的语言。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实验中发现了电流可以使磁针偏转的事实,并于这年的7月21日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9月4日,法国科学家阿拉果向法国科学院报告了这一实验。从此,电和磁的实验引起了法国和英国许多科学家的兴趣。其中包括科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安培、戴维、沃拉斯顿,也包括实验员法拉第。此时的法拉第年方三十,无论是学识,还是能力,都已具备独立研究的水平。但他的职位,却一直只是个实验员,而作为英国皇家科学会会长的戴维,是法拉第的导师。
  沃拉斯顿根据作用与反作用原理,试图进一步实验,找出磁对电的影响。他想:将一根直导线通入电流,然后靠近磁铁,导线就会绕自己的轴转动起来。1821年4月的一天,沃拉斯顿兴冲冲地来到皇家学院实验室,想在戴维面前演示他的想法。然而,试验好几次也未能如愿地实现导线自转。大科学家没有完成的工作,却被实验员法拉第另辟蹊径实现了:法拉第设计了一个简易的装置,当把电源接通时,果然实现了通电导线绕磁铁公转。这个简陋的装置,就是世界上的第一台电动机。这是世界科学史上一个了不起的成功。
  但法拉第的成功,不但没有得到赞赏,反而遭到了皇家学会会员们的纷纷指责,有人还在报上发表文章,指责法拉第“剽窃沃拉斯顿的研究成果”。事实上,法拉第的实验与沃拉斯顿的实验根本不同。戴维会长作为知情人,又是科学权威,只要他说句“法拉第独立完成了他的试验”,真相即刻大白。然而,戴維却保持着可怕的沉默,他的沉默,比任何恶毒的语言更恶毒。究其原因,仅是一个科学权威无法容忍他的学生完成了连他自己都没有完成的工作之后的可怕的嫉妒。
  用沉默表达和理解用沉默所表达,都需要交流双方的高度默契,并且在一定的语境下才能完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最好的办法还是直言不讳。
  佚名/图
其他文献
我有个习惯,每隔半个月去邮局领一次稿费。以前去得勤些,一周一次,后来住得远了,加上报刊和出版社相当一部分稿费、版税又在网上走,去的次数便少了些。说也怪,我每年就领那么二三十次稿费,总有四五次要遇到几次麻烦,麻烦来自同一个问题:邮票上的代码填错了。开始,门店服务员让我去机关楼上更正,我真的老老实实爬上去。后来一想:这个事不对呀!邮局的员工不负责任,干嘛让我一次次找人,他们的门店也有电话,不能互相通个
期刊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讲道理,很有良心,所以,这个世界最不缺的东西是道理和良心。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一直被低估和忽視着,所以,卡耐基那句“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很重要”成了永远的警句。  每个人都有这么一双眼睛,很容易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很难看到自己的缺点短处。所以,我们最缺的是全面审视自己的眼睛。  每个人都喜欢讲自知之明,其实,自知之明是最难修炼的教养。一切卓有成效的教育,总是先“自化”,然后再化及他人,一
期刊
托尔斯泰晚年写了一篇很短、也很感人的小说《半途而废》,探讨一个问题:人一生中真正值得去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小说的主人公高尔逊是彼得堡的最高行政长官,他有一个令人羡慕的漂亮太太,他交往的都是那里的上流阶级和贵族。因为出身贫苦,从小就力争上游,立志要出人头地。他聪明伶俐,也善于交际迎逢,所以就比同事更快地获得各种升迁机会。在人生顶峰的中年,他到郊外骑马兜风时,不慎摔了下来,从此卧床不起。  望着那看
期刊
在阳朔西街信马由缰地闲逛了两个小时,随手拍了一些市招,倒也有趣。  西街有一条桂花巷,巷口只有不到两米宽,实在也小的可以。但巷小乾坤大,从巷口墙壁上高高低低的的市招得知,其中竟有懒洋洋客栈、老门客栈、文化客栈、攀岩客栈,更有一家国际青年旅馆。老伴问我:“选一家入住吧!”我回答:“好啊!就住‘懒洋洋’,肯定舒服。”老伴又问:“不住那一家?”我再答:“‘老门’,怎么听着像是牢门。”  距桂花巷口不远,
期刊
我们村有个盲人,无论大人小孩都管他叫瞎爷。瞎爷的眼睛是怎么瞎的,谁也说不清。有的说,瞎爷小时候眼睛并不瞎,小眼珠一转,滴溜溜就冒出一个主意,很是机灵。有的说,那一年村里闹瘟疫,死的都是一些青壮年和小孩,瞎爷的母亲急坏了,便带瞎爷去寺庙烧香。回来路过一座桥,瞎爷在桥上往河里撒了一泼尿,得罪了河神,回家时就闹了眼疾。母亲急坏了,又是找艾叶蒸洗,又是求神拜佛,法子都想尽了,但瞎爷的眼睛最终还是瞎了。母亲
期刊
因为要做一个比较长的访谈,记者的提问就广泛了。当记者提出,要我谈谈我的初戀的时候,我沉默了。我没有初恋。确切地说,我没有当代年轻人这么幸运,结婚之前,我没有谈过恋爱,不知道恋爱是咋回事。两个年轻的记者几乎同时睁大了眼睛看着我。我说,我年轻时,也有过情感波动,不知道那算不算初恋。  初中毕业后,因为我的家庭出身不好,学校不再叫我读高中,我只能回家当农民。那时候,像我这样的人并不是我一个,有一批,因此
期刊
在连续出版四部诗集之后,张卫民又向朋友们送上了他的第一部散文集《犹记当年》。因为书架上待读的书太多,这本书搁了大半年之后才正式阅读,没想到,几个晚上就看完了。  对我来说,看得快的书,往往是因为没有阅读障碍。这本《犹记当年》正是如此。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是作者的第一部散文集,但它不是各种短文的简单汇编,这是一部有主题的集子,从书名也可以看出,它是一部回忆录性质的集子。哪怕是回忆,它也是有时间界定
期刊
偶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叶大奎先生的一篇回忆他祖父的文章,不禁又想起那本难忘的《稻草人》,那本我四十多年前开始读而且伴随我的童年的《稻草人》……  我第一次看到它是在小学二年级。当我在父亲的藏书中发现这本显得很旧的书时,立刻就被它的封面吸引住了:我清楚地记得封面是黄色的,上面画着一个可爱的稻草人。现在回想起来,封面很可能是丰子恺先生画的,书也许是开明书店出版的。我猜想这书大概是父亲早年在上海当学生时留
期刊
西方美学史上曾有对于美的种种不同解释。柏拉图说“美是观念”,亚里士多德说“美在形式”,休谟说“美是愉悦”,狄德罗说“美在关系”,黑格尔说“美是观念的感情体现”,叔本华说“美是意志的暂时休歇”等等。分析这种种说法的利弊得失是美学家的事。我只想说,对于美的最确切的注释是“美在恰当”,遗憾的是我已经记不清是哪一位哲人的发现。  杂文美也在恰当,或者叫做恰到好处,这是杂文美的核心。1938年12月28日,
期刊
难得外出一趟,便打电话跟母亲报备,接下来的一天里母亲的电话就一直追个不停。在家人的眼里,无论多大都是孩子,一通电话过去,即使再忙,也会千叮咛万嘱咐着在外的安全。  说起打电话,母亲和我的谈话其实一直都不很熟络。往往没有能使话题再继续的话语,简短的几句“吃饭了吗?身体好吗?天气怎么样?”过后,电话两头便是短短的几秒空白,然后就默契地挂电话了。母亲不是拖沓的人,我也很好地继承了父母的简洁了当。所以无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