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让别人把话说完再表态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8232853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老张因为和妻子性格不合而离婚了。当晚,他约我们几个平时比较亲近的朋友一起下馆子“庆祝重拾自由”。席中,老张感叹说:“婚姻这东西呀,当然需要珍惜……”我们能感受到他想说的话是“婚姻当然需要珍惜,但如果真是不幸福而且无力改变的婚姻,那么结束也未尝不是一种好选择”。不过,老张话还没说完,正好我们有个共同的朋友老李也和他的另一些朋友来到这里吃饭,见我们都在,老李就挤进来先和我们一起喝一杯。老李一边坐下一边接过老张的话说:“对,婚姻就是应该要珍惜,现在的离婚率这么高,这些离婚的人都是不珍惜婚姻的人,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我和朋友们都面面相觑,可老李却还滔滔不绝地说:“一个家庭里有什么事是不能沟通的?好人是不会离婚的,离婚的人肯定人品都有问题。”
   “话也不能这样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人的选择都是自由的,这和人品没有关系。”我连忙打圆场说。
   “人品好怎么会选择离婚呢?”老李反驳我说。他的话音刚落下,老张不无生气地站起来说:“是,我人品不好,我不配和你坐在一起!”说完站起来就想走,我们也连忙好言相劝,老李这才意识到说错了话,吃惊地张大了嘴巴说:“啊,你离婚了?哎呀,真是对不起!”老李连连道歉后,不无尴尬地回到他自己的桌上去了,连我们刚给他倒上的酒也没喝。
   客观地说,老李的观念固然有问题,但他之所以落到这个尴尬的被动局面,并不是因为他的观念,而是因为他没有听完老张的话就迫不及待地表达观点。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这样,因为没有听别人把话说完就贸然下结论,结果说出得罪人的话,从而影响与他人的关系。“让别人把话说完”不仅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同事王刚是郊区的一个农村人,这段时间,他们村子里正在拆迁,而王刚也成了令人羡慕的“拆二代”。那天中午我们在食堂吃饭时,我们都开玩笑地对王刚表示羡慕,但王刚却叹着气说:“人们都觉得拆迁户是天上掉好运,一下子多了很多钱,一下子就從民房搬进了楼房……”王刚正这么说着,张华打断他的话说:“哎呀,我们都知道拆迁户有钱又有房,你就别炫耀了!”王刚有些不悦地说:“你可以让我先把话说完吗?对于拆迁,很多人的心情是很复杂的,特别是上了年纪的,比如我的父亲和我的叔叔伯伯们,最近他们这几个亲兄弟每天晚上都在一起聚着喝酒……”
   “都高兴得天天庆祝吧!”张华又打断他的话说。
   “你能不能等我说完?”王刚大声地说,“原本他们四兄弟在村里都是邻居,平时相互串个门聚个餐是很平常的事情,但以后就不再那么方便了,去兄弟家也要预约才行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大门大院的直接走进去就行。所以我父亲他们四兄弟每天都是喝着喝着就哭起来,对老一辈的人来说,拆迁其实意味着失去了一个土生土长的家园,甚至是失去了一片亲情呀!”
   我们这才明白他到底想说什么,张华更是连连道歉,说刚才是误解了他的意思,插错了嘴。
   先让别人说完,这是沟通的艺术。“听的结果”决定着“说的方式”,一定不要听一半就急着表达,更何况,每个人在说话的时候都希望别人是自己的听众,他人不断地插话会让人感觉到不满,如果不是确实有必要,我们必须要学会让对方把话说完再表达意见。随意插话打岔,改变说话人的思路和话题,别说是反驳否定了,即使你是对他人的话表示赞同,这本身也是不礼貌的行为。
   前些年,我有个表哥在镇上盖房子。破土动工那天,我们正和表哥一起商量事情,在镇上开铝合金门窗店的吴老板突然来到这里, 问我表哥是不是可以让他来负责安装铝合金门窗。表哥说:“我的本村邻居陈国威家的铝合金门窗就是你安装的吧?他在我面前有好几次说起你……”表哥的话还没说完,吴老板立刻抢话说:“陈国威是你邻居呀?哎呀,他的话你可不能听,他家那点业务我给他做都是亏本的,我给他最低的价格他还要还价,我给他最好的材料他还不满足,像那种人,我下次再也不会接他的业务了!”
   我表哥愣了愣后说:“这样吧,我考虑考虑,过几天要安装门窗的时候再说吧!”
   吴老板离开后,表哥笑着对我们说:“我想告诉他我的邻居对我说过这吴老板的手艺不错,但我话还没说完他就说了一通我邻居的坏话,这样的人品,我怎么会把门窗交给他做呢?”就这样,张老板因为没有听完别人的话就急着表态,结果弄巧成拙,不仅失去了一单生意,还落了个“人品不好”的形象。
   听人说话,务必有始有终。在别人说话时,我们不能只听到一半就抢话插话,事情还没听到结局便急于发表见解,你这样发表的看法很有可能与人家想要表达的意见大相径庭,不仅容易得罪人,甚至容易闹出口角。
   人际相处的第一信条就是“不要打断对方,让对方把话说完”,耐心听完对方的话,我们才能做出更完整更准确的判断,才能说出更客观更让人接受的话。打断别人说话,除了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以外,也是在培养自己自以为是的内心。长此以往,必将让自己成为一个令人讨厌的人。
   由此可见,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沟通者,就务必先要让自己做一个善于倾听别人讲话的人,根除随便打断别人说话的陋习,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或是想要表达其他主张,都要让别人先把话说完再表态。
其他文献
上帝造人也罢,女娲捏人也罢,彼此没有商量过,为什么不谋而合,俱是一男一女呢?有人说男人的生活,是从有了女人才开始的,那么,世界上如果没有男人,人类有延续生存的可能性吗?   再者,上帝、女娲之造人,所设置的为什么都是双手、双脚?一只手照样干活,一只脚也可以跳着移动,何必一定要一左一右,结双成对,互为照应?   男女组成家庭,家聚集而成国,结构为社会,社会则以“结双成对”为通用模式,生发出一系列
期刊
外出游玩,在行踪所至的各处景点,我最感兴趣的是那些刻着岁月沧桑的名木古树。   苏州西山,明月湾古村落。村口湖边,一棵树龄标为1000年的古樟,枝繁叶茂,浓荫覆盖。树高25米,直径2米,树身一面已枯朽,靠着另一面粗糙、如铁的树皮,树皮裹着的树干,赓续充盈而蓬勃的活力。1000年虽然古老,但比之25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古樟堪称后起之秀。   太湖余山。西村南首,一棵树龄标为1000年左右的榉树
期刊
这件事,如果不是白纸黑字写在3月某日的《新华每日电讯》上,打死我也不会相信:在全面从严治党、作风建设越来越严、有效治理基层形式主义的今天,还有人因“形式”不完备被查。一边反对形式主义、治理形式主义,一边又对不搞“形式”的人实施制裁,真是匪夷所思。   这是形式主义的新表现形式,也是形式主义存在的“合理性”。新华社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有督查组来,全县各级相关部门一半的干部就得待命。”“督查太多,找
期刊
最近读了清人张潮的《幽梦影》,我发现这部“文艺的格言集”(林语堂语),大部分内容的选取和表述,都使用了对比的方法,彰显了同类的或根本就不是一类的事物的属性、品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让人们增广见闻,学会出世入世或为人为文。比如:文章是有字句之锦绣,锦绣是无字句之文章;新月恨其易沉,缺月恨其迟上;当为花中之萱草,勿为鸟中之杜鹃,等等。   现实生活中,好多事物相互关联,其内容和表现形式往往少不了对
期刊
牛年春节期间,家用麻将机忽然成为最受欢迎的商品,日销量同比去年增长超130%。全国最大的麻将机产业集群地——杭州萧山经济开发区的一位从业者声称“我们已经快供不上货了”。这当然不难理解,疫情期间,政府号召就地过年,外出旅游不大可能了,怎么打发时间呢?对中国人而言,似乎打麻将就是最好的娱乐方式了。而麻将不但有“机”,且这“机”还愈来愈高级,亦愈来愈方便:轻薄、可折叠、静音,甚至连AI语音控制等五花八门
期刊
韩非讲过一个只有四五十字的小故事——“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韩非就凭这一小段文字,让吹竽的南郭蒙冤两千多年。老夫反复琢磨,仅按上述文字推断,真能得出南郭处士乃“滥竽充数”的结论吗?非也,至少事实不确凿。而将板子全打在南郭一人屁股上,冤哉!   韩非是何等高明之士,他抛出一个话题“毛坯”,虽模棱两可,但隐
期刊
陈思炳先生的《攀“大”》一文(见《杂文月刊》2020年11月上原创版)以大量活生生的事实,批评了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自己显政绩、捞资本,自我贴金、求升心切,为加官晋爵的阶梯而攀“大”的不良作风。对此笔者也深有同感。   但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些地方官员和国企领导不仅存在着攀“大”的不良作风,还存在着攀“小”的问题。   小年龄。前些年,媒体多次曝出广东、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个别领导干部逆生长,年
期刊
朋友圈一位老师骂了学生,上了热搜。她看到某学生家庭条件不好,还不知道上进。她就骂:“你妈一个月挣多少钱哪,你爸一个月挣多少钱哪,别怪我瞧不起你。人家XX他妈一个月挣的钱比你妈50年挣的钱都多。你们的素质能一样吗?”她无形中把收入高低与人的素质高低混为一谈。如此一来,话就变味了,变成该老师歧视低收入群体。有学生给她录音,传到网上,舆论大哗,说她一是嫌贫爱富,二是助推社会攀比风气,三是丢掉了从孔子那里
期刊
微信时代,但凡是个单位,恐怕都有一个以上的微信工作群。微信工作群为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很多工作群,有效信息常常被大量的“大拇指”“小红花”淹没。尤其是,每逢职位甚高的人物在群里亮相,一个时间段内往往是点赞刷屏。久而久之,对群员来说,点赞成了一种仪式,成了一项任务,甚至成了一个负担。这就让人有点困惑了:大家纷纷点赞,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细节里面有文章。一个小小的微
期刊
青岛作家高伟惠赠的《生命从来不肯简单》随笔集,写得真是好,给人启迪,引人深思。其中的《慢点活》,就像是对我说的一样。在这篇文章里,高伟将生活比喻成一条狗:“我不跑了,生活那只狗也不跑了;它追我,就是因为我跑得急;我跑得有多急,它追得就有多急。”說得对极了。   乡下孩子,大多有被狗追赶过的经历。我有时想:狗和人大概是地球上最势利的两种动物了。“人敬有,狗咬丑”,狗是会看眼色行事的。有的狗,你还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