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通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需要一座桥梁来沟通彼此,信
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整合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果教师单纯教授加减乘除等课本知识,很容易使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尤其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很难集中较长的注意力。因此需要教师灵活运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进而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速度和距离”问题时,可以在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比如可以通过网上的地图,找到自己所在的城市与他很想去的一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以及列车车速情况。那么在学习了怎样计算“速度和距离”问题后,就可以让学生计算出自己到那个城市需要多少时间。如此,学生不仅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还对各个城市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感性认识。
二、将信息技术贯穿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发挥出它的独特作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同样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贯穿始终。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
课堂教学中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使学生通过色彩绚丽、精美动态的画面和逼真传神、扣人心弦的声响来认识那些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扩大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这一点,对抽象性很强的数学来说尤其明显。例如,在解决“相遇问题”的时候,可以利用一段动画来演示它的过程,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过程演示应当随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逐渐减少,避免学生对此产生依赖。如此,一方面为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一个易理解的途径;另一方面,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学习了某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查找这个概念的相关问题,或某种数学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等。在学习某些问题,比如“简单的统计”时,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的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上学的交通方式等等情况进行统计,并运用信息技术做出相应的表格、曲线图等,最后由他们在课堂上对结果进行演示、讲解。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了解,训练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在课堂外与学生进行交流。比如,在网络上与学生沟通交流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建议班级博客,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成果。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所要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注意。
1.教师过于依赖计算机课件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往往是利用电教人员制作的计算机课件来进行备课、讲课,而电教人员对课程的理解和教师本人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等往往有一定的不匹配。如果教师单纯依靠这些课件进行课堂教学,而不对其进行必要的改进,导致的结果是不能够很好的表述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有的教师在没有完全掌握本课知识点、重点、难点,就盲目制作计算机课件。而不考虑课件内容和课件形式的有效结合,为使用课件而制作课件,导致知识的传授不系统、不全面,课件不符合知识呈现规律。既影响了教学效果,又浪费了教学资源。
还有的教师在计算机课件制作过程中一味追求华丽的效果,一方面忽略了知识才是课件的主体,违背了制作课件的初衷;另一方面,过于华丽的计算机课件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应用时学生可能过多的注重于华丽的计算机效果而并没有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 因此,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整合课堂教学时一定注意内容的整合、形式的整合以及过程的整合。理解并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这里指小学数学教学)应当产生的效果,科学运用、充分挖掘其优势,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
2.片面认为信息技术能够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
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并不是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些教师为了片面的达到所谓“信息技术课堂”而盲目的应用,有的教师把书上的“插图”通过扫描仪扫到计算机中做一个全是书上插图的幻灯片演示文稿,在授课时给学生演示,其实书的“插图”完全可以让学生直接观看就可以满足授课需要,又何必进行二次“加工”呢?这样根本达不到信息技术在课堂中所应真正发挥的作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主要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学生难于理解、掌握的知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才是信息技术的魅力所在。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能够解决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但关键是教师要把握好整合的“尺度”,从而让信息技术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整合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果教师单纯教授加减乘除等课本知识,很容易使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尤其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很难集中较长的注意力。因此需要教师灵活运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进而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速度和距离”问题时,可以在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比如可以通过网上的地图,找到自己所在的城市与他很想去的一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以及列车车速情况。那么在学习了怎样计算“速度和距离”问题后,就可以让学生计算出自己到那个城市需要多少时间。如此,学生不仅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还对各个城市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感性认识。
二、将信息技术贯穿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发挥出它的独特作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同样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贯穿始终。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
课堂教学中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使学生通过色彩绚丽、精美动态的画面和逼真传神、扣人心弦的声响来认识那些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扩大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这一点,对抽象性很强的数学来说尤其明显。例如,在解决“相遇问题”的时候,可以利用一段动画来演示它的过程,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过程演示应当随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逐渐减少,避免学生对此产生依赖。如此,一方面为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一个易理解的途径;另一方面,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学习了某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查找这个概念的相关问题,或某种数学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等。在学习某些问题,比如“简单的统计”时,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的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上学的交通方式等等情况进行统计,并运用信息技术做出相应的表格、曲线图等,最后由他们在课堂上对结果进行演示、讲解。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了解,训练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在课堂外与学生进行交流。比如,在网络上与学生沟通交流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建议班级博客,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成果。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所要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注意。
1.教师过于依赖计算机课件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往往是利用电教人员制作的计算机课件来进行备课、讲课,而电教人员对课程的理解和教师本人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等往往有一定的不匹配。如果教师单纯依靠这些课件进行课堂教学,而不对其进行必要的改进,导致的结果是不能够很好的表述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有的教师在没有完全掌握本课知识点、重点、难点,就盲目制作计算机课件。而不考虑课件内容和课件形式的有效结合,为使用课件而制作课件,导致知识的传授不系统、不全面,课件不符合知识呈现规律。既影响了教学效果,又浪费了教学资源。
还有的教师在计算机课件制作过程中一味追求华丽的效果,一方面忽略了知识才是课件的主体,违背了制作课件的初衷;另一方面,过于华丽的计算机课件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应用时学生可能过多的注重于华丽的计算机效果而并没有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 因此,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整合课堂教学时一定注意内容的整合、形式的整合以及过程的整合。理解并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这里指小学数学教学)应当产生的效果,科学运用、充分挖掘其优势,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
2.片面认为信息技术能够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
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并不是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些教师为了片面的达到所谓“信息技术课堂”而盲目的应用,有的教师把书上的“插图”通过扫描仪扫到计算机中做一个全是书上插图的幻灯片演示文稿,在授课时给学生演示,其实书的“插图”完全可以让学生直接观看就可以满足授课需要,又何必进行二次“加工”呢?这样根本达不到信息技术在课堂中所应真正发挥的作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主要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学生难于理解、掌握的知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才是信息技术的魅力所在。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能够解决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但关键是教师要把握好整合的“尺度”,从而让信息技术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