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阅读是部编语文八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其中包括了回忆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以及游记等。本文拟以梁衡《壶口瀑布》的教学为例,从学教评一体化的角度,谈谈对于八年级下册(以下简称“八下”)游记单元阅读教学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
语文教学的目标,有些是易检测的显性目标(如生字词、写法、语言的积累等),有些则是不易检测的隐性目标(如人文熏陶、审美价值等)。要实现学教评一体化,就不仅要将显性目标具体化,还要注意将隐性目标明确化,而后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来指引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
八下游记单元安排了四篇游记,都是现代散文,分别为《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
根据单元导语提出的要求和游记的基本特点,笔者设计了以下单元阅读教学目标:
1.正确运用“读读写写”中的61个生词。
2.感受游记之美,了解游记的特点,培养阅读游记的兴趣。
3.学习从整体上把握游记中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
4.揣摩、品味课文语言,积累精彩语句。
以上教学目标中,感受游记之美、培养阅读游记的兴趣、品味语言之美,大多属于隐性教学目标,大体上我们可以将之归为审美取向的语文素养。
单元目标统摄四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每篇课文又依其游记的共同性和特殊性以及其在单元中的教学定位确定教学目标。如教读课文《壶口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游记。文章略写雨季,详写枯水季节。写枯水季节时,以“龙漕”为观察视角,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并大量使用成语、对称句式,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同时由黄河的“柔中带刚”“压而不弯”“ 勇往直前”的特征中,赋予了黄河伟大的精神个性,也自然地引出读者关于民族个性的联想。和其他三篇课文相比,语言典雅是本文的特色。根据单元目标与文本特点,笔者为此课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运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13个生词。
2.感受壶口瀑布壮美的气势。
3.感受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品味典雅优美的语言。
其中后两个目标体现了感受游记之美、培养阅读游记的兴趣和品味语言之美这些审美取向的隐性目标。
二、教学活动的实施
生词的学习一般可随文进行,下面重点谈一谈《壶口瀑布》后两个目标的实施。
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壶口瀑布的壮美气势,笔者设计了学习活动一:朗读课文2次,默读课文1次,而后分别概括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特点。为帮助学生感受写景的角度,笔者设计了学习活动二:思考作者描写枯水期壶口瀑布的观察角度。为启发学生深入理解行文思路,笔者设计了学习活动三:请学生思考,作者写完壶口瀑布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头”。为引导学生品味本文优美典雅的语言,笔者设计了学习活动四:读课文,划下优美典雅的句子,思考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其他写作手法。当堂背诵至少3处优美典雅的句子。前两个学习活动侧重于引导学生感受文本写了什么,后两个学习活动侧重于感受文本怎么写。
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四项学习活动,笔者注意运用范例来指导学生。
在学习活动一中,笔者为学生预设了以下参考示例:
雨季:声响如雷,水急如沸,浪沫横溢,水浸沟岸,雾气弥漫。很危险。枯水季节:壶口使黄河由宽而窄,由高到低,河水更闹,更挤,更急。河水从壶口的两边奔涌,凝重而猛烈。
在学习活动二中,笔者为学生预设了以下参考示例:
以壶口为观察角度,课文第3、4段的所有景物都是从壶口的角度观察到的。第3段主要写从壶口观察黄河,黄河形成“丁”字形;跌落壶口的黄河之水更闹、更挤、更急。第4段主要写黄河从壶口变得由宽而窄,由高到低以及黄河之水跌到壶口时的形态:跌得粉碎,从壶口升起彩虹,壶口容纳不了的洪流从壶口两边奔涌。壶口是作者写景的立足点和观察角度。
在学习活动三中,笔者为学生预设了以下参考示例:
课文第5段写石是从侧面写水的无坚不摧、柔中带刚,为课文第6段写黄河的精神作铺垫。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本段末提到的“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记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课下注释说《元和郡县图志》成书于公元813年,本文写作于1986年。也就是说1000多年,黄河之水剁去了1500米的如铁般坚硬的石块。第5段是作者从写景到写情的过渡,有了这个过渡,对黄河精神的描写和赞美就水到渠成了。
在学习活动四中,笔者为学生预设了以下参考示例:
1.精彩的比喻、擬人。如:“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此处河水拟人化为千军万马,汹涌澎湃,气势磅礴。同时,作者把浪比作白雪,形象地写出河水即将到达壶口时的形态。
2.富有气势的排比。如:“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
3.典雅的四字词和对称句式。如“水浸沟岸,雾罩乱石”“春寒刚过,山还未青”“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等。
在学生完成以上学习活动后,为了将学生的阅读引入文本深处,也为了更好地实现审美取向的隐性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学习活动五:假设梁衡手拿现在的手机,根据课文内容,你觉得他会在何处拍照?请说明理由,并为照片附上简单的文字说明。要求尽可能化用文中的词句。
这一设计既能促使学生深读课文,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涵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学的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在这个学习活动中融为一体。 在学习活动五中,笔者为学生预设了以下参考示例:
1.雨季速拍。雨季作者冒险探访壶口瀑布,虽然时间很短,但也写了一大段文字,所以我估计他会速拍一张。文字说明:涛声震耳欲聋,急流浪沫横溢,水浸沟岸,雾罩乱石。水汽铺天盖地,远处洪峰欲来。
2.枯水季节刚下到沟底时会拍照。作者刚下沟底,一般会看到黄河的全貌,正如文中所说,“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因此作者可能会给壶口的黄河拍个全貌。文字说明:春寒料峭,大大的石床,软软的细沙,河心有深沟。
3.龙漕之照。龙漕是作者写得很细致的景物,也是壶口瀑布的最重要景点之一,所以作者一定会拍照。文字说明:千军万马一丁字,前呼后拥堆白雪。沟底飞转急旋涡,青天白日一寒噤。
4.龙漕之照二。一川大水经过龙漕后的情境是课文第4段的主要内容,作者浓墨重彩地书写,所以一定会拍照。文字说明:一川大水万重跌,彩虹穿霭隐青山。洪流奔腾钢出轧,夺路而走乘隙进。钻石觅缝汩如泉,潺潺成溪过石板。一曲交响一幅画,壶口自有人间天。
三、教学评价
为了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笔者设置了以下评价标准:
1.能用学过的游记为例来说出游记的基本特点。
2. 阅读一篇游记,能说出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
3.能从内容和写法两个角度品味语言,和他人分享从游记中体会到的美。
为此,笔者采用了两个评价方式:每篇课文学完后让学生阅读一篇阅读难度相当的游记,根据评价标准设置训练题;单元阅读教学完成后在单元测评中再次让学生阅读一篇阅读难度与課文相当的游记,也根据评价标准设置训练题,但训练题难度要稍大于前者。
以下是《壶口瀑布》的课后检测文(郁达夫《西溪的晴雨》)的阅读问题设置:
1.文章开头说“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请概括作者微雨里游西溪,经过了哪些地方,感受到哪些“野趣”。
2.根据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在写景状物方面的特点。
(1)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2)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
(3)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
3.有人说,本文记叙的两次赏游,无论是雨中,还是晴日,都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体会到了悠然的诗情。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由。
很显然,问题一是评价学生能否在独立阅读中把握作者的游踪,能否基本读懂课文。问题二是评价学生的语言品味素养。问题三是评价学生能否在独立状态下进行深度阅读,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问题三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的审美素养这一隐性目标。
当然,即时评价所有的隐性目标是不可能办到的,也无必要。对于隐性目标的评价,笔者主张“搁置评价”的策略,即暂不评价。主张生本教育的郭思乐教授认为,频繁的语文考试好比不停地打开电饭锅看饭熟了没有,这样反而会让饭熟得更慢。因此建议减少语文考试的次数。个人以为郭老师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对于难以检测的隐性教学目标的确不宜频繁评价,应该给学生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最后总结一下游记单元的阅读教学策略:1.确立体现游记阅读基本要求的教学目标。2.遵循阅读教学的一般策略:从内容和写法两个角度引导学生阅读课文。3.设计综合性、情境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如《壶口瀑布》教学中的学习活动五。4.以游踪为线索串联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学纲举目张。这是游记教学的最一般策略,所以上文举例时未提及。5.以类文阅读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隐性目标的评价则可采用“搁置评价”的策略。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项目“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语文学教评一体化改革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YQJK301)研究成果】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
语文教学的目标,有些是易检测的显性目标(如生字词、写法、语言的积累等),有些则是不易检测的隐性目标(如人文熏陶、审美价值等)。要实现学教评一体化,就不仅要将显性目标具体化,还要注意将隐性目标明确化,而后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来指引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
八下游记单元安排了四篇游记,都是现代散文,分别为《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
根据单元导语提出的要求和游记的基本特点,笔者设计了以下单元阅读教学目标:
1.正确运用“读读写写”中的61个生词。
2.感受游记之美,了解游记的特点,培养阅读游记的兴趣。
3.学习从整体上把握游记中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
4.揣摩、品味课文语言,积累精彩语句。
以上教学目标中,感受游记之美、培养阅读游记的兴趣、品味语言之美,大多属于隐性教学目标,大体上我们可以将之归为审美取向的语文素养。
单元目标统摄四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每篇课文又依其游记的共同性和特殊性以及其在单元中的教学定位确定教学目标。如教读课文《壶口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游记。文章略写雨季,详写枯水季节。写枯水季节时,以“龙漕”为观察视角,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并大量使用成语、对称句式,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同时由黄河的“柔中带刚”“压而不弯”“ 勇往直前”的特征中,赋予了黄河伟大的精神个性,也自然地引出读者关于民族个性的联想。和其他三篇课文相比,语言典雅是本文的特色。根据单元目标与文本特点,笔者为此课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运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13个生词。
2.感受壶口瀑布壮美的气势。
3.感受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品味典雅优美的语言。
其中后两个目标体现了感受游记之美、培养阅读游记的兴趣和品味语言之美这些审美取向的隐性目标。
二、教学活动的实施
生词的学习一般可随文进行,下面重点谈一谈《壶口瀑布》后两个目标的实施。
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壶口瀑布的壮美气势,笔者设计了学习活动一:朗读课文2次,默读课文1次,而后分别概括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特点。为帮助学生感受写景的角度,笔者设计了学习活动二:思考作者描写枯水期壶口瀑布的观察角度。为启发学生深入理解行文思路,笔者设计了学习活动三:请学生思考,作者写完壶口瀑布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头”。为引导学生品味本文优美典雅的语言,笔者设计了学习活动四:读课文,划下优美典雅的句子,思考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其他写作手法。当堂背诵至少3处优美典雅的句子。前两个学习活动侧重于引导学生感受文本写了什么,后两个学习活动侧重于感受文本怎么写。
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四项学习活动,笔者注意运用范例来指导学生。
在学习活动一中,笔者为学生预设了以下参考示例:
雨季:声响如雷,水急如沸,浪沫横溢,水浸沟岸,雾气弥漫。很危险。枯水季节:壶口使黄河由宽而窄,由高到低,河水更闹,更挤,更急。河水从壶口的两边奔涌,凝重而猛烈。
在学习活动二中,笔者为学生预设了以下参考示例:
以壶口为观察角度,课文第3、4段的所有景物都是从壶口的角度观察到的。第3段主要写从壶口观察黄河,黄河形成“丁”字形;跌落壶口的黄河之水更闹、更挤、更急。第4段主要写黄河从壶口变得由宽而窄,由高到低以及黄河之水跌到壶口时的形态:跌得粉碎,从壶口升起彩虹,壶口容纳不了的洪流从壶口两边奔涌。壶口是作者写景的立足点和观察角度。
在学习活动三中,笔者为学生预设了以下参考示例:
课文第5段写石是从侧面写水的无坚不摧、柔中带刚,为课文第6段写黄河的精神作铺垫。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本段末提到的“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记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课下注释说《元和郡县图志》成书于公元813年,本文写作于1986年。也就是说1000多年,黄河之水剁去了1500米的如铁般坚硬的石块。第5段是作者从写景到写情的过渡,有了这个过渡,对黄河精神的描写和赞美就水到渠成了。
在学习活动四中,笔者为学生预设了以下参考示例:
1.精彩的比喻、擬人。如:“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此处河水拟人化为千军万马,汹涌澎湃,气势磅礴。同时,作者把浪比作白雪,形象地写出河水即将到达壶口时的形态。
2.富有气势的排比。如:“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
3.典雅的四字词和对称句式。如“水浸沟岸,雾罩乱石”“春寒刚过,山还未青”“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等。
在学生完成以上学习活动后,为了将学生的阅读引入文本深处,也为了更好地实现审美取向的隐性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学习活动五:假设梁衡手拿现在的手机,根据课文内容,你觉得他会在何处拍照?请说明理由,并为照片附上简单的文字说明。要求尽可能化用文中的词句。
这一设计既能促使学生深读课文,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涵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学的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在这个学习活动中融为一体。 在学习活动五中,笔者为学生预设了以下参考示例:
1.雨季速拍。雨季作者冒险探访壶口瀑布,虽然时间很短,但也写了一大段文字,所以我估计他会速拍一张。文字说明:涛声震耳欲聋,急流浪沫横溢,水浸沟岸,雾罩乱石。水汽铺天盖地,远处洪峰欲来。
2.枯水季节刚下到沟底时会拍照。作者刚下沟底,一般会看到黄河的全貌,正如文中所说,“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因此作者可能会给壶口的黄河拍个全貌。文字说明:春寒料峭,大大的石床,软软的细沙,河心有深沟。
3.龙漕之照。龙漕是作者写得很细致的景物,也是壶口瀑布的最重要景点之一,所以作者一定会拍照。文字说明:千军万马一丁字,前呼后拥堆白雪。沟底飞转急旋涡,青天白日一寒噤。
4.龙漕之照二。一川大水经过龙漕后的情境是课文第4段的主要内容,作者浓墨重彩地书写,所以一定会拍照。文字说明:一川大水万重跌,彩虹穿霭隐青山。洪流奔腾钢出轧,夺路而走乘隙进。钻石觅缝汩如泉,潺潺成溪过石板。一曲交响一幅画,壶口自有人间天。
三、教学评价
为了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笔者设置了以下评价标准:
1.能用学过的游记为例来说出游记的基本特点。
2. 阅读一篇游记,能说出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
3.能从内容和写法两个角度品味语言,和他人分享从游记中体会到的美。
为此,笔者采用了两个评价方式:每篇课文学完后让学生阅读一篇阅读难度相当的游记,根据评价标准设置训练题;单元阅读教学完成后在单元测评中再次让学生阅读一篇阅读难度与課文相当的游记,也根据评价标准设置训练题,但训练题难度要稍大于前者。
以下是《壶口瀑布》的课后检测文(郁达夫《西溪的晴雨》)的阅读问题设置:
1.文章开头说“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请概括作者微雨里游西溪,经过了哪些地方,感受到哪些“野趣”。
2.根据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在写景状物方面的特点。
(1)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2)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
(3)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
3.有人说,本文记叙的两次赏游,无论是雨中,还是晴日,都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体会到了悠然的诗情。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由。
很显然,问题一是评价学生能否在独立阅读中把握作者的游踪,能否基本读懂课文。问题二是评价学生的语言品味素养。问题三是评价学生能否在独立状态下进行深度阅读,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问题三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的审美素养这一隐性目标。
当然,即时评价所有的隐性目标是不可能办到的,也无必要。对于隐性目标的评价,笔者主张“搁置评价”的策略,即暂不评价。主张生本教育的郭思乐教授认为,频繁的语文考试好比不停地打开电饭锅看饭熟了没有,这样反而会让饭熟得更慢。因此建议减少语文考试的次数。个人以为郭老师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对于难以检测的隐性教学目标的确不宜频繁评价,应该给学生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最后总结一下游记单元的阅读教学策略:1.确立体现游记阅读基本要求的教学目标。2.遵循阅读教学的一般策略:从内容和写法两个角度引导学生阅读课文。3.设计综合性、情境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如《壶口瀑布》教学中的学习活动五。4.以游踪为线索串联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学纲举目张。这是游记教学的最一般策略,所以上文举例时未提及。5.以类文阅读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隐性目标的评价则可采用“搁置评价”的策略。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项目“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语文学教评一体化改革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YQJK30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