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

来源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el20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向黎,小说作者,资深茶友,文学博士,报馆编辑。著有长篇小说《穿心莲》,小说集《白水青菜》《无梦相随》《十年杯》等,随笔集《茶可道》《看诗不分明》,散文集《万念》《如一》《红尘白羽》《相信爱的年纪》《纯真年代》《茶生涯》等。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首届青年文学优秀创作奖、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第五届中国报人散文獎、第六届《文学报·新批评》优秀评论奖等文学奖项。
  《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收录了作家潘向黎近年来的散文新作。
  该书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典雅风格,作者在品读自己熟悉、喜爱的古诗词时,大量引用古今学者的评点文字,进退裕如,展示了宽广的眼界和独到的品位。潘向黎把古典诗词融入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正如她在书中谈论的“如盐着水”,素朴、真诚,娓娓道来。
  诗离生活并不遥远,许多诗就诞生于生活中细小的美。本书作者用一首首诗串起一个个象征、一位位诗人、一块块地域、一朵朵鲜花,它们或大气厚重,或清新空灵,或热情奔放,或内敛深沉……在打开这本书的一瞬间,这一切将拉着你的手,进入诗的世界……
  书中文字平和、宁静,偶尔带着些许小趣味。无大起大落,亦无大悲大喜,最宜枕边阅读——睡前读上一两篇,带着些对文章、对诗歌的若有所思酣然入梦……
  《繁花之外 独出一枝》(节选)
  成熟的诗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大诗人更是风格显著。但在他们一生的作品中,有时会出现一首或几首诗作,与寻常风格大异,简直判若两人,却也格外令人惊喜。
  岑参的《春梦》:“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如此单纯的儿女情长,如此率真的一往情深,真不敢相信,这是岑参——以奇峭豪放的边塞诗、以金戈铁马的宏大气魄令人震撼的岑参。只有两点略需留意:“洞房”指深邃的寝室,而不似习见的“洞房花烛夜”中与新婚有关。“美人”是离别中的伊人或想念中的故人,并非“美女”之意,甚至不一定是女子,有专家就认为这里是指丈夫,而第二句一作“故人尚隔湘江水”亦可作旁证——所思者虽非爱侣,但确乎是男子。【批注1:同一个词,意义却大不相同。作者告诉我们,以后在读古诗时,不要用想当然的态度对待古诗,否则不能完全体会古诗的精妙之处。】除此之外,整首诗很好理解:昨夜春风吹进了深邃的寝室,让人惊觉已经是春天了,于是想起远在湘江之滨的伊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睡后在梦中只用了片刻工夫,就已走完数千里路程去到江南了。这既是写梦境,也是写思念之深切迫切,以梦境的恍惚写感情的真切。
  同样让人惊讶的是白居易《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本来《冬至夜怀湘灵》(湘灵是白居易年轻时的恋人)那样直露浅近的诗才“像”白居易:“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而《花非花》何其朦胧飘忽!何其含蓄不尽!让人体会到白居易一贯的“老妪能解”确实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追求,而绝非他的才气不足以委婉深沉。此诗周啸天认为大致是悼亡或抒写追念、惋惜之情。也许可以再宽泛一些,理解成由爱情引起的心灵颤动而且唯其很不“白居易”的含蓄、空灵,更足以让人生发出自己的想象,唤起许多对曾经体验或者错过的美好之人、美好之缘的追忆:神奇的邂逅,短暂的欢聚,一段“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可贵时光,抑或是一次转瞬即逝的机缘……一句话,那朦胧飘忽的未被命名的,人生中特殊的人、情感和瞬间的化身。令人怀恋,又难以挽留;徒增伤感,又不能淡却也不愿忘怀。【批注2:古诗,一字千言!它能将人无限言语、情绪表达凝练成寥寥数字。这寥寥数字,言有尽而意无穷。读诗,不只是读语句的精妙,更要读其背后的情感、道理,感悟诗人的生活体会、生命总结。】
  李贺,诗风和白居易正相反,最喜弃熟就生,弃常就异,好像生怕别人不费力就读懂了。因此冷僻奇诡,凄艳阴冷,沉郁晦涩。但也有例外,比如《致酒行》: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是李贺少有的意气风发和行云流水。沉沦中的抑郁情绪和受激励后再次燃起的凌云之志,表露无遗。李贺因其父名晋肃之“晋”与进士之“进”同音,居然以犯讳为由被剥夺了应试资格,怀才不伸,忧愤哀伤,“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开愁歌》),二十七岁便去世,没有子女,只留下二百余首诗。【批注3:李贺一生困顿,诗歌风格忧愤阴郁。而这首诗却记录了李贺少有的一次意气风发,让人感伤,也让人对李贺有更饱满、深刻和立体的认识。】作此诗时他沦落长安,又体弱多病,友人置酒宴请,席上主人举酒祝李贺健康长寿。三到六句是主人以汉代的主父偃、唐初的马周经历困苦而终获大用的例子来劝勉李贺,希望他不要因眼前困顿而忧伤失望。李贺听了友人的劝慰有所开悟,也暂扫抑郁彷徨、无所归依之愁云,表示要摆脱悲愁,振作精神有所进取。
  读此诗,觉得李贺是在一种薄醉之中,难得地摆脱了纠缠着他的痛苦,也忘却了要“奇”要“涩”,就是天地间赤裸裸的一个人,痛痛快快地抒发属于此生此世的情怀。
  而幽深飘忽如珠泪玉烟的李商隐,能写出酷肖杜甫风格的作品吗?答案是:能。且看这首《杜工部蜀中离席》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沉郁顿挫,苍劲厚重,精严工稳而错落有致,俨然老杜!题中的“杜工部”点出了此诗与杜甫大有关系,是因为当时李商隐正要离开的四川局势和杜甫当年离开成都时相似——都是内乱外侵,还因为“这首诗虽然写的是作者当时之事和席上之感,但它不仅风格上模拟杜甫,而且口吻也像杜甫,就好像是代杜甫所作一样”(王思宇语,《唐诗鉴赏辞典》)。李商隐一直立意学习杜甫,前期的《重有感》等诗从题目、取材、风格、用典、炼字等方面,都追摹杜甫,也颇得神韵;到了后期,《杜工部蜀中离席》《筹笔驿》等仿杜之作就在严整之外,更从容自若,富有变化,也更炉火纯青了,因此也敢于“代”老杜作诗。天纵之才,一至于此。【批注4:李商隐将杜甫的厚重记于心间,模拟杜诗竟也可以以假乱真,当有人指着他的诗说:“这是杜甫作的吧!”李商隐含笑不语,喜在心间。不愧是“小李杜”!】   这些诗作,如一树繁花之外,独出一枝,花色迥异,令人讶异之余,喜之不尽。
  《左颠狂 右清新》(节选)
  提到张旭,大多人的反应是:书法家。他确是著名书法家,尤以狂草著名,世称“草圣”。他和怀素,几乎成了“狂草”的代名词。张旭,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常熟尉及金吾长史,故又称“张长史”。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为神”(《新唐书艺文志》)。朋友们皆知他“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高适《醉后赠张旭》),如此狂放而近“颠”,故时称“张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李欣也说:“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心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这些富画面感的诗句将一位狂放不羁的张旭留在了人们心中。而他的狂草,也是纵逸恣肆、左驰右骛,有急风旋雨之势,兼不可端倪之变。
  草圣也写诗,他的诗,是否同样狂放?【批注5:一个问句,便将读者注意力从书法转移到诗上;此处设疑,吊人胃口,当读者在后文发现张旭的诗句十分清新空灵之时,忍不住会将其诗与书法作对比,然后不觉慨叹:果真“左颠狂,右清新”。】张旭诗不多,《全唐诗》仅存入了他的六首绝句。
  小时候,我们全家一度挤在父亲的单身宿舍里,环境自然是逼仄而寒素的,唯独墙上挂着一幅字,是父亲的复旦同事、老朋友周斌武先生所书:“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批注6:环境逼仄寒素,恰与这首诗相映成趣。桃花源本就是诗人幻想中的美好精神世界,这恰好表明作者一家精神世界的富足。】周伯伯秀劲的笔力,疏朗的布局,很好地传递了诗的意境,我虽然懵懂,不知道其中用的是《桃花源记》的典故,但也常常坐在床上,对着这首诗出神。
  这首诗,正是张旭的《桃花溪》。它就是一幅山水画。画上有隐隐约约的一座桥,朦胧飘动的野烟,清澈流淌的溪水,水边突出的石头,水上终日漂流的桃花花瓣,似乎从流漂荡的渔船,问讯的旅人和渔夫,还有那也许马上就能发现但有迷离恍惚的山洞。那个山洞不比寻常,那是世外桃源的入口:“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桃花源记》)眼前便是那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语出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解题)的美好世界。王维也有一首取材自《桃花源记》的长诗《桃源行》复述了那个故事,结尾也归于优美的恍惚:“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王维用了三十余句(也许因为当时王维只有十九岁,此诗并不能体现他的最高水准),而张旭只用了四句,便轻松抵达同一境界,而且更空灵而余味不尽。
  重读这首诗,仍觉得其有如仙境,但更惊叹于作者和如此画境相呼应的内心的静谧。这样幽美的风景,这样清净的心,相互靠近,融合为充满静气的一体。所谓的“天人合一”,大概指的就是这个境界吧。【批注7:说起天人合一,不由得想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张旭还有一首“以巧于构思、善于立言见称于世”(羊春秋语)的《山中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客人来到山中,本想好好欣赏山中春景,可是天气不作美,客人担心阴雨湿衣就打算回去,诗人诚心留客,先说:春天的山中美不胜收、生机盎然,不要因为天气有点阴沉就要回去嘛。可是本来就是天气难料的春天,加上已经有了阴云,诗人不能肯定不会下雨,这样如何消除客人的疑虑呢?诗人干脆换一个角度:这是山里,即使是晴朗的日子,游山走入云深之处,水汽和露珠还是会粘湿你的衣服的。也就是说,入山难免沾衣,而无论阴晴,山中自有妙趣,值得好好领略,不必在乎衣裳是否沾湿。以“反弹琵琶”的手法,写出了山中之美和留客之诚,并隐约透露了一种旷达洒脱。【批注8:虽然张旭的这首《山中留客》以巧思称世,但我们还是能读出一股旷达和洒脱,这可能有他喜写草书的影响。艺术本是相通的,比如伴着轻音乐写作时,笔尖不自觉流淌出宁静的文字。拥有更多艺术爱好的人,也更易领会“入云深处亦沾衣”的乐趣。】
  关于“沾衣”的描写,刘长卿的“细雨湿衣看不见”(《别严士元》),也被称道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但比起“入云深处亦沾衣”,就似显直白了,想象的余地也少多了。刘长卿的“湿衣”是写实,而王维的“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则是极富诗意的幻觉,虽完全是“虚”,但惟其如此,将初冬山中景色,写得极美而传神。回头细细玩味,张旭的“沾衣”当属半实半虚(半真半幻),除了水汽和露珠,未尝不暗指枝头欲滴的青翠和满目苍翠的山色。【批注9:作者将刘长卿的“细雨湿衣看不见”、王维的“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张旭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加以对比,这种读诗方法,凸显诗人特色。我们也可以借鉴,帮助我们发现不同诗人在面对同一描写对象时,不同的表达的艺术效果。】
  因为“张颠”的形象先入为主,读张旭的诗会感到微微的惊讶。他的诗,了无狂颠之处,恰有一派明净清新,空灵雅致。左颠狂,右清新,构成一个完整的大艺术家,独一无二。
  品鉴古诗词,是学习语文的重头戏之一。往大了说,是关乎人生的境界和格局、文化的浸染与传承;往实际里头看,教材里、考试中,总有一座座古诗词高峰等着我们翻越。市面上诗词解析大全数不胜数,让人看了心生胆怯,感慨当代学生实在太难。
  《梅边消息》这样的文人读诗随笔则不同,它的目标不在穷根究底地解析古诗词句。作者在笔端流露的,是读诗的体验,是读诗的方法。看《梅边消息》时,我常感叹,作者是如何做到能将唐诗宋词信手拈来的?似乎唐宋大家们早已扎根在潘向黎心里,在合适的时机、需要的情境,这些诗词便会浮现在她脑海中为她所用。
  我仔细地读了几遍书的代序,搜寻关于作者的信息。除了找到答案,又寻得新的启示。
  潘向黎出生在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是著名评论家、散文家,復旦大学博士生导师潘旭澜。良好的家教和父亲的熏陶使得潘向黎很小便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父亲教她:“好的东西要背下来,才可能是自己的。”她还喜欢批注,“书读完了,我也在里面了,页间有我的影子”。
  这不正是学习古诗词的门道!
  不要害怕甚至抗拒古典诗词(老实说,我之前内心就是害怕且抗拒的),和潘向黎一样,慢慢喜欢古诗、海量阅读古诗、滚瓜烂熟背诵古诗、尝试批注古诗,点滴积累,说不定假以时日,我们也可以如作者一样,站在古代大家的肩膀上,阅尽世间繁花。
  (荐书人: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初中部初二〈11〉班郑怡然,指导老师:李平)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的官员,自古就有立“家训”的传统。明代王洪洲就在其《家训》中谆谆教导日:“子孙才分有限,无如之何;然不可不使读书。贫则训蒙以给衣食,但书种不绝可矣。”在古代士大夫看来,读书比奢华的衣食更重要。  清代王晫在《今世说》记载,顺治年间的户部尚书梁清标教育子弟“家法醇谨”,要求子弟们即使是走路的姿势、进退的方式都必须符合礼仪,并且,严格规定,除了当时视为正统学问的理学著作和有关经世济民的书籍之外
【编者按】  2020年这个特殊的春天,全民战疫,学校开学延迟。师生停课不停学,转移阵地,进入网络空间,步入“云”端,开始了对绝大部分师生来说都是全新的在线教学。许多老师也许有些还说不清什么是在线教学,但已经勇敢地走进了直播间,开始了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教学实验”。这是名副其实的“摸着石头过河”。经过了最初的忙乱,老师们摸出了什么门道呢?本期特选登一组总结与反思语文在线教学的文章,以引发大家对于疫
《儒林外史》首次纳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必读书目,对于这部体量大、难度高的古典长篇名著,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提高阅读质量?笔者在此谈谈对《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探索。  一、整体规划  大体来说,对整本书的阅读要把握如下几个问题:阅读的信度(真实发生)、阅读的效度(效果监控)、阅读的法度(方法路径)和阅读的深度(深层影响)。  在开展阅读教学之前,笔者制定了整体阅读和阅读教学的
樊锦诗,一个女人的名字,让人遐想到锦缎,诗歌,华丽纷披的美丽。四十余年过去,她的名字,却在大风沙里生长为一种精神。  四十余年前,樊锦诗从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这个面庞秀气的上海姑娘,把父亲劝阻的信压在箱底,抛却繁华的都市生活,执意来到敦煌研究院工作。  文艺片里的丝绸之路,总看见欢乐的西部人弹着冬不拉,唱着小调,漂亮的女子献上洁白的哈达……这不过是真实的谎言,西部人把生活的背景归纳成两个字:荒
答应我,一定不要只在旅行杂志的照片上,凝望泰姬陵。这座被泰戈尔称为“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的精美建筑,值得你历尽辗转奔波的旅途,穿越世俗的尘嚣和茫茫的人海,在全世界慕名而来的游客中轻轻踮起脚尖,深深浅浅地看她那么一眼。   建筑有性别吗?我相信一定是有的。要不然,为什么站在德里红堡面前,我会不自觉地挺直了腰背;站在泰姬陵的面前,却只想用细纱轻轻蘸取玫瑰水,缓缓地擦拭她。   泰姬陵的美,适合凝望。
统编本教材“活动·探究”单元设计令人耳目一新。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是用好教材、实现这一特别单元设计意图的关键。本文拟以笔者八年级下册(以下简称“八下”)演讲活动单元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优化教材和创造性使用教材。  笔者先从这两个问题去考虑整个单元的教学设计:①“活动·探究”单元,用“活动”去教什么? ②“活动·探究”单元,用“什么活动”去怎样教?按王荣生教授所言,“演讲是书面
秋风微凉的十月,学校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为了开幕式,我们国旗班又开始了久违的训练。  远远地,老欧,我们国旗班的老师,自操场的另一头慢悠悠地走来了。近了,便瞧见他颇为“慈祥”的脸庞。浓眉下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眼角天然地微微向下弯,使他看起来时刻笑着似的,更添一份和蔼。他年纪已不小了,黑发中夹杂着些许白丝,一齐在风中耀武扬威着,不见老态,只见奕奕神采。  训练时,我最爱看老欧给我们示范走正步。 
(一)  愉快是基本标准  周国平   ①读了大半辈子书,倘若有人问我选择书的标准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愉快是基本标准。一本书无论专家们说它多么重要,排行榜说它多么畅销,如果读它不能使我感到愉快,我就宁可不去读它。   ②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我常常看见名利场上的健将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奋斗不止,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我并不认为
语文课呼唤琅琅的读书声。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文本、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指导朗读、以读带讲更是我们语文课堂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中,总有不少老师掉进了朗读的坑。   要想让指导朗读有料有效,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朗读基调必须与文本的感情基调一致。语文教材由一篇篇选文构成,文章的情感各不相同,朗读的感情基调自然要因文而定,因文而变。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
8月23日星期三雨  今天是军训的第一天,一大早太阳就明晃晃的,让人不得不四处搜寻树荫。  准备活动后,军训就开始了。  教的第一个动作是军姿。教官告诉我们站军姿的窍门:脚打开60度,身体挺直,双眼目视前方……他还声色俱厉地告诉我们铁的纪律:有动作要打报告,训练时没叫动不许动……  他们真的是以半个军人的要求来训练我们。站军姿大约八分钟时,我的脚已经开始痛了,身体累到简直要瘫倒似的。我实在忍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