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体育 分层教学 新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B-
0093-02
体育教学的策略很多,分层教学被视为其中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的一种有效策略。作为一种传统且经典的教学策略,在课程改革走向纵深阶段,如何让其“老树吐出新芽”,需要教师们作出符合时代发展的解读与阐释。在日常体育教学中,笔者对分层教学有所思考,形成文字,就教于方家。
一、分层学习理念的认同——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体育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对这一理念的认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与学生一起认识分层“学习”(分层“锻炼”是其中的核心内容)的理念。对学生而言,就不能说分层“教学”,应讨论分层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得出认识,我们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不一样的。之所以说是“分析得出”,而不是简单的“说明”,是因为一味地说教,对于学生而言,并不能产生较高的信度。
笔者曾经在体育课上跟学生讨论过一个问题:我想让我们班的张某某百米赛跑的成绩达到11秒,同学们看可不可行?学生哈哈大笑,因为张某某是班上最胖的男学生。在学生凭着直觉大笑之后,我引导学生开始理性分析:同学们之所以觉得好笑,是因为我给张某提出了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这样的目标给我们带来的不是动力,而是荒唐。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为自己学习各项体育技能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中学生比较喜欢理性分析的力量,当学生明白了“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这一道理之后,我再结合学生们在日常体育课堂上的表现,引导他们制定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努力目标。最后,当我告诉学生我们经历的这一过程正是“分层学习”的开端时,学生欣然接受。
当然,考虑到学生参加体育考试的需要,在制定目标时也可以采取粗略地分等级的方法,即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将班上的学生由高到低分成三到四个等级。这样,学生也相应地有了各自的努力目标。其前提当然仍是对分层学习理念的认同。
二、分层学习的实施策略——适当的时候向适当的目标努力
在学生认同了分层学习理念之后,如何有效地实施分层学习便成了体育老师面对的一个难题。考虑到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笔者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实施过一些策略,择其中三个与同行分享。
策略一:分组竞赛,挑战自我
以“耐久跑”训练为例,有此项训练教学经验的同行都知道,学生对这一运动普遍兴趣不高,尤其是女学生。由于生理原因以及运动兴趣等因素影响,学生主观上不喜欢这一运动;由于学生的呼吸系统及心肺系统还未发育到稳定状态,加上学生对跑的步幅、步频、节奏等把握不到位,学生身体客观条件也不接纳这一运动。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考虑到这些消极因素,首先通过事例列举、思想引领等手段,吸引学生参与这一运动(这一环节非常重要);然后在分层锻炼的思想指导下,让学生给自己制定一个努力一下就可以实现的目标。
在实施过程中,笔者让目标相近的学生自发组成小组,然后在组内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让学生自行制定竞赛规则。有的小组的学生互相鼓励,采取互相施加积极影响的办法;有的小组相互竞争,谁跑最后一个或者谁达不到自己的努力目标,就“请客”(课后买饮料);有的小组注重科学训练,起跑时将重心落于前脚,途中跑时注意高重心、腿摆动时适当高抬,跑的过程中呼吸控制在两三步一呼一吸的频次等。总之,在自行制定的目标和竞赛规则下,自主学习摸索出跑步规律,学生们都发挥了各自的潜能,耐久跑的成绩有了明显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学生为了跑出好成绩,还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食物,如在体育课前喝一盒牛奶,或者在正餐时多吃点能量多的食物等。这应该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后来,笔者在教研组内交流中提到这一点时,组内的同行都很感兴趣。我们的组长建议以后每周的教研活动,每个体育老师都要举出本班学生分层学习的例子,以共同分享,共同进步。
策略二:咬定目标,成功激励
与其他学科有着明显不同的是,体育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体育分层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由于过程的艰辛与意志的薄弱,相当一部分学生容易放弃自己的努力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将分层学习落到实处,需要进行目标教育和成功教育。
在教研组内的交流中,很多老师都提到学生容易放弃努力目标的问题。后来,大家形成统一意见: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成功,才能使他们感受到体育带来的快乐,才能使分层锻炼落到实处。
仍然以耐久跑为例,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所教的四个班出现的情况是超过三分之一学生跑了一两次之后,产生要放弃自己制定目标的想法。
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在耐久跑的阶段性训练中穿插一些容易让学生体会到快乐的运动,如篮球中的胯下运球比赛等活动,既能将他们的注意力暂时转移,又能培养他们的耐力和协调技巧;然后回到耐久跑的训练中来,将学生按小组分好后,带领学生大声“吼”出自己的努力目标,以激发出斗志;同时,提醒这部分学生可以适当调低自己的努力目标(实际就是降低运动负荷量),在“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中提高耐久跑的成绩。通过这一教学策略,学生可以迅速体会到自己努力所带来的成就感,从而给耐久跑训练带来持久的内驱力。
策略三:科学评价,激发动力
分层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因此,除了采取绝对评价(如耐久跑的成绩)之外,还应该采取相对评价的手段,为学生提供激发动力的源泉。
笔者在教学中用的方法一般是测心率,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容易上手操作。在耐久跑之后,笔者常常在一个或几个小组中测出学生的心率,以判断他们的运动是否有效,同时择机将数据告知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锻炼效果,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一段时间的努力是有效的。例如,体质较好的小组中的学生有时心率可以达到每分钟150—160次,其他小组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心率次数也有了明显提升。因此,尽管有的学生成绩相对差一点,但这一数据仍然能够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可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三、若干思考
作为体育教学的策略之一,分层教学有诸多实施细节值得注意与思考。
首先,分层教学要求体育教师认真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通过合适的方式将这种科学的结论传递给学生,并取得学生的认同。这需要教师在日常的体育课上注意每个学生的运动特点,在日常测试中准确地测出学生的各项成绩。笔者曾经将全班学生每个月最后一节课的短跑成绩输入excel,然后生成折线图提供给学生,作为他们评估自己运动成果的依据。
其次,分层教学要求体育教师精心研究体育运动的特点,以保证在时间分配上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生理负荷要求。这样的研究结果往往又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着密切的关系,上一学年的研究结果与下一学年的学生并不会完全匹配。因此,每年都需要测出第一手数据。这对体育教师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也是将分层教学落到实处的一大挑战。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背景下,体育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需要有新的解读与思考。只有这样,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跟随者,进而成长为优秀的引领者。
(责编 李景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B-
0093-02
体育教学的策略很多,分层教学被视为其中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的一种有效策略。作为一种传统且经典的教学策略,在课程改革走向纵深阶段,如何让其“老树吐出新芽”,需要教师们作出符合时代发展的解读与阐释。在日常体育教学中,笔者对分层教学有所思考,形成文字,就教于方家。
一、分层学习理念的认同——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体育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对这一理念的认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与学生一起认识分层“学习”(分层“锻炼”是其中的核心内容)的理念。对学生而言,就不能说分层“教学”,应讨论分层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得出认识,我们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不一样的。之所以说是“分析得出”,而不是简单的“说明”,是因为一味地说教,对于学生而言,并不能产生较高的信度。
笔者曾经在体育课上跟学生讨论过一个问题:我想让我们班的张某某百米赛跑的成绩达到11秒,同学们看可不可行?学生哈哈大笑,因为张某某是班上最胖的男学生。在学生凭着直觉大笑之后,我引导学生开始理性分析:同学们之所以觉得好笑,是因为我给张某提出了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这样的目标给我们带来的不是动力,而是荒唐。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为自己学习各项体育技能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中学生比较喜欢理性分析的力量,当学生明白了“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这一道理之后,我再结合学生们在日常体育课堂上的表现,引导他们制定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努力目标。最后,当我告诉学生我们经历的这一过程正是“分层学习”的开端时,学生欣然接受。
当然,考虑到学生参加体育考试的需要,在制定目标时也可以采取粗略地分等级的方法,即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将班上的学生由高到低分成三到四个等级。这样,学生也相应地有了各自的努力目标。其前提当然仍是对分层学习理念的认同。
二、分层学习的实施策略——适当的时候向适当的目标努力
在学生认同了分层学习理念之后,如何有效地实施分层学习便成了体育老师面对的一个难题。考虑到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笔者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实施过一些策略,择其中三个与同行分享。
策略一:分组竞赛,挑战自我
以“耐久跑”训练为例,有此项训练教学经验的同行都知道,学生对这一运动普遍兴趣不高,尤其是女学生。由于生理原因以及运动兴趣等因素影响,学生主观上不喜欢这一运动;由于学生的呼吸系统及心肺系统还未发育到稳定状态,加上学生对跑的步幅、步频、节奏等把握不到位,学生身体客观条件也不接纳这一运动。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考虑到这些消极因素,首先通过事例列举、思想引领等手段,吸引学生参与这一运动(这一环节非常重要);然后在分层锻炼的思想指导下,让学生给自己制定一个努力一下就可以实现的目标。
在实施过程中,笔者让目标相近的学生自发组成小组,然后在组内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让学生自行制定竞赛规则。有的小组的学生互相鼓励,采取互相施加积极影响的办法;有的小组相互竞争,谁跑最后一个或者谁达不到自己的努力目标,就“请客”(课后买饮料);有的小组注重科学训练,起跑时将重心落于前脚,途中跑时注意高重心、腿摆动时适当高抬,跑的过程中呼吸控制在两三步一呼一吸的频次等。总之,在自行制定的目标和竞赛规则下,自主学习摸索出跑步规律,学生们都发挥了各自的潜能,耐久跑的成绩有了明显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学生为了跑出好成绩,还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食物,如在体育课前喝一盒牛奶,或者在正餐时多吃点能量多的食物等。这应该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后来,笔者在教研组内交流中提到这一点时,组内的同行都很感兴趣。我们的组长建议以后每周的教研活动,每个体育老师都要举出本班学生分层学习的例子,以共同分享,共同进步。
策略二:咬定目标,成功激励
与其他学科有着明显不同的是,体育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体育分层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由于过程的艰辛与意志的薄弱,相当一部分学生容易放弃自己的努力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将分层学习落到实处,需要进行目标教育和成功教育。
在教研组内的交流中,很多老师都提到学生容易放弃努力目标的问题。后来,大家形成统一意见: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成功,才能使他们感受到体育带来的快乐,才能使分层锻炼落到实处。
仍然以耐久跑为例,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所教的四个班出现的情况是超过三分之一学生跑了一两次之后,产生要放弃自己制定目标的想法。
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在耐久跑的阶段性训练中穿插一些容易让学生体会到快乐的运动,如篮球中的胯下运球比赛等活动,既能将他们的注意力暂时转移,又能培养他们的耐力和协调技巧;然后回到耐久跑的训练中来,将学生按小组分好后,带领学生大声“吼”出自己的努力目标,以激发出斗志;同时,提醒这部分学生可以适当调低自己的努力目标(实际就是降低运动负荷量),在“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中提高耐久跑的成绩。通过这一教学策略,学生可以迅速体会到自己努力所带来的成就感,从而给耐久跑训练带来持久的内驱力。
策略三:科学评价,激发动力
分层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因此,除了采取绝对评价(如耐久跑的成绩)之外,还应该采取相对评价的手段,为学生提供激发动力的源泉。
笔者在教学中用的方法一般是测心率,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容易上手操作。在耐久跑之后,笔者常常在一个或几个小组中测出学生的心率,以判断他们的运动是否有效,同时择机将数据告知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锻炼效果,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一段时间的努力是有效的。例如,体质较好的小组中的学生有时心率可以达到每分钟150—160次,其他小组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心率次数也有了明显提升。因此,尽管有的学生成绩相对差一点,但这一数据仍然能够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可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三、若干思考
作为体育教学的策略之一,分层教学有诸多实施细节值得注意与思考。
首先,分层教学要求体育教师认真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通过合适的方式将这种科学的结论传递给学生,并取得学生的认同。这需要教师在日常的体育课上注意每个学生的运动特点,在日常测试中准确地测出学生的各项成绩。笔者曾经将全班学生每个月最后一节课的短跑成绩输入excel,然后生成折线图提供给学生,作为他们评估自己运动成果的依据。
其次,分层教学要求体育教师精心研究体育运动的特点,以保证在时间分配上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生理负荷要求。这样的研究结果往往又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着密切的关系,上一学年的研究结果与下一学年的学生并不会完全匹配。因此,每年都需要测出第一手数据。这对体育教师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也是将分层教学落到实处的一大挑战。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背景下,体育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需要有新的解读与思考。只有这样,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跟随者,进而成长为优秀的引领者。
(责编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