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艺术构想之研究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黄河流域是我国远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黄河中上游的甘青地区彩陶尤为突出。甘肃是中国最早产生彩陶的地区之一,从距今8000年起到距今2000年,相继发展了5000多年,形成了完整的彩陶发展史。彩陶图案构思之精美、花纹之丰富、造型之多样都是出类拔萃的,甘肃彩陶被海内外艺术界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
  [关键词]彩陶艺术;甘肃彩陶;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2-0127-02
  彩陶艺术是先民的自由创造。然而,就在这种稚拙的创造中,却包含了艺术创造中许多深奥的内容,因为彩陶的实用功能与一般陶器的实用功能不完全一样,它的实用功能既在物质生活方面,也在精神生活方面。这就使这一本来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器物、这种带有稚拙风格的原始艺术包含着一些在现在看来深奥的问题。
  一、造型各异的陶塑
  自20世纪20年代起,在甘青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其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塑作品。旧石器时代遗留至今的陶塑作品数量不多,但新石器时代的陶塑艺术品却异常丰富,构成庞大而多样的系列。而且产生时间早、延续时间长,包括了自距今8000至4000年新石器时期发展阶段。
  陶塑的造型各异,种类繁多。就艺术存在形态而言,有的作品以其所塑的形象作为器物的造型,有的作品附于其他器物上,作为器物的附件(器盖、把手等),有的則为独立的艺术品。就技法而言,包括了线刻、浮雕、圆雕、透雕、捏塑、贴塑、堆塑、剔刺、镶嵌等各种方式。就题材而言,有的取材于自然界,塑造了各类动物形象,如距今4000年左右的齐家文化和四坝文化出土了相当数量的动物题材的陶塑。甘肃广河齐家坪出土了一件红陶罐,腹中部以泥条堆塑成突起的龙形纹,呈波状起伏,环绕于器腹的大半周,头小似蛇,身上有鳞甲状刻纹,中部有一只向左上方弯曲的爪足。齐家文化的陶塑龙形纹是我国早期的龙纹样式之一,其雏形可能源于蜥蜴或蛇之类的爬行动物。有的陶塑取材于人物形象,在早期的陶塑题材中,人像占主要地位,一些人面和人身形状的器皿非常独特。仰韶文化时期人像陶塑的性别特征多不明显。马家窑文化的大部分器皿的颈部制成人面,能明显地分辨出鼻、眼、眉、耳。有的则取材于原始信仰,塑造了一些幻想中的事物或形象,如人身兽面的图腾形象和神话形象。
  二、丰富多样的器物造型
  我国最早的器物造型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湖南道县陶釜。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制造陶器的工艺水平还很低,所以,器物造型简单,没有太多的变化,只限于炊器类。陶器从产生到发展的几千年历史中,人类创造了几十种主要的器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生活的不断丰富,人的需要更为复杂,陶器造型便相应地变得复杂起来,出现了从单一到多样、从单纯到复杂、从主要为了实用到体现审美意蕴的变化。器物造型主要依其用途的不同体现出明显的特征,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彩陶器主要有炊器、盛储器、饮食器、乐器等。
  甘肃从大地湾文化开始,创造了以饮食器为主流的陶器,如三足和圆底的钵、圈足的碗。陶器带足是这一时期的明显特征,有些罐也有三足。特别是圈足碗的造型,一直沿用到现在。到了仰韶文化时期,饮食器增加了盆,存储器增加了瓶和瓮等器物,器物形式向多样化发展,也为进入鼎盛时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发展奠定了形式基础。马家窑文化早期,彩陶的形制带有典型的仰韶文化痕迹,越是早期越是明显。盆和碗仍然是这一时期主要的饮食器,但在后期的马厂类型时期增加了豆,但这类器物腹部较浅,曲线呈圆弧形。半山类型时期,壶成为主要的盛储器,它的造型凝重饱满,近于球形,器型一般较大。马厂类型彩陶壶显得瘦长,腹下部内收,出现了器物折肩的风格,但制作趋向粗糙简单,彩陶逐步走向了衰落。从器物的整体造型来看,马家窑文化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初步的形式美原理,其纹饰与器型有机结合,每件器物在俯视时和平视时都能产生不同的整体感受。随着彩陶的衰落,彩陶器型逐渐变小,到后期,形制变得多样化。
  三、异彩纷呈的彩陶与彩绘陶
  彩绘的出现,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原始人类的精神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人类经过社会实践认识自然的产物。甘肃彩陶经历了从彩绘陶到彩陶的特殊时期。从制作工艺来讲,彩陶和彩绘陶制作工序不同,彩陶是先彩绘再烧制,而彩绘陶却是先烧制再彩绘。这就造就了他们不同的特性,彩陶在地下埋藏了千年却依然色泽如新,而彩绘陶的图案则斑驳不清。彩陶持续不断地发展了五六千年,而彩绘陶却间断地出现了几百年时间。但是,它们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都能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视觉享受。
  甘肃彩陶纹样依表现手法和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纹样,包括动物、植物、人物、自然景物;一类是几何纹样,如三角形、圆形、菱形等。但从数量来说,彩陶中几何纹饰要多于自然纹饰。自然纹饰和几何纹饰的区别不是绝对的,前者是后者产生的基础之一,二者都是对物象的观察、构型的结果。仰韶文化陶器中,几何纹、鱼纹、鸟纹、鲵鱼纹、蛙纹、植物花卉纹等普遍存在。仰韶文化早期彩陶最具代表性的是鱼纹及其变体的纹饰图案,仰韶文化中期彩陶除与早期某些纹样相似之外,还以花卉纹独具特色。仰韶文化晚期彩陶在中期的纹样基础上,新增加了鲵鱼纹和蛙纹。值得注意的是,在仰韶文化晚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彩绘陶,彩绘以白色颜料绘制,构图清晰,纹样精美。马家窑文化彩陶以各种形式的几何纹、蛙纹、鸟纹、人纹等作为装饰纹样,其纹样线条流畅、图案优美、构图复杂、形式多样,成为中华彩陶的典范。在甘肃彩陶文化较晚的辛店和齐家文化中,仍以几何纹为主导,有一些似乎与青铜器的某些纹样有所接近,从中反映出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当然,在不同类型、不同时空的彩陶中,有着不同的纹饰图案和相对集中的纹样。在纹饰组合和表现手法方面,可以说体现了一种无法至法的艺术精神,从严格意义上说,彩陶纹样是以充分的想象重新组合,或附加变形,或省略等,显示出特有的规律性。   四、独特的制作工艺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陶埏》中总结出“水火既济而土合”的陶器制作过程,他还说:“一杯(陶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由此可见制陶工艺程序之多。彩陶器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與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相对应。它的发展不是随心所欲的,遵循“有限变形原则”而变化。这种有限,一方面,是使用目的决定的“限度”,它首先围绕着实用的变化而有限变形,亦即变形不能超出最基本的使用目的性;另一方面,它要受器物生产的诸种条件限制,如物质生活水平、科学技术、材料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文化的发展与人的意识、审美观念的发展等。所以,造型的变化轨迹既体现于器物的形制自身的变化中,又体现于人的造型观念的变化中。
  甘肃彩陶的制作工艺简单,以模制法和手制法为主,手制法占有主导地位。我国最早的彩陶——大地湾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就是以模具敷泥法制成的。但由于模具敷泥法制作工序繁复,加之坯体的形状、大小都要受到模具的限制,因而难以制作大型器物。且制成的器物形制单调、使用效率低下,烧制过程中又往往产生开裂及分层剥落现象,造成许多废品,因而极大地制约了陶器的进一步发展。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对陶器的大量需求,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制陶工艺逐步发展,以致这种较为落后的制陶方法被随之而来的新工艺——泥条筑成法取而代之。这是一种典型而成熟的手制成型方法,在新石器时代是使用最为广泛、持续时间最为长久的陶坯成型技术。这种方法是先将泥料搓成泥条,再用泥条筑成坯体。在甘肃境内,从距今约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开始,直至青铜时代,始终以泥条筑成法为制陶的主要方法。也就是说,甘肃彩陶除大地湾彩陶之外,基本都使用这种制陶技术。
  彩陶从最初产生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实用功能,彩陶艺术是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而发展的。器型由单一变为多样,纹饰由简单变为复杂,制作工艺由捏制发展到轮制,这一过程也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从某种角度看,彩陶的产生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从中国彩陶艺术中,我们可以学习它的意象表现方法和以意造型的构成手法;研究纹样和图案的发展规津和形式美法则;研究器形与花纹的关系和立体设计的规律;研究中国古代先民观察事物的方法和美学观念;研究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过程;研究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远古文化的发展道路。这些对于我们继承、发扬伟大的艺术传统,探讨彩陶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关系,不仅有学术方面的意义,也有现实运用的价值。因此,中国彩陶不仅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古代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共同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李希凡.中华艺术通史——原始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郎树德,贾建威.彩陶——遥望星宿:甘肃考古文化丛书[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
  [3]张朋川.中国彩陶图谱[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4]蒋书庆.彩陶艺术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5]程金城.中国彩陶艺术论[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要]李济《中国文明的开始》及其相关学术研究,旨在以知识考古学的角度探寻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历史研究的新途径,并为中国考古学的学术范式与研究视野,开创了一代风气之先。本文拟就李济先生的学术成就和研究背景,对其著略作评述。  [关键词]李济;《中国文明的开始》; 知识考古学  [中图分类号]K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4-0108-02  李济先生的著作《中
期刊
[摘要]语言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是表现和传播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载体。因此,应该把幼儿节目主持人的说话视为一种艺术去追求。本文从幼儿类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修养的内容、语言艺术特色及如何提高幼儿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修养三方面做一简要论述。  [关键词]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J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4-0128-02  
期刊
[摘要]本文立足县域文博部门,以科学发展观思想对县域文物的价值、县域文物保护现状以及县域文物的科学保护提出一些看法,以期促进和提高县域文物保护工作的力度与水平。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县域文物;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4-0138-02  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是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
期刊
[摘要]雪漠的小说《猎原》以一种平静的姿态叙述了西部农民真实生活的场景。《猎原》在平静的叙述下有着对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深度思考,真实地记录了西部一代人的生活。本文从《猎原》切入,探讨雪漠平静叙述中对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个人生存与自我启蒙的深度思考。  [关键词]猎原;西部农民;生态保护;个人生存  [中图分类号]I207.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4-
期刊
[摘要]当今泰国华侨华人以潮汕籍为最。其实,闽南人旅暹并不在潮州人之后,直至清代,仍然可与潮州人相匹敌,其中海澄月港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就此显赫海澄籍旅暹华侨家族略作考述。  [关键词]暹罗;宋卡海澄籍华侨;吴国主  [中图分类号]K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2-0017-04  宋卡(Songkhla,泰语)位于泰国南部边境,坐落于马来半岛北部东海
期刊
[摘要]唐宋社会有所区别。经过五代十国之分裂,宋重新统一国家,需重建社会道德体系,在对妇女的规定方面树立了列女形象。两《唐书·列女传》与《宋史·列女传》中列女的不同体现在“取材数量”、“选择标准”、“命运”三方面。  [关键词]唐宋变革;《旧唐书·列女传》;《新唐书·列女传》;《宋史·列女传》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2-0068-02
期刊
[摘要]穿越剧以其文化产业创新、回归电视本身的功能、台词的经典性和网络的良性循环等原因受到观众的喜爱与认可,但穿越剧的流行也引来许多批评声。穿越剧只有利用好未来的神秘感,学习西方的向“前穿”,并且在内容方面真实、出奇,创作出经典,才是穿越剧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网络小说;穿越剧;网络游戏;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2-
期刊
[摘要]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有传播能力强、传播速度快和覆盖面广的优势。在突发事件中,只有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并实现两种类型媒体的双向互动,才能推动新闻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舟曲;突发事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2-0099-02  在
期刊
[摘要]牛乐的油画作品既兼有中国诗的意境,又具有西方画的技法,其艺术表现力极强,欣赏牛乐的油画作品必须从中国水墨画和西方油画的双重角度进行。文本以牛乐油画代表作为例,对其进行艺术赏析。  [关键词]牛乐;油画;艺术境界  [中图分类号]J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2-0129-02  牛乐的绘画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其油画意境是中国式的,而技法却是西方式
期刊
[摘要]本文以甘肃文县为例,分析了其旅游交通现状,提出了旅游交通规划的总体思路和要点,通过利用现有交通系统和规划建设旅游目的地内部和外部专用道路,设计出了行政区域旅游总体规划中的交通规划部分。  [关键词]地方旅游业;旅游交通;行政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2-0113-02  交通是旅游产业发展的脊柱,也是旅游支持系统中最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