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说读写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四项基本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中分析、赏鉴和创新的基础。以往语文课堂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读、学生记;现在是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但是笔者觉得,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更应该突出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将读写有机结合,让有效的“读”促进“写”的水平提升,让“写”显现“读”的效果。
一、以读促写,汲取典范之作的营养
古语云:书到用时方恨少。用就是交流或是写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学习不深刻、不透彻,没有达成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这是迁移能力不足的结果。就高中生作文而言,往往不够优秀,主要表现在语言表达、结构布局、思想内容等方面有瑕疵甚至缺陷。这不像审题立意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指导和强化训练来提升。因此,语文教师应重视平时的阅读教学,特别是一些名家的典范之作,通过学习和借鉴,让学生所写的语言,所谋的结构,所表达的情思主旨有亮点,可圈可点。
如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教师总会带领学生去品味其中的三处景物描写,探讨景物的描写方法和它对作者处于彷徨、徘徊、苦闷,甚至绝望中明白了生命的道理的作用。但怎么才能让学生读后能用呢?如“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的描写,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多读几遍,思考景物描写的角度、层次、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情感,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发现。
师生还要一起阅读鉴赏。从语言角度来看,“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通常的语序应是“古殿檐头的琉璃剥蚀了”,后面的“坍圮”“散落”也同样;作者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怎样?用“浮夸”“耀眼”等拟人化的词语,有什么效果?于是,学生会感受到作者写景的别具匠心,也体悟到景物描写与作者落魄的精神状态的吻合,衬托作者的不幸与当时悲凉的无奈心境。如此,学生会懂得散文写景不只是文章内容丰富、增添文学气息,更应是情景交融,彰显着散文的“神”。从篇章结合角度看,地坛的荒凉破败,却又生机盎然,也有着为下文作者的思想转变埋下伏笔的作用。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范本,我们可学习借鉴和吸收的营养充足且丰富,学生可以在《劝学》《拿来主义》中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可以在《我心归去》《江南的冬景》中学习说理蕴藏于形象,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方法,玩味衬托、对比表现情思的写作技巧;在《直面苦难》《可以预约的雪》中感受巧用联想,借助细微事物表达人生哲理的哲理散文的写法。
二、写而有序,提升阅读效果的内化
学生容易接受的一般都是命题之作,其实这样的写作不是内心的需要和真实情感的流露。因此,我们除了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做笔记,将教材中的精华,课外阅读到的精彩语言、段落甚至篇章记下来,形成知识素材的储备,还要对它们进行带有个性地解读和分析,达到内化和升华,成为自己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
如学习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又自主学习了读本上的《寒风吹彻》,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写自己的“今生今世的证据”,用自己的体会写一个“寒风吹彻”的片段,其中有学生写得很好:“我们在这里,我们之前在哪里,我们以后还会在何处?对故乡的思念,对家园的咏叹,其实都是在证明我们生命的痕迹。没有对故土的热恋,人的心灵是虚无的,灵魂是荒芜的。留下家园意识,我们行走的路才厚实、绵长。”当然,也有学生写了回到被拆迁的老房子去重温往昔的孩提欢乐,写到名胜古迹去游玩而生出的对物是人非和家园的感慨。多数学生写自己一大早上学的感受,有生活气息。但是个人小我的“寒风吹彻”显得没有深度,没有哲理厚度。教师可加以指导:可以写父亲在寒风中为生活操劳,写农民工在都市中遭受的自然和人为的“寒风”。如果学生认真研习刘亮程的语言和情感表达方法,并巧妙进行改装,成为自己的语言,那么,无论语言还是情感都能够上一个层次。
作文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记住写出一篇优秀作文要注意的方方面面,诸如如何拟题、如何布局,如何将记叙、议论和抒情合理呈现,等等。教师更要让写成为一种常态,重视片段练习。如“底层的光芒”专题学习之后,我们就描写一个底层的劳动者,校园的清洁工、街角修车人、菜场买菜老人,等等。只就人物进行描写,要求从描写中透露出人物的身份性格。而教师在整篇写作、考试作文讲评中,则重视就作文写作的一个点讲深讲透。如此,通过一学期或者一学年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能大幅度提升。
写作要学会借鉴和模仿,学生只有掌握有条理的写作,知道如何让自己的文章新颖有创意,然后将优秀篇章的长处巧妙化为己用,才能实现读得高质和写得优质。
总之,读写联姻,需要教师改变课堂教学的观念,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积淀涵养,丰盈心灵,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证大中学(226100)
一、以读促写,汲取典范之作的营养
古语云:书到用时方恨少。用就是交流或是写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学习不深刻、不透彻,没有达成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这是迁移能力不足的结果。就高中生作文而言,往往不够优秀,主要表现在语言表达、结构布局、思想内容等方面有瑕疵甚至缺陷。这不像审题立意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指导和强化训练来提升。因此,语文教师应重视平时的阅读教学,特别是一些名家的典范之作,通过学习和借鉴,让学生所写的语言,所谋的结构,所表达的情思主旨有亮点,可圈可点。
如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教师总会带领学生去品味其中的三处景物描写,探讨景物的描写方法和它对作者处于彷徨、徘徊、苦闷,甚至绝望中明白了生命的道理的作用。但怎么才能让学生读后能用呢?如“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的描写,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多读几遍,思考景物描写的角度、层次、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情感,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发现。
师生还要一起阅读鉴赏。从语言角度来看,“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通常的语序应是“古殿檐头的琉璃剥蚀了”,后面的“坍圮”“散落”也同样;作者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怎样?用“浮夸”“耀眼”等拟人化的词语,有什么效果?于是,学生会感受到作者写景的别具匠心,也体悟到景物描写与作者落魄的精神状态的吻合,衬托作者的不幸与当时悲凉的无奈心境。如此,学生会懂得散文写景不只是文章内容丰富、增添文学气息,更应是情景交融,彰显着散文的“神”。从篇章结合角度看,地坛的荒凉破败,却又生机盎然,也有着为下文作者的思想转变埋下伏笔的作用。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范本,我们可学习借鉴和吸收的营养充足且丰富,学生可以在《劝学》《拿来主义》中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可以在《我心归去》《江南的冬景》中学习说理蕴藏于形象,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方法,玩味衬托、对比表现情思的写作技巧;在《直面苦难》《可以预约的雪》中感受巧用联想,借助细微事物表达人生哲理的哲理散文的写法。
二、写而有序,提升阅读效果的内化
学生容易接受的一般都是命题之作,其实这样的写作不是内心的需要和真实情感的流露。因此,我们除了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做笔记,将教材中的精华,课外阅读到的精彩语言、段落甚至篇章记下来,形成知识素材的储备,还要对它们进行带有个性地解读和分析,达到内化和升华,成为自己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
如学习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又自主学习了读本上的《寒风吹彻》,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写自己的“今生今世的证据”,用自己的体会写一个“寒风吹彻”的片段,其中有学生写得很好:“我们在这里,我们之前在哪里,我们以后还会在何处?对故乡的思念,对家园的咏叹,其实都是在证明我们生命的痕迹。没有对故土的热恋,人的心灵是虚无的,灵魂是荒芜的。留下家园意识,我们行走的路才厚实、绵长。”当然,也有学生写了回到被拆迁的老房子去重温往昔的孩提欢乐,写到名胜古迹去游玩而生出的对物是人非和家园的感慨。多数学生写自己一大早上学的感受,有生活气息。但是个人小我的“寒风吹彻”显得没有深度,没有哲理厚度。教师可加以指导:可以写父亲在寒风中为生活操劳,写农民工在都市中遭受的自然和人为的“寒风”。如果学生认真研习刘亮程的语言和情感表达方法,并巧妙进行改装,成为自己的语言,那么,无论语言还是情感都能够上一个层次。
作文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记住写出一篇优秀作文要注意的方方面面,诸如如何拟题、如何布局,如何将记叙、议论和抒情合理呈现,等等。教师更要让写成为一种常态,重视片段练习。如“底层的光芒”专题学习之后,我们就描写一个底层的劳动者,校园的清洁工、街角修车人、菜场买菜老人,等等。只就人物进行描写,要求从描写中透露出人物的身份性格。而教师在整篇写作、考试作文讲评中,则重视就作文写作的一个点讲深讲透。如此,通过一学期或者一学年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能大幅度提升。
写作要学会借鉴和模仿,学生只有掌握有条理的写作,知道如何让自己的文章新颖有创意,然后将优秀篇章的长处巧妙化为己用,才能实现读得高质和写得优质。
总之,读写联姻,需要教师改变课堂教学的观念,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积淀涵养,丰盈心灵,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证大中学(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