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时代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ing_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推进传统工业升级,实现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优化资源配置,把产业组织结构高度集中,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工业产业向高效节能发展。与此同时,还应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改善能源产业结构,新能源产业将成为我国未来的支柱产业,在低碳经济时代,发展新能源产业将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扩大内需、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手段。因此,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现阶段及后天发展的重大战略。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为全世界人民带来了一个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时代,发展“低碳经济”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一、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9.6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电、水电、其他可再生能源分别占74.7%、11.3%、5.0%、1.0%、7.5%和0.5%。“十一五”期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一。
  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增长5.3%,原油消费量增长12.9%,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8.2%,电力消费量增长13.1%。进口原油2.39亿吨,同比增长17%,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3个百分点,超过55%,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
  但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人口多,底子薄,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只占世界的2.4%,天然气占1.2%;而煤炭却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4%左右。“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仍以煤为主。
  二、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问题
  能源生产总量以及消费总量的增长和经济发展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能源消费从而带动能源生产;另一方面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增加必将推动经济加速发展。但就在这种看似和谐的相互关系下,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显现。
  (一)市场经济由政府主导,调整有名无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解放了久为落后制度所束缚的生产力,促使中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然而,由于这个概念在1992年邓小平到深圳南巡时才确立,至今还不完善,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对市场干预大于市场自身调节,因此也为社会留下了诟病。
  一方面,这种政府强势控制的体制造成了我国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导致能源利用率低下,制约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资源配置权利的日益强化和对经济活动的不断干预,导致腐败滋生蔓延,贫富差距扩大。尤其是政府在能源行业的垄断经营,使得能源结构调整进程缓慢,甚至是有名无实。
  (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煤炭比例过大
  发达国家的能源结构一般以石油为主,大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0%;煤炭居第二位,约占26%;天然气的比重已由10%上升至24%,居第三;核能、水能和其它可再生能源约占10%。而我国能源总体上是富煤少气缺油,这导致了我国长期以来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能源结构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也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是极其不利的。
  (三)单位GDP能耗较高,能源浪费严重
  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我国的综合能源效率为33.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比美国、欧盟、日本、印度分别高2.5倍、4.9倍、8.7倍和43%;在我国石化、电力等8个行业中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5%—20%;机动车每100千米油耗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有关研究表明,按单位产品能耗和终端用能设备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目前我国已经浪费了约为3亿吨标准煤。
  (四)能源开采技术落后,潜力尚未挖掘
  目前,中国三次采油技术中化学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中国的石油开采普遍采用注水技术,平均原油采收率只有约32%,在已开发的油藏中还有大量原油滞留地下。尽管中国石油开采技术经过50多年发展已经取得很大发展,但是同西方先进国家相比,总体上应该还有5—10年的差距。而且从具体的技术上看,完全属于中国原始创新的技术比较少,一部分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国际先进技术,如聚合物驱、化学复合驱技术等,最早也是在模仿学习国外理论和方法上发展起来的。
  以煤层气为例,中国是继俄罗斯、加拿大之后的第三大煤层气储量国,总量约为36.8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4.87万亿立方米,与陆上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相当。截至2009年底,累计查明煤层气资源储量1852亿立方米,产能17.5亿立方米,年产量10亿立方米,大大低于同期美国的700亿立方米的产量。由此可见,我国的能源生产潜力还很巨大。
  (五)能耗强度差距大,制约平衡发展
  由于我国东西部发展水平以及科技水平差距大,导致西部能源丰富地区走上了粗放式生产道路,能源消耗居高不下,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其经济发展,还恶化了生态环境。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1995年以来能耗强度最高的5个省区都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分别是宁夏、贵州、山西、青海、甘肃,单位GDP能耗均超过5吨标准煤。能耗强度最低的5个省区都分布在东部地区,分别是广东、福建、海南、浙江、江苏,单位GDP能耗在2吨标准煤以下。
  (六)新能源开发不够,影响结构优化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我国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据统计,太阳能年辐照总量大于502 万千焦/平方米、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的地区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和应用价值。风能资源理论储量为32.26亿千瓦, 而可开发的风能资源储量为2.53亿千瓦。地热资源的储存条件也较好, 其远景储量相当于 2000亿吨标准煤以上。生物质能资源也十分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每年约7亿吨,可用作能源的资源量约为2.8亿—3.5亿吨。但是,我国对这些新能源的开发力度还不够,能源转化还有很大的空间。
  三、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建议
  从上文论述可知,虽然我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能源消费总量也高居世界第二,压力之下,能源结构问题也层出不穷。下文将就上述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大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能源结构的调整,最关键就在于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体制虽然解放了生产力,为中国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但其“政府主导”的中国特色又将会使其事倍功半。所以,调整能源结构,应首先解决体制问题,使其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向更加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转变,让诸如“价格双轨制”的诟病彻底消失。
  (二)控制国内煤炭生产的增长速度,降低煤炭所占百分比
  为了实现一次能源结构的优化,必须降低煤炭在三大能源中所占百分比。
  首先对煤炭生产总量设定上限。年生产总量不得突破上限,对大型煤炭企业实施煤炭生产配额管理,控制其增长幅度。
  其次控制煤矿数量。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坚持一个矿区原则上一个开发主体,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推进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建设。
  (三)增加能源方面的科技投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上文已经论述我国能源消费中存在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适度增加在能源消费方面的科技投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浪费。
  首先,鼓励高耗能企业自主创新,奖励年度节能先进企业。创新一直是经济增长的转折点,企业只有不断研发新的节能设备,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才能减少能耗,增加收益。
  其次,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尤其是西部能耗强度较高的企业,推进企业向集约型转型。中小企业由于资金能力有限,对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大多为粗放型生产,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国家可以建立相应的帮扶政策,为他们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缩小企业与企业、西部与中部的差距。
  最后,加大节约降耗的宣传力度,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和生态文明理念。从各级政府机构带头,到全民素质的提高,倡导“适度的物质消费、丰富的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把建设“两型社会”落到实处。
  (四)加快开采技术的革新,积极发展新能源
  中国地大物博,能源蕴藏量也相当丰富,但由于技术的限制,至今未探明的资源还大量存在。要调整能源结构,就必须加快开采技术的革新,并积极发展新能源。
  第一,虽然近几年我国在能源勘探技术方面进步明显,但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至少还有10年的差距。因此,我们应该在自主研发的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生产经验和技术,提高开采效率。
  第二,继续坚持对核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碳排放。以核电为例,相对于其他清洁能源,核电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核电电力供应稳定,年运行时间长,约为7000小时以上,不受气候影响,适合承担基础用电的供应。核电的主要原料为铀,用量少,运输成本较煤低很多,将大大地节省公路铁路资源。对于煤炭资源缺乏的东部地区来说,发展核电的益处更加明显。在发电成本上,核电将越来越占优势。
  责任编辑:张桂林
其他文献
自本文以亚龙235 PLC实验装置为基础,研究了酒加工的工业控制过程,从硬件和软件2方面来进行阐述,并简单设计了用触摸屏来控制加工过程,适用于职业学校PLC课程的拓展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前提,但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导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时代的不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不高的消解,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呈
为了更好地研究某类高价时滞微分方程的振动性,首先讨论在带有边界条件下方程的解的相对振动性,然后研究了边值问题的比较振动性和近值问题的振动条件,并进行了应用举例。
翻译是信息传播的一种工具,实际上,它不再只是狭义的语言层面的转换,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传播和文化阐释。而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更多的就是一个文化问题,涉及两种文化的互动和比较。
随着高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的革新和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师资配备方面,更体现在文化建设这一深层次领域。由于体育教学在校园文化构建方面具
本文针对目前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遇到的困惑,提出了基于“能力递进、口径拓宽”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并以湖南省特色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阐述了专业课程
本文分析了学生在公共英语口语试点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的改进措施,并阐述了对增设校级英语口语考试的思考和建议。
“人无德不立,学无德不兴”,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居于道德素质建设的最前线。本文在分析高职大学生道德素
化学是一门重视实践的学科,理论知识只有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才能掌握得更牢。然而由于学校各方条件的限制,化学实验操作课程往往难以按科学的标准实施。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
本文针对目前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结合国外职业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建设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思考,并以中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与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衔接为例,阐述了中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