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陶瓷杂谈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k2203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三彩,在人们的脑海中一般首先会想到名扬天下的唐三彩。唐三彩以其牛动逼真的造型,绚丽多彩斑驳淋漓的釉色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多样器物,形成具有古代中国独特风格的陶瓷艺术品。其实除了唐三彩以外,还有一般人不太熟悉的宋二彩、金三彩、辽三彩、元三彩和明清三彩等三彩陶瓷器。另外,在唐三彩的影响下,世界上的其他地区,如古代朝鲜的新罗创烧了新罗三彩;日本在奈良时期仿烧成功了奈良三彩;在欧亚地区的陶瓷工匠还创烧了伊朗的波斯三彩、匈牙利三彩(16世纪)、意大利三彩(15世纪)和越南三彩(17世纪)等等。
  三彩陶瓷以其多姿多彩美轮美奂的釉色而引人人胜,所谓三彩其实并不一定三种颜色,因为“三”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表示“多”的意思,三彩陶瓷的釉色一般是三至五种不等。按胎体的材料不同,三彩陶瓷有陶胎和瓷胎的区别,像唐三彩、宋三彩、辽三彩、金三彩、元三彩、奈良三彩和新罗三彩等均属于三彩陶,明和清两代生产的三彩主要是三彩瓷。三彩陶瓷制作工艺一般是先索烧坯,再用釉料中含氧化铜、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钴等元素的矿物质作釉料着色剂,在釉中加入铅作为助熔剂,利用铅在烧制过程中的流动性,经800~900℃烘烧,形成赭、黄、深绿、褐红、茄紫等各种色凋,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唐三彩以及对其他国
  家和地区的影响
  唐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艺术巾的瑰宝,它诞生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唐代厚葬风气下的产物,因此,唐三彩的用途主要是唐代人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随葬器物。唐三彩的前身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黄绿釉陶器,但这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三彩陶。彩釉陶发展至唐代,以其丰富多样的造型,斑驳艳丽的色泽而引人人胜,被后人称为唐三彩。
  据考古发掘资料可知,三彩器在唐墓中是作为一种随葬品而风行一时的,时间约在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可能是因为作为冥器使用,因此在历史文献典籍中鲜有记载,最早的记述应是在民国时期。1905—1909年间修筑陇海铁路时,在洛阳北邙山一带,从一批被挖开的唐代墓葬中发现了许多三彩陪葬器,随后这批三彩釉陶器被运到了北京文物市场,起初大家对这些陶质三彩器反应冷淡,但是却引起了著名考古学家、金石学家罗振玉和王国维的兴趣。罗振玉在其《古冥器图录》中指出了唐三彩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从此唐三彩开始为世人所知并逐渐名扬天下。唐三彩主要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唐三彩的种类较多,有各种器物、塑像,既有明器也有日常生活用具等。依据各类唐三彩均出土于唐墓且传世品很少来看,所谓的日常生活用具可能大多也是明器。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因在釉中加入不同金属氧化物,从而形成了浅绿、天蓝、褐色、赭黄等釉色。唐三彩主要以黄、赭、绿、白等色为主,实际上它的使用色彩还包括蓝、紫、黑等色。唐三彩的彩,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应是颜色釉而不是釉上彩料。唐代形成的厚葬之风流行以唐三彩陪葬,从而使唐三彩的烧造数量及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唐朝对外贸易的发达使得唐三彩的海外市场十分广阔,公元9世纪左右,唐三彩开始沿着丝绸之路向外输出,依外国考古发掘资料可知,在不少国家发现了唐三彩的遗存,如伊朗的内沙布尔、埃及开罗的福斯塔特、伊拉克巴格达的萨马拉等地均有出土。在东北亚朝鲜和日本也发现了唐三彩踪迹,如在日本的御坊山古坟、奈良的大安寺遗址、福冈的大牢府遗址等地出土了不同造型的器物或唐三彩残片。同一时期,这些国家还依据唐三彩的样式进行了仿制,从而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唐三彩的变种三彩,如日本的奈良三彩、朝鲜的新罗三彩、伊斯兰地区一些国家仿造的三彩和意大利三彩等等。
  在中日文化的交流中,由于唐三彩的影响,古代日本产生了奈良三彩,即所谓正仓院三彩。它是由中国回到日本的陶瓷艺术工匠,将唐三彩的整套制作工艺照搬到日本,釉药的成分比例及釉的配制都是根据唐三彩的配方制作的。奈良三彩器物种类较少,只有一些塔、盆、钵、碗、盘等,质地粗糙杂质多,成色蛋壳红,一般不用化妆土。奈良三彩釉色以白、绿为主,其次为褐色与黄色,釉色成分不纯,含杂质较多,无透明感。从施釉技法上来看,釉色层厚度基本相同,无“漆釉”现象,器物通体施釉,纹饰单调,没有堆塑的装饰技法。
  大约在7世纪中叶,新罗国灭百济和高句丽,统一了朝鲜半岛的大部分,进入了新罗国的鼎盛时期。新罗统一后,在政治制度等许多方面均仿唐制。早在高丽时代,中国的文化典籍、造纸术等就传人了朝鲜。因为与唐王朝的外交和贸易极为密切,正是这一时期,唐三彩和其他中国陶瓷开始大量输入朝鲜。新罗三彩的釉色主要有黄、白、绿,其中只有绿色和“唐三彩”的绿色较接近,其他颜色则悬殊较大。据传,唐朝的陶瓷工匠曾被邀请到新罗首都指导他们制作新罗三彩。
  17世纪的越南李朝,也曾仿制过唐三彩,但三彩的技术还不太成熟,色彩搭配也不和谐,没有形成多大的气候。
  唐三彩对阿拉伯地区的影响较大。在阿拉伯波斯湾港口斯罗夫和埃及开罗的福斯塔特遗址,出土了许多唐朝的陶瓷碎片,其中就有唐三彩的踪迹。8~9世纪,唐三彩和白瓷出口到阿拉伯地区,主要原因是唐朝陶瓷质地优良,为阿拉伯贵族所喜爱。埃及人和波斯人随即进行了仿造,出现了埃及三彩(又称多彩彩纹陶瓷)和波斯三彩(又称多彩刻纹陶器)。据研究,唐三彩和白瓷等在传人阿拉伯之前,阿拉伯地区还没有白地彩饰釉陶,正是在唐朝白瓷和带釉陶瓷的刺激下,阿拉伯陶工开始试烧并成功烧出了白地釉陶。其方法是先在红褐色胎体上先施白色化妆土,然后在上面施加铅的铜绿釉、锰紫釉、铁褐釉进行装饰。白釉地、泼施彩釉和阴刻装饰的方法,乍一看这些白地彩釉陶器颇有唐三彩的风韵,比较典型地反映了9至10世纪波斯三彩的面貌。阿拉伯地区作为陶瓷文化的输入方,经历了从全盘吸纳到逐渐吸收消化的过程,并在其中融人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最终形成了伊斯兰风格的三彩陶瓷。
  唐朝陶瓷对同时期的阿拉伯陶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唐三彩的仿烧在未来的几个世纪一直是不绝如缕,如:13世纪的叙利亚三彩,器表用线条雕刻,然后泼彩釉;14世纪的塞浦路斯三彩,在色彩的仿制上更酷肖唐三彩。15世纪这股仿造之风又蔓延到欧洲一些地区,出现了意大利三彩和16世纪的匈牙利三彩,它们色彩丰富,华贵典雅,充满了浓郁的南欧色调。
  
  辽,宋、金三彩
  
  辽、宋、金三彩均是在唐三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陶瓷品种。辽三彩最早烧造年代已无法考证,但在辽穆宗应历年(951年)以前墓葬出土的器物中发现了黄绿釉陶器,其烧造窑口是内蒙古赤峰窑和龙泉务窑。赤峰窑又称缸瓦窑,是辽代的官窑。辽向宋朝学习设置官窑,同时也烧造低温 釉彩陶,后人称为辽三彩。另一辽三彩烧造地是京西门头沟龙泉务窑,务窑生产的辽三彩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贡献是:将以前釉色中有害的铅作为助熔剂改用硼砂,这比原来认为的硼砂釉技术是清康熙时从西方引进的早1000多年,比国外出现的硼硅酸盐珐琅釉早约500年。辽三彩承袭了唐三彩的传统,是直接受唐三彩的影响而产生的,也是一种低温釉陶,但胎质粗硬,呈色淡红和黄白,釉色多用黄、白、红、绿、褐等色釉。辽三彩无蓝釉,色釉一般不熔融,也不流淌。装饰手法有印花、划花、堆塑等,釉色装饰依据印花、划花花朵枝叶的不同,分别施以相应的釉色。如辽三彩印牡丹花海棠花式长盘,牡丹涂黄色釉,枝叶涂绿色釉,底涂白色,边壁涂黄色。辽三彩中比较有名的是三彩大罗汉,据《国宝档案》介绍,目前所知世界上三彩大罗汉存世有八尊,均藏在欧美等国家的博物馆中。现收藏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一尊辽三彩大罗汉,是上个世纪初英国商人克莱夫茨在河北易县购得的,后来几经辗转来到了加拿大。这尊罗汉像和真人般大小,大罗汉身上的袈裟着绿釉、黄褐釉依然鲜艳夺目,双臂抱膝坐在岩座上,衣纹的褶皱飘逸自然,表情生动,目光深邃,是辽三彩中的杰作之一。辽三彩的器类远不及唐三彩丰富,目前仅见盘、碟、砚、碗、壶、瓶、砚滴等,但辽三彩中的凤首瓶、鸡冠壶、三彩菩萨、罗汉等均未在唐三彩器中发现,这也是辽三彩中特有的品种。辽三彩多为实用器,而唐三彩则多为明器,整体来说辽三彩的质量不如唐三彩。
  宋三彩是宋金时期仿唐三彩工艺制造的低温陶器,胎体为陶质,胎质粗细不同,胎色泛灰或浅红。装饰方法采用刻划花、模印、堆塑、贴花等。宋三彩先素烧,然后按纹饰填入相应的釉色。在唐三彩、辽三彩的基础上,除了黄、绿、白、褐釉色外,还有红、黑、酱色和新创的翡翠釉。翡翠釉色泽青翠迷人,别有一番情趣。和唐三彩相比,宋三彩画面釉色没有流动感,色与色之间的界限较明显,釉色虽不如唐三彩富丽斑驳,却有一种古朴厚重之感,体现了宋人的独特审美观。宋三彩以生活器具为主,器形以枕为多,另外还有盒、洗、盂、佛塔、玩具、灯等。有一北宋三彩孩儿荷叶枕,整个器物上有四种颜色,莲座、头发、四肢和身体着褐色,面部为黄色,叶而是绿色,茎和叶底是蓝紫色,器物所施釉色体现了各形象的自然状态,烧造范围包括磁州窑系和河南鲁山、内乡、镫封、修武、巩县等地。
  在以前的传统观念巾,常把金三彩和宋三彩想混而统称为宋三彩或宋金三彩,其实二者的差别还是很大的。金三彩装饰手法以刻、剔、划为主,线条粗犷而流畅,胎体施很厚的化妆土,釉色有黄、绿、白,釉色厚且鲜艳润泽,施色规整。和唐三彩不同的是,金三彩器物多为生活实用器物,瓷化程度较高。烧造范围有河南登封、鲁山、禹县扒利、宝丰和磁州等地。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淄博窑生产的三彩,在米金时期达到了顶峰。在这一时期生产的三彩,其艺术风格有时并不因朝代的更迭而有太大的变化,但通过器物形象中有女真族仕女、宦官、武士、人骑马等形象,既体现了汉族文化的特点又具有浓郁的女真民族文化特色来看,应属丁金二彩。由丁淄博窑具有巴述一些特点,由此可以推断,淄博窑是金三彩的另一处重要烧造窑口。
  
  元、明、清素三彩
  
  元朝统治时间不足百年,在以前相当一段时间因为多种原因,元代陶瓷是不为史学家所重视的,这种状况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出土和存世遗存元代陶瓷的发现,使得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其艺术价值。
  元三彩继承了宋三彩的刻划花装饰工艺,釉色以葱绿、橙黄、土黄、粉白等色为主,纹饰某些局部地区施赭红彩釉,釉层薄,色彩沉着。元三彩胎体较厚重,做工多显粗糙,器物多宽圈足,足体也较厚实。元三彩中有一种叫法华的装饰技法,始于元而盛行于明,法华釉以牙硝作助熔剂,主要以黄、绿、紫三色为主,另外还有蓝、白等色。色彩艳丽,线条生动,形象简练,具有独特的山两地区风格。运用传统彩画中的立粉方法,在陶胎上用特制带管的泥浆,圈出凸线的纹饰轮廓,再分别以色料填出底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成,器物多作为寺庙的供器。
  三彩陶瓷发展至明清,二彩器在胎色、上艺、用途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情况在宋金三彩时已现端倪,可以说宋金三彩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明清三彩一般统称为明清素三彩,原因是此两朝生产的三彩丰要在景德镇,其工艺制作相延续,色釉以黄、绿、紫、褐等色为主,素彩得名主要是因为釉色中没有红色,古人以“红为荤色,非红为素色”。明清三彩在唐宋三彩的基础上不但釉色种类丰富,其胎质也由陶改为瓷胎,这一变革不但增强了素胎强度,也提高了制品的精美程度,是明清三彩与唐宋等三彩的最大区别。
  明三彩俗称绿货,主要以绿釉为主,另有黄、白等色。明二三彩主要以大面积绿色釉取胜,颜色变化非常丰富,计有:深绿、浅绿、苹果绿、草绿等。相比较上述几种三彩,明三彩逐渐转向生活实用器的生产,器形种类也比较丰富,主要有法花、人物俑、家庭陈设、琉璃砖瓦等。明代的三彩瓷最早出现在弘治时期,色釉是白底施红、黄、绿_二彩。正德年间创制了索_一彩的新品种,主要是黄、绿、紫三色。明嘉靖时期流行红、绿、黄三色。
  清代时期的三彩主爱是素三彩。素三彩名称最早出现在清末寂园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其中的“二”表示约数。素三彩最早烧制于正德年间,嘉靖,万历曾有大量生产。清代素三彩有了更大的发展,以康熙制品最精致,官窑、民窑都有生产,制作工艺上又有创新。除沿袭明万历朝黄地、绿、紫釉色外,还创烧了米黄、黑、藕荷等多种低温釉为地的素三彩瓷器,技法上有镂空、捏塑等。制作工艺是先在胎上刻画花纹并高温烧成素胎,然后在胎上施釉,刮去花纹上的釉色,再在花纹上填色后二次入窑低温烧成。康熙素三彩中的精品首推白地素三彩,属于釉下三彩。特点是以素白色为底,刻画出纹饰,以黑彩勾边,然后施各色釉装饰,外罩透明釉。白地三彩釉面平润,胎体细腻,釉色鲜艳,尤以嫩如春水的浅绿色最具特色。
  釉下三彩是清代康熙朝创烧于景德镇的一种高温彩瓷,它以氧化钴、氧化铜、氧化铁三种元素为着色剂,再上透明釉,集青花、釉里红、豆青于一身。由于三种高温着色剂对温度的要求不同,窑室的气氛也不一样,三种颜料发色于同一器物恰到好处非常不易。因康熙朝釉下三彩烧造量不大,因此传世品极为少见而更显珍贵。
  在康熙三彩中还有墨地三彩、虎皮三彩、色地三彩等极具特色的创新三彩。
  墨地三彩是康熙朝创烧的名贵品种,黑色地釉漆黑光亮,纹样素色,素朴典雅。在素胎上先施绿釉,后施墨釉,再用墨笔勾描图案并填入黄、绿、紫各色。墨地三彩是民窑产品,数量较少,康熙墨地三彩大多在清末民初流散到国外,国内遗存少见,典型器有形体较大的瓶、炉、罐、花觚、盘、碗等。虎皮三彩也是康熙朝素三彩品种之一,釉面用黄、绿、白色间隔点染,自然晕散,形成不规则类虎皮状斑纹,故称之为虎皮三彩,也称为抹三彩。《陶雅》日:“以茄、黄、绿三色晕成彩斑,日虎皮斑也。”虎皮三彩常用于盘、碗、壶等上面。
  康熙一朝在三彩的开发研制上出现了极负盛名的新品种,其制作工艺在成化、正德、万历色地工艺上又发明素胎上刻画纹饰并施以各色釉,品种丰富,质朴古雅,引人入胜。康熙三彩的地色釉很丰富,计有黄色地、白色地、紫色地、米色地、虎皮釉等,工艺精致,变化莫测,颇具匠心。素三彩在康雍前生产较多,以后生产较少,到民国时对康熙素三彩多有仿制,但其水平和真品相差太远。
  纵观中国古代三彩的发展,自南北朝开始,兴盛于唐朝,形成了唐三彩陶瓷品种而名扬天下,并以此滥觞,流风余韵波及海外和后世一千多年,终于蔚然大观,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今中外的陶瓷艺人在唐三彩的启发下不断地发展创造,改进工艺,所创烧的三彩陶瓷愈加精致美观,使三彩陶瓷的色彩由单一到复杂,由低温至高温,由陶而瓷,由明器逐渐转化为实用器,终于在康熙朝达到了三彩陶瓷的另一大高峰。
其他文献
5月20日下午,北京翰海上拍的3件孙佩苍家族收藏的徐悲鸿油畫因来源可靠,悉数成交——上世纪30年代的《孙慧君像》2300万元,上世纪20年代的《坐裸女》632.5万元,1933年的《参孙与大莉拉》1150万元。民间收藏的徐悲鸿油畫数量极少,一次上拍数件实在难得。  北京翰海历年在老油畫拍卖方面成绩斐然,2006年舂拍徐悲鸿1940年作《愚公移山》以3300万元拍出;同年秋拍吴冠中约1973年至19
期刊
徽州的雕刻,产生于宋元,兴盛于明清,按照所使用的材料来分,有木雕、砖雕、石雕、竹雕。因为竹雕一般不在建筑上使用,范围有限,所以徽州古建筑雕刻中的木雕、砖雕、石雕,通常被称为三雕。徽州三雕多以传统戏剧故事为题材,雕刻的图案反映了徽州人对于琴棋书画的修身之好,对福禄寿禧的良好寄寓,而各类的雕件大多精美细致,更是反映了徽州人做事的用心和认真。徽州雕刻的品位之高,来源于徽州人世代积累的底蕴和广阔的视野。明
期刊
香港蘇富比2011年秋季拍卖会将于10月1-6日举行,中国瓷器及工艺品、中国书画、当代亚洲艺术、二十世纪中国艺术、现当代东南亚艺术、珠宝名表及洋酒等3400多件拍品的总估价超过24亿港币。所有拍品将于10月1-5日在2011秋季拍卖会所在的香港会展中心公开展出。此前,香港蘇富比将于9月到新加坡、曼谷、上海、北京、台北等地进行部分拍品的巡回展览。  10月1—2日举行洋酒拍卖,值得关注的拍品包括来自
期刊
太平洋国际拍賣有限公司2011金秋艺术品拍賣会将于9月14-17日在好苑建国酒店举槌。本次拍賣会将呈献来自海内外的700余件精品,分为中国书画和瓷玉珍玩两个专场。  杂项部分琳琅满目。继上期推出“珍雅趣——清代工艺品专场”之后,本期再设“阅古拾珍——重要清代玉器及杂项专场”,以及“犀之象之——古代象牙犀角雕刻专场”。其中“清乾隆白玉雕福寿葫芦形盖盒”“清乾隆碧玉雕夔龙纹觥”“清乾隆剔红雕云龙纹大盘
期刊
当我们鉴赏、保管玉器、瓷器、金银器等各类艺术品时,往往忽视了为它们配制的座、几、台、架,或仅仅是把其登记为“附件”。这些“附件”质地丰富,形态多姿,许多传世品鬼斧神工,精美无比。所以,有必要对其文物价值进行再认识。  本文仅对木质的座、几、台、架进行研究和探讨。这些木制的器物,作用是托起它物,因而在口语中人们习惯称其为“木托儿、木座儿、器物座、小器座”,这里暂且给它们定名为“木座”。目前学术界对木
期刊
2010年武汉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有一篇题为《椅子改变中国文化》的文章,作者是一位80后年轻人王巍。内容如下:“……最早的时候,没有椅子,人们会客的时候都是跪坐在席子上,这叫跽坐。到了东汉末年,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传人中原,第一次改变了人们的坐姿,人们逐渐开始放弃跪坐这种难受的姿势。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变为我们习以为常的有靠背、有扶手、可以让双腿自然垂下的椅子。到了宋朝,这种椅子便广泛地流行起
期刊
从“火”到“烛”,从“烛”到“镫”,再从“镫”到“灯”,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形式与特点的照明用具。当我们把众多的目光都投向那些历史遗留的奇珍异宝时,又有多少人会驻足于历史建筑内沉睡了几百年的附属之物呢,这些曾经给皇家宫殿带来绚烂色彩的古代灯具,它们的美应该唤醒我们的记忆,让我们慢慢地去品味与欣赏。    灯具发展历史    “灯”作为照明的器具,是极为重要的生活工具。根据前人对于“灯”的系统
期刊
鼻姻壶的历史很短,清代一朝才出现。这和满族人喜好鼻烟有关。  关于鼻烟壶的来源,在学术研究领域三个说法:万历说、顺治说和康熙说。  有人认为万历年间就已经有鼻烟壶了,这有一定的道理。万历时期,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传教,给万历皇帝带了很多西洋的礼物,其中就有鼻烟。鼻烟盛放在瓷或玻璃的容器中。澳门历史博物馆有一个小展览,陈列了很多明晚期的小玻璃瓶和瓷器瓶子。有人认为那就是中国最早的鼻烟壶。实际
期刊
北京匡时2011年春秋季艺術品拍卖会6月8日晚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圆满收槌,2562件拍品成交率为85.62%,总成交额突破20亿元,相较去年秋拍的15.6亿元上涨28.2%,比去年春拍10.85亿元上涨84%,创历年最高单季成交纪录。  本次春拍推出的19个专场中,3个专场创白手套佳绩,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古董珍玩、油画雕塑、当代工艺品等艺術门类高价拍品层出不穷,屡屡打破各项成交纪录,并出现
期刊
对于中国大陆的收藏人士而言,最熟悉的国外拍卖公司莫过于苏富比和佳士得。从去年开始,一家韩国拍卖公司频繁进入人们的视野,举办西方艺术大师作品展、在大酒店组织拍卖预展,今年又大张旗鼓地在北京798设立北京办事处。这家拍卖公司即是首尔拍卖,该公司成立于1998年,其韩国本土和环球业务发展迅速。据韩国艺术研究中心数据显示,首尔拍卖的市场份额已超过50%,成为韩国最成功的拍卖行。他们非常看好中国大陆艺术品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