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处于高校育人工作的首要地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衡量高校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其落实情况事关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文章结合作者实践经验,对德育工作进行探讨,切合了时代热点,抓住了教育的核心,针对性强,现实意义大。
[关键词]大学生 德育 现状 原因 措施
[作者简介]余昌海(1976- ),男,四川富顺人,重庆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庆 401331)
[中圖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042-02
大学生是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宝贵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是振兴中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担当者。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要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他们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本领,还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德育作为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的现代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思维模式异常活跃,行为方式大胆超前,价值取向多元务实。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高校德育工作也在改革与回眸中不断完善,在实践与探索中不断丰富,在创新与发展中不断深入,切实发挥了应有的育人作用。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受市场经济和西方思潮的影响,一些青年学生的道德品质远不及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那样丰富而充实,也不像人们追求物质生活质量那样节节攀高,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德育回落”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德育工作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的新变化,不能很好地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育人方法与手段还相对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还不强。
1.一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荣辱观念弱化。社会责任感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全体社会成员应当有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一些最基本、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这种责任感直接表现出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从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明显地感觉到,一些大学生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公共道德与行为守则遵守较差,荣辱观念与自律他律意识模糊。这不仅损害了当代大学生的形象,还降低了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2.一些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取向错位。大学校园是一个小社会,是学生通向大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他们成长发展中的重要驿站。一方面,学生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获取进入社会所需的基础知识、专业本领和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学生要超前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为毕业后尽快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随着知识量的增加和对社会认识的加深,他们分析看待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思维方式越来越复杂,行为取向越来越交错。尤其是受市场经济不良因素和西方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产生重利轻义、重智轻德、有言缺行的三分离现象,道德观念和行为标准极为扭曲。
3.一些大学生的理想志向和开拓进取缺失。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备受长辈老人、亲朋好友等的溺爱,吃、住、行全是家人包办,没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没有饱经成长的艰辛与苦楚,不谙世事,不懂得如何立足社会。一旦独立面对大学生活,各种困惑和迷茫接踵而至,追求品牌名牌、追求享乐实用等混淆了视线,特别是受网络等现代传媒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理想信念不坚定、意志品质不顽强、身体心理不健康、进取创新不卖力,缺失了明确的理想志向,未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一些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缺陷。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指数不断下降,其中,15%~3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健康问题。在全国各高校,每年由于体质问题、精神疾病、心理障碍等因素被迫退学的大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根据骆风大学生常见疾病的调查数据与分析,大学生中出现的常见病、多发病有15种。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引发其他各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当人的心理失去平衡时,情绪就会难以控制,行为就会变得极端。马加爵杀人、李刚开车撞人等事件震惊了高等教育,敲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的警钟。
二、大学生“德育回落”现象的根源
德育工作的组织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家庭、社会、学校、学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探讨和分析一些大学生“德育回落”现象的原因,对找准德育工作症结、有针对性开展德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1.家庭环境的影响。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几十年来,独子少子现象越来越普遍。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大小事情的包办,造成了学生心理素质的脆弱以及诸多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表现为自私与偏执、自傲与不屑、自我与独尊,心智不健全、人格不完整、处世不得体、独立不得行,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较差。特殊的社会背景造就了独特的家庭教育环境,阻碍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2.社会环境的影响。受市场经济利益观和金钱观的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传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等不感兴趣,享乐实用、急功近利、追求时尚、超前消费等充斥着他们的思想和灵魂,他们的思想找不到依靠,心灵找不到寄托,行为找不到归宿,往往变得冷漠、自私,对周围的人和事不关心,缺乏责任感和道义感,不敢同歪风邪气作斗争。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的广泛应用,一些过激言论和反动言论、西方腐朽思想、负面炒作、错误观点等被广泛传播。大学生尚处于身心发展不成熟的阶段,政治鉴别能力还不强,是非分辨能力还较差,容易被错误的思想言论和观点所迷惑和误导,致使他们迷失自我、丧失自我。 3.学校环境的影响。目前,大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你讲我听”灌输式教育模式上,理论和实践脱节严重,学生看见的和听到的往往不一致,容易引起抵触和反感。同时,德育教材内容更新慢,尤其缺乏典型的案例,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接受知识的规律,大部分学生对德育课程不感兴趣,自然难以形成正确的理想志向、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此外,德育课程几乎不敢直面现实生活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但这些矛盾和问题又往往是学生关心的和感兴趣的,学校的教育與学生的学习未能实现良性互动,所以学生学习效果差。
4.学生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就能掌握求生的本领、适应社会的技能,从骨子里就否定了德育课程的重要性,自然谈不上用心学习。殊不知,德育课程和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片面强调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就会造成“有知识,没文化”的尴尬局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加之高等教育大众化,毛入学率陡然提升,大部分学生中学稍加努力就能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没有以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艰辛和困难,致使一些学生不珍惜学习机会,不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措施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下发后,各地各高校掀起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浪潮。德育工作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讲,它是要解决学生如何做人这一核心问题。因此,德育工作组织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时代不同了,德育工作要切实发挥育人树人作用,就必须适应时代潮流,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做到教育有实效性、教材有针对性、教法有吸引性、手段有多样性,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
1.以人为本,树立“三全育人”工作理念。学校全体职工、校园环境、一切活动都会对学生成长发展产生影响。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大育人工作格局,是高校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新形势下优化育人环境、形成教育合力的必然要求,更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虽然最终实现这一目标很难,但必须坚定信心,向这一目标一步一步迈进,不断在追求卓越中实现学校的快速发展和育人质量的全面提高。
2.开阔视野,借鉴国外先进的德育工作经验。长期以来,我国德育工作都是说教教育、灌输教育和正面教育,学生不容易接受,甚至会出现反感、抵制情绪。国外的德育则非常注重调动教育客体的内在因素,在德育工作中大力推行学生社会服务劳动、社会实践活动、社区义务劳动等多种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接受磨炼和劳动教育,增加对社会和国情的认识与了解,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寓德育于各种健康教育活动中。借鉴国外好的经验,结合国情、校情,我们可以深入开展辅导员助理制度、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熏陶,促进优良德育氛围的形成。
3.顺应形势,加强德育教材修订与改革。德育教材针对性的强与弱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与低,从根本上讲,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好与坏。高校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积极开展学生身体发展、心理成长、学习规律等的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德育教材的修订与改革,使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达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服务学生的应有目的,全面推进育人工程。
4.固本强基,加强德育工作骨干队伍培训。高校“两课”教师、辅导员是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德育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德育工作落实的好坏。学校要花大力气、下狠功夫,加强对他们德育知识的培养提高,健全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真正发挥他们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平时能看得出、关键时刻能站得出、危急时刻能豁得出的作用,切实成为维护学校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德育工作者要做好学生的人生导航,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做好学生的人生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真正成为职业化、专家化的德育教育带头人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航人。
5.美德结合,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如果能将美育融入德育工作,势必增强德育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达到既提升学生德育素质又增强学生审美情趣的双重目的。为此,教师应运用良好的语言艺术,如抑扬顿挫的节奏、恰如其分的语调、优雅的肢体语言等,引导学生凝心聚神、紧跟教学节拍、主动联系实际、积极思考问题,努力实现教学互动;应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仿真教学等,增强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引导学生热爱学习、勤于学习。学校也要美化校园环境,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环境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安心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岩.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2]胡茂林.对加强德育工作的思考[J].甘肃教育,2004(10).
[3]庄绪春.谈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J].科技创新导报,2011(11).
[4]张红梅.论新时期如何加强大学生德育[J].教师,2011(5).
[关键词]大学生 德育 现状 原因 措施
[作者简介]余昌海(1976- ),男,四川富顺人,重庆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庆 401331)
[中圖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042-02
大学生是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宝贵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是振兴中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担当者。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要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他们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本领,还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德育作为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的现代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思维模式异常活跃,行为方式大胆超前,价值取向多元务实。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高校德育工作也在改革与回眸中不断完善,在实践与探索中不断丰富,在创新与发展中不断深入,切实发挥了应有的育人作用。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受市场经济和西方思潮的影响,一些青年学生的道德品质远不及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那样丰富而充实,也不像人们追求物质生活质量那样节节攀高,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德育回落”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德育工作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的新变化,不能很好地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育人方法与手段还相对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还不强。
1.一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荣辱观念弱化。社会责任感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全体社会成员应当有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一些最基本、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这种责任感直接表现出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从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明显地感觉到,一些大学生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公共道德与行为守则遵守较差,荣辱观念与自律他律意识模糊。这不仅损害了当代大学生的形象,还降低了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2.一些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取向错位。大学校园是一个小社会,是学生通向大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他们成长发展中的重要驿站。一方面,学生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获取进入社会所需的基础知识、专业本领和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学生要超前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为毕业后尽快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随着知识量的增加和对社会认识的加深,他们分析看待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思维方式越来越复杂,行为取向越来越交错。尤其是受市场经济不良因素和西方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产生重利轻义、重智轻德、有言缺行的三分离现象,道德观念和行为标准极为扭曲。
3.一些大学生的理想志向和开拓进取缺失。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备受长辈老人、亲朋好友等的溺爱,吃、住、行全是家人包办,没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没有饱经成长的艰辛与苦楚,不谙世事,不懂得如何立足社会。一旦独立面对大学生活,各种困惑和迷茫接踵而至,追求品牌名牌、追求享乐实用等混淆了视线,特别是受网络等现代传媒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理想信念不坚定、意志品质不顽强、身体心理不健康、进取创新不卖力,缺失了明确的理想志向,未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一些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缺陷。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指数不断下降,其中,15%~3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健康问题。在全国各高校,每年由于体质问题、精神疾病、心理障碍等因素被迫退学的大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根据骆风大学生常见疾病的调查数据与分析,大学生中出现的常见病、多发病有15种。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引发其他各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当人的心理失去平衡时,情绪就会难以控制,行为就会变得极端。马加爵杀人、李刚开车撞人等事件震惊了高等教育,敲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的警钟。
二、大学生“德育回落”现象的根源
德育工作的组织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家庭、社会、学校、学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探讨和分析一些大学生“德育回落”现象的原因,对找准德育工作症结、有针对性开展德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1.家庭环境的影响。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几十年来,独子少子现象越来越普遍。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大小事情的包办,造成了学生心理素质的脆弱以及诸多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表现为自私与偏执、自傲与不屑、自我与独尊,心智不健全、人格不完整、处世不得体、独立不得行,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较差。特殊的社会背景造就了独特的家庭教育环境,阻碍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2.社会环境的影响。受市场经济利益观和金钱观的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传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等不感兴趣,享乐实用、急功近利、追求时尚、超前消费等充斥着他们的思想和灵魂,他们的思想找不到依靠,心灵找不到寄托,行为找不到归宿,往往变得冷漠、自私,对周围的人和事不关心,缺乏责任感和道义感,不敢同歪风邪气作斗争。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的广泛应用,一些过激言论和反动言论、西方腐朽思想、负面炒作、错误观点等被广泛传播。大学生尚处于身心发展不成熟的阶段,政治鉴别能力还不强,是非分辨能力还较差,容易被错误的思想言论和观点所迷惑和误导,致使他们迷失自我、丧失自我。 3.学校环境的影响。目前,大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你讲我听”灌输式教育模式上,理论和实践脱节严重,学生看见的和听到的往往不一致,容易引起抵触和反感。同时,德育教材内容更新慢,尤其缺乏典型的案例,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接受知识的规律,大部分学生对德育课程不感兴趣,自然难以形成正确的理想志向、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此外,德育课程几乎不敢直面现实生活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但这些矛盾和问题又往往是学生关心的和感兴趣的,学校的教育與学生的学习未能实现良性互动,所以学生学习效果差。
4.学生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就能掌握求生的本领、适应社会的技能,从骨子里就否定了德育课程的重要性,自然谈不上用心学习。殊不知,德育课程和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片面强调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就会造成“有知识,没文化”的尴尬局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加之高等教育大众化,毛入学率陡然提升,大部分学生中学稍加努力就能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没有以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艰辛和困难,致使一些学生不珍惜学习机会,不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措施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下发后,各地各高校掀起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浪潮。德育工作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讲,它是要解决学生如何做人这一核心问题。因此,德育工作组织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时代不同了,德育工作要切实发挥育人树人作用,就必须适应时代潮流,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做到教育有实效性、教材有针对性、教法有吸引性、手段有多样性,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
1.以人为本,树立“三全育人”工作理念。学校全体职工、校园环境、一切活动都会对学生成长发展产生影响。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大育人工作格局,是高校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新形势下优化育人环境、形成教育合力的必然要求,更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虽然最终实现这一目标很难,但必须坚定信心,向这一目标一步一步迈进,不断在追求卓越中实现学校的快速发展和育人质量的全面提高。
2.开阔视野,借鉴国外先进的德育工作经验。长期以来,我国德育工作都是说教教育、灌输教育和正面教育,学生不容易接受,甚至会出现反感、抵制情绪。国外的德育则非常注重调动教育客体的内在因素,在德育工作中大力推行学生社会服务劳动、社会实践活动、社区义务劳动等多种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接受磨炼和劳动教育,增加对社会和国情的认识与了解,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寓德育于各种健康教育活动中。借鉴国外好的经验,结合国情、校情,我们可以深入开展辅导员助理制度、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熏陶,促进优良德育氛围的形成。
3.顺应形势,加强德育教材修订与改革。德育教材针对性的强与弱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与低,从根本上讲,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好与坏。高校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积极开展学生身体发展、心理成长、学习规律等的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德育教材的修订与改革,使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达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服务学生的应有目的,全面推进育人工程。
4.固本强基,加强德育工作骨干队伍培训。高校“两课”教师、辅导员是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德育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德育工作落实的好坏。学校要花大力气、下狠功夫,加强对他们德育知识的培养提高,健全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真正发挥他们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平时能看得出、关键时刻能站得出、危急时刻能豁得出的作用,切实成为维护学校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德育工作者要做好学生的人生导航,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做好学生的人生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真正成为职业化、专家化的德育教育带头人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航人。
5.美德结合,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如果能将美育融入德育工作,势必增强德育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达到既提升学生德育素质又增强学生审美情趣的双重目的。为此,教师应运用良好的语言艺术,如抑扬顿挫的节奏、恰如其分的语调、优雅的肢体语言等,引导学生凝心聚神、紧跟教学节拍、主动联系实际、积极思考问题,努力实现教学互动;应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仿真教学等,增强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引导学生热爱学习、勤于学习。学校也要美化校园环境,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环境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安心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岩.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2]胡茂林.对加强德育工作的思考[J].甘肃教育,2004(10).
[3]庄绪春.谈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J].科技创新导报,2011(11).
[4]张红梅.论新时期如何加强大学生德育[J].教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