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丈教学与考试脱节的思考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force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在微信上看到一个段子:上高中以后,语文考试最伤脑筋了。上课教的是包饺子,家庭作业布置的是蒸包子,考试考的是烙馅饼。许多人看了以后一笑了之,但是让我产生了许多联想和反思。记得2016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学生从考场出来,大呼“语文老师课堂讲的内容考试没考,考的都是平时课堂上没讲的内容”,有的学生也认为,语文课和考试没有什么关系,日常语文教学与考试脱节已是不争的事实。
  说语文课与考试没有关系未免太绝对,但是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除了默写题中的六个小题目出自课文(只有6分),剩下的154分的题目(满分160分)都来自课外,而且有的考题只是看考试时的理解和判断,和平时的积累没有关系,这也是事实。请看2016年江苏高考的第四题:
  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以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
  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
  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
  A.读书万卷寸草春晖我思我在
  B.悦读生活寸草春晖指点江山
  C.悦读生活那些花儿我思我在
  D.读书万卷那些花儿指点江山
  这样的试题考的是《考试说明》的哪个考点,实在让人难以弄清楚。有的考生面对这样的题目有点懵圈。
  客观上说,当下的高考命题主要体现能力,知识性题目(记忆类试题)极少,考试又是原创题目,又要回避当年的各地模擬试题,命题者殚精竭虑,苦心经营,就怕被人猜到题目,可以理解。而一线师生的复习又是按照前一年的高考题进行选题复习,都是“跟着前人走”,复习的内容始终都是落后当年的高考半拍。还有一些教师,对语文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教学与高考的关系没有深入的思考,日常的教学往往出现盲目无序的状态,随波逐流,搞题海战术,劳心劳力,复习的效果还是不如人意。
  我们再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光把“板子”打在教师身上似乎有失公允。我们更应该看到命题者在试卷命制上也存在盲区。目前的高考语文命题专家以大学教授为主,他们在某一领域额的学术优势确实令人敬佩。但是他们对学生语文教学的实际现状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缺乏十分清晰的认识问题也十分明显,对学情的判断比较模糊,这样给高考的信度、效度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例如2009年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上善若水》的第三题“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这道题目赋分是6分,据说当年这道题的全省均分是0.27分,得分率为4.5%,难度系数为0.045,创下历史新低。命题专家站在文章学的高度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可能觉得这道题很简单,但是对于中学生而言很难理解命题者的用意。正是对于学情、教情的不理解,使这道题在当年的高考中无异于一道没有区分度的题目,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不会做。
  再如,如今备受青睐的高考探究题,也有“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让人抓狂。应该说,探究题的出现,体现了高考命题与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与时俱进”,保持同步是一件好事,可是有的探究题本身没有多大探究价值,或者说探究不出什么内容。例如,2014年高考江苏卷《安娜之死》的第四题“请探究作品结尾划线句的意蕴”,此题为6分,当年的全省均分也很低。我们看命题者给的答案:“‘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到消失的过程。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这道题的答案设置的是否合理,让人纠结。此句不管如何地看,总觉得是作者对安娜一生的总结:“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安娜经历了苦难、悲哀,看到了社会的虚伪、罪恶。“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她看得更透彻了、更清楚了。“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她被轧死了。似乎不带有安娜的心理活动。至于“画龙点睛”,那是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似乎不可以归纳到“句子的意蕴”方面。这道探究意蕴题是否可以改为“概括文章结尾划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呢?
  我们来看台湾高考语文试题,是否会对我们命题有一些启发呢?台湾2011学年度学测国文多选题第23题:
  下列咏史诗所歌咏的历史人物,每一选项前后相同的是:
  (A)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B)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C)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D)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E)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在这道试题中,中国历史朝代常识、文学史常识以及古代诗歌欣赏三者均包含其中,有“一石三鸟”之妙。答案为A、C、E。如果一个学生在语文课上不积累,不复习,想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很困难。这样的命题就把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与考试有机的融合起来了,虽然题目是课外的,但是答案是课堂学习而来的。
  既然高考无法回避,那么有一种理解的状态就是让高考的命题思想与“新课程标准”体现的教学目标完全合拍,让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语文教学在高考中彰显价值,让高考真正考查出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让语文素养高的学生在高考中获得高分。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逐渐的由应试教学模式转变为以体现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而语文作為初中教学中最基础的一门语言类学科,对于学生语言文字知识的积累、人格的塑造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应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进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明确任务,激发参与兴趣  在学习中,明确任务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因此,在初中的语文
源于美术创作手法的“写生”一词,其原义是指对实物的临摹,是直接面对对象而进行描绘的一种美术创作方法。在高中语文写作中,运用“写生”之笔,就是让学生回归自然,通过细心观察和用心感悟,用最真挚的情感进行创作的一种新思路。  在美术创作中,有一种直接以风景或者实物为对象进行描绘的方法叫做“写生”。在宋代范镇的《纪事》中有记载,汉州一个名为赵昌的人,他最善于画花,每天早晨在朝露下,常常“遶栏槛谛玩”,并手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更注重教的过程,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不容否认学习评价在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外,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学习评价在学生个体成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评价呢。  首先,评价要宽严并济。对学生的要求
《红楼梦》七十七回中,因抄检大观园,晴雯被逐。宝玉偷偷探望,和她互换了旧袄,晴雯还把她的两管手指甲剪给了他。后来晴雯夜里死了,宝玉第二日作了《芙蓉女儿诔》。晴雯只是贾府中一丫鬟,何至于让宝玉如此大动干戈?判词中的“多情公子空牵念”为我们揭示了谜底,深层剖析,源自于两人骨子里的“反叛性”。宝玉对晴雯的态度,笔者认为,不外乎“哄”“怜”“惜”这三个字。  一、千金难买佳人笑  提到晴雯,脑海中定会浮现
连续几年,听了十多位教师讲授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大多是公开课、赛教课。对于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中的“如”字的理解和翻译,所有教师都讲解为:比喻词,译为“像”。整个句子是个省略句,前面省略了“月光”一词,补充完整应该是:“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什么那么多的老师都会如此理解呢?原来《教师教学用书》就是如此翻译的,其“参考译文”中的相
苏教版高一教材中李清照的《声声慢》这篇文章,高中教师都很熟悉,能找到的资料也很多,但很难上出新意。根据不同阶段教学任务的不同,教学实践要突出的教学重点也不同。笔者认为诗歌是最能传达“美”的一种文学样式,感受诗“美”贵在文章本身,我们应该从诗歌的特点出发,遵循人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让诗歌的美味在读声中升华。  一、浅尝读  《声声慢》教学实践时,首先让学生直接朗读诗文,虽然学生可能读不太懂,但起码能
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以课堂为载体,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情感的互动,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进而提高能力。课堂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关键之一是课堂上能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学生对所学的感兴趣,就会积极的参与,从而达到目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景是十分重要的。  而目前的文言文课堂模式比较单一,学生的兴趣不大,课堂氛围枯燥。学生缺少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古诗是我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粹。当前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人的古诗都是五千年文化发展过程中经过千锤百炼的名篇佳作。因此,创新初中语文古诗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古诗教学效率,对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初中语文的古诗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古诗课堂的教学效果,所
巴金先生的名篇《小狗包弟》已教过几遍,每教一遍,总有一些新的体会;这篇课文,也听过好些老师上过公开课,每听一次,也总有一些新的思索。但发现,这篇文章的好些“精微”之处,往往被一些老师忽略了。  一是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虽然其作用在“教参”之类的资料里有所解释,什么结构上铺垫啊,什么内容上对照啊,什么主题上深化啊,但总觉得空洞的很;有些老师上课提到了这一段,多是轻轻带过,语
庄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提出的“言不尽意”思辨观点,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和“意”之间是人的语言和心意之间的关系。“言”与“意”并不统一,“言”只是表达“意”的工具,且“意”是难以用“言”来完全表达出来的。《庖丁解牛》全文仅三百余字,是庄子假托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谈其“养生之道”,阐明了只要在实践中认识和掌握了事物的内在规律,就能取得行动自由的道理。语言简洁流畅、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