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中国古代壶的造型样式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它的历代发展概况。造型设计对壶的器皿来说,是维持较高艺术水平和使用价值的有力保障。本论文主要由两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明确探究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典籍来探究历代壶的造型变化的目的与意义;第二章是研究壶的萌生,并举例研究历代壶形的变化发展,期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形发展,而是整体面貌螺旋形上升的演化轨迹。
关键词:壶;造型样式;变化发展
第一章 探究的问题
1.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由于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发展,壶的造型样式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造型样式,拥有一个庞大而驳杂的体系。这一体系的发展历经上万年,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相伴而行,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中国古代壶的造型样式体系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如何产生、发展、完善、成熟并最终定型?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1.2研究的方法
本文查阅了与中国古代壶的造型样式相关的典籍、期刊论文、专题研究,并对其进行了归纳整理,学习和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试图建立科学研究方法。并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充分了解中国古代壶的发展历史,以及它的变化趋势。
第二章 历代壶形样式的变化发展
2.1新石器时代的壶的萌生与发展
壶为古代的储藏器具,最早为陶壶,基本造型为小圆口、长颈、鼓腹、平底或圈足。1977年在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泥质红陶小口双耳壶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陶壶,可谓陶壶的鼻祖。早期的陶壶就是一个陶罐,之后慢慢发展演变。随着东汉时期瓷器的出现,汉代后瓷壶一直是各地窑口生产的大宗产品,壶型多种多样。唐代以前的典型标准瓷壶主要有蒜头壶、袍壶、圈足壶、喇叭壶等。
2.2先秦时期壶的造型样式变化
商代正处于我国青铜时代的上升到鼎盛时期,青铜器制作无疑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铜卣出现了方形器的尝试,殷墟中期,是商代典型青铜器风格确立与成熟的时期,青铜制器发展至前所未有的高峰。纹饰、形制、铭文与铸造技术皆有明显的突破西周早期承继商器传统,壶大体流行着商代的样式。春秋时期,随着铸造技术的提高,对壶类造型样式的影响较为普遍,在各地的青铜器群均有所体现。春秋中期的河南新郑李家楼青铜器大约是这一变化的开端,举世瞩目的莲鹤方壶也处于此。
2.3六朝时期壶的造型样式变化
六朝时期出现了鸡首壶,又称天鸡壶,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壶型,我们现在使用的茶壶就是从这种壶演变而来。它在盘口基础上,肩的一面装有一个鸡头,另一面安装把手,上接盘口,最早纯粹出于装饰美化作用,东晋以后,鸡头有作成羊头、牛头的,并在壶的两侧刻出双翅,但较为少见。西晋时,盘口,圆腹,流只有鸡首,而无颈,流不通,后有很小的鸡尾,器身较矮;东晋时,鸡首有颈,壶流有的通畅,有的不通畅,造型更加美观实用,肩上有两个桥型系,鸡尾变成了曲柄,壶向纵高发展;南北朝时鸡冠变大,曲柄加粗,有的用龙柄,壶身延长。
2.4隋唐时期壶的造型样式发展
到了隋代,壶体灵活,鸡头雄伟,昂首挺胸,龙形曲柄,器身修长。唐代陆羽的《茶经》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也影响了当时茶壶的进步。从唐开始,鸡首壶就演变成了短流的执壶,鸡首变成了或圆柱、或八棱的短流,多安装在壶的肩部,鸡尾变成了曲柄式的壶把,安装在颈肩部,便于把持,也叫执壶;俗称“短嘴注壶”。普遍为撇口,圆柱形颈,略高,肩部有六方或八方小短流,相对处有小泥条或扁平执柄,假圈足,造型矮胖。
唐代壶的造型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开元前后,低颈圆腹,以后渐渐升高,这样更方便倒出液体,壶耳的渐渐淘汰,也反映了当时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六朝时期,由于人们席地而坐,壶多放在地上,颈部装有双耳,便于穿绳携拿;唐代以后随着家具的使用,人们把壶放在桌子上,壶的位置高了,安上把手直接拿取,不必再用绳子穿耳去提拿了。
2.5宋元时期壶的造型样式发展
宋代多为执壶,造型多承袭晚唐和五代遗风,壶形矮胖,唇口卷沿,壶壁较厚,多为撇口、丰肩、鼓腹、底内凹呈圈足,肩腹一端安置长曲流,另一端对称饰以带状曲柄与口部相连,亦有盘口、喇叭口等造型的执壶。另外,常在壶颈两侧装有系耳。宋代时期,执壶的流加长,在腹中部或肩部向上伸出。
元明清时壶流更长,在壶的下腹部向上伸出,壶把手卷曲的更加自然、优美,有的还变成了提梁。到了宋朝,壶颈变长,流也加长,而且在壶的肩部或腹中部向上伸出,流与柄和壶口几乎成平行状,壶身多为瓜棱形,壶身采用刻花、印花等装饰,这样的造型更方便水的倒出。
2.6明清时期壶的造型变化
明清时期成为紫砂壶制作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壶形可谓“方非一式,圆不一样”,品种繁多,制作精巧。一种是提梁壶,另一种依然是持柄壶。在保持流与柄和壶口几成平行的基础上,壶身变短,壶腔变大,壶身以圆形居多。明代饮茶风尚盛行,不仅讲究茶质,而且对茶具的质量要求也高,用紫砂壶代替瓷壶后,由于紫砂壶透气性能好,茶的味道更加醇郁芳沁。除了实用,更加讲究制作精巧,适合雅士文人和平民百姓。这一时期的紫砂壶,无论外观造型还是装饰技巧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
清代紫砂壶的式样比明代更加新奇,壶具造型及装饰手法逐渐完善,这个时期的壶形雅而不俗,使用与把玩共存。清末的造型风格,从浑厚古朴向精巧雅致发展,品种繁多样式齐全,远远超出明代。
结语
历代壶形样式的发展变化,从新石器时代的陶罐形到如今造型优美、装饰精巧的壶具,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壶的造型,是适应生活实用的要求而出现的,一方面不断提高实用性能;另一方面逐渐走向形象化,体现了陶瓷工艺制作者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设计理念。這种设计理念一定会引导更多的设计及制作者制造出更加实用、更加美观的壶具,让我们在“形而下者谓之器”的一件件陶瓷工艺品中,体悟到“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文化精神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北京,2004年
[2]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01年
[3]杨淑馨,张聪丽,《浅谈陶瓷壶的造型艺术特点》,大众文艺》,2009年第13期
[4]徐研,王晓清,《从历代壶形的变迁看我国陶瓷文化的发展》,《陶瓷艺术》,2015年第9期
作者简介:刘蕾(1997.12),女,汉族,山东日照,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陶瓷艺术设计,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
关键词:壶;造型样式;变化发展
第一章 探究的问题
1.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由于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发展,壶的造型样式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造型样式,拥有一个庞大而驳杂的体系。这一体系的发展历经上万年,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相伴而行,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中国古代壶的造型样式体系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如何产生、发展、完善、成熟并最终定型?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1.2研究的方法
本文查阅了与中国古代壶的造型样式相关的典籍、期刊论文、专题研究,并对其进行了归纳整理,学习和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试图建立科学研究方法。并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充分了解中国古代壶的发展历史,以及它的变化趋势。
第二章 历代壶形样式的变化发展
2.1新石器时代的壶的萌生与发展
壶为古代的储藏器具,最早为陶壶,基本造型为小圆口、长颈、鼓腹、平底或圈足。1977年在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泥质红陶小口双耳壶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陶壶,可谓陶壶的鼻祖。早期的陶壶就是一个陶罐,之后慢慢发展演变。随着东汉时期瓷器的出现,汉代后瓷壶一直是各地窑口生产的大宗产品,壶型多种多样。唐代以前的典型标准瓷壶主要有蒜头壶、袍壶、圈足壶、喇叭壶等。
2.2先秦时期壶的造型样式变化
商代正处于我国青铜时代的上升到鼎盛时期,青铜器制作无疑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铜卣出现了方形器的尝试,殷墟中期,是商代典型青铜器风格确立与成熟的时期,青铜制器发展至前所未有的高峰。纹饰、形制、铭文与铸造技术皆有明显的突破西周早期承继商器传统,壶大体流行着商代的样式。春秋时期,随着铸造技术的提高,对壶类造型样式的影响较为普遍,在各地的青铜器群均有所体现。春秋中期的河南新郑李家楼青铜器大约是这一变化的开端,举世瞩目的莲鹤方壶也处于此。
2.3六朝时期壶的造型样式变化
六朝时期出现了鸡首壶,又称天鸡壶,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壶型,我们现在使用的茶壶就是从这种壶演变而来。它在盘口基础上,肩的一面装有一个鸡头,另一面安装把手,上接盘口,最早纯粹出于装饰美化作用,东晋以后,鸡头有作成羊头、牛头的,并在壶的两侧刻出双翅,但较为少见。西晋时,盘口,圆腹,流只有鸡首,而无颈,流不通,后有很小的鸡尾,器身较矮;东晋时,鸡首有颈,壶流有的通畅,有的不通畅,造型更加美观实用,肩上有两个桥型系,鸡尾变成了曲柄,壶向纵高发展;南北朝时鸡冠变大,曲柄加粗,有的用龙柄,壶身延长。
2.4隋唐时期壶的造型样式发展
到了隋代,壶体灵活,鸡头雄伟,昂首挺胸,龙形曲柄,器身修长。唐代陆羽的《茶经》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也影响了当时茶壶的进步。从唐开始,鸡首壶就演变成了短流的执壶,鸡首变成了或圆柱、或八棱的短流,多安装在壶的肩部,鸡尾变成了曲柄式的壶把,安装在颈肩部,便于把持,也叫执壶;俗称“短嘴注壶”。普遍为撇口,圆柱形颈,略高,肩部有六方或八方小短流,相对处有小泥条或扁平执柄,假圈足,造型矮胖。
唐代壶的造型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开元前后,低颈圆腹,以后渐渐升高,这样更方便倒出液体,壶耳的渐渐淘汰,也反映了当时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六朝时期,由于人们席地而坐,壶多放在地上,颈部装有双耳,便于穿绳携拿;唐代以后随着家具的使用,人们把壶放在桌子上,壶的位置高了,安上把手直接拿取,不必再用绳子穿耳去提拿了。
2.5宋元时期壶的造型样式发展
宋代多为执壶,造型多承袭晚唐和五代遗风,壶形矮胖,唇口卷沿,壶壁较厚,多为撇口、丰肩、鼓腹、底内凹呈圈足,肩腹一端安置长曲流,另一端对称饰以带状曲柄与口部相连,亦有盘口、喇叭口等造型的执壶。另外,常在壶颈两侧装有系耳。宋代时期,执壶的流加长,在腹中部或肩部向上伸出。
元明清时壶流更长,在壶的下腹部向上伸出,壶把手卷曲的更加自然、优美,有的还变成了提梁。到了宋朝,壶颈变长,流也加长,而且在壶的肩部或腹中部向上伸出,流与柄和壶口几乎成平行状,壶身多为瓜棱形,壶身采用刻花、印花等装饰,这样的造型更方便水的倒出。
2.6明清时期壶的造型变化
明清时期成为紫砂壶制作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壶形可谓“方非一式,圆不一样”,品种繁多,制作精巧。一种是提梁壶,另一种依然是持柄壶。在保持流与柄和壶口几成平行的基础上,壶身变短,壶腔变大,壶身以圆形居多。明代饮茶风尚盛行,不仅讲究茶质,而且对茶具的质量要求也高,用紫砂壶代替瓷壶后,由于紫砂壶透气性能好,茶的味道更加醇郁芳沁。除了实用,更加讲究制作精巧,适合雅士文人和平民百姓。这一时期的紫砂壶,无论外观造型还是装饰技巧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
清代紫砂壶的式样比明代更加新奇,壶具造型及装饰手法逐渐完善,这个时期的壶形雅而不俗,使用与把玩共存。清末的造型风格,从浑厚古朴向精巧雅致发展,品种繁多样式齐全,远远超出明代。
结语
历代壶形样式的发展变化,从新石器时代的陶罐形到如今造型优美、装饰精巧的壶具,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壶的造型,是适应生活实用的要求而出现的,一方面不断提高实用性能;另一方面逐渐走向形象化,体现了陶瓷工艺制作者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设计理念。這种设计理念一定会引导更多的设计及制作者制造出更加实用、更加美观的壶具,让我们在“形而下者谓之器”的一件件陶瓷工艺品中,体悟到“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文化精神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北京,2004年
[2]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01年
[3]杨淑馨,张聪丽,《浅谈陶瓷壶的造型艺术特点》,大众文艺》,2009年第13期
[4]徐研,王晓清,《从历代壶形的变迁看我国陶瓷文化的发展》,《陶瓷艺术》,2015年第9期
作者简介:刘蕾(1997.12),女,汉族,山东日照,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陶瓷艺术设计,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