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事 体悟情感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un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下》)古诗词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作者无疑是教学常规,但是笔者发现在“作者介绍”这一环节,大多数教师只是局限于教科书注释中时代、字号、代表作品等内容的介绍。笔者以为,这样的介绍使学生对作家和作品的认知止于枯燥、表面、简单化,对作家作品的风格和思想内涵无从深入了解。所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作家,了解作家的生活背景尤其是写作背景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办法只有一个:为学生补充足够的课外材料,或叙其事,或论其身,让学生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生活以及创作的背景,了解作家的思想。有研究者指出,古诗词的写法中蕴涵了现代记叙文的六要素。笔者在教学中把古诗词当做记叙文来讲,不但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自认为拓展了中学古诗词教学的思路。下面笔者以李清照词《武陵春》的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一、教学设计思路
  
  李清照作为古代的旷世才女,她的才情和命运无不引起时人注目。学生在小学时就读过、背诵过李清照的名篇或名句。但作为课内精讲作品,9年级的《武陵春》是第一篇。学生从注解中知道李清照被称为“婉约宗主”,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显然,中学生对词人只有这点了解是不够的,而且这点常识对学生扩展阅读李清照的作品并无多大的意义。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古代诗词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如果给学生一个关于李清照的生平的完整概念,就不仅能使学生理解这首词的情感,还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读懂李清照其他词的内涵,并领会李清照词的词风。
  
  二、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掌握“舴艨、载”等的读音,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词,理解词的意思;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初步感受词中的感情。
  第二课时:学会运用课外辅助资料,用知人论事的方法品评古典诗词;能深入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深刻感悟词人的内心情感。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以下为第二课时。)
  师 (导入)这节课我们用新的方法来品读这首《武陵春》,我们把它当做一则故事来读,一则关于爱情的故事。
  (学生齐诵《武陵春》。)
  师 这个故事有个悬念。我想请问同学们:词人为什么“日晚倦梳头”?为什么“欲语泪先流”?又为什么想去赏春却又心有所忧?
  生 (争先恐后)因为她有许多愁!
  师 是的。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这首词所表达的是“愁”情。(板书:愁)南唐李后主因亡国而痛惜自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因遭遇仕途的不如意而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那么请问同学们:词人李清照为什么有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呢?
  生 (稍有停顿)因为她的丈夫死了。
  师 从哪个词看出来她丈夫死了?
  生 “人非”。
  师(板书:人非)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里“人非”的“人”是个怎样的“人”呢?这个“人”为什么会引起词人那么沉重的哀愁呢?
  (稍作停顿,学生自由发言。学生陆续说出了李清照以及丈夫赵明诚的点滴,但是说不具体。)
  师同学们多多少少说到了一些,肯定有同学还想知道得更多些。下面我们先抛开这首《武陵春》,看以下资料。
  (PPT出示资料一、资料二。)
  [资料一]……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
  [资料二]候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后或见古今名入书画,三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
  (师生共同疏通资料的大致意思并讨论。)
  师同学们都看出来了,资料一中的词人是个情窦初开的害羞小姑娘,她生活快乐、美好,情感上只有喜没有愁。她的心中充满了柔柔的闺中情。(板书:柔柔的闺中情)而词人的丈夫赵明诚,对金石书画如痴如狂。即使节衣缩食,也要买名人书画。那么李清照和他婚后的二人世界是怎样的呢?
  (出示资料三、资料四。)
  [资料三]每获一书,即同共校勘、整集签题……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资料四]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宋]周焯《清波杂志》)
  (师生共同疏通资料的大致意思。)
  师 同学们从这两段资料中看出了什么?
  生1 夫妻恩爱,有共同爱好,常一起研究。
  生2 李清照觉得自己很幸福,经常开怀大笑。
  生3 从她丈夫自愧不如,努力要赶超她,说明她的确很有才华。
  生4 她在下雪天都外出寻诗说明她很勤奋。
  生5 从她每次有好句都要丈夫来应和做诗,也可以看出夫妻恩爱。
  生6 也说明她丈夫钦佩她。
  师 很好。这时的李清照与丈夫琴瑟和谐、恩爱甜蜜,有的是恩爱的夫妻之情。(板书:甜甜的恩爱情)那么,词人是在什么时候感到“愁”的呢?词中“人非”到底指什么呢?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上节课听过的歌曲《月满西楼》,再联系著名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句想象一下?
  (学生回答是在与丈夫别离后开始感到忧愁。)
  师 是的。李清照是有个性、敢于追求爱情的人。而婚后生活的甜蜜使她更是思念离别的夫君。元代伊世珍《琅嬛记》中对此有过记载。
  (出示资料五。)
  [资料五]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生 (惊讶)原来《一剪梅》是赵明诚没有死的时候写的啊!
  师 是的。最初的时候李清照的愁大多就是因为和丈夫赵明诚的离别。这是生的别离而不是死的诀别,所以这时她的词虽然冷清凄婉,但都是对远游丈夫的相思之情,内心却永存着和丈夫团聚的那一时刻。(板书:幽幽的相思情)而这首《武陵春》写于“人非”之时。这里的“人非”到底该如何理解?
  (教师用讲故事的语言较具体地讲述李清照南渡时期的社会背景,突出李清照生活的颠沛、情感的创伤。其间PPT出示资料六、资料七。)
  [资料六](明诚)涂中奔驰,冒大暑,感疾。……(我)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疟且痢,病危在膏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葬毕,余无所之。
  [资料七]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
  (师生共同疏通资料的大致意思。)
  师 资料六提到“余无所之”,“人非”就是指这样的流离失所和知音已绝!曾经那么美满的生活、那么美好的人物却消失在眼前,一切都成回忆,她的内心充满了孤独无助甚至绝望。(板书:深深的孤苦情)所以,李清照这时的愁绝非以往的相思情愁了,而是家破人亡、知音已绝的离愁了。请同学们再 认真读读这首词,你们现在能体会到词人的愁是双溪舴艋舟都承载不了的吗?
  (学生自由读《武陵春》后,教师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得出“人非”的更深层理解。)
  师 这个“人”又何尝不是词人自己呢?我已非昨天的我。昨天的我为悦己者容,“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今天的我“日晚倦梳头”;昨天的我柔情蜜意,今天的我孤苦无依。所以情也非昨天的情。(板书:情非,“人非”对应)李清照情不自禁发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叹!最后,请同学们再次自由诵读这首词,感受作者的情感,尽量读出“欲语泪先流”的内心情感。
  (学生先自由读,然后全体齐读,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至满意为止。)
  师 (课堂小结)我们通过对李清照生平的了解,豁然发现,这首《武陵春》的词眼“愁”字包含了丰富深厚的意义。从“人非”到“情非”,词人的人生、情感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愁”就是因为这种巨大的变化。李清照早年作品中的愁是生离相思之愁,个人之愁;而南渡后的她对整个社会的现状极为不满,对个人和国家的前途感到一片迷茫,这时的愁是个人遭遇与家国兴旺交织之愁,所以是小小的舴艋舟载不动的。李清照在这首词中,摒弃李煜、李白等前人把“愁”比喻成长流不断的水来形容愁数量之多的习惯,另辟蹊径,把愁搬上了船,使愁有了重量,有了立体感,具体形象而新颖,不入俗套而真切,其才情可见一斑。通过对李清照生平的了解,相信同学们对李清照以及她的词有了整体的了解。她的许多词中都有“愁”字,那么以后再读到,同学们就可以去揣摩这是什么样的“愁”,此愁与彼愁是否相同。最后,向大家推荐李清照前后期的代表作品,请同学们课外自读,在阅读时如果能联系今天所讲的词人的生活背景,那么就能轻而易举地体悟到词人的情感了。
  (PPT呈现李清照前后期作品若干。)
  
  四、教学反思
  
  通过对《武陵春》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笔者初步得出了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经验。
  (一)词文并茂,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作品及其作者
  中学教材中对几乎所有的古诗词作者的介绍都仅限于是某代人、字号某某、作品集叫什么等。这样的介绍不足以让学生了解一个名家。因此,在教学中,笔者贯穿了介绍作者李清照身世的几个小故事,而这些小故事以文史资料的文言文形式呈现,并配以口头白话文讲解。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听得认真,对补充资料中文言文的关注度也明显比平时专项文言文学习时要高。另外,借用史书记载的相关文言语段介绍作者生平,使课堂教学呈现记叙文教学的形式,学生既能感性品读本词,又能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尤其是对名家作品的第一次教学中,运用史料全面深入介绍名家身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知人论事,帮助学生深刻体悟作品的内涵
  在《武陵春》教学的第一课时,学生已经了解了本词的词眼是“愁”,抒发的是愁情。但学生这时的理解还是机械的、肤浅的。如果课堂教学停留在这一步,则缺乏深度。怎样让学生切实领会个中之愁?第二课时的教学抓住了词中的“人非”两字,从“人”入手,借补充的资料向学生慢慢展现“人”之生活阅历、生活内容的变化,进而体悟人之“情”的变化,让学生在这种变化中,发现、感受“愁”的真正源泉,体会“愁”的深沉。然后,再把课堂引入到更深一步,从“丈夫不在的人非”引入到“自己的情非”,内涵挖掘更深刻,学生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所以,古诗词教学中史料的引入,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文本内容,而且能帮助学生挖掘出人物与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最重要的是还能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事的学习方法。
  (三)雅俗共赏,激发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这节课上,笔者坚持用浅显、通俗的故事性语言(而不是散文化或诗化的语言)讲课。因为教材文本是极感性的古典词,补充资料是极理性的文言文,教师讲课时若再用高深、含蓄的语言,会增加学生课堂接受的难度,无法引起学生更多的兴趣。笔者用通俗浅显的故事性语言,深入浅出,激活了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更快更深地理解了词人本身以及作品蕴涵的情感。如此,学生对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也就有了浓厚的兴趣。
其他文献
技术是人类取得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技术进展的冲击,技术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在各国受到很大程度的重视。美国推出了“为了全体美国人的技术”项目,其出发点是每个公民都应当具备技术素养。在英国,技术是学校核心科目之一,所有儿童都要进行学习,而且为了获得义务教育结束后的通用教育证书,被要求参加全国性的考试。邻国日本,自20世纪中期以来,就把技术教育放在优先战略地位,其实施主要在初中和高
期刊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要学好语文,多读书是一个重要前提,这已成为教育专家和语文教师当下的共识,但学生不爱读书仍是我们语文教学中难以抹去的阴影。  笔者曾对自己学校高一年级三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职高学生的阅读呈现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阅读人数少。不喜欢阅读的学生多达60%,无人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  二是阅读品位低。
期刊
当前,“减负提质”已成为教育人的共同追求。如何找准“减负提质”的着力点、教师如何在其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要走“轻负担、高质量”之路,必须从提高教师素质和打造有效课堂两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教师素质,推进减负提质  教师是“授业解惑”的主体人,也是“减负提质”的重要实施者和领导者,教师的素质修养和能力结构直接影响“减负提质”的实施效果。  (一)师德修养
期刊
桐乡第七中学是一所地处城郊接合部的农村学校,学校生源较差,硬件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体现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一直成为学校孜孜以求的行动指南。近几年来,我们结合实际,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情趣爱好与价值取向,积极探索学校德育新方法、新途径、新措施与新载体。学校把《突出实效,实施孝敬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作为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并通过有效的德育活动,改善学生学习的内环境,最大程度唤起学生
期刊
徐桦君,全国模范教师,浙江省功勋教师、特级教师,嘉兴市十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海盐县元济高级中学党总支书记,兼任浙江省写作学会副会长。  教学追求人文化、社会化、生活化。在语文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地与之结合,开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种种渠道,从根本上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1999年以来,
期刊
[编者按]从2011年第1期开始,我刊特开设“访谈”栏目,专门采访在基础教育相关工作中取得不俗业绩的管理者,介绍他们的管理经验,挖掘经验背后蕴藏的教育管理理念,以期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  吴国平,2000年8月任镇海中学校长至今,兼任民进中央委员、民进宁波市副主委、镇海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为宁波市名校长、宁波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先后获宁波市王宽诚育才奖、宁波市十大
期刊
一、教学背景  刚开学,学校安排各学科的名优老师开一节示范课。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人生面面观,侧重于怎样面对人生的困难与不幸。初一新生入校,是他们人生道路上新的起点,集中阅读以人生为主题的课文,是十分必要的。从中他们可以受到很大的启迪,以便正确地对待自己,从容地面对未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我自己读时,觉得不太适合初一学生学习,感觉难度太大,这里涉及宗璞的人生经历,涉及十年文革,方方面面,觉
期刊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材共安排了七次综合探究活动。这些探究活动一般要求学生开展调查、收集资料、开展讨论等,可由于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对这门学科的不重视,绝大多数教师对此往往是“讲一讲走过场”而已。如何改变这种教学的被动局面呢?笔者在教学中采取积极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讲具有地方特色的故事    在“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
期刊
一般地,人们把《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的题眼定在一个“难”字。面对珍馐美酒,诗人不能或不愿吞咽。诗人心比管仲、张良、诸葛却仅仅是个梦想,有渡河和登太行的大志却难实现。诗人感叹世间行路之难,隐喻了施展抱负的艰难。细读全文,笔者读出了诗歌“行路难”和“路难行”两层含义,于是将教学内容重点放在“路”上,让学生明白行路难一方面在“路”,另一方面在于行路之人本身,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读诗知人论世。  诗歌只
期刊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英语学习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与此同时,当前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功利性,课堂上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讲的主要也只是课文的翻译和语法的运用,这造成了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笔者对如何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