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支持性语言是指教师对幼儿的各种要求和行为做出积极肯定、关爱、支持、认可、赞赏、激励、回应等,以有效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语言(其中包括表情、动作等身体语言),支持性语言的使用有助于教师课堂用语的规范性,给与幼儿积极的正面鼓励,对活动效果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本文就针对语言活动中教师支持性语言的运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支持性语言;提问性语言;鼓励性语言;启发性语言;平等性语言
支持型语言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提问性语言是指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以是否式、选择式(如是不是?哪一个?对不对?)引导式和预设式(为什么?如果……)等形式向幼儿提出问题;
鼓励性语言是指教师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以“你真棒!”“非常好” “你做的不错”等语言形式给予幼儿表扬和鼓励;
启发性语言是指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你想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等方式引导幼儿,幼儿则根据教师的问题寻找自己的答案;
平等性语言是指教师以“我们一起来好吗”“我能够帮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等形式与幼儿进行交流,进而拉近教师与幼儿的关系。
笔者通过对幼儿园教师语言教学活动的课堂观察发现各类型支持型语言的运用情况及存在的不足:
教师提问性语言是四种支持性语言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且幼儿反映最为明显的一种,教师的提问性语言水平较低,随意性较大,同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不能引导幼儿思维的发展,导致教学语言的低效或无效。例如,“小草长出来了一点对不对?”、“像一块香喷喷的面包是不是?” 此时会有80%的幼儿齐声喊“是”“对”,在大班的一次语言教学活动中,老师问幼儿“小熊长高了没有?”幼儿习惯性的答道“长高了。”教师的一句“长高了吗?’幼儿又赶快回答“没有”可见幼儿根本就没有理解故事。教师一味的问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而关于“为什么”、“怎么做”需要幼儿去思考的程序性知识的问题较少涉及,这种没有价值的提问严重限制了幼儿思维活动的空间,剥夺了他们发现和体验的机会,幼儿的思维不能与教师实现有意义的交流,更不能碰撞起绚丽多彩的智慧的火花,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的身后,完全丧失了主动性与创造性。另外笔者通过观察发现教师在提问时对象会有几个比较固定的。
教师的鼓励性语言都产生在提问性语言之后,并且教师的鼓励过于单一,没有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来进行鼓励表扬,大多数教师在幼儿回答完问题之后都会经常连续性地运用显性的鼓励性语言如“好”“棒”“能干”等的鼓励。
在使用启发性语言时,教师使用的频率并不是很高,缺乏最基本的耐心,且启发时并没有将问题升华,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的问题上。
教师的平等性语言使用的频率是最少的,老师们平时并没有在意与幼儿间的一种平等,在她们看来教师应当严厉一点,如今家家都只有一个孩子,大人的宠爱让幼儿容易调皮,轻声说话他们根本就听不到。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较多时间在扮演一个权威的角色。
建议:
提问性语言教师可以通过发问、发问――反问――再次反问的形式,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而早期儿童的自我尚未分化,还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反思,教师的反问恰能促进幼儿反思的萌芽,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恰到好处地把问题反抛给幼儿,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思考。
其次,教师要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尽量多的且均等的回答机会。向全班幼儿提问的操作步骤是:首先提出问题,然后给予学生思考时间,最后抽叫幼儿回答。这样使班上的每一位幼儿都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教师尽量与每一位幼儿进行互动,使幼儿能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从而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因人而异,灵活应用鼓励性语言,鼓励性语言有显性的,有隐性的,也有自然性的1。教师经常连续性地运用显性的鼓励性语言如“好”“棒”“能干”等会给人一种表扬“太多”的感觉,可能产生“过滥”的负面影响;但如果教师能在平时注意运用一些自然性的鼓励,如“这是我们值得借用的好办法! ”“这一点我没想到,你却想到了!”等,能够使鼓励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老师要学会追问。追问是师幼互动中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好的追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启发幼儿的思维,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本次观察活动中,一位教师提出“一张纸条如何才能立起来?”的问题,为了确认幼儿是否都试过了,追問“都试过了吗?谁试过了,我请一个小朋友回答”,在幼儿把自己的方法演示后,教师继续追问“还有什么不同的?”,在这连续追问下,使幼儿探索出的结果都有机会表现出来。当然这所有的都应该是以教师对幼儿有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之上。
平等性语言都使用得最少。而平等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幼儿视线保持平行”那么简单,体态上的变化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最主要的还是从思想观念上,从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探索学习中给予幼儿足够的“发言权”,多用开放性的题,如,“你是怎么想的?”“你的看法是怎样的?”等等,注意听从幼儿的不同意见,共同讨论、寻求答案,鼓励他们进行多种不同的尝试。幼儿在活动中产生了异义,即便是幼儿错了,教师也要讲究批评的艺术,采取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不能以势压人。
采用直观教学提高支持性语言使用的效果
直观手段有实物直观、图片、模型、幻灯片等直观以及语言直观。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使用直观教具。直观教具使用的得当,能激发幼儿更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促进教师支持性语言的运用,提高教学效果
结语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2。结合上述讲到的问题及建议合理地在游戏的情境中使用支持性语言,相信教学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心理放松,感受到愉快和满足。相反紧张的课堂气氛会限制幼儿的思维,产生不安全感,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因此,良好的活动环境也有助于支持性语言使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雪芳.师幼互动中教师支持性语言的运用[J].早期教育,2007,(1):37.
[2]瞿理红.学前儿童游戏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
关键词:支持性语言;提问性语言;鼓励性语言;启发性语言;平等性语言
支持型语言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提问性语言是指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以是否式、选择式(如是不是?哪一个?对不对?)引导式和预设式(为什么?如果……)等形式向幼儿提出问题;
鼓励性语言是指教师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以“你真棒!”“非常好” “你做的不错”等语言形式给予幼儿表扬和鼓励;
启发性语言是指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你想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等方式引导幼儿,幼儿则根据教师的问题寻找自己的答案;
平等性语言是指教师以“我们一起来好吗”“我能够帮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等形式与幼儿进行交流,进而拉近教师与幼儿的关系。
笔者通过对幼儿园教师语言教学活动的课堂观察发现各类型支持型语言的运用情况及存在的不足:
教师提问性语言是四种支持性语言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且幼儿反映最为明显的一种,教师的提问性语言水平较低,随意性较大,同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不能引导幼儿思维的发展,导致教学语言的低效或无效。例如,“小草长出来了一点对不对?”、“像一块香喷喷的面包是不是?” 此时会有80%的幼儿齐声喊“是”“对”,在大班的一次语言教学活动中,老师问幼儿“小熊长高了没有?”幼儿习惯性的答道“长高了。”教师的一句“长高了吗?’幼儿又赶快回答“没有”可见幼儿根本就没有理解故事。教师一味的问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而关于“为什么”、“怎么做”需要幼儿去思考的程序性知识的问题较少涉及,这种没有价值的提问严重限制了幼儿思维活动的空间,剥夺了他们发现和体验的机会,幼儿的思维不能与教师实现有意义的交流,更不能碰撞起绚丽多彩的智慧的火花,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的身后,完全丧失了主动性与创造性。另外笔者通过观察发现教师在提问时对象会有几个比较固定的。
教师的鼓励性语言都产生在提问性语言之后,并且教师的鼓励过于单一,没有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来进行鼓励表扬,大多数教师在幼儿回答完问题之后都会经常连续性地运用显性的鼓励性语言如“好”“棒”“能干”等的鼓励。
在使用启发性语言时,教师使用的频率并不是很高,缺乏最基本的耐心,且启发时并没有将问题升华,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的问题上。
教师的平等性语言使用的频率是最少的,老师们平时并没有在意与幼儿间的一种平等,在她们看来教师应当严厉一点,如今家家都只有一个孩子,大人的宠爱让幼儿容易调皮,轻声说话他们根本就听不到。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较多时间在扮演一个权威的角色。
建议:
提问性语言教师可以通过发问、发问――反问――再次反问的形式,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而早期儿童的自我尚未分化,还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反思,教师的反问恰能促进幼儿反思的萌芽,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恰到好处地把问题反抛给幼儿,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思考。
其次,教师要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尽量多的且均等的回答机会。向全班幼儿提问的操作步骤是:首先提出问题,然后给予学生思考时间,最后抽叫幼儿回答。这样使班上的每一位幼儿都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教师尽量与每一位幼儿进行互动,使幼儿能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从而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因人而异,灵活应用鼓励性语言,鼓励性语言有显性的,有隐性的,也有自然性的1。教师经常连续性地运用显性的鼓励性语言如“好”“棒”“能干”等会给人一种表扬“太多”的感觉,可能产生“过滥”的负面影响;但如果教师能在平时注意运用一些自然性的鼓励,如“这是我们值得借用的好办法! ”“这一点我没想到,你却想到了!”等,能够使鼓励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老师要学会追问。追问是师幼互动中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好的追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启发幼儿的思维,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本次观察活动中,一位教师提出“一张纸条如何才能立起来?”的问题,为了确认幼儿是否都试过了,追問“都试过了吗?谁试过了,我请一个小朋友回答”,在幼儿把自己的方法演示后,教师继续追问“还有什么不同的?”,在这连续追问下,使幼儿探索出的结果都有机会表现出来。当然这所有的都应该是以教师对幼儿有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之上。
平等性语言都使用得最少。而平等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幼儿视线保持平行”那么简单,体态上的变化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最主要的还是从思想观念上,从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探索学习中给予幼儿足够的“发言权”,多用开放性的题,如,“你是怎么想的?”“你的看法是怎样的?”等等,注意听从幼儿的不同意见,共同讨论、寻求答案,鼓励他们进行多种不同的尝试。幼儿在活动中产生了异义,即便是幼儿错了,教师也要讲究批评的艺术,采取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不能以势压人。
采用直观教学提高支持性语言使用的效果
直观手段有实物直观、图片、模型、幻灯片等直观以及语言直观。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使用直观教具。直观教具使用的得当,能激发幼儿更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促进教师支持性语言的运用,提高教学效果
结语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2。结合上述讲到的问题及建议合理地在游戏的情境中使用支持性语言,相信教学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心理放松,感受到愉快和满足。相反紧张的课堂气氛会限制幼儿的思维,产生不安全感,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因此,良好的活动环境也有助于支持性语言使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雪芳.师幼互动中教师支持性语言的运用[J].早期教育,2007,(1):37.
[2]瞿理红.学前儿童游戏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