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武穴市是隶属于湖北黄冈市的县级市,其方言处于赣方言、西南官话、北方方言和江淮方言的交界处,系属复杂。武穴方言的亲属称谓词与普通话有较大的差别,显示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亲属称谓系统。武穴方言亲属称谓词在构词形式、语用特点以及文化形式上有其特点。
关键词:武穴方言 亲属称谓 面称 背称 特点
武穴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边缘地带,其方言南北兼收并蓄,成分复杂。在我国十大方言区内,至今归属不明。目前,学术界上对鄂东方言有少量的研究,但几乎没有就亲属称谓词来展开探讨,关于武穴方言亲属称谓词的研究更少。本文将对武穴方言亲属称谓词与普通话进行比较,指明武穴亲属称谓词所持有的特点。
一、武穴方言亲属称谓词与普通话之比较
1、曾祖父、曾祖母
面称:老爹[lau21tia33];老嫲[lau21ma35]。背称:同面称。
父亲的祖父、祖母,武穴话为称“老爹”、“老嫲”,武穴方言中,祖辈的称呼都是在其称谓前面加上“老”,以区别辈分。例如,对父亲祖父的弟弟的称呼为“老+排行+爹”,即“老二爹”“老细爹”。武穴话里,某辈份家中年龄最小的那个人通常被称作“老细[lau21?i51]”。
2、祖父、祖母
面称:爹[tia33];嫲[ma35]。背称:同面称。
父亲的父亲和母亲,普通话中称为“爷爷”和“奶奶”,武穴话则称为“爹”和“嫲”。武穴话里称祖父的兄弟为“排行+爹”,如祖父的哥哥稱大爹,其次为二爹、三爹。祖母辈的则称为大嫲、二嫲、三嫲。21世纪以前出生的人基本都保留这一称呼,其之后出生的小孩自幼受普通话的影响较大,称祖父、祖母为“爷爷、奶奶”。
3、父亲、母亲
面称:爷[ie35]或[父fu51];[姨i51]。背称:同面称。
生养自己的男子和女子,普通话称作“爸爸”和“妈妈”,武穴话称为“爷”和“姨”,也有人用“父”来称呼父亲。武穴方言称呼系统里,用“爷”称呼父亲。关于这一称呼,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所体现。《玉篇·父部》:“爷,俗作父耶字”,《乐府诗集·木兰辞》:“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从这些古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称父亲为“爷”是保留了“爷”的上古意义。武穴话用“姨”来称呼母亲,《广韵》:“姨,以脂切,母之姊妹”,古注里指明,姨在古代之妻之姊妹,武穴话通过变调的方式将其读成去声来表示“母亲”的意思。也有一部分人背称自己的父母为“老头儿[lau21tou?]”和“老娘[lau21nia?35]”,但这种称呼不常用。现在的年轻人已经用单音节词“爸”和“妈”来取代了“爷”和“姨”。
4、伯父、伯母
面称:排行+父[fu51]或排行+爷[ie35];排行+姨[i51]。背称:同面称。
武穴话用“爷”或“父”来称呼父亲,那么在“爷”或“父”的前面加上排行表示对父亲哥哥的称呼,如“大父[tai51fu51]”或“大爷[tai51ie35]”。如果父亲的哥哥不止一个,会按照排行分别称呼为“大爷、二爷、三爷……”。同样,武穴话用“姨”来称呼母亲,那么对伯母们的称呼也是“排行+姨”,如“大姨、二姨、三姨”。这样的称呼一直沿用至今,现在很多新派的年轻人也称自己的伯父、伯母为“大爸、大妈、二爸、二妈……”。
5、叔父、婶婶
面称:排行+爷[ie35];排行+姨[i51]。背称:同面称。
武穴话对叔父和婶婶的称呼跟对伯父和伯母的称呼相似,也是在排行的后面加上“爷”和“姨”。父亲最小的弟弟及其配偶被称为“细爷[?i53ie35]”和“细姨[?i53i35]”。在对叔父的称呼上,武穴话并没有像普通话一样用“叔叔”来称呼。在武穴话中,“叔叔[?u33?u]”通常用作社交称谓,用来称呼与自己父亲年龄相仿的男子,也可以在“叔叔”前加上其名,即“名+叔叔”,如“锦文叔叔”,以表示亲近感和尊重之情。同样,称呼与自己母亲年龄相仿的女子为“娘娘[nia?35·nia?]”,通常也会在“娘娘”前加上该女子的名,即“名+娘娘”,如“雪云娘娘”。
6、外祖父、外祖母
面称:嘎公[ka??ko???]或公[ko???];嘎婆[ka??po35]或婆[po35]。背称:同面称。
母亲的父亲和母亲,普通话称外公和外婆,武穴话则称为“嘎公”、“公”和“嘎婆”、“婆”,在这一称呼上,武穴话与其他地方的方言没有太大的差别。面称时,习惯上只用单字“公”和“婆”。
7、舅祖父、舅祖母
面称:舅爹[?iu53tia33];舅妈[?iu53ma33]。背称:同面称。
祖母/外祖母的兄弟及其配偶,也就是父母的舅舅和舅妈,普通话通常称为“舅爷爷”、“舅奶奶”,武穴话称为“舅爹”和“舅妈”。如果祖母/外祖母不止一个兄弟,则需要在前面加上排行来进行区分,如“大舅爹”“大舅妈”“细舅爹”“细舅妈”等。
8、姨祖父、姨祖母
面称:姨爹[i35tia33];姨妈[i35ma33]。背称:同面称。
祖母/外祖母的姊妹及其配偶,也就是父母的姨父和姨妈,普通话通常称为“姨爷爷”、“姨奶奶”,武穴话称为“姨爹”和“姨妈”。同上,为了遵循长幼有序的原则,也是在前面加上排行来进行具体的称呼。很明显,从武穴话对姑祖母、舅祖母和姨祖母的称呼来看,它们与普通话的称呼隔了一个辈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很多新派的年轻人对这些长辈的称呼深受普通话的影响,称之为“姑奶奶、舅奶奶、姨奶奶”。
9、舅舅、舅母
面称:舅爷[?iu53ie35];舅母娘[?iu53mu33nia?35]。背称:同面称。
母亲的兄弟及其配偶,普通话称作“舅舅、舅妈”,武穴话称舅舅为“舅爷”,“舅妈”的称呼则由一个双音节词变成了一个三音节词——“舅母娘”,这与普通话的差别较大。如果母亲有几个兄弟,那么会在“舅爷”和“舅母娘”的前面加上排行,如“大舅爷、大舅母娘……细舅爷、细舅母娘”。 10、姨父、姨母
面称:姨爷[i35ie35];姨娘[i35nia?35]。背称:同面称。
母亲是姊妹及其配偶,普通话称呼为“姨父”和“姨妈”,与之相对应的武穴话则称为“姨爷”和“姨娘”。为了区分其长幼,则会在前面加上排行,即“排行+姨爷”、“排行+姨娘”。要注意,母亲最小的妹妹和妹夫,要称为“小姨[?iau35i35],而不是“细姨”,以免与对最小的婶婶的称呼相混淆。
11、公公、婆婆
面称:从夫称。背称:我妹/弟他爹[tia33]、我妹/弟他嫲[ma35]”或者“我+夫名+他爷[ie35]”、“我+夫名+他姨[i51]”。
面称时,同丈夫称呼为“爷”和“姨”,背称通常为她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她丈夫的爸爸妈妈,如“我倩她爹、我豪他嫲”或“我波儿他爷、我波儿他姨”。武穴话里常用“弟儿”和“妹”来称呼自己的子女,表示对自己子女的爱称。
12、岳父、岳母
面称:从妻称。背称:外父[uai51fu51];外母[uai51mu34]。
13、堂/表兄弟姐妹
面称:哥[ko33]、姐[?ie214]、弟儿[ti51L]、妹[mei51]。背称:同面称。
武穴方言里称呼堂/表哥姐为“名+哥”“名+姐”,堂/表弟妹多直呼其名。在跟外人介绍彼此之间的关系时称堂哥[taN35ko33]、堂姐[taN35?ie214]、堂弟[taN35ti51]、堂妹[taN35mei51],但这种称呼很少会使用。表兄弟姐妹,武穴话都称“老表[lau21piau21]。一方面与独生子女政策有关,一方面也是为了体现彼此之间的亲切感。
14、夫妻之间
面称:称名、称姓名。背称:妻子称丈夫为老板儿[lau21pan21?]或者“孩子名+她爷/爸”;丈夫称妻子为马马[ma35ma35]或者“孩子名+她姨/妈”。
夫妻之间的称呼比较多样,面称时,大部分的夫妻在日常生活中会直接喊对方名字中的单字。武穴话里,妻子背称自己的丈夫为“老板儿”,丈夫会称自己的妻子为“马马”。夫妻之间有了小孩之后,也会用“孩子名+他爸/妈”来称呼,如“我倩她爸/妈”。年龄较大的人还会用“孩子名+他爷/姨”来称呼,如“我倩她爷/姨”。
二、武穴方言称谓的特点
亲属称谓词的使用频率高,也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纽带。从武穴方言中亲属称谓词的使用现象,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其特点。
(一) 从亲属称谓词的构词形式来看
使用单音节形式。从上文中,我们不难发现武穴方言称谓语与普通话有着明显的差别,两者之间几乎找不出完全相同的称呼。武穴方言常将普通话为双音节词称呼为单音节词,如“爹、嫲、爷、姨”等。有的也将普通话中的三音节词称呼为双音节词,如“老爹、老嫲”等。只有极少数会将普通话的双音节词称呼为三音节词,如“舅母娘”。
(二)从亲属称谓词的语用特点来看
1、同指异称。同指异称指的是对同一个人有不同的称呼。在武穴方言亲属称谓中,如:父亲有爷、父、爸、我家老头儿等称呼;母亲有姨、老娘等称呼;公公有爷、我妹她爹、我+丈夫小名+他爷等多种称呼;婆婆有姨、我妹她嫲、我+丈夫小名+他姨等多种称呼。
2、从他称。丈夫称岳父和岳母时从妻称,妻子称公公婆婆时从夫称。在平辈的姻亲称谓中,既可以从夫从妻称呼,也可以从子女称呼,年纪比自己小的也可直呼其名。丈夫的哥哥,妻子可以面称哥,也可以从子女称为大父。丈夫的姐姐,可以从夫称姐,也可以从子女称姑。妻子的妹妹,通常直呼其名。
(三)从亲属称谓词中反映出的文化特性来看
1、长幼有序,亲疏有别
亲属称谓词体现了长幼有序,亲疏有别的宗族礼法观念。武穴方言中,对不同辈分亲属的称谓有着不同的标志。一般用“爷”“姨”来称呼比自己长一辈的亲属,如“父亲”称“爷”,“伯父、叔父”称“大爷、细爷”。一般用“爹”和“妈”来称呼比自己长两辈的亲属,如“爷爷”称“爹”,“舅爷爷、姨爷爷”称“舅爹、姨爹”,“舅奶奶、姨奶奶”称“舅妈、姨妈”。另外,同一辈分中一般按照排行来区分长幼,如“大爹、二爹、三爹”。
武穴方言称谓语中也体现了以父系氏族文化为主导,亲属之间亲疏有别的思想观念。兄弟姐妹可分为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武穴的宗法观念里认为表兄弟姐妹不及堂兄弟姐妹亲。女生出嫁后都会与堂兄弟姐妹有往来,显有与表兄弟姐妹行走的。表兄弟姐妹又可分为姑老表、舅老表和姨老表。从伦理上看,姑老表、舅老表又比姨老表更亲,这些都体现了武穴的宗族观念十分浓厚。
2、受普通话的影响较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武穴方言亲属称谓也受到了普通话的影响,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武穴市大部分地区21世纪之后出生的小孩对亲属的称谓已经跟普通话保持一致,如称父亲的父亲和母亲不再是“爹”“嫲”,而是普通话“爷爷”“奶奶”。
亲属称谓词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武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亲属称谓系统。这些亲属称谓词有助于我们去了解武穴的风土人情,研究武穴的方言文化。
参考文獻:
[1]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居锦文.武穴方言称呼与普通话之比较[J].荆门大学学报,1996,4.
[3]饶玲.武穴方言与阳新方言称呼语的比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6,4.
本文的写作得到了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张邱林教授的精心指导,特此致谢。
作者简介:苏倩(1997.11-),女,汉族,湖北黄冈人,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武穴方言 亲属称谓 面称 背称 特点
武穴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边缘地带,其方言南北兼收并蓄,成分复杂。在我国十大方言区内,至今归属不明。目前,学术界上对鄂东方言有少量的研究,但几乎没有就亲属称谓词来展开探讨,关于武穴方言亲属称谓词的研究更少。本文将对武穴方言亲属称谓词与普通话进行比较,指明武穴亲属称谓词所持有的特点。
一、武穴方言亲属称谓词与普通话之比较
1、曾祖父、曾祖母
面称:老爹[lau21tia33];老嫲[lau21ma35]。背称:同面称。
父亲的祖父、祖母,武穴话为称“老爹”、“老嫲”,武穴方言中,祖辈的称呼都是在其称谓前面加上“老”,以区别辈分。例如,对父亲祖父的弟弟的称呼为“老+排行+爹”,即“老二爹”“老细爹”。武穴话里,某辈份家中年龄最小的那个人通常被称作“老细[lau21?i51]”。
2、祖父、祖母
面称:爹[tia33];嫲[ma35]。背称:同面称。
父亲的父亲和母亲,普通话中称为“爷爷”和“奶奶”,武穴话则称为“爹”和“嫲”。武穴话里称祖父的兄弟为“排行+爹”,如祖父的哥哥稱大爹,其次为二爹、三爹。祖母辈的则称为大嫲、二嫲、三嫲。21世纪以前出生的人基本都保留这一称呼,其之后出生的小孩自幼受普通话的影响较大,称祖父、祖母为“爷爷、奶奶”。
3、父亲、母亲
面称:爷[ie35]或[父fu51];[姨i51]。背称:同面称。
生养自己的男子和女子,普通话称作“爸爸”和“妈妈”,武穴话称为“爷”和“姨”,也有人用“父”来称呼父亲。武穴方言称呼系统里,用“爷”称呼父亲。关于这一称呼,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所体现。《玉篇·父部》:“爷,俗作父耶字”,《乐府诗集·木兰辞》:“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从这些古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称父亲为“爷”是保留了“爷”的上古意义。武穴话用“姨”来称呼母亲,《广韵》:“姨,以脂切,母之姊妹”,古注里指明,姨在古代之妻之姊妹,武穴话通过变调的方式将其读成去声来表示“母亲”的意思。也有一部分人背称自己的父母为“老头儿[lau21tou?]”和“老娘[lau21nia?35]”,但这种称呼不常用。现在的年轻人已经用单音节词“爸”和“妈”来取代了“爷”和“姨”。
4、伯父、伯母
面称:排行+父[fu51]或排行+爷[ie35];排行+姨[i51]。背称:同面称。
武穴话用“爷”或“父”来称呼父亲,那么在“爷”或“父”的前面加上排行表示对父亲哥哥的称呼,如“大父[tai51fu51]”或“大爷[tai51ie35]”。如果父亲的哥哥不止一个,会按照排行分别称呼为“大爷、二爷、三爷……”。同样,武穴话用“姨”来称呼母亲,那么对伯母们的称呼也是“排行+姨”,如“大姨、二姨、三姨”。这样的称呼一直沿用至今,现在很多新派的年轻人也称自己的伯父、伯母为“大爸、大妈、二爸、二妈……”。
5、叔父、婶婶
面称:排行+爷[ie35];排行+姨[i51]。背称:同面称。
武穴话对叔父和婶婶的称呼跟对伯父和伯母的称呼相似,也是在排行的后面加上“爷”和“姨”。父亲最小的弟弟及其配偶被称为“细爷[?i53ie35]”和“细姨[?i53i35]”。在对叔父的称呼上,武穴话并没有像普通话一样用“叔叔”来称呼。在武穴话中,“叔叔[?u33?u]”通常用作社交称谓,用来称呼与自己父亲年龄相仿的男子,也可以在“叔叔”前加上其名,即“名+叔叔”,如“锦文叔叔”,以表示亲近感和尊重之情。同样,称呼与自己母亲年龄相仿的女子为“娘娘[nia?35·nia?]”,通常也会在“娘娘”前加上该女子的名,即“名+娘娘”,如“雪云娘娘”。
6、外祖父、外祖母
面称:嘎公[ka??ko???]或公[ko???];嘎婆[ka??po35]或婆[po35]。背称:同面称。
母亲的父亲和母亲,普通话称外公和外婆,武穴话则称为“嘎公”、“公”和“嘎婆”、“婆”,在这一称呼上,武穴话与其他地方的方言没有太大的差别。面称时,习惯上只用单字“公”和“婆”。
7、舅祖父、舅祖母
面称:舅爹[?iu53tia33];舅妈[?iu53ma33]。背称:同面称。
祖母/外祖母的兄弟及其配偶,也就是父母的舅舅和舅妈,普通话通常称为“舅爷爷”、“舅奶奶”,武穴话称为“舅爹”和“舅妈”。如果祖母/外祖母不止一个兄弟,则需要在前面加上排行来进行区分,如“大舅爹”“大舅妈”“细舅爹”“细舅妈”等。
8、姨祖父、姨祖母
面称:姨爹[i35tia33];姨妈[i35ma33]。背称:同面称。
祖母/外祖母的姊妹及其配偶,也就是父母的姨父和姨妈,普通话通常称为“姨爷爷”、“姨奶奶”,武穴话称为“姨爹”和“姨妈”。同上,为了遵循长幼有序的原则,也是在前面加上排行来进行具体的称呼。很明显,从武穴话对姑祖母、舅祖母和姨祖母的称呼来看,它们与普通话的称呼隔了一个辈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很多新派的年轻人对这些长辈的称呼深受普通话的影响,称之为“姑奶奶、舅奶奶、姨奶奶”。
9、舅舅、舅母
面称:舅爷[?iu53ie35];舅母娘[?iu53mu33nia?35]。背称:同面称。
母亲的兄弟及其配偶,普通话称作“舅舅、舅妈”,武穴话称舅舅为“舅爷”,“舅妈”的称呼则由一个双音节词变成了一个三音节词——“舅母娘”,这与普通话的差别较大。如果母亲有几个兄弟,那么会在“舅爷”和“舅母娘”的前面加上排行,如“大舅爷、大舅母娘……细舅爷、细舅母娘”。 10、姨父、姨母
面称:姨爷[i35ie35];姨娘[i35nia?35]。背称:同面称。
母亲是姊妹及其配偶,普通话称呼为“姨父”和“姨妈”,与之相对应的武穴话则称为“姨爷”和“姨娘”。为了区分其长幼,则会在前面加上排行,即“排行+姨爷”、“排行+姨娘”。要注意,母亲最小的妹妹和妹夫,要称为“小姨[?iau35i35],而不是“细姨”,以免与对最小的婶婶的称呼相混淆。
11、公公、婆婆
面称:从夫称。背称:我妹/弟他爹[tia33]、我妹/弟他嫲[ma35]”或者“我+夫名+他爷[ie35]”、“我+夫名+他姨[i51]”。
面称时,同丈夫称呼为“爷”和“姨”,背称通常为她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她丈夫的爸爸妈妈,如“我倩她爹、我豪他嫲”或“我波儿他爷、我波儿他姨”。武穴话里常用“弟儿”和“妹”来称呼自己的子女,表示对自己子女的爱称。
12、岳父、岳母
面称:从妻称。背称:外父[uai51fu51];外母[uai51mu34]。
13、堂/表兄弟姐妹
面称:哥[ko33]、姐[?ie214]、弟儿[ti51L]、妹[mei51]。背称:同面称。
武穴方言里称呼堂/表哥姐为“名+哥”“名+姐”,堂/表弟妹多直呼其名。在跟外人介绍彼此之间的关系时称堂哥[taN35ko33]、堂姐[taN35?ie214]、堂弟[taN35ti51]、堂妹[taN35mei51],但这种称呼很少会使用。表兄弟姐妹,武穴话都称“老表[lau21piau21]。一方面与独生子女政策有关,一方面也是为了体现彼此之间的亲切感。
14、夫妻之间
面称:称名、称姓名。背称:妻子称丈夫为老板儿[lau21pan21?]或者“孩子名+她爷/爸”;丈夫称妻子为马马[ma35ma35]或者“孩子名+她姨/妈”。
夫妻之间的称呼比较多样,面称时,大部分的夫妻在日常生活中会直接喊对方名字中的单字。武穴话里,妻子背称自己的丈夫为“老板儿”,丈夫会称自己的妻子为“马马”。夫妻之间有了小孩之后,也会用“孩子名+他爸/妈”来称呼,如“我倩她爸/妈”。年龄较大的人还会用“孩子名+他爷/姨”来称呼,如“我倩她爷/姨”。
二、武穴方言称谓的特点
亲属称谓词的使用频率高,也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纽带。从武穴方言中亲属称谓词的使用现象,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其特点。
(一) 从亲属称谓词的构词形式来看
使用单音节形式。从上文中,我们不难发现武穴方言称谓语与普通话有着明显的差别,两者之间几乎找不出完全相同的称呼。武穴方言常将普通话为双音节词称呼为单音节词,如“爹、嫲、爷、姨”等。有的也将普通话中的三音节词称呼为双音节词,如“老爹、老嫲”等。只有极少数会将普通话的双音节词称呼为三音节词,如“舅母娘”。
(二)从亲属称谓词的语用特点来看
1、同指异称。同指异称指的是对同一个人有不同的称呼。在武穴方言亲属称谓中,如:父亲有爷、父、爸、我家老头儿等称呼;母亲有姨、老娘等称呼;公公有爷、我妹她爹、我+丈夫小名+他爷等多种称呼;婆婆有姨、我妹她嫲、我+丈夫小名+他姨等多种称呼。
2、从他称。丈夫称岳父和岳母时从妻称,妻子称公公婆婆时从夫称。在平辈的姻亲称谓中,既可以从夫从妻称呼,也可以从子女称呼,年纪比自己小的也可直呼其名。丈夫的哥哥,妻子可以面称哥,也可以从子女称为大父。丈夫的姐姐,可以从夫称姐,也可以从子女称姑。妻子的妹妹,通常直呼其名。
(三)从亲属称谓词中反映出的文化特性来看
1、长幼有序,亲疏有别
亲属称谓词体现了长幼有序,亲疏有别的宗族礼法观念。武穴方言中,对不同辈分亲属的称谓有着不同的标志。一般用“爷”“姨”来称呼比自己长一辈的亲属,如“父亲”称“爷”,“伯父、叔父”称“大爷、细爷”。一般用“爹”和“妈”来称呼比自己长两辈的亲属,如“爷爷”称“爹”,“舅爷爷、姨爷爷”称“舅爹、姨爹”,“舅奶奶、姨奶奶”称“舅妈、姨妈”。另外,同一辈分中一般按照排行来区分长幼,如“大爹、二爹、三爹”。
武穴方言称谓语中也体现了以父系氏族文化为主导,亲属之间亲疏有别的思想观念。兄弟姐妹可分为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武穴的宗法观念里认为表兄弟姐妹不及堂兄弟姐妹亲。女生出嫁后都会与堂兄弟姐妹有往来,显有与表兄弟姐妹行走的。表兄弟姐妹又可分为姑老表、舅老表和姨老表。从伦理上看,姑老表、舅老表又比姨老表更亲,这些都体现了武穴的宗族观念十分浓厚。
2、受普通话的影响较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武穴方言亲属称谓也受到了普通话的影响,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武穴市大部分地区21世纪之后出生的小孩对亲属的称谓已经跟普通话保持一致,如称父亲的父亲和母亲不再是“爹”“嫲”,而是普通话“爷爷”“奶奶”。
亲属称谓词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武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亲属称谓系统。这些亲属称谓词有助于我们去了解武穴的风土人情,研究武穴的方言文化。
参考文獻:
[1]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居锦文.武穴方言称呼与普通话之比较[J].荆门大学学报,1996,4.
[3]饶玲.武穴方言与阳新方言称呼语的比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6,4.
本文的写作得到了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张邱林教授的精心指导,特此致谢。
作者简介:苏倩(1997.11-),女,汉族,湖北黄冈人,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