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尾圆合话“小潭”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dmangra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文笔秀美、节奏和谐、写景雅致、布局考究。笔者把文中诸多美点整合后,发现这是一篇首尾圆合的极精致的美文,游踪的圆合、情感的圆合、文章内涵的圆合,达到了景、情、人三者的高度融合。
  一、一“来”一“去”品景致
  柳宗元来小石潭的目的和又归去的原因,形成“一来一去”行为上的圆合。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是“来”。与文本浅层对话,“伐竹取到”,理应认定柳宗元是来寻找美丽的小潭。从作者遣词于小潭的字面来看,清凉的水,多姿的石,青翠的树,欢快的鱼……融会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墨画,这不正是作者要寻找的山水吗!与作者深层对话,不难理解的是,柳宗元由于参与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到永州后母亲病故,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感觉自己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想借游山玩水来排忧解闷,寻找小潭,寄情山水,这是诗人来的目的。这一“来”就预埋下了可供回味的空间。
  “乃记之而去”,则是“去”。缘何而“去”?还是那些景物,细细揣摩字面下的内涵,竟发现在柳宗元笔下的景物的特点,实质上是柳宗元对环境的异样感受,带有主观的情感色彩。看水,“清冽”透着冷清;看树,“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透着压抑;再看柳宗元一路走来,蜿蜒的溪身,正如自己的坎坷曲折的命运;看犬牙差互的溪岸,如“犬牙”且“差互”,一幅狰狞之状;潭址荒僻的处境如自己的怀才不遇;纵然有潭水般的品高志洁,但终不知其源,前途茫然啊。如此之景,终难怡情,却不如去也。
  一“来”一“去”的游踪,首尾圆合,反映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又在移步换景中赏析了带着柳宗元主观情绪的独特之景,又感受到了古代文人因不得志而寄情山水的文化现象。
  二、一“乐”一“忧”话凄凉
  小石潭景致触发的情感,引发一“乐”一“忧”的情感上圆合。
  “心乐之”是“乐”。本为排遣郁闷来到这山水中,听到“如鸣佩环”的声音,猜想必定有优美别致的景色,不禁心中一乐。“似与游者相乐。”看到潭中的鱼儿,时动时静,自由自在,作者羡慕不已,那是多么快乐的一种生活境界。可以说小石潭如同精致的盆景,让抑郁苦闷的柳宗元也不禁“心乐之”,要沉浸其中了,陶醉其中了。
  “悄怆幽邃,凄神寒骨”是“忧”。小石潭的景色使柳宗元心中一乐,可是毕竟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一经凄清的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在“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中他似乎和小石潭成了知音:小石潭被遮蔽了,被埋没了,永州郊外的荒芜僻静使得人们忽视了小石潭的存在了,潭美却无人欣赏,这是小石潭的悲剧。如果不是柳宗元,小石潭也许要寂寞终生了。小石潭的悲剧也许使柳宗元蓦然间想起了自己:被贬在这蛮荒闭塞的永州,空有满腹之学和济世之志,一如这无人知晓的小石潭,却无奈水的凄凉、树的牵绊遮掩。由此小石潭便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寂寥之时的情绪寄托,更是柳宗元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人生际遇和渴望被发现被赏识的人生理想的象征。
  一“乐”一“忧”中,浸透了作者的情感轨迹。知人论世,柳宗元的失意不堪,经凄清环境触发而更显忧伤。情感圆合处,突然顿悟——柳宗元走在永州的山水间,满眼凄凉、狞厉,抑郁之情无以慰藉,这是不同于一些古代文人隐士的忧伤的。
  三、一“独”一“坚”见人格
  知人论世,以诗助读,理解柳宗元孤独的内心和坚定不被摧折的人品,构成一“独”一“坚”人格上的圆合。
  “寂寥无人”是“独”,这种孤独是同于张岱的一种内心孤独,明明结尾交代了“同游者”却还感觉“寂寥无人”,这是一种发乎于情、俗世无法理解的孤独。作于同一时期的藏头诗《江雪》中的“千万孤独”,震耳发聩,乃见此心境。
  “乃记之而去”是“坚”。如何理解这种人格的坚定、不被摧折,还得从柳宗元的身世际遇来看。传统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在柳宗元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被贬为邵州刺史,于途中再贬为“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元和四年,德宗大赦天下,柳宗元却不在赦免之列。即便如此,依然“以谪而出,至死不服”,虽“罪谤交织,群疑当道”,但不“自薄自匿”,闲暇之时“读百家书,上下驰骋”、“不为世屈”。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正如他自己所说“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再看,柳宗元情有独钟的石,在《永州八记》的其他几篇中也曾提及,如“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基于对中国石头文化的了解,发现石头在柳宗元的眼中已经有一点人格化。那坚硬棱角分明的石的精神与人的精神不谋而合。文本结尾柳宗元的“去”,不同于陶渊明的东篱采菊的避世、不同于屈原的汨罗一跳的决绝,他不愿沉湎山水,终究无法与山水相融相乐,最终选择去,回到现实中施展自己的抱负,这便是坚挺的柳宗元。
  一“坚”有力地回应了一“独”,这就是处于“千万孤独”但却不被摧折的柳宗元的人格。
  《小石潭记》作为模山范水的典范,首如重锤、尾如晚钟,首尾圆合中回味着文章的景与人的融合,回味着柳宗元永州时山水散文中的情感因素、人生经历,心中留下一个久久挥之不去、鲜活立体的柳宗元。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北仑区顾国和外国语学校(315800)
其他文献
所谓"话题作文",是指用一段提示语指明作文的写作范围、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激活学生想象力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其特点有:第一,所给材料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而没有提供标题
以姜汁乳饮料黏度、稳定系数和感官品质为指标,考察了银耳粗多糖(TP)、羧甲基纤维素钠(CMC)、黄原胶和魔芋胶的添加量对姜汁乳饮料稳定性的影响,并对其添加量进行了优化,与未
不露痕迹、潜移默化地在语文课堂上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生成学生自我人生体验,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是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课改的需要,是促使学生创造性学习,借以发展他们自觉能力的需要,是课堂中生命涌動和成长的需要,更是人文性落实课标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需要。在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改探索,谈谈对初中语文课堂的无痕化生成的一点看法。  一、在引而不发的提问中无痕生成  孟子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拟就一个好的标题,文章就成功了一半,“题好一半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鲜亮新颖的作文题目,常常能够先声夺人,让阅卷老师从中窥探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智慧与匠心,从而让作文获得较为理想的分数。下面就以“亲情”话题为例,谈谈如何才能做到巧拟文题,为你的文章赚足“印象分”。  一、话题展示  亲情,就是妈妈那声声唠叨,就是爸爸那默默关爱,就是一家人相视一笑。亲情,是一根无形的线,永远牵
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化以迅猛的势头席卷了中田大地,使人们的客观生活和精神世界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对于自制力尚未健全的青少年来说,网络无疑成为了他们的“精神鸦片”,其中的
语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它在个体素质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人一生中语言发展的最快时期。因此,必须注重幼儿期语言能力的培养。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钱梦龙语)。但作为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瑰宝,须要传承发展,须要传承创新。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应该转变教学思维方式,创设多元化的教学,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主动识记运用,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动模式运用,让文言文教学不再枯燥无味,不再变得死气沉沉,而是在动感十足的过程中找到相应的学习策略方法。  一、讲述故事,补充新鲜背景知识  文言文教学倘若以常
从我们现在对语文学习的总的指导方向上来看,我们应该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让学生们在语文的世界里,释放自己,浸润内心,重塑自我,提升涵养,再反过来发之于外。那么,我们的语文就从影响人,拓展到了影响整个社会的精气神。语文教育也就得到了了不起的提升。这也就是语文这门学科的真谛,是我们真正教好语文,让学生们学好语文所需要明晰于心的。把这一点再具体转化为教学的行动,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为学生营造
宋代词人苏轼所创作的《水调歌头》,毫无疑问属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作者用他那超现实的浪漫想象,给读者呈现出一个既虚无缥缈又瑰丽多姿的奇幻世界,其中的主角“明月”,一方面表达出作者对俗世的眷恋,另一方面表达出作者对超凡脱俗的渴求。  这种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情感在字里行间缠绵,使得文学语言呈现出陌生化的特征。对于这样的特征,初次接触本诗的学生会感觉到理解障碍,教师如何破除这种障碍,把学生有效引入到本词
本文以湖南城市学院交通工程专业为例,结合作者在该专业五年的建设实践,从交通学科的发展特点及应用型人才要求、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探讨地方高校新专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