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中的美,可能会有人认为那是指攀登上数学宝座的科学家、数学家,只有他们,才有数学中“美”的体会,只有数学家才能追求数学美。而小学数学是关于整数、小数、分数和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限于知识的局限,因此无美可谈,其实不然,只要我们稍加挖掘,就能发现数学美的重要特征:小学数学中存在着简洁、统一、和谐丰富深刻的外在美与内在美。
1.捕捉美的生活
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如何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的数学美?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生活素材,捕捉生活中所蕴涵的数学的美,展示数学美的巨大魅力和作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花园,一起去感知体会。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
如教学“对称图形”,是一节典型的展现数学美的好教材,课前,教师可以收集生活中运用的对称美的图片,如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雄伟的北京天安门,高大的爱菲尔铁塔……一开始就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环球旅行,然后提问:这些建筑美吗?请你说说它们为什么美,然后请学生找找它们的共同点。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因为它们是轴对称图形,给人们美的享受,课的结尾让学生欣赏中国的民间艺术——剪纸(对称的作品),在学生“哇,哇”的赞叹声中,数学的对称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感知了生活中的“数学美”,美在生活中,美在数学中也就成为了学生心中自然的感叹。
我们探究生活中数学美的素材,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寻找生活中“数学美”的物体事物,体现数学应用于生活,这样使我们既学会了数学方法,又提高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知道,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总是利用生动的直观教具,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表象,然后再从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而美育所凭借的感性材料本身就是知识的重要来源,美育以美的形象育人,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不仅不会妨碍数学教学,相反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促使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数学教学中美的形式,绝不仅限于算术美、图形美等,在多数情况下,更应该强调教师的教学艺术,要求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讲解,巧妙的启发,优美的板书,去创设一个美好的教学情景。只有在这种美的教学情景中,才能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思维能力、欣赏能力和感情的陶冶同时活跃起来,否则就会使学生感到烦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学中实施美育对于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是多么的重要。我们知道,直观性是审美直觉的重要特点,它要求主体必须亲身参与和直接感受。任何优秀的作品和美丽的事物,光靠别人的转述或传达都不会产生真正的美感,只有亲身去看,去听,才会感受到震撼心灵的魅力。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调动再创造的联想和想象,设身处地生活在作品以及实践活动之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
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要在数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觉得自己所参加的活动非常有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小学低段的学生尤为重要。正如古人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们对美好的事物总是十分感兴趣。因此我们可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创设美的教学情景,使数学课堂中的各种活动变得“有声”、“有色”,使学习活动产生一种强大的吸引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其中,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对小学低段的学生尤为有效。例如:我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将整节课设计成一个“参观森林公园”的游戏,将复习题、例题设计成我们在参观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在课的一开始就借助投影给学生展示出一幅生机勃勃、美丽的森林风光图,绿油油的参天大树、穿梭于其中的小鸟、满地的野花、可爱的小兔子,这些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在教学的某些环节还恰当地配上一些音乐,显得生动而有趣,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并且感知到美、欣赏到美。
2.观察美的教材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就充分说明美育的作用和价值在于培养一双善于观察美,发现美的眼睛。美的事物都是鲜明的、形象的、生动的,具有较强的可感性。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师应有一颗爱美之心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够敏锐、准确地发掘、提炼教学内容之美。创设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情景,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总之,数学本身处处充满美的韵律,数学的课堂时时闪烁着灵动的美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渗透,要认真体会小学数学中美的内涵,引导学生去捕捉、发现、领悟、接受、创造数学之美,让“美”满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情操,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
1.捕捉美的生活
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如何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的数学美?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生活素材,捕捉生活中所蕴涵的数学的美,展示数学美的巨大魅力和作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花园,一起去感知体会。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
如教学“对称图形”,是一节典型的展现数学美的好教材,课前,教师可以收集生活中运用的对称美的图片,如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雄伟的北京天安门,高大的爱菲尔铁塔……一开始就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环球旅行,然后提问:这些建筑美吗?请你说说它们为什么美,然后请学生找找它们的共同点。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因为它们是轴对称图形,给人们美的享受,课的结尾让学生欣赏中国的民间艺术——剪纸(对称的作品),在学生“哇,哇”的赞叹声中,数学的对称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感知了生活中的“数学美”,美在生活中,美在数学中也就成为了学生心中自然的感叹。
我们探究生活中数学美的素材,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寻找生活中“数学美”的物体事物,体现数学应用于生活,这样使我们既学会了数学方法,又提高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知道,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总是利用生动的直观教具,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表象,然后再从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而美育所凭借的感性材料本身就是知识的重要来源,美育以美的形象育人,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不仅不会妨碍数学教学,相反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促使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数学教学中美的形式,绝不仅限于算术美、图形美等,在多数情况下,更应该强调教师的教学艺术,要求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讲解,巧妙的启发,优美的板书,去创设一个美好的教学情景。只有在这种美的教学情景中,才能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思维能力、欣赏能力和感情的陶冶同时活跃起来,否则就会使学生感到烦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学中实施美育对于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是多么的重要。我们知道,直观性是审美直觉的重要特点,它要求主体必须亲身参与和直接感受。任何优秀的作品和美丽的事物,光靠别人的转述或传达都不会产生真正的美感,只有亲身去看,去听,才会感受到震撼心灵的魅力。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调动再创造的联想和想象,设身处地生活在作品以及实践活动之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
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要在数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觉得自己所参加的活动非常有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小学低段的学生尤为重要。正如古人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们对美好的事物总是十分感兴趣。因此我们可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创设美的教学情景,使数学课堂中的各种活动变得“有声”、“有色”,使学习活动产生一种强大的吸引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其中,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对小学低段的学生尤为有效。例如:我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将整节课设计成一个“参观森林公园”的游戏,将复习题、例题设计成我们在参观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在课的一开始就借助投影给学生展示出一幅生机勃勃、美丽的森林风光图,绿油油的参天大树、穿梭于其中的小鸟、满地的野花、可爱的小兔子,这些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在教学的某些环节还恰当地配上一些音乐,显得生动而有趣,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并且感知到美、欣赏到美。
2.观察美的教材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就充分说明美育的作用和价值在于培养一双善于观察美,发现美的眼睛。美的事物都是鲜明的、形象的、生动的,具有较强的可感性。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师应有一颗爱美之心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够敏锐、准确地发掘、提炼教学内容之美。创设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情景,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总之,数学本身处处充满美的韵律,数学的课堂时时闪烁着灵动的美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渗透,要认真体会小学数学中美的内涵,引导学生去捕捉、发现、领悟、接受、创造数学之美,让“美”满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情操,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