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过程。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地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探究性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本学期学校的教学开放周活动中,笔者以“种子植物”为例,开了一节以“探究性教学模式有效性”为主题的研究课,受到听课专家和教师们的好评。
1 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探究性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多,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动手做”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创设情境问题是成功运用这一教学模式的基础。情境问题又可分为基本性问题和发展性问题。所谓情境性问题是可直接从课文、试验过程等找到答案的问题。所谓发展性问题是需要运用推理和想象等解决的“深入理解”的问题。
探究性教学模式不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更是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过程。交流和讨论是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主要的互动方式。交流分小组和全班两种形式,小组交流由学生组长组织,全班交流由教师主持。全班交流通常首先由某个小组的代表作重点发言,其他小组学生再作补充性发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就学生的发言,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将讨论引向深入。
2 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
2.1课前备课
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成败在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为了让课生动、活泼、有序地进行,笔者将学生分成四组,选派组织能力较强的四位学生当组长,每组再选择一名记录员。课前对各组组长及记录员进行训练,让他们明白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及组织讨论的一些方法。
2.2情境问题的设计
情境问题的设计是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基础,要选择和确定探究的主题,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分析教学目标;其次,要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相关程度。通过分析,笔者创设出本节课5个情境问题:①观察种子的结构有哪些基本方法?②种子有哪些基本结构?它们各有什么作用?③种子哪一部分将发育成一个新的植物体?④如何将你们观察的种子进行分类?⑤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种子?其中问题①、②、③是基本性问题,问题④、⑤是发展性问题。
2.3课堂教学探究过程
2.3.1种子结构的探究过程
在交待完这节课的情境问题和一些安全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后,笔者让学生动手解剖种子。学生先重点观察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并设计表格将它们的异同点罗列出来。然后再观察其它种子的结构,并在比较它们与菜豆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同时对它们进行分类。
2.3.2全班交流
在教师的主持下,分别由各小组的代表对上述五个问题作重点发言,其他小组学生再进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正确的评价,提出看法,引导学生围绕所选择的情景问题深入讨论。例如,在讨论“观察种子的结构有哪些基本方法”这一问题时,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观察的一般方法:从外到内,从大到小;对不易被观察的结构还可以用染色的方法进行观察等,掌握这些基本技能可以提高观察的有效性。
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子叶、胚、胚芽、胚轴、胚根、胚乳等这些概念对学生来说是新知识,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对照课本上的图进行观察,并学习列表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学生感受最深的是解剖菜豆不需要用刀子切就能把它分成两片,而解剖玉米要用刀子切才能分开。教师进一步引导他们认识菜豆是由两片子叶构成而玉米是由一片子叶构成的。
对于第三个问题有些学生会认为胚芽将来发育成一个新个体,教师要及时给予纠正,让学生知道胚才是幼小的生命体。分类也是生物学的一项基本技能,第四个情境问题就是为培养学生分类技能而设计的,要求学生能根据子叶的数目进行分类。第五个问题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在生活中遇到的种子进行正确归类,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 体会
3.1探究性教学模式采用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符合中学生团体意识增强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喜欢在团体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是中学生的一大心理特点,通过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让学生互相启发、讨论、商量,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共同体会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这样的学习方式也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极大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2探究性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帮助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符合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尝试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好奇心、喜欢尝试是中学生的另一大良好秉性,中学生喜欢尝试,喜欢动手实践。探究性教学通过一些简单易行的小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更深动地记忆,从而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3探究性教学模式中教师给予学生恰当而真诚的表扬和鼓励,符合中学生渴望被尊重、被认可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尊重与认可的需要也是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是他们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表现。在集体活动中,他们渴望有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有适合自己角色的位置。他们希望得到教师和同伴们的喜欢,自己的一言一行得到关注。在探究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吝啬自己鼓励的语言和眼神,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及时反馈,注重过程性评价,尽量使用“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你的分析很到位”、“你的表达很专业”等鼓励性语言来评价学生,让他们自豪而自信,同时也会带动其他同学积极回答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4探究性教学模式通过情境问题的设置,抓住学生求知欲旺盛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学生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有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对周围的新事物非常好奇,有较强的探究意识。探究性教学模式通过设置隋景问题,在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本学期学校的教学开放周活动中,笔者以“种子植物”为例,开了一节以“探究性教学模式有效性”为主题的研究课,受到听课专家和教师们的好评。
1 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探究性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多,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动手做”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创设情境问题是成功运用这一教学模式的基础。情境问题又可分为基本性问题和发展性问题。所谓情境性问题是可直接从课文、试验过程等找到答案的问题。所谓发展性问题是需要运用推理和想象等解决的“深入理解”的问题。
探究性教学模式不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更是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过程。交流和讨论是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主要的互动方式。交流分小组和全班两种形式,小组交流由学生组长组织,全班交流由教师主持。全班交流通常首先由某个小组的代表作重点发言,其他小组学生再作补充性发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就学生的发言,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将讨论引向深入。
2 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
2.1课前备课
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成败在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为了让课生动、活泼、有序地进行,笔者将学生分成四组,选派组织能力较强的四位学生当组长,每组再选择一名记录员。课前对各组组长及记录员进行训练,让他们明白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及组织讨论的一些方法。
2.2情境问题的设计
情境问题的设计是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基础,要选择和确定探究的主题,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分析教学目标;其次,要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相关程度。通过分析,笔者创设出本节课5个情境问题:①观察种子的结构有哪些基本方法?②种子有哪些基本结构?它们各有什么作用?③种子哪一部分将发育成一个新的植物体?④如何将你们观察的种子进行分类?⑤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种子?其中问题①、②、③是基本性问题,问题④、⑤是发展性问题。
2.3课堂教学探究过程
2.3.1种子结构的探究过程
在交待完这节课的情境问题和一些安全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后,笔者让学生动手解剖种子。学生先重点观察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并设计表格将它们的异同点罗列出来。然后再观察其它种子的结构,并在比较它们与菜豆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同时对它们进行分类。
2.3.2全班交流
在教师的主持下,分别由各小组的代表对上述五个问题作重点发言,其他小组学生再进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正确的评价,提出看法,引导学生围绕所选择的情景问题深入讨论。例如,在讨论“观察种子的结构有哪些基本方法”这一问题时,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观察的一般方法:从外到内,从大到小;对不易被观察的结构还可以用染色的方法进行观察等,掌握这些基本技能可以提高观察的有效性。
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子叶、胚、胚芽、胚轴、胚根、胚乳等这些概念对学生来说是新知识,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对照课本上的图进行观察,并学习列表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学生感受最深的是解剖菜豆不需要用刀子切就能把它分成两片,而解剖玉米要用刀子切才能分开。教师进一步引导他们认识菜豆是由两片子叶构成而玉米是由一片子叶构成的。
对于第三个问题有些学生会认为胚芽将来发育成一个新个体,教师要及时给予纠正,让学生知道胚才是幼小的生命体。分类也是生物学的一项基本技能,第四个情境问题就是为培养学生分类技能而设计的,要求学生能根据子叶的数目进行分类。第五个问题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在生活中遇到的种子进行正确归类,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 体会
3.1探究性教学模式采用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符合中学生团体意识增强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喜欢在团体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是中学生的一大心理特点,通过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让学生互相启发、讨论、商量,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共同体会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这样的学习方式也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极大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2探究性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帮助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符合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尝试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好奇心、喜欢尝试是中学生的另一大良好秉性,中学生喜欢尝试,喜欢动手实践。探究性教学通过一些简单易行的小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更深动地记忆,从而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3探究性教学模式中教师给予学生恰当而真诚的表扬和鼓励,符合中学生渴望被尊重、被认可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尊重与认可的需要也是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是他们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表现。在集体活动中,他们渴望有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有适合自己角色的位置。他们希望得到教师和同伴们的喜欢,自己的一言一行得到关注。在探究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吝啬自己鼓励的语言和眼神,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及时反馈,注重过程性评价,尽量使用“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你的分析很到位”、“你的表达很专业”等鼓励性语言来评价学生,让他们自豪而自信,同时也会带动其他同学积极回答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4探究性教学模式通过情境问题的设置,抓住学生求知欲旺盛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学生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有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对周围的新事物非常好奇,有较强的探究意识。探究性教学模式通过设置隋景问题,在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