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那个对你好的人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peip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友小蕊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一个颇具古风的传统—每月最后一个周末,她一定会在家里请一位朋友吃饭。这天,所有的食物都是她亲自制作的,包括茶点、菜品和饭后的水果沙拉。桌上摆着新采的鲜花,连用来摆放餐具的方巾也跟客人的喜好相关。所有的一切,都透着一种庄重又温柔的仪式感,让被请者由内而外、由眼及心,都暖暖的。
  小蕊将这一天称为感恩日。所有受邀者,都是她认为在人生道路上对自己有过启示和帮助的朋友。为了不将这个日子与“应酬”混同,所有受邀的人当中,没有一个是与她有当下利益关联的领导或合作伙伴。这使得小蕊的感恩日显得既纯粹又简单。
  我有幸成为小蕊感恩宴的客人,是因为一件我早已忘掉的小事:似乎是某天我说的一句无心之语,意外地打破了困扰她许久的心结,她由此心存感激,并邀我做了当月感恩日的主角。
  那天,喝过她酿的梅子酒,吃过她做的牛排和小蛋糕,沏一杯小青柑茶,在淡淡的茶香中,我向她问起了好奇已久的话题—为什么会有感恩日?
  小蕊停了停,慢慢向我道来……



  我的感恩日来自青春期时和妈妈的一次碰撞。那一年我14岁,正是大人说什么都要反对的年纪。由于出身于单亲家庭,对于生活的感受比别的同龄人更觉艰难,因此,陷入一个长长的焦虑期,总觉得事事不顺心、不如意,踢到一块石头都会想是不是有什么阴谋,进而感叹人生的可怕无望,幻想云彩背后总有一个与我不对付的神想要看我的笑话。我像找碴儿一样对待生活,将自己严实地包裹起来,天天在日记本上写冰冷的诗句,觉得自己可怜,觉得世界可悲,觉得人们可怕、可憎。
  而这一切,都是我想象出来的。我像一个独自夜行的人,用自己想象出来的妖魔鬼怪吓唬自己,一点点陷入自闭的境地,感觉世界对自己充满了深深的恶意。
  妈妈看出了我身上的苗头不对。之前,她一位同事的孩子就是在青春期陷入自闭情绪,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地将整个世界关在了心门之外。她不希望我变成那样,牺牲了学业,甚至整个人生,她觉得自己必须做点儿什么。
  我记得,那是一个周末,妈妈做好了一笼包子,选了几个又大又靓的,用提笼装了放到我面前,说:“给你一个任务,把这几个包子送出去。”
  “送给谁?”
  “送给一个对你好的人!”
  “没有哪个人对我好!”
  “你再仔细想想。”
  “那就送给你吧!”
  “我是你的妈妈,对你好是理所当然的,我希望你把包子送给那个本没有义务对你好,但又对你表现出善意的人。”
  “有这样的人吗,我怎么没感觉到呢?”
  “是没有,还是没感觉到?”
  她的表情很认真,像在说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觉得她有些没事找事。
  她也察觉自己严肃的表情激起了我的逆反心,而这并不是她的初衷。于是赶紧刹车,给了我一个苦笑,说:“就当是帮妈妈,来,好好回想一下,有没有对你好的人,哪怕是一 丁点儿。”
  对我好?
  难道她听说了什么传闻?虽然我们班有男女同学手拉手,但我从来没有过。
  “我没有早恋!”
  我几乎是喊出这么一句。
  妈妈惊愕了一下,說:“没说你早恋。你误会我的意思了。我说的好,是值得你去感激和感恩的好。你看我这一笼包子,就是打算送给同事徐阿姨的。我每次有事,她都要帮我值班,从来没怨言,让我心里过意不去。我说的,是这样的好。”
  听妈妈这么一说,我没再激动,心里莫名地闪出一个身影—那是在学校车棚里看车的魏爷爷,他看我给自行车打气很吃力,每一次都要帮我。
  我把这个想法说了,妈妈很高兴,把提盒交给我,说:“看,也不是没有对你好的人,是吧?”
  “这也算?”
  “当然,善意不论大小,都会让人觉得暖暖的,多暖几次,心就不冷了。”妈妈说这几句话时,声音既安静,又温柔。
  那天,我把包子送给了魏爷爷,并说了送包子的原因。魏爷爷很高兴,在那之后他对我和我的车子更关心爱护了。再后来,他开始帮更多的同学打气,乐呵呵的样子令人动容。
  那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妈妈就会做包子,让我回想“对你好”的人,我也就努力去发现我身边那些细微的善意和美好。原来,我的身边其实有蛮多美好的东西,只是以前从没有在意而已,我总把眼睛盯在冷漠、丑陋的地方,却忽略了它们。
  妈妈所做的,就是让我重新变得平和起来,通过回想那些被忽略的善意,重新认识被我片面化了的世界。
  每天用来回想恨与伤害的时间,如果多过回想爱与帮助的时间的话,是不对的。后来的许多个日子,我和妈妈在夕阳下一边揉面、拌馅儿,一边回忆生活中人们给予我们的善意,我们也发自内心地对他们抱以真诚的感激,并将这份感激擀进面,揉进馅儿,包进包子里,蒸出一屋子温暖芬芳的香气,那香气,将世界晕染得如同一个温暖的梦境。我喜欢那种感觉,这也许就是我的感恩日的源头吧!我现在每一次邀请朋友来参加感恩日,做每一份食物时,眼里、手里、心里,都是那样一种感觉……
其他文献
一  “可怕的从来不是年龄,而是一无所有,一切归零。”那年我25岁,比我大10岁的郭哥如是说。  学院里关于郭哥的传闻很多,诸如他供职于某互联网“大厂”又抽空创业开公司,因为崇拜冯友兰而考了中国哲学专业的研究生,以及离过两次婚。  当时的我,看似是郭哥的“学姐”,实则尚无任何社会经验,面对身高185cm、气质儒雅的IT精英郭哥,免不了一通盲目好奇。加之情场失意、空虚寂寞,于是我主动加了他的微信。 
期刊
一  我家得意最近开始约会了。男孩是她初中同学,读书时puppy love(意为“少男少女短暂的爱情”“早恋”)了一阵,后来高中两人上了不同学校,就没再联系。  前阵子儿子洋相打机器人比赛,前期是初高中混战,洋相的队被一个高中队全方面碾压,输得很惨。小家伙回来丧气得不行,说那个队的队长可有名了,叫啥啥啥,老厉害了。  得意一听,老熟人啊。于是小丫头给对方发短信:“聽说你比赛时把我弟打得够呛,谢谢哈
期刊
一  收到女友蔡小容从武汉寄来的新著《柳生》。这本集子的首篇是夹杂着“柳生”形象的一篇成长小说,当年首发于《十月》杂志。  看到小说名,就觉得亲切而好奇。柳生,全名柳生静云,20世纪80年代电视剧《陈真》中一个颇具正义感的痴情日本剑客。当年我也曾非常喜欢他,以至于初中时喜欢过一个长得颇似他的英气男生(恰好姓柳)。后来写的中篇小说《流水十年》,其中男主人公陶小平的形象便是依据那位柳姓男生,虽然初中毕
期刊
一  “谋杀”是如何发生的,我并不清楚。案发之时,我正与表姐在附近的小公园追逐疯跑。回想起来只觉得羞愧:我自诩为兔子的保护者,却未能尽到职责。日落时分,我们一人举着一只冰激凌回去,在楼下遇见了外婆。她刚刚处理完兔子的尸体回来—拿黑色的塑料袋一装,丢到最近的垃圾场去了。同时她口气轻松如常地跟我们讲:“兔子死啦。”  7岁那年的夏天,我心中长出了10个太阳,一刻不停地炙烤着,无一处阴凉可避。那天沉闷的
期刊
我们的生命旅程,是长长的时间绾起一座一座大小不一的岛屿,漂浮在记忆海面上。我们所记住的每一座岛,大抵都是因为在那上面住着被我们铭记与思念的人吧。他们住在那里,帮我们守着与他们一同历经的事。  十多年前,在鞋厂做工的黎继新遇到了阿梅,在这个十几岁的孩子面前,20多岁的阿新因为自己的“不中用”泣不成声。阿梅在众人面前护着阿新;离别时,阿新也会嘱咐阿梅照顾好自己。  坐在大学英语课堂里的杨柳激动又紧张。
期刊
很多脱贫的办法其实不复杂,但最困难的一环,是听女性本身怎么说,是去了解她们的处境,而不是脑补她们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这个社会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的整体,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制度设计,也需要倾听每个人的需求和处境。  2019年9月,我在盖茨基金会的“目标守衛者”年会上,听梅琳达·盖茨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慈善组织去非洲喀麦隆的农村扶贫,给村民一些牲畜幼崽让他们养,养大了之后不仅能吃肉,生下的小
期刊
一  “你以前怀过吗?”  问问题的人离我不到20厘米,她很认真,似乎这个八卦跟她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感觉受到了严重的冒犯,她的身后是其他亲戚们,他们都在忙活着,准备做饭。  所有人都没在意,也没人替我解围。大家都在闲聊。她突然冒出这一句,并且看着我,一秒、两秒、三秒,等待我的回答。  “欸?”  我假装没听清楚,想等有人制止她这种没有礼貌的问话,但是大家好像都觉得我们在聊天。  “我是问,你,
期刊
一  说到日本的企业形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持久。  根据日本经济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后藤俊夫教授的调查,全球拥有最多长寿企业的国家就是日本。他公布的调研数据显示,全日本超过百年的企业有5.2万家,其中有7家企业的传承历史超过千年!当我们还在铆劲儿下决心要打造百年老店的時候,他们已经在悄悄践行着千年老店了。之所以说“悄悄”,你看,金刚组,已经有1441年历史的建筑公司,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它的创办时间
期刊
一家杂志采访我,关于“幽默”。  我知道我很幽默,但以为那是民间幽默、业余幽默,但采访者认为,我是她见过最幽默的人。我忽然觉得,这事儿玩大了—被官方认证了。  让我认真想一想,幽默是什么。  我理解的幽默,不只是俏皮话,不是截取网上的段子、短视频,哈哈一笑,一转发。幽默,有审美,需要鉴别。经过筛选,你会发现什么有意思,百转千回,越想越有趣,这趣味,是生活经过沉淀,去除喧嚣,仍值得咂摸的;也发现什么
期刊
那一年,嫦娥在我们咖啡馆对面读大学,课余就跑来做兼职。她长得眉清目秀,又透著股机灵劲儿,我最初十分喜欢她。但她是个奇怪的女孩,会有一些奇怪的举动,比如对长得帅帅的咖啡豆供应商撒娇,比如在闺密生日宴会上故意抢闺密风头……我摸不清她的路数,也难以开口当面和她聊这些事,不知不觉中便和她有些疏远。她毕业以后找了份行政的工作,离咖啡馆很远,于是辞去了这份兼职。  再次见到她是在她的婚礼上,几年不见,她整个人
期刊